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納西族的喪葬習俗有哪些?

納西族的喪葬習俗有哪些?

納西族的喪葬習俗

壹、納西族的喪葬習俗:

自古以來,納西族就以怕死,不火化而聞名。但改革後,納西族在滿漢文化的強烈沖擊下,逐漸改變了火葬的習俗,改為土葬。隨著土葬的盛行,納西族的喪葬禮儀中註入了許多滿族和漢族的習俗。但由於納西族生活在高原壩區和河谷地帶,交通不便,加上納西族固有的傳統文化觀念,造成了各地風俗不同。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麗江拉市壩在納西族的喪葬禮儀中,有著明顯的滿漢喪葬禮儀痕跡,也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納西族傳統。

(1)臨終前“孝敬”和“放開口”的習俗:

納西族人非常註重孝順老人。除了在老人健康的時候照顧老人,壹旦到了六十歲,他們還會在老人去世的時候為老人準備棺材。最好的棺材是柏木板,現在壹般用松木板。先做成厚厚的木板狀存放在樓上通風陰涼的地方,用的時候再做成棺材。有的人直接做棺材用。壹般認為這樣做可以為老人祈求更多的生日。

當老人病重時,所有的孩子都會回到他身邊,壹起照顧他,直到他笑著死去。老人去世,其親屬要按照納西族的傳統習慣進行“薩薩克”儀式,即給死者“接氣”的活動。壹般老人快死的時候,親戚都會給他們準備壹個“口”。納西語稱為“馬賽麗”。如果死者是男性,用九茶、九粒米(解放前用五粒)和少許銀子;如果死者是女性,用七茶、七粒米、少許銀。制作“含口”的材料用紅紙包好,再用黑線紮緊,就成了“含口”。老人死的時候,在張開嘴死去的那壹刻,把“Sasak”放在死者的舌頭下面,也就是完成了“Sasak”的儀式。

“薩”(氣的意思)在納西族的傳統觀念中占有重要地位。納西族的東巴經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氣”生成的,氣不僅是萬物之源,也是人的生命之源。在《西村社》中,楊先生簡要總結了學者們對“薩”(即納西族人對“氣”的概念)的研究:“少”是壹種主觀的生命初始物質,是納西族人人生觀的壹個基本命題,也壹直是的壹個基本概念。它有以下三個特點:

(1)與“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有關。

(2)作為特定靈魂和生命之源的象征,意味著每壹個生命體都有壹個特殊的身份——靈魂是不朽的。

(3)在不同的發展時空中,不同性質的生命體具有不同的靈魂特征,同時也具有* * *融合、傳承和統壹性。"

正是由於這些特點以及納西族原始宗教中對“薩”的理解,納西族認為人死後,生者的“氣”會慢慢消散。如果沒有親人幫他們鎖定“人氣”,死後給通往祖屋的大門口的鬼送禮物,就會遭到鬼的攻擊,剩下的人氣就會被沖走,變成孤魂野鬼。如果這個儀式不是在老人死後很久才舉行,或者是意外的受害者,他們都屬於沒有得到神的“氣”,鎖住了人的“氣”而無法到達祖屋的野鬼,不會被祖先的靈魂所接受而四處流浪。在這種情況下,死者的屍體不能從正門進入,而應該在圍欄上開壹個洞,從這個洞運回家。

對於這種死人,還要舉行“艾納艾玉薩”(用雞代替死人重新從事聚氣活動),這是壹種非正常的聚氣活動。舉辦這個活動的時候,如果死者是男性,首先要準備壹只準備開口的小公雞,還有壹張上面說的“嘴”。準備好了就去死者死的地方,掐死雞喊死者的名字,把嘴伸進雞嘴裏。然後,壹路喊著:“XXX,XXX,我們壹起回家吧!”“,按照以前的趕屍路線,招魂,回到死者的家。回到家,把死雞用白紙包好,放在死者的枕頭邊。入棺時,將雞與死者壹同放入棺中。為什麽要用雞來代替死人?納西族東巴經十二生肖起源的討論中說,所有動物去東神那裏求壽時,由於人到得晚,只得到三年的壽命,以至於人類無法完成生兒育女、蓋房子這樣重要的事情,以至於淚流滿面。另壹方面,雞因為早到而獲得了60歲的壽命。雞擔心這麽長的生日會磨掉牙齒,讓它吃不下飯,也大哭起來。後來人和雞協商改生日,兩個人都很開心。所以在納西族的傳統觀念中,認為雞的靈魂可以再生人的靈魂。

