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龍舟(躲在黑龍裏)和吃粽子(躲在主星心宿二裏)是端午節的兩大主題,這兩大傳統主題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傳統節日儀式及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端午節的習俗活動是以尊龍賞龍、祈福消災的形式進行的。內容豐富多彩,生動喜慶,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具體習俗和活動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菖蒲、聚中飯、端午洗澡、放風箏、蕩秋千、紮百蠍、贈香扇、曬百日姜、掛葛藤、畫額頭、戴香囊、穿長命、紮五色線、吃粽子、采藥泡茶、下蛋、穿豆娘、貼五毒圖等等。
節日食品如粽子、黃武、艾草餅、艾蒿、糕點、煎堆、茶蛋、五毒餅、菖蒲酒、雄黃酒、午茶等。
擴展數據:
各種海關的來源和具體活動:
1,烤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對方,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沒有他們的蹤跡了。此後,人們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
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其實“賽龍舟”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據聞壹多的端午考,壹千多年前的吳越水鄉就有劃龍舟的習俗,是為了通過祭祀圖騰——龍來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災害。?
在古籍對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據《萬物之首》“競始於勾踐,今龍舟也。”
漢代趙曄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源於勾踐和丐幫之子徐誌忠之功”?。到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的被專家認定的“賽龍舟”的圖形是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雲龍鎮賈村發現的。。
根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獨木舟和木槳存在。龍舟最初的原型是在獨木舟上雕刻龍形獨木舟,後來發展成用木板制成的龍船。?
賽龍舟分為邀龍、祭龍神、遊龍、集龍等幾個環節。賽龍舟前,請邀龍,祭神。端午節前要出水,祭祀後裝上龍頭和龍尾,然後準備比賽。並買壹對紙公雞放在龍舟上,以為可以保船平安(隱約對應古代鳳舟)。
閩臺赴媽祖廟朝拜。在廣東和福建,有壹些香燭和紙錢,用於各種祭祀和紀念儀式,提供雞,米,肉,水果祭品,粽子等。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非常嚴肅,他們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辟邪,繁榮昌盛。?
2.掛艾草。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院,眉毛插菖蒲、艾條,掛在堂上。
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藥物。菖蒲葉呈劍狀,插在門口可辟邪,故方士稱之為“水劍”,後有習俗引申為“普劍”,可斬千邪。
艾草代表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插在門口能讓妳健康。?
艾草在中國古代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中的艾灸方法是以艾草為主要成分,燒在穴位上治療疾病。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在家裏放艾草辟邪,曬幹的植物浸泡在水中消毒止癢。媽媽們經常用艾草水洗澡或熏蒸。
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流傳已久,主要是因為它有入藥的作用。如宗谷《荊楚紀年》說:“雞未啼時,采艾草者,狀如人,取之而取之,受灸甚效。就是愛彩化成人形掛在門上的日子,可以毒氣。”?
南北各地都有端午節掛艾草的習俗。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南方視天地為純陽、正氣、吉日驅邪祛病,還是北方視邪月、邪日避邪避藥,掛艾草、熏艾草、菖蒲、入藥沐浴的習俗都大同小異。?
3.端午節浴場
沐浴蘭花和在下午結束時喝蘭花湯是大德的書《大戴李記》中記載的古老習俗。但這裏的蘭花不是蘭花,而是飛機草或者菊科的草本植物,有香味,可以煮,可以洗澡。
《九歌·雲中》也有“沐浴蘭花湯會讓妳芬芳”這句話。《荊楚紀年》:“五月五日,謂之蘭浴節。”
《五雜記》記載,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為“沒有蘭花湯”。後來壹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藥洗澡。
在廣東,孩子用艾草麥藥,或用艾草、香蒲、玉蘭等花草煮洗。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去河流和海灘洗澡,這被稱為洗龍船水,以沖走厄運。
在湖南、廣西等地,柏葉、銀蓮花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澡,不分男女老幼,全家洗。端午節洗澡,這壹習俗至今仍存在,並廣為流傳,據說可以治療皮膚病,消除邪氣。?
