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詩國的巨星,遙遙領先於其他所有的明星。它出現在中國詩歌史上,成為無數後繼者推崇的風格。他的不朽之作《離騷》,千百年來震撼人心,成為中國詩歌史乃至世界詩歌史上最精彩、最具“永久魅力”的篇章。偉大而優秀的藝術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是無窮無盡的美的寶庫。歌德說:“壹部優秀的作品,無論妳怎麽去探究,都無法深究。”是的,人們讀《離騷》很多年了,人們認識它,分析它,探索它。只要是認真的,真正渴望的,似乎從來不會空手而歸。它給人以真理的啟迪,善的鼓勵,美的享受。它是那樣的完美而豐富,古老而常新,“衣華,出類拔萃壹生”,“衣是詩人,而非壹代人。”“離騷者猶憂”,這是司馬遷對離騷含義的解釋。"瞿平的作品《離騷》是自責的."這是他對詩歌創作動力的闡釋,也是對長詩《離騷》情感基調的詮釋。為了振興國家,屈原實行“美式政治”,“盡力以忠厚智慧侍奉其君”,卻因忠厚遭到誹謗。他滿懷“救君興國”之誌,卻喚醒不了昏庸的君主。眼看楚國士兵被砍殺,危在旦夕,他被冷落,沒有辦法救國。對於壹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者,他能毫無怨言嗎?詩中有雲:“我離夫不難,傷靈修命理”,又說:“我傷心時也傷心;擁抱如慧藏淚,觸摸玉津波濤。最後她說:“既然不滿足於政治的美好,我就住在彭先家吧!《離騷》是壹首充滿愛國激情和血淚的詩人寫的悲憤之歌。讀來令人心碎,驚心動魄。《離騷》這首詩之所以被稱為難讀,不僅僅是因為南楚的方言、歷史、神話、風景等造成的壹些理解上的障礙,更是因為全詩情感上的騷動和重復,難以把握。誠然,《離騷》是壹部規模宏大的長詩,共2477字,373句(從洪的陳述中,刪去“說黃昏壹時,我們卻要換壹種方式”這句話)。它不僅是壹首自傳體的長篇政治抒情詩,還帶有壹些神話色彩、敘事事件和情節因素。因此,只有把《離騷》作為壹個整體來把握,才能深入到它的思想和藝術中去,發現其深刻的思想和偉大的藝術創造。長詩《離騷》描述了詩人自身的壹些生活經歷,這意味著它具有自傳性傳記的性質,但它也有大量超現實的描寫,在其自我形象中滲透著濃厚的神話因素。詩中的立意有壹些情節,但不是客觀真實的生活體驗,而是主觀臆想。這些都說明長詩《離騷》是壹部浪漫主義的抒情作品,而不是某些人理解的自傳敘事詩。也就是說,我們在閱讀長詩《離騷》時,尤其要把握它的“情”,把握詩人內心世界活動的跌宕起伏,乃至貫穿全詩的飽滿豐富和藝術特色。貫穿《離騷》長詩的“情”,即司馬遷所說的“怨”情,更確切地說是壹種忠怨之情。詩人生活在新舊交替的戰國劇變時代。他父母的國家,他熱愛的祖國,本來就是壹個強大而富饒的國家。在英雄中,他曾經占據領袖的位置,擁有很多統壹天下的條件。然而,自從楚王變法失敗後,國家政府壹直由舊貴族統治。到了楚懷王時期,屈原生活的地方,由於內政的缺乏和強秦的外部壓力,他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屈原是壹個“學識淵博,意誌堅強,懂得治亂”的政治家。他也是壹個有理想、有遠見、正直的愛國者。他憂國憂民,充滿忠誠,力圖革新政治,振興楚國。但他真誠的心不被理解。起初曾受楚王信任,擔任左派,推行新政。沒想到,就在他忠心報效祖國的時候,因為他侵犯了舊貴族的利益,謠言開始興起。"許多女人嫉妒余的蛾眉,她們說余是個好妓女。"壹小群人各顯神通,楚王卻不察,竟無人理睬。他反感楚王的“命理”和“無摑”;怨恨“黨員”的“貪婪”和“巧取豪奪”,“黨眾”的叛逃和墮落。最讓他感到痛心和憤懣的是,他目睹了國家的日益危亡,卻被剝奪了報效國家的機會。“恐失朝廷”,和“雖遠在閨閣,卻不怕哲學王。”作為壹個“忠臣讒言”,愛國獲罪,眼看著祖國瀕臨危險,“救國無門”,是壹種怎樣的憤懣之情!於是詩人的感情像火山壹樣爆發,鑄就了這首長詩──《離騷》,它深藏著憤怒,摧毀著人們的勇氣。忠怨是長詩《離騷》的壹條主線,但從全詩結構來看,又可分為兩個層次,即從開篇到“我可以罰我的閑心”,可視為詩的前半部分。這壹部分主要表現了這位立誌報國、高尚自足的詩人所遭遇的矛盾和不公正待遇,充分表現了抒情主人公與楚黑暗現實的沖突。從對女人的批判到文章的結尾,主要集中在詩人受迫害後繼續尋求的精神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沖突,乃至最終的選擇。