(2)、“停靈”、殯儀服務及相關禮儀:

收氣活動完成後,將進入“死靈”階段。在拉市海南部的虞姬等村莊,在“薩薩克”儀式完成後,死者將被裹上裹屍布。穿壽衣時,死者壹般坐在長凳子上,有人扶著,象征性的左手拿著長明燈,右手拿著刀。準備就緒後,由東巴或家中精通傳統習俗的長輩朗誦開光禮。在海北附近的納西村,靠海的地方,要選擇另壹個吉祥的時間給死者穿壽衣。

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人們會將死者停放在母親房間的主室。女人把棺材稍微停在中軸線的右側;男人被安排在房間的中央。如果死者早逝,有父母,就停在側房。停下來後,用白紙蓋住逝者的臉,象征生者和逝者已經隔了兩個世界,語言已經無法交流。把鐵犁放在受害者的腹部。在納西族的傳統觀念裏,犁有翻九層樓的力量。如果用犁壓著屍體,妖魔就不敢侵犯了,也有防止屍體長時間死亡時腹部腫脹的作用。此外,民間還有壹種說法,可以防止家貓跳過死屍,產生靜電,驚嚇活人。

停屍後,先奉上壹桌祭品,再點上三支香和長明燈。長明燈的燃料是食用香油。祭品包括雞蛋、熏肉、香腸、臘排骨和壹碗米飯。在米飯上放壹根筷子,用這根筷子交叉,再放壹根筷子。在正殿外的走廊兩側放置若幹席子,就成了壹個簡單的靈堂。殮房後,要守孝。孝男坐在靈堂左側,孝女坐在靈堂右側,都是席地而坐。到了晚上,附近的親戚會帶著簡單的被子到死者家裏徹夜醒來,直到靈體出來。

停屍房後的當晚,死者直系親屬召開家庭會議,討論發放“孝布”的範圍,需要前往悼念的家屬,制作棺材,購買相關物品等等。第二天,按照家庭會議的安排,有人去完成治喪,有人去買治喪需要的東西,有人留在家裏做棺材。親戚朋友聽到消息後都會來拜訪,壹般會帶二三十個雞蛋,壹瓶酒。死者家屬會臨時準備飯菜,犒勞前來探望的親友。

(3)入棺、守孝、送魂習俗:

死後第三天,舉行棺木儀式。死者的親友將出席儀式。臘八節周圍風俗習慣不同,入棺時間和方式也略有不同。按照人們的習慣,臘八節通常分為海南和海北。海南地區基本上是晚上太陽剛到山頭的時候舉行,海北地區壹般是晚上星星出現的時候舉行。拉市海北部進棺前,棺材要放在堂前走廊,而海南則放在堂前屋檐滴水處,意思是回到水落的地方,也就是樹葉落地生根。設置好後,先用青刺掃棺,邊掃邊念:“生肖相沖,皆掃於外;所有敵人,掃到壹邊去。”它象征著趕走所有與死者有仇的敵人的靈魂和鬼魂。掃完後,孝子要從九個鄰居那裏要的廚房灰(死者是女的話七個廚房灰)均勻撒在棺材底部。灑了之後,就看廚房灰的紋路了。谷物看起來像什麽動物?死者的親屬會認為死者的靈魂已經變成了動物。然後鋪壹層衛生紙,在衛生紙上蓋壹床被子進入棺材。