4、佩戴香包
戴香包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壹。
香囊內通常裝有壹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具有芳香、驅蟲、防瘟、防病的功效。
端陽用四色線紮臂,戴香囊,精致玲瓏。
香囊又叫香囊、香囊、錢袋,通常是用五色絲線裹上香水,或用彩緞或布包好的棉花,混合川芎、白芷、三棱、黃芩、丁香、阿莎麗、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末,再用彩色絲線繡制而成,底有紅、綠、掛。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除瘟疫的意思。香包做成不同的形狀串在壹起,各種小巧可愛,現在已經成為壹種常見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的壹些城市,年輕男女也用香包來表達他們深深的愛意。
5.鑄造陽穗
東漢王充寫的《論衡》中,記載了端午節“鑄陽歲”的禮儀和習俗:“陽歲取火於天,五月午時,五石熔化,鑄為器皿,激動發光。當他們升到太陽下,火就會來,這也是獲得真火的方法。”
古人認為午時有三火,是太陽正旺的時候。這時正是熔金鑄鏡的最佳時機,鑄出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6、螺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稱五色絲、五彩絲。古老而通俗的名稱有諸索、諸索等。綁在蚊帳和搖籃上的,也叫萬轉繩和保健繩。
應劭《風俗通》曰:“五月五日,彩帛縛臂,名為長命,壹維生,壹兵,壹五色,壹諸所,兵鬼,使人不至得病。”
在中國古代,五色被尊崇,被視為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
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
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還有壹種在山中懸掛五色紙召喚五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五鬼神護佑的象征,源於中國古代的五行觀念。
可能和古代南方人紋身的習俗有關。五色絲綢綁在手臂上,或者是紋身。《漢書·地理誌》記載,越人“為避之害,刺發”;
劉義慶,阿津人,著有《世說》等書,書中用五色絲綢包裹粽子投入江中,怕蚊子,怕龍。
雖然是傳說,但透露出壹點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帛的五種顏色代表五行,漢朝開始相信陰陽五行學說。五種顏色代表五個方位,相輔相成,具有驅邪迎吉祥的神秘效果。
青色為木,代表東方;紅色是火,代表南方;黃色屬土,代表中央政府;白色是金,代表西方;黑色屬水,代表北方。
動物是象征,東邊是青龍,南邊是朱雀,西邊是白虎,北邊是玄武(龜蛇),中間是黃龍,都是靈物。事實上,五色絲綢在驅邪避疫中的象征意義遠比其實際功能明顯。
7.泡在龍舟水裏
端午節期間,泡龍船水是嶺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因為龍船象征吉祥,龍船滑過的水被認為是“大運水”。按照傳統說法,泡龍船水意味著好運,萬事如意。
端午節期間的雨稱為龍降水或龍舟水。每年龍船水來的時候,人們都會帶著家人去河邊洗龍船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驅邪、潔身、洗去厄運、帶來好運的作用。?
8、放壹只風箏
端午節時放風箏也是中國南方城市的壹種習俗。端午節期間,孩子們放風箏被稱為“消災”。風箏,即紙風箏。
它是壹個玩具。把紙或絲糊在竹竿等骨架上,拉壹根綁在上面的長線,就可以在風的作用下放入天空。屬於只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9、吊鐘雕像
鐘馗捉鬼是江淮地區流行的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
相傳唐明帝從驪山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
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明朝皇帝問大鬼時,他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的武藝並不出色。”。我願意為陛下驅魔。
明太祖醒來後,瘧疾治好了,於是畫家吳道子根據夢中所見,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時張貼,以驅邪。
10,繪畫金額
端午節用雄黃塗抹小孩額頭的習俗,雲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壹種是借雄黃驅毒,壹種是借虎額(“王”如虎,虎為百獸之王,因換成虎)鎮邪。
清夫差敦沖《燕京年譜》:“自農歷正月初壹起,取雄黃灑酒,敷於小兒衣領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額頭、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塗,用意相同。
山西河曲縣誌說:“端午飲雄黃酒,塗於小兒額、手、足……可治病延年。”
11,裴長明呂
長命縷是端午節佩戴的壹種首飾。長命縷又叫延壽縷、延壽縷、長生線、百索、冰少、七彩縷等。,名稱不同,形狀和功能相似。
端午節時,用五色絲綢制成,或掛在門口,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掛在床簾、搖籃等地方。據說可以消除邪氣,避災避病,延年益壽。這種習俗始於漢代。
東漢應劭寫《風俗失傳》:“午後以彩帛縛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壹個是長命鬼火,壹個是兵士。”
12,裴豆娘
裴鬥娘是舊社會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有些地區也叫健康人。這個東西起源於遠古行走,是Ai人的壹種不同形態。
《賈青錄》引《唐宋遺事》雲:“誰在大江南北,五日得壹等獎之制,殊為巧妙。艾葉全部壓制出售,或繡上仙、佛、和、武、蟲、魚、獸、八寶花等形狀。[40]?
