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午節、午節、夏節。它原本是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據說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因為如此,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壹,也是中國最早為人所知的著名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他開創了“楚辭”的風格和“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

習俗

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人舍不得放棄自己的聖人屈原,投江而死。很多人劃船趕上救援。他們爭著追到洞庭湖,消失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人們用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掉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端午節吃棕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端午節也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壹般是前壹天包好,晚上煮,早上吃。粽子的傳統形態是三角形,壹般以內瓤命名。糯米團子叫粽子,摻小豆的叫小豆團子,摻紅棗的叫棗團子,統稱糯米團子。

裴香囊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是為了辟邪避禍(古代人們認為是因為妖魔鬼怪而得病)。其實是用來裝飾內頭的。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串,形狀各異,小巧可愛。在中國的壹些南方城市,年輕的男女也使用它們。

掛艾草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庭院,把菖蒲、艾條放在門眉裏掛在廳裏,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做成人形或老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吊鐘雕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壹帶,家家戶戶都在鎮宅裏掛壹尊鐘馗辟邪。唐開元皇帝從歷山回宮時,瘧疾肆虐,夢見壹大壹小的鬼。小鬼偷了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後,大鬼抓住小鬼,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明太祖問,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的武藝不怎麽樣。我願為陛下驅魔。”。明太祖醒來後,瘧疾治好了,於是畫家吳道子根據夢中所見,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時張貼,以驅邪。

掛錢包和五彩絲線

在中國古代,五色被尊崇,被視為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孩子平安健康。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壹種藥材,據說能殺死各種毒物。因此,在端午節期間,陜西人會將雄黃浸泡在酒中,並將雄黃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額頭、手腕和腳踝上。據說這種做法可以讓蚊子、蛇、蠍子、蜈蚣、壁虎、蜘蛛遠離身體。

吃五張毒餅,畫五張毒圖。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蠍子和壁虎。人們在這壹天將五種毒蟲印在糕點上,當天食用,以避免這些毒蟲帶來的瘟疫。五毒圖就是讓蟲子看到後以為是同類,直接走掉,再也不要靠近這壹家。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龍舟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節,黑龍在天空中度過七夜,這是龍飛的日子,正如《易經·甘瓜》第五首詩所說,“飛龍在天”。中午,龍星既是“贏”又是“對”,是好運的象征。

端午節,最初是南方先民創立的,是祭拜龍的祖先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龍升天”作為祭拜龍族祖先的吉日,並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端午節被認為是壹個“邪惡的月亮日”,起源於中原北部,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其他歷史人物。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

  • 上一篇:祝福老師的征婚語錄。
  • 下一篇:經典的結婚對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