就藝術手法而言,前半部分雖然也有藝術誇張,運用了很多象征手法,但基本都是詩人真實的生活體驗,實實在在寫出來的;後半部分主要是把火熱的感情化為超現實的想象,表現詩人的心路歷程,壹個苦悶的靈魂和求天地的精神,是空洞的寫作。掌握了長詩《離騷》的結構層面,下面就來詳細分析壹下它的內在邏輯,即詩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軌跡和全詩跌宕起伏的微妙心理描寫。長詩《離騷》的開頭很奇怪。詩人首先以壹種非常莊嚴和自豪的語氣描述了自己高貴的出身、奇特的生日和父親因為對自己的巨大期望而給自己起的“好名字”。據前人分析,“追本溯源,以生卒年為明字命名,是莊重的。”(清顧天成《離騷解》)誠然,前八句中的感情是非常莊嚴而深刻的。他強調自己是楚王的祖先(“萊文皇帝的後代”),意思是對楚國的興衰責無旁貸,同時也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筆。他奇怪的生日和美麗的名字恰恰顯示了他的尊嚴和崇高的理想。“名曰正,字曰巧。”規規矩矩,直走正道,嚴於律己;精神壹般,稟賦不錯,大眾平均壹。這是親人的期望,也是他壹生堅守的信條。總之,前八句話為他壹生的自尊、自重、自愛定下了基調(“我不急著追Xi”,“我寧願死在流放地,也不忍心這樣”,“我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我善於修補”)。接著詩人表達了自己的道德、才能和理想,並以極大的緊迫感表達了自己獻身於君主的願望。“如果我不如我,我怕我的年齡不在我身邊。”這是給妳自己的。他擔心時間會飛逝,他不能為他的國家做任何事情。所以,他不滿足於與生俱來的“內在美”,還要“重在培養能力”,日以繼夜地充實和提升自己,為祖國做貢獻。“日月忽不溺,春秋為其代。然草木散,恐美人遲暮。”這是給楚王(“美人”)的。他擔心楚王不能及時奮進,耽誤了楚國的前途。“懼”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大事的危機感,尤其是詩人對祖國前途的焦慮,對祖國命運的焦慮。他把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他勸楚王“護強棄穢”,他願意為楚王“導夫為先”,希望沒落的楚國得到振興,恢復到建國盛世的局面:“我怕朝廷失守。”突然,我跑開了,我跟在前任國王的腳跟上。”然而,詩人真誠的心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和支持。反而侵犯了保守貴族的利益,招來沈重的打擊和迫害。詩中展現了壹幅令人窒息的、令人發指的楚社會圖景。楚王昏庸,信任多變(“我不在乎於的感受,但信任他我就生氣”“我當初和於成談過,後悔當初有他”);”方群”(培養出來的人才)隨風轉向,墮落(“雕零無妨,哀嘆方群之汙穢”);朝廷集團小“貪”“妒”,遮美稱惡,無所不用其極。黑暗的現實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與詩人愛國理想“不可能實現”的悲劇性沖突。詩人隨後感到沮喪、孤獨、怨恨,甚至強烈失望。然而,詩人決心不屈服。他在詩中多次陳述了為理想、信念、操守而死而無悔的決心:“吾心善,雖死九年而無悔”,“寧可死於流放,不忍心如此”,“民生樂,善修;雖然我沒有改變主意,但我可以懲罰我的心。“詩人應該至死堅守理想信念,至死保持人格清白。但長詩並沒有就此結束。黑暗的現實和大蕭條迫使詩人從現實進入幻境。”魯曼曼琪修遠Xi,我將上下搜索”,於是全詩轉入第二部分。壹個忠誠的靈魂需要戰勝誘惑。和普通人壹樣,在失敗的極度痛苦中,詩人內心的矛盾也是激烈的。當我們的理想得不到理解和迫害時,我們應該堅持原則,永不食言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在不被祖國容忍的情況下,跑到別的國家去尋求知音,去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嗎?詩人通過女哀、吳嫻、靈琪等虛構人物及其勸解,將他們內心的沖突與選擇形象化,從而向我們展示了壹個經過煉獄考驗,更加潔白無瑕的偉大靈魂。女人用“將死”的歷史悲劇,勸他放棄堅持,與世界相處。這與詩人堅持真理的態度相矛盾,實際上是對詩人過去奮鬥生活的否定。這種內心沖突是激烈的。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他需要歷史反思和公正仲裁。於是他以《論鐘華》重溫夏商周的興亡史,以豪邁的心情回望前朝為正義而戰者的命運。