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不是韓國的節日,而是韓國的端午節和中國的端午節,就在壹天之內。韓國江陵的端午節和中國的不壹樣。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只是在農歷五月初五,通常是壹個簡單的活動,如賽龍舟和吃粽子。而江陵端午祭卻內容廣泛,將端午拉長,慶祝了壹個多月,完全變成了江陵地區的地方慶典。
中國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中秋節、龍舟節、正陽節、天中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端午節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龍舟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節,黑龍在天空中度過七夜,這是龍飛的日子,正如《易經·甘瓜》第五首詩所說,“飛龍在天”。中午,龍星既是“贏”又是“對”,是好運的象征。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多種民俗融為壹體,節日習俗內容豐富。挑龍舟和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習俗,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從未間斷。
端午節,最初由南方吳越的祖先創立,是祭祀龍的祖先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壹般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龍升天”作為祭拜龍族祖先的吉日,並註入了“祛病防疫”的夏季時節。端午節被認為是“月亮倒黴的壹天”,起源於中原北部,並伴有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的內容。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
韓國端午節介紹
江陵端午祭是繼承和發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習俗的慶典。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13號,2005年10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江陵端午祭是從大關嶺祭神開始的。活動期間,將舉行各種巫術和祭祀儀式,以及跳繩、面具制作等傳統遊戲和體驗活動,還有精彩的巫術和習俗表演、面具舞蹈和農家樂表演。江陵端午祭是端午節期間韓國江陵的壹項特殊祭祀活動,並非特殊節日。
中韓端午節習俗有哪些不同?
中國
每個人都熟悉中國的端午節。由於中國幅員遼闊,飲食習慣和風俗不同,所以會有粽子的甜鹹之爭。但端午節的習俗大多大同小異,主要包括: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草、喝雄黃酒、戴香囊、放風箏、掛鐘馗雕像、紮彩色絲線等。,其中最多的是。
在古代,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求家人身體健康,風調雨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祭祀活動逐漸演變為賽龍舟,而現代人把賽龍舟作為壹項競技活動,端午節成為壹個慶祝節日。
韓國
韓國的端午節是比較完整的民間祭祀活動。在江陵地區,端午節有復雜的儀式。中國的端午節只有壹天,而韓國的端午節有五天五夜,從農歷五月初三持續到農歷七月初七。如果從“山神節”開始算到神靈,時間會持續20多天;如果從“釀酒”算起,也就壹個月。
其內容包括從農歷四月開始的鋸神樹、迎神、演戲等壹系列祭祀習俗。除了祭祀之外,韓國還會有摔跤、拔河、蕩秋千、射箭、官奴假面舞劇、中國詩詞創作大賽、民歌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以及打年糕、做馬克杯、幕上有扇、用菖蒲洗滌等壹流習俗。
韓國的端午節強調祭祀,民俗卻成了陪襯。雖然起源於中國的端午節,但韓國卻發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動,可以說是將祭祀發揮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