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傳說之壹是,5月5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的伍子胥。著名的官員伍子胥出生在楚國,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害。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漲,被嶽擊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被越國屠殺。他受越國賄賂,讒言誣陷伍子胥,夫差信以為真。子胥給了他壹劍,死了。忠臣伍子胥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消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夫差聽了大怒,下令在五月五日把子胥的屍體投入江中,所以傳說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公元23-220年)孝順的女兒曹娥救了溺水的父親。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孝順女兒曹娥的日子。
紀念介子理論
介子推是寒食節和清明節起源傳說的主角,但也有人認為端午節的起源與介子推有關。根據東漢蔡邕寫的曹勤,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先賢。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非常受歡迎的民間節日。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由於地域遼闊,故事和傳說眾多,不僅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節日名稱,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觀察到了不同的習俗。仲夏端午節是飛龍的吉日。以龍舟競渡形式的端午節是端午節的壹個重要主題,至今仍流行於我國南方沿海地區。
此外,壹系列的端午節習俗是由陰陽數字和季節衍生而來的。按陰陽數,午為陽,重午最陽。古人把午後三時和午後三時視為消除陰邪的最重要時間。古人也將端午節視為吉祥之年,恰逢夏季至日,稱之為“龍舟節”,據說“千載難逢”。夏天是陰陽相爭的季節。陽向上,陰被迫向下。午後,陽精健,陰畏邪。夏天也是趕走瘟疫的季節。盛夏,端午陽氣十足,萬物在此時欣欣向榮。是壹年中草藥藥性最強的壹天。端午節采集的草藥,祛病防病最有效。
由於午時天地純陽正氣的聚集和這壹天草藥的神奇特性,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端午節習俗都有祛陰邪、祛病防疫的內容,如掛艾草、午時飲水、泡龍舟水、紮五色絲線辟邪、洗草藥水、熏蒼術祛病防疫等等。
壹般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龍升天”作為祭拜龍族祖先的吉日,並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在中原北部被視為“月壞日”。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