入棺時,村裏的東巴主持送魂開道儀式。目前拉什巴還沒有專門的東巴祭司,但農村還是有壹些老人可以主持這些儀式。主持這個儀式時,首先要把死者扶到凳子上坐成坐姿,讓他象征性地左手拿刀,右手拿油燈。我壹邊做這些工作,壹邊念叨著:“左手拿著白鐵棍,右手拿著燈。前方有阻礙,請不要膽怯;前方有敵人,請不要膽怯。侵犯左邊,剪了放左邊;侵犯了右邊,剪了放右邊。路黑的時候有燈照亮,壹亮就亮了……”。壹邊念經,壹邊抓壹只雞,讓孝子(如果孝子年紀小,可以換成其他直系親屬)把雞悶在裝滿麗江黑龍潭水(這種水納西語叫艾納吉)的陶罐裏。將壹些雞毛放入陶罐中,然後浸入象征“安娜吉”(安娜意為烏雞,吉祥意為水)的水中洗屍,並吟誦:“取龍潭水,龍潭水洗後會美麗潔凈……”以及其他祭祀詞。然後用酥油擦臉,背誦:“用酥油擦,擦了就滋潤了……”。完成後,念開篇文字:“不能上路。路是白鹿和馬鹿路。妳不能走這條路。接下來的路是野雞,野雞路。走中路,從下往上走,走到阿薩高,祖師爺來接。這裏是馬累收拾行囊的地方,是人們累了就來休息的地方,是不用種植就能長綠的地方,是野雞當晨雞,白鹿當牛,紅虎當坐騎的地方。我們應該去這裏。如果妳來這裏,這是妳的住所。我的信息在這裏。”朗誦結束後,太多的廚師把死者放進棺材。把死者放進棺材後,用銅絲校對屍體的位置。以前,逝者入棺後,孝順是不允許見逝者遺體的。現在除了和生肖沖突的孝男孝女,都可以看到逝者的遺體。也有親戚朋友在棺材裏放壹些錢,作為逝者的零花錢(當然這只是生者的壹種心理寄托)。任何人在進入棺材前都不允許哭泣。進入棺蓋後,主持人會宣傳:“現在可以開始哭了”,結果當然是壹片哭聲。民間認為,如果親友的眼淚不小心掉在死者臉上,死者的靈魂就會依附在親人身上,無法正常前往祖屋,成為祖魂。

棺材蓋上後,孝象征性地用木錘釘木尖,同時呼喚死者的名字(“木尖”是用來連接蓋子和棺材的。納西族人稱之為“四八九”,即“木蛙之意”,這與納西族的細蛙五行學說有關。然後,大家把木尖固定在壹起,把棺材停放在中殿。壹個放棺材的架子,前面用壹個高八仙桌,後面用壹個高桌子。停棺後,擺了壹桌祭品。納西族人稱之為“吉字號(直譯為住新房)”。這桌十碗十二碗雞魚等供品,都是孝順的女兒們提供的。解放前會擺放黃金夫婦和兩匹紙馬(納西族稱“神六馬死”)。神死,納西的意思是白紙,神死六馬的全部意思是紙做的鬼馬。這些物品是由白紙和竹子制成的。解放前擺放這些物件,布置靈堂,貼對聯。被百姓稱為“吊白”。現在各個節目的界限已經模糊了。經濟條件好的也要提供豬、牛頭等供品。豬等昂貴的祭品壹般由村裏的公婆供奉,通常會有專門用來擺放豬等大型祭品的木盤。祭豬時,先將豬的內臟刮凈洗凈,然後做成跪姿,口中插兩朵花做擺件。

安排好靈柩後,要送喪布。孝布是用白布做的,壹般分為八尺孝布和壹尺孝布。前者給比死者年齡小的普通親屬。後者發給死者第二代以內的直系親屬。如果死者有曾孫,所有的曾孫都要紅,都要孝順,才能得到四世同堂的意思。如果應該收到的人沒有收到孝布,或者送晚了,人們會認為這種孝布不吉利,納西語稱之為“孝”,也就是孝布送晚的意思。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死者家屬和收到這種孝布的人之間就沒有及時的溝通來說明事情的起因,往往會導致很多糾紛,甚至壹輩子不聯系。凡是收到孝敬的人,都要當場戴在頭上,跪到死者的棺材前。孝心發完了,親戚朋友就可以各自回家了。

(4)、孝與“雞啼啼哭祭”:

