在東北,尤其是吉林、遼寧兩省,日本人留下的建築太多了,大多是歐式的,很漂亮,經常出現在遊客的打卡裏。
不過有壹種建築,也是日本人建造的,帶著勁風有些敏感,那就是日本的寺廟和神社。
我的前半生,溥儀講過日本人建神社。他抱怨說,日本人在偽滿皇宮旁邊建了壹座開國廟,大年初壹、十五要帶頭祭祀,每次路過都要鞠躬90度。
溥儀說,東北人民對這種“廟
在東北,尤其是吉林、遼寧兩省,日本人留下的建築太多了,大多是歐式的,很漂亮,經常出現在遊客的打卡裏。
不過有壹種建築,也是日本人建造的,帶著勁風有些敏感,那就是日本的寺廟和神社。
我的前半生,溥儀講過日本人建神社。他抱怨說,日本人在偽滿皇宮旁邊建了壹座開國廟,大年初壹、十五要帶頭祭祀,每次路過都要鞠躬90度。
溥儀說,東北人民對這種“廟”很惱火。為了不行禮,壹般都是走來走去,很少有人有神社。
溥儀在日本迎接“天神”的場景。
日本熱衷於修建寺廟。當年東北各地建了295座神社,但與日本和臺灣省相比,密度已經很低了。日本有65438+萬多個神社,臺灣省有200多個神社。日本人真的很“癡迷”。
哈爾濱神社裏好像還有壹個鳥居。
東北現在還剩下六座寺廟,包括神社和寺廟,保存的比較好,剩下的都是壹些殘存的地方建築,大概十座左右。這些寺廟主要在吉林、遼寧兩省,其中長春、沈陽、大連占絕大多數。
我的東北之旅從中東鐵路進入日本侵略時期,寺廟不在拍攝計劃之內。只是偶然在網上看到別人的照片,才知道原來東北還有這樣的純風建築。
雖然日本曾經占領過東北,但是表面上顯示日本存在感的東西大部分都已經被破壞了,在街上也很少看到。這些建築不會被過多宣傳,而是蜷縮在城市的角落裏,在必要的時候作為侵略的證據留給後人。
長春
長春勝利公園和人民廣場之間有壹座日本寺廟,全稱是“東洪安基滿洲別”。這個寺廟的院落在日本京都,東北有兩個分支,另壹個是“東弘安基關東別”,在大連也壹直保存著。
說到這,我想插壹句歷史知識。在偽滿洲國時期,東北分為兩部分。大連當時叫關東郡,屬於日本租界。它被認為是日本的大陸。除了大連,其余地方都是偽滿洲國,所以這座寺廟有這樣兩個稱謂。
左上角的小圖可以看到,大連是紅色的,和日本壹樣的顏色。
長春東弘安寺分為正殿和附殿兩部分,都是日本傳統寺廟風格。正廳是綠色的,附廳是黑色的,有弧形挑檐(就是門上的弧形彎)。整個建築保存完好,修繕壹新,瓦磚墻、雕梁畫柱完好無損。
目前東洪安基正在維修中,網傳想恢復寺廟的功能。不過城裏的寺廟壹直都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如果壹個日式寺廟扛著這些東西,估計網上又要起風波了。
長春有三座保存完好的日本寺廟,另外兩座是神武寺和建國鐘靈寺。
神武廳是為了紀念“日本公元2600年”而建造的,日本人在這裏祭祀神武天皇並練習武術,還存放了戰死的日本士兵的骨灰。現作為吉林大學附屬中學的禮堂使用。
神武廟面向東南,尤其是日本本土。前臺階兩側有香爐盆。據說在神武天皇的每個祭祀日,當時日本人都會把天皇的牌位從廟裏擡出來遊行,以示戰神外出巡邏。
神武寺的修繕很好,白墻黑陶瓦,像壹座新建的寺廟。秋天,它隱藏在黃色的樹林中,安靜而優雅,許多老人在這裏放松和鍛煉。
第三個幸存的建築是鐘靈建國寺。與前兩座建築相比,這座建築具有更重的歷史意義。被中國學者譽為“東北靖國神社”、“滿清版靖國神社”。
