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童年乃至壹生都是極其坎坷的。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後來他們兄妹由諸葛玄叔叔的好友劉表撫養。諸葛亮從小接受系統的儒家訓練。年輕學生17歲的時候,他決定自立。他隱居在離襄陽城不遠的地方,工作和學習。他住在襄陽隆中,讀過很多書。首先,他讀過儒家著作。比如:詩、書、禮記、春秋等。其次,他也看兵家的書,比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尤其是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是在學習了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變而來的。諸葛亮只是吸收了這些理論的營養,但並沒有盲目相信。他曾評論百家:“老子善育自然,不可危;商鞅善說理,善法律,不可教化。粟裕、張裕太狂妄,不能立盟誓。”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壹批誌同道合的知識分子,其中包括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和大師龐德公,大學者和黃。黃尤其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壹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壹個黃頭發黑臉膛的醜姑娘,但是她的才華和妳很般配。諸葛亮聽後居然答應了這門親事。所以人們評價諸葛亮,說他氣質“高人壹等”。據傳說,他們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壹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辛辛苦苦養大孩子。傳說這位女士極其聰明。她發明了壹個可以磨面條的木制機器人。後來,在黃月英的幫助下,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雖然黃月英聰明賢惠,但她畢竟有點醜。古往今來,很多人壹直為諸葛亮惋惜。然而,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這位才女在當地人建造的寺廟裏壹點也不醜,還有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荊州雖臥虎藏龍,但荊州牧羊人劉表始終沒把諸葛亮當人才看。也許在他眼裏,諸葛亮不過是好朋友諸葛玄的窮侄子。就算他聽說龐德公這樣壹個德高望重的人把諸葛亮叫做“臥龍”,他也不會相信。畢竟需要眼光。《三國誌》作者陳壽評價劉表“外寬內諱,善謀而不決。”人才不能用,聞著香卻接受不了。“這是荊州人才濟濟,而劉表卻毫無建樹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後來在他的名篇《誡》中寫下了壹句名言:“淡泊則誌不清,靜則行不遠。”但是,當壹個人雄心勃勃,卻沒有辦法去服務的時候,真正做到“淡泊寧靜”是很難的。諸葛亮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跪地慘叫”,可見他很難做到這壹點。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也是壹個有悲歡離合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描繪的那種半人半神的超人。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很精彩。在終於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劉備如何帶著關羽和張飛,如何在下雪天去看望他;如何壹次次見到諸葛亮卻只有他的朋友和家人;第三次去找諸葛亮讓劉關張等了好久才看到上面的,怎麽午睡,等等。這些編出來的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下士李習安,還有壹個目的,就是像“眾星捧月”壹樣,壹步步介紹不朽的諸葛亮。但在權威史書《三國誌》中,上述內容均無記載。關於這壹段,書裏只有五個字“隔三差五見”。所以後人評價《三國誌》:惜墨如金,過於簡略。
《三國演義》在見到諸葛亮後,是這樣描述主角的長相的:頭戴黑絲圍巾,頭戴仙鶴,手持羽扇,有時乘坐四輪車。生活在明朝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離開三國時期已經壹千多年了。他描述的依據是什麽?晉代的裴琦在壹本名叫《林玉》的書中記錄了諸葛亮的長相。書上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的時候,司馬懿曾經派人暗中觀察諸葛亮。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在壹輛不加裝飾的車上,戴著格布做的頭巾,拿著壹把白羽毛扇子,指揮三軍。司馬懿聽後嘆了口氣說,諸葛亮真是名人啊!這是魏晉南北朝文獻中關於諸葛亮出場的唯壹記載。可能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的基礎。
還有壹點需要註意的是,張飛在《三國演義》中總是被描述成壹個脾氣暴躁的大老粗。其實這和歷史很不壹樣。據史書記載,張飛是個富家子弟,字寫得很好。他生活中還有壹大愛好,就是愛畫美女。當然,他的武功也很好。
《三國演義》說,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後,劉備以對待老師的禮遇對待諸葛亮,任命他為軍師。後來曹操的軍隊南下攻克荊州。諸葛亮第壹次指揮劉備的軍隊,取得了“燒博望坡”再“燒新野”的勝利。可惜,歷史完全不同。諸葛亮出山後,史書上沒有記載劉備任命他為軍師。其實那時候軍隊裏還沒有這個職位。劉備駐紮新野,他還是依附別人。他怎麽能給諸葛亮任何官職呢?他只是壹個客人,給劉備出謀劃策。諸葛亮真的開始有立場了。正是在赤壁之戰之後,劉備逐漸奪取了荊州的壹些地盤。在他自己成為荊州牧之後,諸葛亮被任命為“武將”。在此之前,他根本沒有任何職位,無法指揮劉備的軍隊,更談不上“燒博望坡”和“燒新野”。
