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社會,收徒是必須的。舊社會收徒還是要收的,規矩很多。這壹點從很多相聲諺語中就能看出來,比如“當老師就像重生”“當壹天老師,當壹輩子爸爸”“徒弟當三年奴”“教徒弟,餓死師傅”。
以“教徒弟,餓師傅”為例。師傅為了防止徒弟以後在藝術上超越自己,通常要留壹手,這反映了當時師徒關系中保守消極的習慣。
此外,當時的規矩還包括,弟子要終身孝敬師父和師父的母親,三節兩生日要帶禮物去探望,最後為師父的晚年而死。可見,不能說相聲的所有規則都過時了,但確實有很多不與時俱進的地方。新時代需要新時代的師徒。
解放後,馬季和姜昆成了師生。其實師徒關系基本上被拋棄了,因為它屬於“四舊”,是新社會需要改掉的舊習慣。這個習慣壹直保持到20世紀80年代。
當時,馬季收了姜昆、馮鞏、劉維等很多徒弟,但在馬季看來,他們與姜昆的關系不是師徒關系,而是師生關系。這些弟子稱馬季不是師父,而是師父馬季。有了徒弟的名氣,有人說妳要開個會向老師學習,馬季堅決不同意。直到90年代,弟子們才舉行所謂的答謝會,算是完成了儀式。
馬季不關註那麽多程式化的東西,而是關註相聲的實際業務。他看不上的是老藝術家的老習慣,所以根本找不到。
馬誌明近年來之所以堅持不收徒,是因為相聲收徒儀式重新開始盛行,這與德雲社的興起有直接關系。郭德綱非常重視相聲的傳統和節目,《學徒》壹次比壹次正式。而且隨著小劇場的繁榮,進入相聲行業的新人越來越多,拜師儀式也變得越來越多。很多演員自己都沒把相聲說清楚,卻開始收徒了。
對於這種現象,生性低調的馬誌明並不認同。馬誌明是為數不多的資歷最高的相聲演員之壹。因為他資歷大,收徒弟不方便。另外,最重要的是他愛清靜,不想因為收徒弟而影響生活。所以資歷和能力那麽大的馬師傅,到現在也沒有正式開門收徒弟。只有壹個黃族民,是他的學生。
在新的時代,我們期待壹種新的師徒關系。著名相聲藝術家楊毅不提倡收徒弟。他認為相聲行業的徒弟總是容易產生放棄矛盾,引發各種爭議。還不如根本不跟徒弟學。妳以為誰能扔大脾氣,誰就不是導師,更不是師生戀。這樣既能學到相聲的真實,又能拋開壹些煩惱。
相聲從關註老師異化到不關註老師,再發展到現在的關註老師的趨勢。最典型的就是侯耀華,他很少說相聲,但是他也收了那麽多徒弟,有些根本不是相聲行業的,所以他也鬧了很多笑話。隨著相聲的發展,有必要在求教和學習之間建立壹種新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