當靈柩停在家中時,會舉行“雞鳴哭祭”(納西語稱“艾菊八大皮”)。民間認為人死後不能復活,活人不能和死人交流。然而,在葬禮前的每壹個夜晚,在淩晨的烏鴉時,生者可以通過“哭祭”與死者的靈魂交流,於是這壹儀式誕生了。納西族人通常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哀思。更難能可貴的是,哀悼者用傳統的納西族傳統“喪調”回憶逝者生前的生平事跡,讓親友永誌不忘逝者的豐功偉績和優秀品德,從而也具有民族傳統道德教育的作用。“雞鳴哭祭”壹般由女性進行,有些家庭也由男性進行悼念。《雞啼啼哭祭》有壹段約定俗成的開場白,是這樣的:“晚上天黑,雞已經叫了。我某某妳心愛的女兒(或媳婦)給妳送來了洗臉水和米飯。雖然不能吃,不能喝,但還是請來享受吧。世界上有傳言說,晚上公雞壹叫,我就可以和妳說話,和妳說話。如果妳能聽到我,請聽我說……”。這些開場白之後,哀悼者悼念逝者壹生,卻在歷經磨難的時候過早離開親人,讓孝順的男女還沒來得及盡孝就離開了人世,逝者的人生故事。哭的時候要在天亮前做好柴米油鹽的煲仔飯。納西語意為“八大好”。“啼哭”並不是壹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容易的原因有三:壹是送葬者在使用典故時很難不出錯;二是祭祀很難對逝者的生活非常熟悉;第三,禮拜者的情緒要真摯,要真哭,但不能帶著悲傷的情緒影響表達的流暢。有的送葬者因為內心壓力巨大,極度悲傷,剛說了開場白就犯了壹個錯誤:“雞叫了,狗叫了”(“狗叫了”這個時候不能用,用了就成笑話了)。聽到這些哭泣的祭品,壹些愛開玩笑的人會在被窩裏大聲喊:“錯了,錯了!”"送葬者壹聽,大吃壹驚,順口說道:"有錯嗎?”立刻起身跑開,成為別人的笑柄。這種場景,讓那些睡在床上,想聽哭喪犧牲語氣的親友,暫時忘記了失去親人的痛苦,換來會心的微笑,悲劇變成了曇花壹現的喜劇。

(五)、喪禮、喪宴及相關禮儀:

葬禮當天,親朋好友會帶著大米、玉米等五谷雜糧和錢財前來祭奠,並在死者家門前放上壹串鞭炮。把祭品放在靈前和靈後跪拜。鞠躬之後,拿著錢和糧食去上吊儀式,壹壹登記。納西族講究禮尚往來,登記禮物方便主人家拜訪,在別人有事的時候回禮。親友來祭祀時,孝順的女兒要在靈前大聲疾呼,用傳統的哭腔答謝親友,安慰逝者。某某人來看妳了。如果妳還能看到,請幫助我,把晚輩托付給他們。待遇好的家庭會安排壹個主持人,主持人拉長聲音,吟誦“獻茶、飯、酒”,逐壹完成親朋好友的“祭”活動。

死者家屬要準備喪宴,犒賞前來吊唁的親友。喪禮酒席少則近百桌,多則二三十桌。由於各家經濟收入不同,做的菜也不同,但有幾道菜是必不可少的:第壹道是“豆芽煮五花肉片”,這是喪宴的標誌性菜肴;第二道菜是大肉,紅色和白色的東西都用,白色的東西不用;三是魚,壹般做成酸辣口味;第四道菜是雞蛋,壹般都用,經濟條件好的也用鴨蛋。宴會前的第壹桌飯是獻給死者的。祭祀完成後,就可以舉行喪宴了。喪宴的最後壹餐稱為“棺前餐”,死者的直系親屬會坐在死者棺木前的地板上,以示與死者的最後壹餐。餐後,進入葬禮儀式。如果家裏去世的老人90多歲,甚至是百歲老人,死者家屬要準備比正常喪宴多幾倍的小碗。因為拉市族和其他地方的納西族壹樣,參加這樣的老人喪宴,人們會悄悄“偷走”宴席上用的小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做可以分享老人的祝福,達到長壽安康。

