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端午節的起源:二十渡

端午節的起源:二十渡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崇武節、天中節等。,是壹個集祭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飲食為壹體的民間節日。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最初是由南方吳越的祖先為祭拜龍的祖先而創立的。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

節日介紹

從字面上看,端午節也有“端午”、“崇武”、“崇武”等名稱。“段”在古漢語中有始有終的意思,叫“段五”就跟叫“初五”壹樣。《風土人情》說:“仲夏端午。結束,開始。”壹個月有三個五天,前五天是“端午”。古人習慣把五月的頭幾天分別稱為首尾相連。元代陳《歲時廣記》雲:“城塵人以五月初壹為首尾,初二為首尾,偶數五為首尾。”

按照天幹地支的時間順序,農歷正月從銀月開始,按照辰巳子醜寅卯的時間順序,五月為“午月”,午時為“晴天”,所以端午節又叫“端陽”。下午,古人和“五”是共同的,所以端午節和端午是同義詞。由於月數和日數相同,人們也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有20多種,如端午、端陽、崇武節、重陽節、當五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長節、普傑節、龍舟節、玉蘭節、屈原節、午時節、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舟節、午時節、元宵節等。

端午節的幾個名稱叫做:

1,端午節“段”有“初”的意思,所以“端午”是“初五”。根據歷法,五月是“正午”月份,所以“端午節”逐漸演變成了“龍舟節”。《燕京歲時年譜》記載:“初五為五月初五,‘段’字音譯亦蓋戳。”

2、端陽節據《荊楚紀年》記載,因仲夏登山,太陽當空,五月為盛夏,其第壹個下午是登高曬太陽的好日子,故稱“端陽節”。

3.中秋節屬於十二地支,農歷五月是仲秋,五與五諧音,所以端午節也叫中秋節或中秋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4.端午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特別是廣東非常流行,在那裏叫龍舟。它最初是古代越人祭祀水神或龍神的壹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能始於原始社會。龍舟比賽歷史悠久,流傳了2000多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水上運動娛樂項目,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船比賽。它傳到國外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性的比賽。

5.第五汛期在上海部分農村和杭州灣北岸附近,如奉賢、南匯等地,習慣上稱“端午”為“當午汛期”。

6、天上的節日名稱來源於陰陽數。田汝澄《西湖遊記》卷二十明代晁《樂》:“端午為中天節,因太陽中午至中天,達到最高點,故稱中天節”。日本將5月5日定為“男孩節”,可能也是基於日中節,因為日本認為只有男性繼承了普世精神。

7.沐浴蘭花節端午節正值盛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用曹蘭湯洗澡和去汙。漢代《大戴禮》說,“午後洗藍湯”。

8.解宗節古人在端午節吃粽子時,有壹種比每人葉子長短的遊戲,老年人獲勝,所以也叫“解宗節”。

9.女兒節沈明幫《萬部雜記》:“五月女兒節為端午,穿艾葉,五毒符。萬習俗從五月初壹至初五,用小姑娘裝飾,盡最大努力。結了婚的女人也回老家,因為叫女兒節。”

10.端禮儀是在夏天到來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沐浴驅蚊的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瘧疾可以被趕走,這個蚊蟲滋生的夏季可以安全度過。

11.端午節既是壹個古老的圖騰節日,也是壹個“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忌日,此時五毒已盡。因此,端午節的習俗是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和艾葉,所以端午節也被稱為“菖蒲節”。

歷史淵源

“段”字有“初”的意思,所以“段五”就是“第五天”。根據歷法,五月是“午”月,所以“端午”逐漸成為“端午節”。《燕京歲時》記載“五月初五,是五月字的音譯。”起源傳說總結了端午節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源於玉蘭節論

古人五月采蘭草,流行沐浴解毒蘭草湯。“大戴”嗎?夏看了,“可能...煮梅為豆,存蘭為浴。”屈原的九歌?雲,“浴蘭堂沐芳華挑衣若影”南朝梁人在《荊楚紀年》中寫道:“五月五日為浴蘭節。”這壹習俗流傳到唐宋時期,又被稱為端午沐浴蘭花之月。

