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
“姓”是現代漢語中的壹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姓是有明顯區別的。至於“姓”,《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姓是人所生。古代神聖,因感天道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人到生活,生活也是健全的。”這個解釋說的是“姓”是形聲字,其中“生”只表示讀音,其意義來源於“女”。“姓”的本義可以理解為:* * *諧音源於同壹個女性祖先。姓氏起源於母系社會,同姓表示同壹個母系家族的血緣關系。中國最早的姓氏多出自“女”的壹面,如:江、瑤、夷、夷等,說明這是由壹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來的氏族集團。姓氏的產生是根據父系確定血緣關系的結果,只有在父系制度建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所以,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烈山氏,姜姓”時,我們就可以明白,中華民族* * *原本屬於兩個由母系血緣關系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壹個姓姜,壹個姓姬,他們分別有烈山和軒轅氏,表示他們的宗法首領。姓氏與姓氏嚴格區分並同時使用的情況,說明母系制度已經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依然存在,這種影響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失。
姓氏的起源和發展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國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的原始部落和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圖騰”壹詞來源於印度語,原意是“超自然保護者及其親屬”。在古代,人們認為每個氏族都起源於某種自然形象或動物或植物,如太陽、月亮、星星、山川、雷電、花木、龍、鳳、虎豹、牛、羊、狗、馬、鳥、蟲、蟻...氏族的原植物母親只要接觸和誘導它,就會產生後代,於是圖騰形象就成了氏族的祖先,成了氏族祭祀和崇拜的守護神,也就是識別血緣和親屬。
在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成果中,也有不少姓氏起源於母系社會圖騰崇拜的例子。如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有鳥、蛙的形象;仰韶文化的彩陶上,除了魚、鳥、鹿、蛙的形象外,還有人面、獸頭的形象。這些可能是當時氏族的圖騰,也就是最初“姓”的象征。殷商甲骨蔔辭中還可以辨認出200多個帶有“圖騰”含義的氏族名稱。
在先秦文獻中,源於圖騰形象的原始氏族部落及其祖先的神話傳說更是屢見不鮮。如神農,其母姓安鄧,因感應龍而生於,故神農以姜為氏;黃帝軒轅氏的母親富寶懷孕了,因為她在野外看到北鬥七星周圍有閃電。她生在軒轅山,長在汲水之濱,所以以姬為氏。夏祖的女兒夢想扮演壹個明星的角色,並把它變成了壹顆神奇的珍珠,薏苡(車前子)。後來她懷孕生下大禹,於是夏人以薏米為圖騰,以夷為姓(夷是夷字的演變)。商朝始祖巨蝶,吞玄鳥之卵而生,故以鳥為圖騰,以子為氏(子即卵);周祖姜元因修習巨跡(熊跡)而生於後稷,故周人以熊為圖騰,以姬為姓(右為熊跡之形,姬從女側)...
在母系氏族社會,“人知母不知父”,所以血統的計算只能以母系為基礎。壹個氏族名下的所有成員都來自同壹個母系祖先,他們從母親那裏獲得姓氏,這在《左傳》中被稱為“以生代姓”。所以《說文解字》解釋姓氏的構詞結構是“從女人到生活”的認識字。中國古代很多姓氏多為女字,如瑤、姬、桂、孕、姜等。商代甲骨蔔辭中也有“掃帚”、“掃帚妹”、“掃帚善”、“掃帚妃”的描述,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姓氏從母系社會圖騰崇拜的歷史淵源。
因為所有同姓成員都源於同壹個母系祖先,有著相同的血緣關系,而且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先民們逐漸明白了“男女同姓,終身不少見”的道理,所以在先秦時期,禁止同姓通婚。所謂“不同姓氏的人可以結婚;這就是不同姓氏的人不能結婚這壹習俗的由來。所以在訂婚之前,要先“分清男女姓”,就像以姓氏結婚壹樣。雖然血緣關系較遠,但也被視為違反禮儀制度。“姓嫁”的社會功能體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禮儀,完全符合現代優生學的科學理論。