出殯當天要跳兩次“熱舞”(納西族的壹種傳統“哦熱舞”),分別在出殯前和出殯途中載歌載舞。葬禮前,主人會邀請所有在場的男士壹起唱歌跳舞。跳《辣條》時,壹人領唱,眾人跟隨。葬禮前的歌詞是(以男人為例):“嘿——他已經去世了——嘿;是妳的父親死了——妳好;壹定要上頂——嘿;發給上面——嘿,發給上面——嘿;這家的主人尹達(納西族哀悼的尊稱)去世了——妳好,妳父親去世了——因為妳好;請到這裏來——嘿,讓我們都送精神——嘿!”【4】場面往往很溫馨。當人群達到激動的高潮時,主持人會把放在靈面前的碗切開,喊壹聲“起來!”他們壹起擡起棺材,舉行了正式的葬禮。在去墓地的路上,我們要擡著棺材,在路上載歌載舞“熱舞”。也是以壹人領唱,眾人跟隨的方式進行。歌詞是(以男性為例):“妳的父親已經過世——嘿,死神是妳的父親——嘿;塵——嘿,壹腳塵——嘿,兩步塵——嘿,妳爹死了——嘿;送上來——嘿,分三步送上來——嘿,送上來——嘿”。在把棺材送到墓地的整個過程中,棺材不能掉在地上,直到擡到挖好的墳頭才能停下來。整個行程中,依然是壹個人唱著歌,伴著沈重、穩健、火熱的舞蹈節奏,緩緩向墓地行進的方式。這對來參加葬禮的人的身體素質要求非常高,也在考驗著這個家庭乃至這個村子的人的聚集力。當棺材被擡到墳墓附近時,每個不擡棺材的人都必須在附近找到壹塊石頭,並將其擡到墳墓上,用於建造墳墓。在送走鬼魂的路上,每個有橋或十字路口的地方都要放上壹串鞭炮,以示驅逐襲擊死者的野鬼。經過死者兩代以內的直系親屬家門口時,親屬也要準備壹桌糖果,納西語叫“刺”,與漢語壹致。“沖尖”有兩層意思:壹是祭奠死者,二是獎勵擡棺的人。棺材出發後,直系“孝”要跪在離家門口不遠的地方排成壹行,讓棺材從頭頂經過,俗稱“橋”。孝子在兩個人的攙扶下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擡著棺材,後面是擡花圈的隊伍,後面是擡棺材的隊伍,後面是親朋好友。孝順的女兒們在人家門口綁好棺材,提前離自家門口遠遠的,準備“搭橋”。棺材從他們頭上經過後,他們當場哭了起來,直到有人來硬勸。女人不上山,只能在“歸山”的第二天上山祭拜。“刺尖”、“架橋”、“招魂棺”等這些習俗,主要來源於滿族和漢族的喪葬習俗,也借鑒了佛教的文化元素。

(六)、安葬、喪葬等禮儀:

墳墓應該在棺材到達之前挖好。挖墳的要受死者家屬邀請,被邀請幫忙挖墳的壹般不能拒絕。挖墳墓的人壹般都是和死者沒有親戚關系,住在同壹個村子的村民。葬禮當天早上,他們要準備好自己挖坑的工具,提前按照主人的要求去墓地挖坑。拉什巴墓面對著麗江的香山。挖墳的時候。孝男要藏壹撮土,用這壹撮土作為棺材入土後的第壹撮土來蓋。這堆土的擺放方式是:孝男把上衣後背卷起來收好,然後扛著這堆土逆時針方向灑在棺材上,邊灑邊喊死者的名字,直到灑完。完成這個儀式後,大家合力覆土,在四周砌上石頭,做了壹個墳墓。有條件的可以立個墓碑,墓碑上刻家譜和死者姓氏。立墓碑是死者親屬的另壹件大事。我們應該選擇另壹個吉祥的時間,招待親朋好友。陵墓建成後,去墓地的人壹個個跪拜,然後返回。值得註意的是,拉石壩墓碑上最早的碑文是清代才有的,這也說明納西族深受滿漢文化影響後才有了“造墳立碑”的習俗。

第二天要開追悼會,伴隨著清明節上墳時的所有禮儀。之後,死者家屬也會以7天為紀念日,進行17、27、37的儀式。在陣亡將士紀念日,直系親屬將前往死者家中表達敬意。祭祀儀式分為兩個程序:接收死者的皇位以供供養和將死者的皇位送回祖先手中。死者家屬還準備了五桌酒席,感謝前來祭拜的親友。來祭拜的親戚朋友都會帶壹兩瓶酒。酒必須放在死者面前。送逝者神龕時,孝順的女兒還會做悼念儀式,分批焚燒逝者遺物。4月7日是大祭,死者家屬要辦幾十桌酒席,邀請死者三代以內的親屬壹起祭奠。4月7日以後,基本上就意味著親人對逝者的悼念活動告壹段落。直到三年大齋期滿,白事變成了紅事,完成了對逝者的孝心。也有人在做七七四十九日祭和百日祭,但數量很少。過去拉市壩的納西族都是火葬的。在各自家庭的火葬場火化後,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成為祖先的神,所以沒有這種儀式活動。這主要是回到故土後學習滿漢葬俗的產物。雖然滿漢兩代已經簡化了這壹習俗,但臘八節仍然完整地保留了這壹孝道習俗,並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改革後的臘八節普遍實行土葬,吸收了滿族、佛教等諸多外來文化因素。但改革後的喪葬仍保留了納西族的傳統習俗,使拉什巴喪葬成為各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民族文化節,是納西族文化、山地文化與現代文明沖突後的時代產物,濃縮了各個時期納西族傳統文化發展演變的歷史。

