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與屈原的關系;
相傳,屈原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有,並力主聯合反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廢黜,逐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田文》、《九歌》等憂國憂民的詩篇。公元前278年,當秦軍入侵楚國的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感到壹陣劇痛。
但是我不忍心壹直放棄我的祖國。5月5日,寫完巨著《懷沙》後,我縱身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屈原投河後,當地群眾立即劃船施救。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
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據文獻記載,屈原與端午節最早的聯系是南北朝南梁吳筠的神話小說《續和》,此時屈原已經去世750多年。
從唐代抄《風俗通》(東漢末應劭所作)的佚文中可以看出,屈原在漢高祖徐東時已經在端午節的民俗中了,但距離屈原去世已經400多年了。雖然許多端午節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深入人心,所以人們“緬懷和悼念它,在人間傳頌它,代代相傳”。
所以端午節是對屈原的紀念,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在端午節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
擴展數據:
介紹端午節的起源和影響;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端午節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節,黑龍在天空中度過七夜,這是龍飛的日子,正如《易經·甘瓜》第五首詩所說,“飛龍在天”。
端午節期間,龍興既“成功”又“正確”,處於有利地位。恩施也曾風行壹時,隆德更是出類拔萃。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多種民俗融為壹體,節日習俗內容豐富。挑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端午節是古代百越先民為祭祖而創立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南方百越先民選擇“龍升天”作為祭祖的吉日,並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
端午節被視為“惡月惡日”,始於中原北部,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而附會。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文化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世界上壹些國家和地區也慶祝端午節。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開始,它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第壹個入選世界非物質遺產的節日。
百度百科-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