從原始社會的圖騰到姓氏氏族的組織,這是姓氏的第壹次演變,也就是姓氏的產生。這時,姓氏作為氏族的標誌和徽記,其作用是維持這個“同姓”所有成員的同壹世系,以區別血緣不同的氏族。從此,姓氏成為區分族群、維系血緣的歷史證據和血緣紐帶。
史的產生與演變
在中國古代先秦時期,象征部落和宗族的徽記包括姓和姓。甲骨文中“是”字的構詞結構解釋為“木本”,即植物的“根”。所以“尋根”壹詞常用來表達某壹姓氏在認祖歸宗、追根溯源中的文化情結。
《左傳·隱公八年》中有壹段著名的話,闡明了“姓”與“氏”的關系和區別:“天子建德,生於姓,生於地,諸侯因以為族,以字為謚號;官有立功,必有官家,城亦如此。”意思是皇帝分封諸侯,按出身賜姓,分封土地稱姓。諸侯以字為謚號,後人以字為家號;世代立功為官職者,以官名為宗族號;也有以封地為家號的。這裏的家號是“石”。
姓氏的出現晚於姓氏,是姓氏的產物,即姓氏的分支。姓氏約定起源於宗法社會,盛行於周代分封制。鄭樵《同治宗室序》說: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壹分為二,男稱其姓,女稱其姓,所以各有不同,貴人有姓,低賤有名無姓...所以他們結婚了,所以他們同姓,不同姓。不同姓氏的人可以結婚,不同姓氏的人不可以。“也就是說,在先秦時期,姓氏不僅是部落、宗族的徽記,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征。起初,石是壹個同姓部落的名稱,後來它逐漸演變成壹個由部落首領繼承的頭銜。父系社會傳說中的英雄稱號都是尊稱,如炎帝神農、黃帝軒轅黃帝、太昊伏羲、少昊金田。
這種“貴賤之分”的風尚,在從宗法社會到先秦的歷史舞臺上頗為流行,形成了“同姓不同姓,多姓”的社會格局。如神農氏原是姜姓部落的始祖,但其後人有、朱融、齊、陸、沈、徐等氏族支系;黃帝軒轅氏是姬姓的始祖,但他的25個兒子卻分成了12個胞族(宗族)。太昊伏羲族,少昊金田族,原是東方鳳凰族的首領,是壹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鳳凰即鳳鳥),其後人有範艷、玄鳥、丹鳥、青鳥、白鴿、雙鴿、、“五雉”、“九夫”。
這樣,隨著宗法制度的確立和姓氏的形成,母系氏族逐漸被父系氏族所取代,壹切血緣關系都由父系來確認。因此,母系氏族的解體和父系氏族的興起成為姓氏演變的重要裏程碑。
由於缺乏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很難詳細了解夏朝的姓氏。但據史書《夏本紀》和《世本氏》記載,為項氏,後分為氏族。以國為氏的宗族有:、遊戶、遊南、秋勛、桐城、包、費。
商朝是典型的奴隸制王朝,國家機構已經形成,“歸土史明”正式成為產生姓氏的主要方式。商朝皇帝的兒子有皇位繼承權,而某地的私生子則有“當地人姓”的分封權。壹些向皇室建功立業的功臣和向商朝投降的藩屬部落,也根據其社會地位被授予相應的藩屬國和封地。所以商朝的姓氏比夏朝大大增加,商朝出現了“八百諸侯”。《史記·殷本紀》、《世本》中記載的姓氏有幾十個。如殷、賴、宋、支、史、蕭、李、孔祥、、、崇、周、齊、耿氏、魏、嵇、阮等,都以國為氏,其中不少還沿用至今。在《尚書·盤庚》中,殷商貴族最常見的稱呼總是叫“庶人”。這裏的“庶人”二字,是氏族社會時期大氏族的舊姓,由“退位”制度傳下來。與全體人民相對,原意是指有壹定社會地位的貴族階級,是“由皇族宣誓”的。後來,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朝代的更替,這些貴族階層失去了原有的采邑和地位,成為普通百姓,但卻保留了原有的姓氏,成為今天姓氏的重要來源,也成為後世老百姓的典故。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封諸侯,殺當地百姓。據史書記載,周朝消滅了商朝的99個下屬國,投降了652個國家,從而為周初提供了廣闊的疆域。這種大分封制對商代原始小國格局意義重大,顯然是社會發展的壹大進步。而大包大攬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量姓氏的出現。周朝成為“姓”最多的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諸侯的激烈兼並為姓氏的發展演變提供了特定的條件。