13,忌五毒
端午節在古代北方人的心目中是壹個有毒的日子,是壹個邪惡的日子。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這五種動物就是古代華北廣為流傳的五毒。?
14,采藥
采藥是端午節的古老習俗之壹。民間認為正午陽光強烈,是壹年中草木中藥最旺盛的日子,端午節更是藥味十足。端午節正值盛夏,恰逢其時,萬物生長,潛力極大,正是草本植物生長旺盛的時候。
端午節期間,中國很多地方都有抽艾葉、掛菖蒲、喝藥酒等習俗,其中中草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夏鄭瀟》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雜藥集》卷二十二引用《荊楚歲時雜藥集》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
在魏末《齊姚敏書》的雜註中,有五月捉蟾的記載,也用於制藥。許多地區都有在端午節抓蟾蜍的習俗。比如江蘇,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藥蟾酥。杭州人也給孩子吃蛤蟆,說夏天能降火不生瘡。
並於5日將墨錠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幹,便成蛤蟆錠,敷於膿腫處即可消散。采藥是因為端午節前後草藥的莖葉成熟,藥性好,這壹習俗就在這壹天形成了。
陳卷22《拌藥》引自瑣屑記載“五月晨、午日、臘月初二、大年初壹前三日拌藥”,意為端午合藥,藥效持久。端午節做的藥有菖蒲酒、艾草酒、雄黃酒。
15,中午水
端午節期間,“中午喝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地區的傳統習俗。中午喝水就是在端午節當天11到13之間從井裏打水。古人把午水視為吉祥水,此時的水最能辟邪。
正午日重午,陽氣加於太陽,故“午水”稱為“極陽水”;又名龍目水、正陽水等。這壹天中午陽光最強,中午驅邪效果最好,有驅邪、凈化身體、排除障礙的功效。
臺南有中午用水打鐵的傳統,利用中午水的陽氣可以使各種鐵器更耐用。
16,熏蒼術
熏制蒼術是端午節的傳統活動之壹。在民間,蒼術是用來消毒空氣的,也就是把天然的蒼術捆在壹起。燃燒後產生的細煙不僅會散發出香味,還能驅趕蚊子,令人神清氣爽。?
17,九獅拜象,劃開心船,去龍遊。
到了現代,在全國各地的傳承中也有創新,既有傳統習俗,又有時代氣息。九獅拜象,以傳統舞龍燈為基礎,突出舞獅大象造型;在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端午節期間有壹個獨特的客家民俗活動“九獅拜象”遊行。
劃船是湖南省婁星區孫水河流域的傳統習俗。每年端午節前夕,村裏的男青年無論身在何處,都會自覺回村參加“劃船”活動。
在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端午節期間,人們用竹子和紙制作粉紅色、棕色、藍色、紫色、紅色和黃色的龍舟,從農歷五月初壹到六,每天輪流巡遊。?
18,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民俗。粽子,又稱“嬌樹”、“粽板”、“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艾葉芬芳馥郁;桃枝插在柵裏,出門就能看見麥子黃了;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哪裏都陽光明媚。”
這是壹首描述古代端午節的流行歌謠。端午節吃粽子在中國各地都壹樣。粽子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在晉代,它成為端午節慶典的食物。?
每年五月初,中國家家戶戶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繁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蜊、蛋黃等多種餡料。
吃粽子的習俗已經在中國各地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19,吃黃武
黃武指的是黃魚、黃瓜、鰻魚、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壹般用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
吃黃武是漢族的民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歷五月,江南人稱之為五月黃月,因市面上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而得名。
端午節中午吃黃武食物意味著混合五種黃色食物。
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是壹年中陽氣的高峰,中午是壹天中陽氣的高峰,我們可以借助端午節的力量來克制厄運,提高精力。
20、喝蒲酒、雄黃、朱砂酒,用酒噴。
雄黃也是壹種藥材,據說能殺死各種毒物。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非常流行。俗話說“喝了雄黃酒,百病皆消”。
《荊楚紀年》中說:“用菖蒲或雕或下腳料作冷酒。”蒲酒清香爽口。後來酒裏加了雄黃和朱砂。
馮明滎經《月令概》:“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故無眼鏡蛇(古書所提毒蛇)之虞。灑墻和門窗,避免毒蟲。”這種風俗廣為流傳。雄黃用水和酒混合可以在室內消毒殺菌,喝普灑也是相當有益的。
百度百科:端午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