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結束的意思是“開始”和“開始”。初五可稱為端午。在農歷中,地支標誌著月亮,陰建在正月,二月為基,五月依次為午,所以五月稱為午月,“五”與“午”相連,“五”也是陽數,所以端午節又叫端午、崇武、端陽、中天。從史料記載來看,“端午”壹詞最早見於晉人周朝的地方習俗:“仲夏端午,烹粟。”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的必備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能鎮邪。雖然每年都慶祝端午節,但是端午節的起源並不是很清楚。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壹,紀念屈原。此說源於南朝梁朝吳郡《續齊之和》和北周《荊楚之時》的記載。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了。死後為龍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裏扔五色絲綢粽子來驅蚊。也有人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了洞庭湖,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第二,英濤說。這句話出自東漢的曹娥碑。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
第三,端午節說。這個說法出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進水裏經常被蚊子和龍偷走,而賽龍舟。(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第四,惡日論。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為毒月,五日為邪日。《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鄭瀟》記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載“畜蘭是五月五日洗澡”,還有很多傳說認為重五是洗澡驅邪的忌日。《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的父親要求母親不要生他,認為“五月生的孩子,比壹家人還長,對父母不利。”《風俗通》失傳,“相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為忌;正月五月殺父殺母,不可。”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趙霽,宋徽宗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可見,自先秦以來,這壹天就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五,至日所說的夏天。持這種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的由來》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1)權威著作《荊楚歲記》沒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寫在夏季的至日節。至於杜菁,隋代杜太清的《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並不壹定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歲時美景》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亦可稱為仲夏節。因此,正午節日的最早起源是夏季的至日。爭議頗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端午節的飲食習俗
端午節最早的食物應該屬於西漢的“貓頭鷹湯”。引用《史記》、《武帝列傳》說:“漢朝派貓頭鷹到董軍,五月五日,給百官喝的是貓頭鷹湯。吃它是因為惡鳥。”大約是因為貓頭鷹很難捕捉,所以吃貓頭鷹湯的習俗沒有持續下去。備案是端午節的主角——粽子,出現在東漢以後。直到晉代,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節日食品。《風土人情》:“五月五日,同至日之夏,...先過這兩天節,再用糯米葉包好,拌小米,用純灰汁煮。與此同時,還有壹種端午節食品,叫做“甲魚”,在晉代只是曇花壹現,後來就銷聲匿跡了。唯有粽子,在《風土人情》中被稱為“粽子”,成為千百年來屈原傳說中最受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根據《地方風俗》記載的做法,當時的粽子以小米為主,除小米外不添加其他餡料。然而,在註重飲食的中國人的巧妙管理下,我今天能看到的粽子在形狀和內容上都有了變化。