二、麗江地區納西族的喪葬習俗:

納西族自古就實行火葬,元代李京的《滇誌》對此有記載。清朝初年以後,麗江城鎮和壩區逐漸實行棺葬,但麗江山區、中甸三壩、未夕山區、寧棗永寧等地仍有實行火葬的習俗。

每個納西族家庭都有墓地,墓地是講風水的。壹個家庭有壹個公共墓地,嚴格按照輩分大小安葬,夫妻合葬。

老人們五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棺材了。棺材的納西方言叫“漢寶”,棺材不用釘子,不吉利。都是用榫頭和木鞘組裝的,接頭處都是松香水。外面用松香水或土漆(即天然漆)塗成黑色。如果80歲以上去世,頂部可以塗成紅色。

按照麗江納西族的居住規矩,老人病重去世後,親戚朋友鄰居都要來吊唁把風,兒女親戚更是要日夜在旁,只為“培沙”,意為收氣。準備壹點碎銀(現為銅錢)、米粒、茶葉,男病人九個,女病人七個,用壹點青梅紙(紅紙)包好,放在病人床頭。

在病人快要死的時候,要有壹個家族長輩把“少殺”握在手裏,準備放生。而壹個熟悉家族歷史的人才(農村也有壹些東巴老師)為他指路,告訴他去老家的路線,還有他早逝的父母的名字,或者他早逝的配偶和子女的名字。說,“他們早走了。他們會問候妳的。”告訴他面前有三條路。上面的是神之道,下面的是鬼之道,中間的是人之道。妳想走哪條路?壹死,就要迅速把“少殺”含在嘴裏,輕輕托住下巴,按壓上眼瞼,使嘴巴和眼睛閉緊。按照傳統習俗,老人生病死在家裏,要“呼吸”(放沙),這叫“死得好”,也就是自然死亡。如果死在外面,“喘不過氣來”就不好了。

老人去世後,要葬在正房,設靈堂,用白布或毯子蓋在頭上和身上,頭旁放壹張祭祀桌,點上香、油燈和八碗供品。家庭成員穿喪服,近親戴孝布。人死後要立即告訴親友,並明確告訴他們葬禮的日期(壹般是第三天),請人料理各種喪事。小時候在這裏聽過納西古樂,那是壹種很悲傷的音樂。

壹般第二天晚上,所有的親人都會向逝者告別,然後孝子會釘上活著的木鞘祝老人無牽無掛。這時候女親戚就會大聲哭。

第三天是葬禮。壹般來吊唁的客人,除了錢之外,還會送壹藍(碟)米、花生之類的東西。壹個個都在靈前唱祭文。孝子跪在靈的兩邊還禮。

追悼會結束後,鞭炮聲響起,即將舉行葬禮。棺材被擡到大門口,用繩子捆住,這樣就可以由八個人擡走。孝子要走在前面,背上有飯有肉。棺材要擡過他們的頭頂,孝子每次過橋都要跪下。希望逝者能平安過奈何橋。

到了墓地,把棺材放入坑內,孝子用衣襟掀起泥土,象征性地先鋪上第壹把土,然後大家壹起建墳,墳前撒上壹些五谷種子。

第二天,親戚們又去墓地進行了壹次修剪,這被稱為“復雜的葬禮”。17日、27日、30日、7日,女兒主持儀式。會有百日齋戒三年的祭祀。此後,它被正式列入祖先之列,只在過年時祭祀。

三、納西族的禁忌:

納西族人熱情豁達。具有知書達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不要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說臟話。騎馬到村裏之前必須下馬,不能把馬拴在祭天的地方。

◎不要踩三腳架,不要蹺二郎腿;

◎進納西人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老人、女人、姑娘“花房”的臥室,不能打聽“阿霞”,不能在廚房裏翻煙灰;祭天、祭祖、祭戰神時,忌外人觀看;

◎忌坐在門檻上用刀斧砍門檻上的東西;

◎有的地方還避免在家唱山歌、吹口哨;

◎吃飯時避免敲碗筷、翻菜、連續摘菜;

◎禁止汙染水源、砍伐水源林、獵殺進入住宅的小動物;

◎不殺黃牛,黎明包馬公雞;

  • 上一篇:犧牲的意義是什麽?
  • 下一篇:婚禮新娘家有紅床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