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記錄血緣關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載體。家譜是壹種特殊的文獻,記載著祖先的事跡,流傳至今,供後人閱讀。畬族更重視家譜,這也是畬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畬族沒有編家譜的傳統。受到明清以來中國文化的影響,畬族仿效* * *編家譜。譜牒被列為畬族家庭的三件大事,與建立祠堂、祭祖並列,譜牒是第壹件。如《福安牛城村鐘譜牒序》說:“五代不修譜牒,是祖宗之罪”。又如《連江輞川石蘭族譜》:“族譜之缺,甚大也。俗話說,沒有神社就沒有族譜,沒有譜就沒有家。三十年不修樂是不孝。不修譜則亡,經書腐爛,事跡難查。天下唯知,近則養己;不親則衣,棺材。這叫孝順。知考以敬祖為基,敬祖必敬祖,敬祖修家,修家必愛人,孝為全夫。”可見畬族對編譜的重視程度。
畬族族譜最初的形式簡單、直白、明顯,沒有太多的繁文縟節,不“奢”,只“真”。如漳浦、連江等地的蘭氏畬族所寫的《硯山蘭氏族譜》,只敘述了從開基祖到二十壹祖,從唐代到元代的族譜,但每代只有壹人,族譜很簡略。
比如十七世祖萬二郎,春佑五年四月八日生於宋理宗,終於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十壹月十八日,他的妻子賴氏生了三個兒子,都是英雄。永喜壹郎,次郎,三溪三郎太。也有人說“氣浪長子入漳浦,遷鎮海龍教育社。二兒子住在福建省城西門外的後關縣。三坊移至興化府。”
後來回憶《燕山石蘭原譜》分別記載了氣浪和三坊的祠堂,祠堂上有匾額和對聯標註,描繪了祖先的墳墓。每壹代人的敘述在格式上並不嚴謹,而是相當詳細和有些隨意。上述畬族族譜畢竟是少數民族,今天能看到的畬族族譜,明顯是受* * * *族譜的影響,其目的、風格、矯飾、為自我推銷而模仿,都像* * * *族譜。
如寧化縣城南鄉的《雷氏族譜》上說:“族譜的培植,不足以承載壹家苗人嫁娶葬。”以及尊主尊宗尊遠的心意,所以無所謂!在木本水源上,沒有尋求人間道德的想法,也沒有枕邊人看到故事延續前的孝心。“還有閩東福鼎等地的《蘭氏族譜》,直接以介紹朱、範仲淹、蘇洵、歐陽修、韓琦對譜的修改意見為目的。
又如福鼎的《鐘家譜》,序中說其祖:“公,東漢出、,西漢出。它已經流傳了幾千年。雖然孔子從唐瑜那裏刪了書,而《史記》也已經記載為昨日,但很明顯,日月無光,沒有宋朝的跡象。文學的匱乏可以相提並論。”鐘在中原已經成為漢家,所以他們的族譜都標有“潁川”之名。其他畬族族譜也是如此,如雷自稱“馮”和蘭自稱“汝南堂”,都是為了說明畬族出身於中原望族。
畬族族譜中也有壹些祖先是跟隨閩王入閩受審的,如雷氏族譜:“唐光啟二年,有潘、蘭、雷、鐘等姓氏360余人。從福建王審判開始,他們就是鄉向導,分乘五艘大船從寧波漂洋過海來到福建。船在洋中被風阻,乃連江馬鼻登岸,故當移至羅源壩。”畬族的族譜雖然在很多方面與* * *相似,但仍然保留著盤瓠祖先的痕跡。如寧德猴墩雷氏族譜、龍公塑像、龍公頌、鳳凰山勇王墓圖、龍姓源流圖、古派姓氏圖、福安園馮壹雷氏族譜等。
但漳浦縣畬族蘭氏族譜已與漢族完全融合,沒有其祖先起源於畬族的記載。他們把自己家的堂號叫做“植玉堂”,意思是他們的祖先來自陜西藍田,又因為縣城以美玉聞名,名門子弟都被稱為“藍田植玉”或“藍田植玉”。漳浦蘭家還編修了黃帝宗譜,以唐代揚州使蘭明德、人蘭采和為直系祖先。整理完祖先的家譜,人們可以從家譜中看到壹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漢族家族。難怪人們說“漳州的藍氏看不到畬族的肉”,漳浦地區的藍氏也是解放後才被科學認定為畬族的。
因為畬族接受國學教育相對薄弱,相當壹部分畬族家庭請* * *知識分子代寫家譜。如寧德猴墩雷氏族譜,是光緒二十三年銅山苗叔衡所編,後由其子苗修訂。苗在《雷續編》序中說:“《閩川後墩雷氏族譜》是光緒二十三年丁酉所編,余閑在側所撰。三十余年來,從頡利、從右傾、從元代、並室主任,合議不斷。
並且品嘗了冰鏡先生的家,難忘,賓朋盡興。於是我選了壹個吉日,開了壹個紀念館,集合了丁友之後的所有新人,致力於紀念館的事實,開了壹個新的篇章...“再比如晉江的《雷氏族譜》,就是請陳老師的私塾給我寫的。譜上說:“先人之事,不可忘,趙穆之分,有所區別。"
如清代寧化縣城南鄉所刊《雷氏族譜》,汀州寧化縣畬族著名學者寫道:“先父沈安修譜時,與族中叔伯兄弟立下家規。“先是父親拿弓當摔,村裏人鹹。如果妳是後代,妳不能成為先師,羞辱妳的祖先,並逐漸消失,妳怎麽敢看所有種族的人?同壹個家庭裏有很多人,有不同的聖賢和愚人。聖賢不懶,則愚人自愧不如,苦苦思索。這壹家的興亡也是有關系的,所以我要收錄第壹卷。”民國時期,出現了、蘭、鐘等著名的畬族之鄉。
畬族不僅與漢族有關聯,還與族譜有關聯,從而將不同支系的同姓聯系起來,增強相互間的團結和凝聚力。如清光緒年間福建後官縣主犯鐘大坤,接觸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等省的鐘姓官員,主張編系列家譜。不管她和漢人住在哪裏,所有鐘姓都以潁川為郡,* * *以壹個古代漢族名人為祖。畬族修譜是其民族更加漢化的表現。其初衷之壹是避免封建統治階級的民族歧視。但這種行為有利於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形成,所以畬族族譜的意義遠大於作曲者的初衷。
參考
1,清乾隆十六年福安牛城村鐘氏族譜序。
2.清同治十年連江輞川石蘭家譜序。
3.民國三年寧化縣城南鄉雷氏族譜序。
4.民國潁川鐘氏族譜,道光年譜。
5.《民國雷家譜》序
6.白長川?洛東藍氏及藍氏家族源流考。1993漳州市歷史研究會《藍鼎元逝世260周年學術研討會》,未出版。
7.寧德猴墩雷氏族譜,民國16年。
8.晉江鳳山的“雷家譜”。
9.民國三年寧化縣城南鄉雷氏族譜序。
10,苗品美主編藍雲泉。閩東畬族記錄,宗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