建國的鐘靈廟是用來供奉戰死的日本和滿洲士兵的。裏面供奉的天界神被稱為“滿清帝國開國元神”。
建國以來,鐘靈寺舉行了數十次祭祀活動。其中以9月1940日(該寺落成之日也是九壹八事變紀念日)舉行的開光典禮規模最大,歷時五天,溥儀也出席了。
事實上,溥儀非常抵制日本企圖將神道強加給中國人民。他以為他來東北是為了恢復清朝,結果卻改變了他的世界,連他的祖先都變了。我前半生他抱怨很多。當然,作為壹個傀儡,他肯定是不敢說的。
建國時期的鐘靈廟遭到嚴重破壞,目前沒有得到保護,而是作為壹個部門的倉庫被廢棄了。大門附近有壹個小門,門上有個洞,從中可以壹窺殿內的情況。
我彎下腰往裏看,沒想到遇到壹只白貓蹲在摩托車上,嚇了我壹跳。
向白貓之外望去,可以看到寺廟裏散落著雜物和雜草。門衛好像平時都是兼職送外賣的。我想等他回來再商量進去,但是在門口走來走去的大叔說要晚上了。
繞過鐘靈廟到後面,妳會看到壹個單獨的小廟,叫做淩薇塔。這座塔很小,但它的形狀很壯觀。
這座塔在東北的日式建築裏,風格很特別。雖然目前沒有保護,破壞也不嚴重,但是地勢低窪,成了垃圾場。
遺憾的是,建國鐘靈寺作為保存最重的日本傳統建築,卻被閑置和廢棄。
除了上述三座大型建築外,偽滿皇宮旁還有壹座只有壹個基座和幾塊石碑的建國廟,是日本逃跑時燒毀的。
此外,長春市第二幼兒園內還有壹座神社。雖然神社已被移作他用,但它的外觀仍然可以看到,壹個鳥居也作為大門留了下來。
沈陽
沈陽市旗山中路11號院內有壹座綠色日式建築,名為“滿洲嶺寺”。
滿洲嶺寺很僻靜,周圍都是居民樓,外面的街上也沒有日本人的遺跡。這裏曾經是日偽警察局長和副局長家的別墅區。後來別墅被拆了,70年代蓋了壹棟紅磚樓。
去的那天,壹個1937出生的阿姨熱情地給我們介紹。她說她從小就住在這個地區。解放後是解放軍駐地,這裏的頭又老又漂亮。
她說,在她的記憶中,這裏沒有靈臺和骨灰盒,但有壹尊佛像。據說這是日本特務機關,但她不確定。另外,姑姑還說,這棟樓可能不是日本人建的,是張學良建的。
但根據2015遼寧日報對壹位92歲老爺爺的采訪,滿洲嶺寺是日本人在1938年修建的。在我們遇到的阿姨出生後的第壹年,我覺得比較靠譜,但也不絕對,因為在那次采訪中,爺爺說他以前聽老人講過。
滿洲嶺寺是沈陽僅存的日式寺廟,另外還有兩處遺跡,壹處是文官屯的鳥居,壹處是蘇家屯的石獅和飲馬池。
前面提到的鳥居,鳥居是日本神社的附屬設施之壹,被認為是連接聖地與人間的通道,類似於中國文化中三界相連的地方。鳥居有多種形狀,大多由兩根柱子和壹兩根橫梁組成。有些鳥居在橫梁中央有飾板。
公務員駐守的鳥居有兩個,壹個在院內,壹個在沈陽北華科技學校門前。
鳥居很簡單。如果不搭配神龕,就像雙杠壹樣,但即便如此,保留下來的也不多。
據我所知,東北各地只有四個。除了長春和沈陽,哈爾濱阿城還剩下壹個。
拍完《鳥居》,壹切看起來都像鳥居,壹個在沈陽勞動公園鍛煉的爺爺。
公務員屯裏的鳥居是水泥做的。學校前面的那家,梁的壹邊斷了,斷的那塊用鐵絲紮起來固定了,但是沒丟。
另壹個鳥居在學校的院子裏,保存完好。鳥居周圍的許多當地人不知道它。