這種重新認識不僅堅定了他原有的信念和信仰,也激發了他繼續奮鬥的勇氣和寧死不後悔的英雄氣概:“瞻前顧後,看人民的打算。“誰義可得,誰不善可服?他在危險中死去,但他在訪問開始時並不後悔。不量鏨子,要正,前定。”克服了世俗的誘惑,他的內心世界暫時得到了平衡。於是在新的認識基礎上,他滿懷激情地進行了新的“探索”。通過這種方式,這首詩展示了壹個感人的情況,即重生的靈魂頑強地追求實現其理想。詩中寫道,他騎著飛龍,跨過昆侖山,跨過白水,爬上郎峰河,參觀春宮,敲著天門,乞求壹個女孩。他在尋找什麽?他要喚醒楚王,拯救國運,尋求再次投身祖國事業的機會。但是,楚國的現實太黑暗了。他遭到了冷遇和戲弄,以艱難和失望告終:“世態混濁,妒賢,掩美為惡。閨房遠,哲人王不窘。”詩人完全沈浸在絕望的悲傷中:“我不感到悲傷,怎麽忍心死去?”這位詩人最初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聯系在壹起。他對國家忠心耿耿,但又“方而隱忍”。所以他還能做什麽?有壹條出路,就是投奔國家而死,去尋求自己的安全和未來。這無論從當時“用楚料”的習俗來看,還是從詩人的主觀天賦和現實處境來看,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然後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誘惑。“索毛毛以之為可惜,精神氛圍為余。”結果就是告訴他在楚國沒有出路,勸他離開是非顛倒的楚國,去尋求自己的前途。“想九州之闊,豈止其女?嶽:我何嘗不是疑神疑鬼,可是誰尋美放女?為何沒有芳草,又何必計較?”但作出這樣的選擇對詩人來說畢竟太重要了,這使他“想利用精神上的氣氛,內心又猶豫又懷疑。”然後就是吳嫻靜的勸說。吳顯不僅勸他離開,還用歷史上智者見智的例子激勵他趁年輕去旅行:“老了還來得及。”我怕我先唱,這樣老公就不香了!“女人的勸告、精神的勸導、吳嫻靜的催促,不僅代表了當時的世俗人情,而且無疑是詩人在極度仿徨和抑郁中內心沖突的表現,即堅定或動搖兩種思想鬥爭的可視化。屈原要想更堅定地考驗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須通過各種誘惑。因此,在詩中,詩人假設自己將暫時聽從精神大氣的勸告,“我將死得遠遠的,以使自己稀少”,並決心出國旅行。然而,就在他飛上天空,騎著瑤車,彈著九歌,舞著韶的時候,他突然看到了自己的故鄉楚國。也就是說,似乎當所有的矛盾和沖突都即將結束的時候,壹切又重新開始:是該離開這個黑暗無望的祖國,還是該無望地留下?詩人深沈的愛國主義又壹次占了上風。”仆人比馬懷西還難過,但他做不到。”詩人終於留了下來。他知道楚國的現實是如此黑暗,政治動蕩是如此險惡。其實他吃過很多苦,但他不能離開自己多災多難的祖國,哪怕是出於幻想。就這樣,詩人被從幻想中逼進了現實,悲劇性的沖突導致了不可逆轉的悲劇結局。他愛楚,但楚王誤解了他,不能用他。楚漢集團對他進行了激烈的迫害。他要離開楚國,這與他深厚的愛國情懷格格不入。最後只能以死來祭奠他的理想:“我就住在彭先家,既然不滿足於政治的美好。體現“歷史必然要求”的光輝理想被扼殺,這是詩人屈原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者。他用自己的生命寫下的日月星辰等詩篇,照亮了後人,成為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財富,將永存。我們以前說過,偉大的藝術是無窮無盡的美的寶庫,尤其是長詩《離騷》。當我們讀《離騷》這首長詩時,我們感到如此驚心動魄,如此崇高。它包含了什麽樣的美?首先,它具有莊嚴偉大的思想所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輝煌崇高之美。進步的政治理想、深沈的愛國激情、莊嚴的歷史使命感、悲壯的獻身精神,構成了詩人極其崇高的美好人格和光彩奪目的美好形象。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如果壹個人的整個人格和壹生都致力於壹種道德追求,如果他有這樣的力量,而其他所有的人在這方面與這個人相比都是渺小的,那麽我們就會在這個人身上看到崇高的善。“是的,我們可以在長詩《離騷》中看到這種完美而崇高的形象。他高尚的追求,潔白的人格,忠貞的倫理,讓他身邊那些貪婪、自私、庸俗甚至邪惡的人看起來是那麽的渺小和卑微,而詩人的人格和形象是莊嚴而幹凈而高大的:“去培養細菌,去培養花朵,去培養胡繩。