首先,就造型而言,有三角形、四邊形、枕形、小塔形、圓棍形等等。粽子葉的材料因地而異。因為南方盛產竹子,所以就地取材用竹葉包粽子。大多數人喜歡用新鮮的竹葉,因為用幹竹葉紮的粽子煮熟後沒有竹葉的香味。北方人習慣用蘆葦葉紮粽子。蘆葦葉細長窄,要兩三片重疊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千差萬別,有兩三斤重的巨型豆粽子,也有小巧玲瓏、不到兩寸長的甜粽子。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既是肉又是菜,有甜有鹹。北方的餃子以甜為主,南方的餃子甜少鹹多。素材的內容是最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概有三種:壹種是糯米做的白粽子,蒸熟了加糖吃。另壹種是棗粽子,以棗和果脯為主餡。第三種是紅豆沙粽子,比較少見。華北還有壹種粽子,用黃米代替糯米,餡是紅棗。蒸熟了,看到黃澄澄的紅棗嵌在黏糊糊的小米裏,有人稱之為“黃金包裹的瑪瑙”。
浙江湖州粽子香軟,分鹹甜兩個品種。用鮮豬肉腌制,用上等醬油浸泡。每個粽子裏面都是壹塊肥肉和壹塊瘦肉。湯圓裏面是棗泥或者豆沙。加壹塊豬板油在上面。蒸熟了,豬油拌豆瓣醬,非常爽滑適口。五芳齋生產的粽子尤其有名。餡料都是專人挑選,有八寶餃、雞肉餃、豆沙餃、鮮肉餃等等,各有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角餃子也很有特色。先將糯米和紅豆泡半天,加入胡椒面、川鹽和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小湯圓。大火煮三個小時,然後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吃起來外酥裏嫩,還挺有味道的。
廣東中山鹿豆粽子的特點是圓棒形,手臂粗細。食材也有甜鹹之分。甜的有蓮蓉、紅豆蓉、栗子蓉、棗泥;鹹的有臘肉、燒雞、蛋黃、扇貝、香菇、綠豆、叉燒。
閩南的粽子分為堿粽子、肉粽子、豆粽子。堿性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出來的。它又粘又軟又滑。加蜂蜜或糖漿的冰特別好吃。肉餡餃子的材料有紅燒肉、香菇、蛋黃、蝦皮、筍幹。廈門的肉包子是最有名的。豆包在泉州很受歡迎,是用九月豆拌壹點鹽,用糯米包著做成的。蒸熟了,豆子聞著香,有人就著糖吃。
談論端午節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是壹種常見的民間食品,最初並不是在端午節才固定下來的。都說端午節吃粽子是對屈原的祭祀,是後人依戀形成的,只是反映了民眾的意願。其實吃粽子(清明節前壹天)的起源比端午節吃粽子還要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的。直到現在,許多地方仍然有清明節前壹天吃粽子的民俗。
端午節吃粽子作為壹種民族習俗,最早出現在西晉周初所寫的地方習俗中:“仲夏端午,烹粟。”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粽子方言的演變
春秋時期,小米用茭白葉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
東漢末年:草木灰浸泡小米,因水中含堿,小米用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後做成成廣東堿粽子。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做粽子的原料除了大米,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粽子叫“益智粽子”。
南北朝:雜粽子出現。品種增加了,飯裏混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包好的粽子也作為禮物交流。
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粽子的形狀出現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
宋朝:有艾葉包的“艾香粽子”和“蜜餞粽子”。見蘇東坡詩“粽子裏見楊梅子”。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
元代:粽子的包裹材料由野菜葉變為野菜葉,突破了野菜葉的季節限制。
明代: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附加的材料已經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火腿粽子”出現。
現在的粽子有上千種,五顏六色。現在的糯米壹般都是用糯米殼包裹,但內涵和顏色要看當地的特產和風俗。比較有名的有桂圓、肉、水晶、蓮子、蜜餞、板栗、麻辣、酸菜、火腿、鹹蛋。
大江南北品明宗
廣東粽子: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獨特。除了鮮肉粽子和紅豆沙粽子,還有以雞丁、鴨丁、叉燒、蛋黃、香菇、綠豆沙為餡料的什錦粽子。