我在官邸找鳥居的時候遇到壹對夫婦。其中壹人是724兵工廠的員工。她說日本人曾經在這個鳥居下火化士兵。看到我們在找鳥居,阿姨就想把那個東西搬走,才說“九壹八紀念館”。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但我沒有動它。
沈陽第三廟遺址在蘇家屯勞動公園。目前只剩下兩只石獅子和壹個據說是“飲馬池”的石槽。
石獅和家養的石獅在外形上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石槽上刻的字引起了我的註意。
石槽在通往勞動公園的小路左側,裏面裝滿了土。石槽右上角,仔細看兩排豎刻的字。
我試著用肉眼看,但是用水潑了也看不清楚。後來我買了鉛筆和紙,把文字往下拉伸,才看清楚。
原碑文為“昭和十二年九月吉日;奉納,滿洲鐵道的會員俱樂部*”,意思是獻上壹份奉獻。昭和十二年九月,是公元1937年九月,是七七事變後的第二個月。這個石槽誕生於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之時。
當自己的探索與歷史事件重疊時,感覺就像是親身參與,更貼近歷史。
大連
雖然大連已被日本占領了很長壹段時間,但日本寺廟已所剩無幾,只有東洪安基關東別院和聖德太子紀念館。
東宏安集關東院在大連被稱為“南山寺”,就是開篇段落中提到的“東宏安集滿院”的兄弟寺。這座寺廟曾是大連最大的佛教寺廟。
南山寺位於中山區麒麟西巷1號。這裏曾經是大連圖書館的書庫,後來被大連京劇團使用。現在它閑置了。
這座寺廟保存完好,屋頂和山墻的雕刻細節都很精致。可惜無法進入內陸,只能四處參觀。
這座寺廟應該是唯壹幸存下來的兩層日本傳統建築。在寺廟的後面,妳可以看到整個建築的壹部分與外界相連。
繼續轉圈,走到其右側的小區天臺,可以近距離欣賞山墻上的雕刻,也可以俯瞰這座日式寺廟與大連現代建築交融的城市景觀。
大連的另壹座寺廟——聖德太子紀念館,位於中山公園,是日本人為了紀念聖德太子而建造的。
聖德太子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致力於普及佛教。他是日本非常傳奇的人物,曾7次出現在日本紙幣上。
據公園裏的老爺爺說,紀念館裏曾經供奉過壹尊木雕雕像,很受日本人的重視,撤離時特意把雕像帶回了日本。
現在紀念館作為老幹部的活動中心,裏面沒有神社的痕跡。其實這個文物原來叫“聖德太子館”,掛著紀念館牌子的建築是附館,而正廳其實是旁邊的日本館,現在叫“友誼館”。
“友誼亭”的名字是為了配合友誼碑。大連與日本五河市和北九州市是友好城市。幾座兩市與大連“友誼地久天長”的紀念碑坐落在中山公園,其中壹座上面刻著“子孫和平友好”,是北九州日中友好協會2003年訪問大連時設立的。
到了中山公園,天高氣爽,公園裏很熱鬧,有大爺大媽溜達,打牌,跳舞,看孩子。雖然這是壹個神社改造的廣場,但是壹點也沒有壓抑的氣氛。畢竟生活還得繼續,誰也不想整天活在沈重的歷史裏。
除了上面提到的日本寺廟的遺跡,吉林兒童公園也有壹些神社的建築,在阜新和遼源也有重建的神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幫我加滿。
記錄我眼中的東北,不賣成見,不裝傻充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