《大戴李記》是漢文帝時期著名禮儀學者大德所選,是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資料。如果說端午節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那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2.“惡日”論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是不吉利的日子,有“不提五月之子”的習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嬰兒,無論男女都不能撫養。壹旦養起來,男人會害父親,女人會害母親。甚至有“官到五月不動”、“五月蓋房子是禿頭”的說法。這種習俗最遲從戰國時期壹直流行到漢代。這壹習俗在崇的《論衡》、應劭的《風俗通》和《後漢書》中都有記載。

《史記·孟嘗君列傳》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爸求他媽不要生。他認為“五月比胡琦長,對他的父母來說是不好的。”

《風俗通》中的佚文說,五月五日生孩子會害了父女和母親。

《論衡》作者王充也記載“正月、五月、五月,禁殺父母。”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宋徽宗趙霽的五名學生從小就被寄養在皇宮外。可見,古代把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這壹天從先秦開始就是不吉利的壹天。這壹天插菖蒲艾蒿驅鬼熏白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是順理成章的。而且人們也避開“端午”這個禁忌,稱之為“龍舟節”。

3.緬懷歷史人物

(1)紀念屈原

屈原

根據歷史學家《屈原和賈生列傳》的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壹位大臣。他主張提拔人才,賦予權力,使富裕起來,並力主聯合抗秦。然而,他遭到了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田文》、《天問》等不朽詩篇,這些詩篇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卻始終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代表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米飯,外面包彩色絲綢的辦法來發展粽子。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

江浙壹帶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 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他對鄰居們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消滅吳。”然後他自殺了。夫差聽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3)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

這句話出自東漢的曹娥碑。曹娥,東漢上虞人。他的父親淹死在河裏,好幾天沒見到他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之後,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

4.祭龍圖騰說

這種龍觀來自聞壹多的《端午考與端午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

(1)吃粽子和賽跑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粽子扔進水裏經常被龍偷走,而龍舟是用來比賽的。

(2)杜菁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形似龍”的習俗。

(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5、來自夏季的至日理論

夏季至日理論的發起人是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風俗習慣史》(香港勤興書店1963出版)壹書中提出,端午起源於古代,三代並流,秦漢時擴展為江河,唐宋時擴展為湖海。

端午節源於夏季至日理論,學者們從更廣闊的視角對其進行了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另壹篇《端午節起源論》(《文史知識》第5期,1983)中認為端午節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季至日,並提出屈原與端午節“鬥百草”、“采雜藥”無關。

劉德謙在《端午節的由來》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

(1)權威著作《荊楚隋記》並沒有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寫在了夏季的至日節。至於賽跑,隋代杜太清《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未必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

(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雜藥”,與屈原無關。

(3)《季華禮》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稱為仲夏節。

因此,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

2006年6月5-4月38日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先生再次完善了夏季理論,提出端午節是夏季的說法。

6、端午節10說

壹個說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壹多先生對端午節的考證表明,端午節是古代吳越舉行的圖騰節日,實際上是壹個龍舟節。

第二種理論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之死。據《齊續衡》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死於汨羅江。這壹天,楚人用竹筒把米扔進河裏哀悼。

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朝的蘭花浴。

根據這四種理論,東漢蔡邕在《曹勤》中記載的端午節是對先賢的紀念。

蔡勇

五種學說認為,宋高澄所刊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天天操練水軍。

第六種學說認為,梁宗谷《荊州歲時年譜》講述端午節是為了迎接“道神”伍子胥。《後漢書》還寫道,浙江祝曹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跳舞,迎接伍子胥。後來,江浙壹帶的人們在端午節舉行各種逆流儀式悼念伍子胥。

七說道書上記載五月初五是祭祖日。

八說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曹娥為尋父而死,投江自盡而舉行的。

《九說》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季至日節。那時候,正值仲夏之日,壹切都在夏季至日中蓬勃發展,並沒有什麽令人害怕的東西。因此,在五月初五,五色印章被用來作為門戶,以懲罰邪惡的精神。民間傳說端午節起源於湖北綿陽的胡莎湖。四個劫富濟貧的英雄,在五月初五被當地官兵圍攻,淹死在河裏。當地人民非常悲傷,並將這壹天定為端午節,以示哀悼。

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龍升天”作為祭拜龍族祖先的吉日,並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端午節被認為是壹個“邪惡的月亮日”,起源於中原北部,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其他歷史人物。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

  • 上一篇:社區防疫工作總結(5篇文章合集)
  • 下一篇:古代婚禮詩中的祝福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