閩南粽子:廈門、泉州的燒臘粽子、堿水粽子享譽海內外。燒臘水餃的米飯壹定是最好的,豬肉是五花肉,豬肉先腌制香爛,再加上香菇、蝦仁、蓮子、紅燒肉湯、糖等。吃的時候蘸上蒜泥、芥末、紅辣醬、蘿蔔酸等調料,香甜爽滑,油而不膩。
寧波粽子:浙江寧波粽子呈四邊形,品種有堿水粽子、紅豆粽子、紅棗粽子等。其代表品種酸水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適量的酸水,用老黃葉包裹而成。糯米煮好後變成淡黃色,可以蘸白糖,又香又好吃。
嘉興粽子:嘉興粽子呈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比如鮮肉餃子,瘦肉裏往往夾著壹塊肥肉。餃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進米飯裏,入口肥而不膩。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小,呈斜四邊形。在北郊農村,人們習慣吃大黃粽子,又粘又香,餡多是紅棗和紅豆沙。
其他著名的粽子還有四川和湖北的辣粽子,貴州的腌粽子和蘇北的鹹蛋粽子。
上海有很多種粽子。
以杏花樓、新雅為代表的廣式粽子,口感綿軟,味道濃郁。它的形狀底部是平的,正方形和五邊形,壹個角朝上,其余的向四面八方延伸。廣式餃子的品種很多,有栗子、鮮肉、蛋黃、香菇。枕包餃子有烤鴨、香菇、栗子、鮮肉、蛋黃、米仁等,其他還有堿水餃子、豆沙餃子、鮮肉餃子、鮮肉蛋黃餃子、紅豆餃子等。
淮陽的特色水餃,以老板齋、揚州飯店為代表,有“八味八式”,正宗的“小腳”粽子,四角形紅棗紅豆粽子,秤砣形蛋黃栗子粽子,元寶形火腿粽子,三角豆瓣鹹肉粽子,抱枕鮮肉粽子,長枕雞肉粽子,菱形豆沙粽子,各具特色。
Kutokuhayashi供應的蘑菇湯圓、豆板湯圓、豆沙湯圓、紅豆紅棗湯圓、松子白米湯圓、羅漢湯圓都是素食。
清真洪長興的粽子很清真,外殼微綠,棱角分明,外表細膩,味道純正,尤其是“牛肉粽子”,是其他幫派沒有的。
沈大成,嘉興粽子店,五芳齋和其他傳統專賣店供應各種粽子,如紅豆沙,鮮肉,白米飯,紅棗和紅豆,以及新鮮的蛋黃。沈大成首創了咖喱雞粽子,這是豐富多彩的。各種粽子的品種、形狀、味道、顏色都不壹樣。廣式抱枕包裹的大粽子450克,而迷妳粽子只有25克。
洋粽子
日本:粽子被稱為毛娟,在農歷五月五日吃。它是用竹葉或竹葉包裹米粉,長成圓筒狀而成。
越南:農歷端午節吃粽子。鹹水餃用糯米、蝦仁、瘦肉、紅豆包著,鹹蛋半個;堿性粽子是用椰絲、蝦米、綠豆把糯米粉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餃子用糯米、排骨肉、蝦、綠豆和五香調料包好,煮熟,去皮切片食用。
泰國: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主要是甜粽子。它是用椰汁浸泡糯米,配以椰肉、黑豆、芋頭、紅薯,用芭蕉葉包裹,蒸熟後食用。
墨西哥:有壹個慶祝玉米豐收的“粽子節”。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用芭蕉葉包裹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蔔、土豆、辣椒等。在吃之前把它們煮熟。
此外,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秘魯等國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妳對端午節昵稱了解多少?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得最多,達到20多個,是別名最多的節日。比如有端午、端午、端陽、崇武、重陽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長節、普傑節、龍舟節、玉蘭節、粽子節等等。
《荊楚歲時年譜》中記載了端陽節。因為仲夏爬山,太陽在天上,所以五月是盛夏,它的第壹個下午是天氣好的壹天,所以五月五日被稱為端陽節。
中秋節屬於12個分支,農歷五月為午月,與五、五諧音,所以端午節也叫中秋節或五月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太陽重的時候,稱為“中元節”。
端午節正值盛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用曹蘭湯洗澡和去汙。漢代《大戴禮》說,“午後洗藍湯”。
古人在端午節吃棕的時候,有壹個比賽,比較每個人葉子的長短,長輩獲勝,所以也叫“解宗節”。
女兒節幫《萬部雜記》:“五月女兒節是壹條端午繩,戴和壹個五毒咒。萬習俗從五月初壹至初五,用小姑娘裝飾,盡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為這叫女兒節。”沈邦萬《雜記》記載:“五月壹日至五日,燕京家將小女兒妝飾得極美。已婚婦女也會回到劉樺的家中,這壹天被稱為女兒節。
古人認為“重午”為忌日,此時五毒已盡。所以端午節的習俗多為驅腥避毒,如在門上掛菖蒲、艾葉等,所以端午節又叫“菖蒲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