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江西、江蘇、浙江、黑龍江、新疆。
雲南、貴州、福建、吉林、安徽:每個字代表壹個省。
四喜:每個字代表壹個省,指的是四川和西藏。
寧兒:寧夏和遼寧
青海、甘肅、陜西:每個字代表壹個省,指青海、甘肅、陜西。
內重:臺灣海峽北上天際:每個字代表壹個省,指內蒙古、重慶、臺灣省、海南、北京、上海、天津。
周總理曾把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名稱編成壹首七言律詩——“兩湖兩省、兩江兩山、五河雲貴集安、四西兩寧、青甘陜、臺灣海峽北通蒼穹”,不包括後來回歸的香港、澳門。
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23個省。
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東北-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
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山東省。
中南-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海南省
西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自治區。
西北-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港澳臺-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
擴展數據
省指中國的行政規劃。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雲南、陜西、甘肅。
來源
山東:因太行山東麓而得名。
江蘇:以江寧、蘇州命名。
上海:因上海浦而得名。
浙江:因浙江(又稱錢塘江)而得名。
安徽:以安慶、徽州命名。
福建:以福州、建州命名。
江西:因江南西路而得名。
廣東:簡稱廣南東路而得名。廣南路:唐屬嶺南路,宋改名廣南路。
廣西:簡稱廣南西路而得名。廣南路:唐屬嶺南路,宋改名廣南路。
海南:以海南島命名。
河南:因位於黃河以南而得名。
湖南: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
湖北:因洞庭湖以北而得名。
北京:以北平命名。
天津:以皇帝天津命名。
河北:因黃河以北而得名。
山西:因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命名。(最初分為內蒙和外蒙古,外蒙古在民國後期成為蒙古)。
寧夏:以西夏安寧命名。(西夏——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國)。
青海:因青海湖而得名。
陜西:因陜西平原西部而得名。
甘肅:因甘州、宿州而得名。
新疆:以故土命名。原為漢代的西域,因清朝統壹其地而得名。
四川:以伊犁紫葵四路命名。還有壹種說法是:三江交匯長江而得名。
貴州:以妳的山命名。
雲南:因雲嶺以南而得名。
重慶:因“雙慶”而得名。
西藏:以清朝官方名稱命名。
遼寧:以遼河流域的永久和平命名。
吉林:以吉林市命名,取吉林前“烏拉”二字。(烏拉,吉林-滿族,意為沿河之城)。
黑龍江:以黑龍江命名。
香港:因東莞的香料而得名。
臺灣省:以臺灣政府命名。(臺灣政府——現臺南)
省份: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雲南、陜西、甘肅、青海和臺灣省。
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我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1個地區(地、州、盟),比上年減少6個;660個城市,其中:4個直轄市;285個地級市(含新設立的海南省三沙市),比上年增加7個;374個縣級市,比上年減少7個;1642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林區),比上年減少7個;845個市轄區,比上年增加15個。
縮寫
北京(北京)天津(天津)河北(河北)山西(金)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遼寧省(遼)、吉林省(吉)和黑龍江省(黑)
上海(上海)江蘇(江蘇)浙江(浙江)安徽(安徽)福建(福建)江西(江西)山東(山東)
河南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北省)、湖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和海南省(瓊)
四川(四川、蜀)、貴州(貴州、貴州)、雲南(雲南、雲南)、重慶(重慶)和西藏自治區(西藏)
陜西省(陜西、秦)甘肅省(甘肅、甘肅)青海省(青)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
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臺灣省(臺灣)
參考資料:
省-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