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歷史故事1。曹娥的故事
東漢時期,曹娥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14歲的女兒曹娥在河邊日夜哭泣,尋找父親的屍體。搜尋屍體失敗了,孝順的女兒曹娥也投河自盡,與父親團聚。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河的地方建了曹娥廟,把曹娥祭祀父親的地方命名為曹娥河。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孝順女兒曹娥的日子。
第二,紀念屈原
戰國時代的詩人屈原被漢奸陷害,被楚懷王疏遠。農歷五月初五,他氣得跳進湖南汨羅江死了。人們被他的精神所鼓舞。五月初五,糧食和肉末用竹葉包裹,扔進滾滾江水中,以防魚蝦吞吃屈原的屍體。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第三,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楚人,曾助吳攻楚,在五戰中入蜀為父、兄報仇。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警告,被讒言者賜以職業劍。子胥本來是壹個忠厚的人,他臨死前告訴鄰居們,他要把自己的眼睛掛在的東門上,看著吳國滅亡,然後自殺。吳王夫差大怒,把伍子胥的屍體扔到河裏,所以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起源於龍舟節,最初是古代先民為祭拜龍的祖先,祈求辟邪而創立的。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飛龍過天”作為祭祖、祈福辟邪的吉日,將“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註入夏季。端午節被視為“惡月惡日”,始於中原北部,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而附會。
“端午”中“段”的本義是“正”,“武”是“中”。“龍舟節”(端午節的第五天)和“中正”也意味著這壹天的中午是正確的地方。古人以天幹地支為載體,天幹載天之道,地支載地之道。天幹地支是為了承包天地命運而設立的,時代在天幹地支中具有普遍性。仲夏午後,飛龍在天。此時的龍星在南中,是壹年四季周日運行最“合適”的位置。既是“對”,又是“對”,是吉祥的象征。古人歷來崇尚中道、正道,“中道”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此外,結束也意味著“早”,所以第五個月的第壹個中午也被稱為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