周朝的封建國家和國家的建立與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周自稱是天子的長子,從天上賜給他土地和臣民,並有絕對的權力分封十個地方的臣民。據史書記載,周初71諸侯國分為40個同姓(姬姓)諸侯國和31個異姓諸侯國。這些被封的諸侯尊周為大宗,是* * *天下的主宰者。在自己的領地上,諸侯們也把封地和食邑讓給了同姓或異姓的卿大夫,卿大夫尊君為宗主,又壹次把封地讓給了同姓或異姓的庶人。這樣從上到下,壹個姓氏的分支越來越多,新的宗族越來越多,形成壹個姓氏多於壹個姓氏,甚至壹人多於壹個姓氏的局面。如同姓諸侯都姓姬,但因陸、鄭、魏、金、吳、禹、霍、郭、關、蔡、巴等分封,諸侯以國為名,形成新的宗族。此外還有多種形式,如以市為姓、以爵位為姓、以宗族為姓、以技藝為姓、以姓氏為姓等。特別難理解的是,同壹個貴族壹生中被封過多次,還有壹個人不止壹個家族的情況。如魯後人展鳥,因祖上的字展而得詹氏。因封於劉而得劉家,死後謚號得惠家。公孫陽因為是愛國國,所以叫魏陽,因為被商封為商鞅,也因為是愛國民族的孫子,所以叫公孫陽。再比如,晉國大夫屠呦呦壹生有九個稱謂:君子堂、隋集、伍子、君子堂、隋伍子、、範伍子,其中是封建城市,秀才是官職,季是官階,吳是謚號,是名。
“規土史明”也有它的習慣規則。皇帝的官階最高,所以以其朝代的爵位為姓。如周以為氏。候國以國為氏,如齊、魯、鄭、吳。卿大夫以封建市井為氏,如袁姓、薛姓、楊姓等。為皇室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以技術為姓,如車、塗、陶氏。因為“命姓”是自上而下的皇帝和諸侯給的,所以能封當地命姓的都是貴族諸侯。即使是由專業技能任命的“百工”,也不是普通的平民和奴隸,而是管理平民奴隸的“工頭”和管家。因為姓氏可以顯示家庭出身和社會地位,是貴族特有的象征和爵位,所以姓氏具有很強的“為貴為貴”的社會功能。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宗族成為周朝最基本的有效組織形式,它的存在、發展、演變和衰落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狀況。從某種意義上說,宗族研究是理解和研究先秦歷史的壹把重要鑰匙。
這樣,以當地人命名的封建宗法制度逐漸取代了氏族社會中單純的血族制度,氏族習俗被提煉、轉化、升華為系統的理論和法律文化形態和宗法制度。從古代宗法社會的宗法制到夏商西周的封建宗法制,標誌著姓氏文化的成熟和形成。
從通用姓氏到統壹姓氏。
“異姓通婚”和“貴族姓氏”制度歷經夏、商、西周,壹直到春秋時期都沒有改變。到了春秋戰國末期,由於社會的急劇變化,異姓制發生了動搖。
首先,周天子權威下降,無力分封和控制諸侯,不再有“地氏”的實力。諸侯們越俎代庖,不時成為獨立的君王和諸侯。其次是軍閥割據,兼並占主導,戰爭不斷。壹些舊宗族因為國破或城失而亡,淪為庶人。然而,壹些原本地位低下的學者逐漸走上政治舞臺,如商鞅、範睢、蘇秦、張儀等。他們往往依靠自己的才能做出成績,成為新的貴族,產生新的宗族。特別是春秋末期,隨著“土地整理制度”的破壞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大面積土地私有制的地主階級取代了長子繼承土地臣民的地主階級。在這股洶湧而混雜的浪潮中,“貴人貴人”的社會功能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不同姓”的制度被動搖了。
秦滅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大量王公貴族淪為庶人和罪人。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出現了壹大批普通百姓,甚至罪犯奴隸和屠夫,如漢高祖劉邦、淮南蔔、淮陽侯韓信、舞陽侯範蒯等。,都成功推翻了暴虐的秦朝,建立了新的王朝,自稱帝王,等級為諸侯。社會變化如此之大,過去的舊貴族變成了老百姓,過去的老百姓上升為暴發戶。《閨土史明》的宗法制度已經消失,《名閨記》的社會功能也消失了。姓氏作為壹種宗族符號,與姓氏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姓氏成為了壹種只顯示個人與家族血緣關系的符號。所以秦漢以後,姓氏是雜合的。也就是說,鄭樵在《同治宗室序》中說:“三代(夏、商、周)姓氏壹分為二,男隨姓,女隨姓。所以不要貴...姓,所以不結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壹,不要結婚,要看地。”
這種組合姓和混合姓始於漢代。見司馬遷《史記》,第壹個有官方文獻記載的。比如史書記載,司馬遷稱秦始皇為“趙氏”,漢高祖劉邦為“劉氏”。秦漢以後的姓氏就不壹樣了,要麽姓,要麽姓,要麽兩者都有。這種姓氏組合的結果是,原本用來表示貴賤的姓氏完全融入了原姓,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姓氏的數量和內涵,形成了今天姓氏的主體。
從先秦時期的異姓到秦漢以後的通用姓和統壹姓,是姓氏演變的壹個重大轉折。至此,姓氏制度基本定型。歷代雖有變化發展,但基本遵循“姓統”的格局,壹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