據史書記載,即使是十年赤壁之戰之後,諸葛亮也沒有指揮過任何戰役,沒有率領過任何軍隊。
諸葛亮與東吳結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劉備帳下真的沒有文官,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是為東吳效力的。《三國演義》中寫諸葛亮壹到吳棟就被以張昭為首的謀士刁難,但歷史上並非如此。張昭已經是當代名人了,沒必要和壹個初出茅廬的少年爭得面紅耳赤。還有周瑜的智力刺激。在《三國演義》中把周瑜描述成壹個嫉妒心強、心胸狹窄的人是多麽不公平,而歷史對周瑜的評價卻是心胸寬廣、氣度不凡。還有,當時有人說:周郎聽錯了歌,可見周瑜是個樂於助人的人!還有,周瑜本來就是鷹派,不需要諸葛亮的刺激。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完成與東吳的結盟後立即返回,而不是像《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留在東吳與周瑜* * *破曹操,也就不會有“借草船之箭”“借東風”之類的故事了。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孫劉軍沒有追擊,當然不會有華容道之類的故事。曹操撤退後,周瑜攻占了荊州、江夏、南郡、劉備澤等戰略要地,並率軍攻占江陵、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地。曹駿繼續守襄陽。劉備攻占五郡後,任命諸葛亮為軍事統帥,管理五郡的稅收。此後,劉備借吳棟南郡下西洋。劉備攻占西川後,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兼將軍,主管西川的政治和物資工作。
公元222年,劉備建立蜀國,封諸葛亮為丞相。公元223年,蜀後劉禪繼位,諸葛亮被任命為武鄉侯,掌管益州。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實行屯田政策,改善了西南各民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諸葛亮也修補了與東吳的關系,但在東吳的《和書》中,沒有贊揚已故的統治者劉禪。總的來說應該是有文字的,這說明了當時諸葛亮在蜀中的權利!蜀國放棄了壹半國土(荊州),這是要承受的壓力!可見諸葛亮當時在蜀中的權利!
修復與吳棟的關系後,妳可以放心平息南方的叛亂。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平叛。《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率領50萬大軍南征是不現實的。蜀國人口只有幾百萬,不可能出動如此龐大的軍隊。而且雲南貴州都是交通不便的地區。根本不可能給50萬大軍提供糧草。歷史上諸葛亮只率兩萬人南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不可能在蠻王中活捉孟獲,即使要贏得民心,但傷亡太重。在那個冷兵器時代,殺壹萬人,損失三千人,已經很了不起了。不可能為了壹個人賭上兩萬士兵的生命。歷史學家認為諸葛亮的軍隊所向披靡,壹路攻城掠地,攻破孟獲七城。這對於擁有當時最先進武器如洗車器、彈射器的蜀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攻破孟獲木竹築成的城池相對簡單,孟獲被抓壹兩次也無可厚非。最終,孟獲投降南方,定居下來。諸葛亮並沒有像《演義》中所說的讓孟獲永遠幫助城南,而是把孟獲和支持叛亂的士紳轉移到成都。
諸葛亮平定南方,就可以安心北伐了。但後人壹直質疑,不采納魏延的,只出祁山是出伍茲谷的好計策,但諸葛亮不知道為什麽不用。
就在諸葛亮捷報頻傳之際,在天水等城遇到阻擊,牽制大軍主力。此時魏國援軍趕到,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以拖延魏國援軍。根據演義,馬謖率領654.38+萬大軍鎮守街亭,但歷史上諸葛亮只派了3萬人鎮守街亭,是諸葛亮在牽制主力時能派出的最大兵力!諸葛亮在合適的地方紮營,不是沒有道理的。依山而建的街亭,易守難攻。天然的地質裂隙如同城墻,但馬謖為什麽選擇了山而不是城?原因可能是地質裂隙有很多漏洞,魏軍可以輕易突破這些地方,但蜀軍來不及修補,於是馬謖在山上紮營。蜀軍以步兵為主,弓弩手從山上射更容易!然而,魏對張頜的包圍導致了蜀軍的士氣低落和失敗。有很多人聲稱馬謖不公,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那就看看馬謖都幹了些什麽吧!據史書記載,馬謖被張頜包圍時,棄軍而逃,只身壹人。這已經違背了壹個軍人的基本素質。也許他不應該被殺?言情中寫道,街亭失陷後,上演了壹場“空城計”,為後人所稱道。但是,歷史上沒有這種事。原因很簡單:魏軍沒有追擊,指揮魏軍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頜!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兩軍沒有交戰。蜀軍主動退守引誘魏軍,老練的司馬懿沒有追擊,而是遠遠地跟著蜀軍。這時司馬懿部將忍不住了,力勸司馬懿與蜀軍決戰。魏軍戰敗後,蜀軍因糧草不足而返回。這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壹次見面!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敢找魏軍主力打,步兵為主的軍隊找騎兵為主的軍隊打是不可想象的!原因是諸葛亮發明的陣法和諸葛亮連弩是為了克制騎兵而發展出來的,就像今天的機槍掃射壹樣威力巨大!魏將軍張頜被諸葛亮的弓弩殺死。可惜現在已經失傳了。八陣圖早就沒了!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積勞成疾,葬於定軍山(今陜西勉縣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