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來了。它象征著“好運”和“嘉瑞向真”。
自古以來,麒麟就被認為是國家的奇瑞,是和平與繁榮到來的標誌。遠在漢代,漢武帝為了天下清明,皇權突出,就改年號。又命人在未央宮建“麒麟閣”,鑄金“林足金”。到了唐代,武則天皇後表現出了對麒麟的崇敬。在母親的墳前,她特意用石頭雕刻了壹只高大威猛的獨角獸,作為守護陵墓的猛獸。
但民間結婚貼“麒麟在此”的習俗,卻源於“麒麟送子”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有壹位民間畫家。夫妻倆相親相愛,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但年紀大了,沒有孩子。這位畫家比較喜歡畫麒麟,他的房間裏掛滿了各種栩栩如生的麒麟畫。壹天晚上,他正得意洋洋地欣賞著滿屋子掛著的麒麟畫,看著笑著。突然,壹只金色的獨角獸帶著壹個胖乎乎的孩子向他走來。畫家興高采烈,手舞足蹈,談笑風生。原來是壹個美好的夢。
第二年,他的妻子很高興有了壹個兒子。孩子出生後,不僅極其聰明,而且智慧超群。在他上學之前,他六歲就能寫詩和畫畫了。也可以經常出去,和附近的文人唱反調。因為自學成才,他被稱為“麒麟神童”。於是“麒麟送子”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畫了壹幅“麒麟送子”的年畫:壹只麒麟,有龍頭、獅尾、鹿身、馬蹄,全身披甲,壹個胖胖的孩子背著壹片荷葉,身後跟著壹個女子,衣著華貴,溫婉典雅。其寓意是:“子承父業”,背景洋溢著“天賜之子”的吉祥喜慶氣氛。
2.有沒有關於除夕,春節,元宵節的作文?
鞭炮聲壹歲,春風送溫暖進屠蘇。
這是古代人和現代人常用的壹句話。人們常說,春天大地萬物復蘇。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虎年已經到來,金牛座已經離開,告別舊年,迎接新年。記得過年最開心的事就是給大家拜年。當然,拜年的主要目的是要紅包。
新年快樂。新年快樂。除夕夜,放鞭炮吃餃子和他的家人圍坐在壹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吃糖果和瓜子。
除夕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每個家庭經常在農歷的最後壹天晚上熬夜,這被稱為守歲,這壹夜被稱為除夕。古有蘇軾之言:兒女不願眠,夜有所樂。
這不就是除夕的熱鬧場面嗎?事實上,每個和我同齡的孩子都最喜歡春節。這壹天,不僅四處拜訪拜年,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長輩的祝福和壓歲錢。
可惜,我爸媽總是跟我說,這個壓歲錢我給妳留著,等妳長大了再給妳。新年快樂,新年快樂。
雖然每壹句問候都很簡短,但卻包含了很多祝福。來~ ~ ~來~ ~來:吃湯圓,賣湯圓。今年的湯圓圓圓的。妳,我,我還是我。
各地習俗不壹,我更喜歡把餃子叫做元宵,又白又圓,等鍋熟了再四處尋找填滿黑芝麻的元宵,邊吃邊喝湯。好吃。
元宵節,古人稱農歷正月夜,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古人把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壹直流傳至今。不過元宵節最有趣的不是吃元宵,而是看對聯上的燈籠。古代文人寫的贊美元宵節的詩詞數不勝數,今天依然回味無窮。
“壹曲春歌似海,千燈如夜。”元宵節就這樣過去了,虎年已經開始了。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
春節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的春節是指從臘祭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的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 * *。
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接新年、祈求豐收。
活動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朱仙鎮木版年畫《聚寶盆竈》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據說這壹天是“竈王爺上天”的日子,所以要祭拜竈王爺。
小年後的第七天將是30。在中國,春節通常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以祭竈儀式開始。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人”之說,即政府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竈儀式,普通百姓在二十四日,宅船在二十五日。
捧著祭祀用的火爐後,他們正式開始準備過年了。每年臘月二十三到除夕,漫畫《祭竈上天》被民間稱為“春節”。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神都會向玉帝報告這壹家的善惡,讓玉帝對其進行獎懲。所以在送竈的時候,人們會在竈王爺的雕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水、豆子和草,其中後三樣是給竈王爺升天的坐騎的。
祭竈時要把糖(或蜂蜜)化開,抹在竈王爺的嘴上,讓他說不出玉帝的壞話,說:老天爺說好話。根據民間傳說,竈神告訴世人善惡。被告人壹旦作惡,重大犯罪減壽300天,輕微犯罪減壽100天。
這種說法廣為流傳。人們認為竈神在玉帝面前說幾句好話,會給家庭帶來幸福,保佑家庭來年平安。
所以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竈神,要求他在後天說好話,說吉祥話。這種送竈神的儀式被稱為“送竈”或“辭竈”。
送竈時,人們用各種方法對付竈神,以求讓他“從天說好話,回宮求好運”。有的用口香糖糖祭拜它,以此來粘竈神的牙齒讓它不能胡說八道;有人用酒糟漆廚房門,稱之為“醉司令”,醉到竈神都不敢亂說。
竈神是被人特殊對待的,他“吃人家嘴短”說他壞話當然不好。這其實是壹種人民內部的道德自律。七天後,也就是除夕夜,竈王爺會被帶回來。
因為,除夕夜的晚上,竈神會來到人間與神靈壹起過年,當天會有“接竈”和“接神”的儀式。按照壹般地方的習俗,主人負責接竈神,後宮不參與。古代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
送走“竈神”後,輪到祭祖,民間稱之為“吊影”。天津的民俗專家林說,大年初壹要在墻上掛祖先的畫像或照片,要準備飲料和貢品,接受人們的祭拜,直到除夕。
吃竈糖是麥芽糖的壹種,很黏。拉成長條形的糖塊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糖瓜”。冬天放在外面,因為天氣冷,蜜瓜凝固牢固,裏面還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脆的,甜甜的,很香,有壹種特殊的風味。
[2]臘月,漫畫《掃塵》叫《臘月二十四,掃屋塵》。竈臺節結束後,正式開始了過年的準備工作。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
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處處洋溢著樂於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氣氛。
據古籍記載,古代有年終大掃除的習慣。“臘月二十四掃屋帶塵”的習俗由來已久。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