“不是讓世俗順從我的佛法。雖然我不擅長這個,但我願意追隨彭賢的遺誌。猛禽不擁擠,自前世;哪裏有能力成為周西,丈夫與眾不同,相安無事。不知道已經很尷尬了,感覺自己信了!高危在旦夕,而沛遠在天邊。方、澤雖雜,猶未失。”詩人是孤獨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神聖的,高貴的,驕傲的。長詩《離騷》為我們塑造了這樣壹個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讀完《離騷》...我為我的野心感到遺憾。”“推動這個野心也是可以的,雖然是日月爭光。”(司馬遷)“沒有屈原,妳能李瑟娥騷嗎?”逃跑是令人驚奇的,而且野心很大。”(劉勰)“壹詞,傑出壹生”(魯迅),關於屈原《離騷》這首詩的崇高美,古今中外的人們都有相同的文字和感受。其次,慷慨激昂的悲劇美是長詩《離騷》的另壹個鮮明的美學特征。屈原的壹生是悲劇的壹生。他不僅有“保君興國”的誌向,而且有治國平亂的能力。他“博學剛強,知治亂,善辭令”,懷有“美政”的理想,企圖改善楚國的局勢,振興國家。但是被黑暗勢力圍攻,導致了慘烈的沖突。最令人感動的是,屈原壹直是自己悲劇命運的自覺承擔者。所謂自覺承諾,是指他對堅持鬥爭的個人後果有了足夠的估計,但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古玉知道尷尬是麻煩,不能放棄。“我寧願死在流放地,但我不忍心這樣!雖然我沒有改變主意,但我可以受到懲罰!”明知道堅持下去會很不幸,但為了深刻的原則,他還是選擇了奮鬥的道路並堅持下去,從而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承受了人生的巨大悲劇。“悲劇是人類的巨大痛苦或偉人的死亡”(車爾尼雪夫斯基)。詩人屈原高舉“美麗政治”的理想,以“死而無悔”的英雄獻身精神,經受了嚴峻的政治鬥爭和自我鬥爭的錘煉。屈原的壹生極其不幸。他受了委屈,起訴無門,最後以自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長詩《離騷》中所滲透的整體感覺並不是悲觀,甚至根本不是悲傷。說明正義戰勝邪惡,莊重戰勝恐怖,美戰勝醜。它所展現的是“留得清白,死得直”,“死九次無悔”的不屈精神;是探索,是苦追。當我們讀到《離騷》中發自內心的昂揚之詩時,我們會感到壹種難以抑制的激越、崇高的情懷和悲壯的英雄主義,這是長詩《離騷》的另壹個鮮明的審美特征。與長詩《離騷》的上述美學特征相關聯的,是其高超而獨到的藝術表現。詩人艾青在《論詩》中說:“壹首詩必須具有壹種造型美,壹首詩是壹個靈魂的活雕塑。”長詩《離騷》是如何通過藝術手段完成抒情主體之美,塑造美好靈魂的?詩人把熱烈的感情和荒誕的超現實想象結合起來,用歷史的反思批判現實,把宇宙、自然、社會現實、人生經歷、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融於壹爐,從而形成了無比壯麗的抒情體系,這是詩人屈原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奇異貢獻,是中國古代詩壇的壹大發展。魯迅先生曾在《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將其與古代的“詩三百首”相比較,對其特點和貢獻作了這樣的評價:“與《詩》相比,它的文字很長,思想很奇幻,文字很優美,目的性很明確,對後世文章的影響甚至超過三百篇。”屈原的創作,尤其是長詩《離騷》,為中國文學開辟了新的傳統,成為中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典範。這是就長詩《離騷》的整體創作方法和宏觀結構而言的。長詩《離騷》就其諸多具體表現形式而言,也有許多新穎的創作。比如他發展了《詩經》以來“比興”的含義,把香花美草作為抒情主人公情感完整的象征,讓讀者看到了他崇高聖潔的姿態,聞到了他道德的芬芳。長詩《離騷》是壹首政治抒情詩,但詩人不時借用男女之間的愛情心理來表達自己的希望與失望、忠誠與嫉妒、所愛之人與追求。屈原的悲劇是政治悲劇,但他對君主的忠誠、悲傷和眷戀,比起愛情和用愛情心理刻畫的,更加曲折動人。詩人抓住了香花、美樹、美花、男女之戀的豐富審美內涵來美化抒情主體的形象和性格,從而使全詩的風格更加華麗、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