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起源很早,壹般從周官開始。其實《世本》是中國最早的譜牒著作,司馬遷的《史記》就是根據這種方法寫成的,這其實也是後來譜牒的起源。在譜牒發展史上,它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見邵《南江紙錢》卷六),從掌官到專門研究,最後到私人譜牒。家譜的修訂也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個發展階段。尤其是清代,可以說是登峰造極。據統計,“自宋元以來,清人編譜最多,至今保存下來的氏族騎種至少有兩萬種。清人的修理占了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質量很高”(清人的社會生活)。民國時期,編曲之風仍在衰落。“考我們夙古社會,重宗族。自大儒歐陽、蘇建立宗譜制度以來,千百年來,家騎沿襲古法,各派提倡,馴服至全國,無家無譜。民國三十七年《羅氏七公五子譜牒序》中的這些文字,反映了清朝和民國時期“家有譜”的史實。羅的家譜也不例外。
羅氏最早的家譜似乎是宋代開寶年間編撰的《張羽羅氏》(俗稱“柏林羅氏”)家譜。羅瑛在《緣起》的序言中說,“我的祖先在張瑜生活了三百多年”,其間“文獻充足”。因此,族譜中既有盛唐時期客家鼎盛、羅氏人才輩出的記載,也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的贈詩,並溯及李,以羅君庸為祖,以羅綺為“十八祖”。
後來,宋代大文豪蘇軾寫了壹首詩《羅氏樸贊》
張羽家族,洪州家族。
忠孝是壹回事,仁義兼顧。
文德以武功聞名。
理學是真儒學,然後繼續。
禮、義、仁、善。
壹個聰明的兒子,壹個聰明的孫子,他們立刻就香了。
有了這個家風,遺產就好了。
羅氏家譜的形式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洵提倡譜牒,最為積極有效。他們不僅自己修譜,還提出了修譜的體例和方法。歐陽修的《家譜舉例》是:“家譜的方法是從看得見的世界打破的,即從高祖往下到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他主張普通家庭應采用‘小宗室’的方法編譜,即只記五代,而政治經濟地位相對穩定的皇族、貴族則可按‘永生’的方法編譜”(蘇洵《賈》)。在寫作方法上,他們采用敘事風格和圖形風格。雖然風格方法不同,但“尊宗收族”的目的是壹致的。
宋仁宗之後,歐陽修、蘇洵的家譜成為家譜學的規範,影響深遠。宋紹定元年,羅氏《修川譜牒》說:“古人之意,非重於宗族,亦非嚴於譜牒。系譜家把自己祖先做過的事推出來,和自己家族做過的事壹脈相承。”“先王行了壹個禮,以明宗為大事。正是古與小的區別,使其派系統壹有序。更有甚者,20歲的蠟祭儀式,婚喪祭祀儀式,農村射項燕儀式。若眼彎重,蓋讓幼老節,讓親老老,讓大家知道有忠孝之友,無潑水之風。”所以羅氏族譜的編纂,基本上是以歐、蘇為例。但這種模仿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有選擇性和靈活性的,因為兩者之間是有關系的。直到清朝、民國時期,羅氏對樂譜的修改或“采蘇式”,或“用歐蘇式”,“合歐蘇兩家之長”。
音樂編輯的主要思想
羅氏編纂族譜是以“尊族收族”為理念和宗旨,加強家族團結,鞏固家族制度。清代湘軍名將羅澤南在為羅氏《墨譜》所作的序中說:“宗族是由壹個祖先所生。壹個人的身體來源於千萬個人,千萬個人的身體也是壹個人的身體。人以祖宗為身,卻要以祖宗的心為心。族內,帥者尊之,智者也;賢惠的女人,孝子義弟,推崇備至,站在大街上,讓祖先聲名遠播;有人慶祝,我門大者也;有錢的人維護他們,能戰勝家人的人;貧者、弱者、孤者、寡者、病者、困難戶,互相幫助,給予救濟,這是我祖上不忍見的;無良之人教其戒,恐先辱之;老人平安,年輕人善良,親友依靠。"
在長期的宗法社會中,很多有理想有成就的人,都註意把“尊祖集族”的觀念發展為“忠君愛國”的思想。在民族事業處於前所未有的危難之際,他們把家庭觀念擴展為民族精神和愛國思想,動孝為忠,滅家為難,舍“小我”為“大我”,為國家和民族奉獻壹切。
羅的後代,宋宣儀大夫,抗元義士,抗戰時期“湖南人民抗日自衛軍”華容縣軍政委員。“此國奴才驕橫,兵士尚欲編下壹代,尊族收族”,並以“繼宣儀遺誌以示族”、“收抗日自衛之功”慰民。
民國三十年,編新華《羅氏通譜》。羅連濤在序中特別希望“族中所有長輩都要向兄弟學習”,“各家都要尊重族旨,加強團結,共克時艱,以發揚民族精神,為國固本。”湖南安化縣吳穎中學校長羅玉雄是壹師的同學,壹師左派,曾任北伐政治部主任。對於“景宗敦氏”與“天下大同”的關系,他有自己明確的看法:“隨著時局的劇變,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逐漸淡化,國際交流越頻繁,眼界越開闊,天下大同的實現就會成真。對於愛壹個家庭的人來說,他們現在愛外國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它的理想與時俱進,沒有錯。它只是世界的和平,基於國家的統治;壹個國家的統治是以家庭和睦為基礎的。國家是家的產物,天下雖在大同,家未必廢。所以,對敦族的崇拜,其實是世界和平的起點。不能講天下壹,天下壹,而忽視宗族。”鑒於安化羅氏啟功後裔的毅力、熱情和最強的團結,他希望“啟功後裔的先生們將這種特殊的精神擴展到整個民族和社會,這將有利於民族國家的建設和繁榮,這怎麽可能是* *!”
微調光譜
由於譜牒家肩負著團結人民、保衛國家的如此重任,許多家族成員,特別是壹些有地位有威望、熱心助人的成員,都把譜牒的編纂視為自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義不容辭的義務,“早晚樂在其中”(《齊國公民伍子胥譜序》)。
相傳兩千多年前周先王統治時期的關鍵人物羅(成)編有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羅氏家譜。他是周朝後期復興羅,以羅為氏,重新團結羅氏家族,使羅氏家族日益親疏的第壹人。據說他編的這份羅氏家譜完成於周先旺十四年。他在序言中說:
“從黃帝至今已有幾千年,上溯公,騎行三十余代。羅國子孫移民,不知其屬,幸為秦國所用,賜封為邑。他借辭官之機,乞求恢復羅國,並將都城遷到楚國南部的枝江。由於南北之爭,永無止境,不過是追本溯源,為家族而編。我研究了羅國之後,決定以國為氏,記綱,知前人之功,順後人之孝。”末有“周獻王十四年,兵董吉日,荊州枝江羅國第三十壹孫,乘機作序”。
宋代羅瑛編輯了《柏林羅氏宗譜》壹卷,並為羅氏源流寫了總序。明代,羅欽順為官,宗族長輩委托他重修族譜。此時他八十歲,多病,無法拒絕“燒香搞涓”。嘉靖年間進士、著名學者羅鴻先,在江西修川譜牒,如實記載了羅遜至羅宗達的世系及其分支。在清代,名人作曲是相當普遍的。至於近代的壹些學者,他們親自主持或參與了修譜活動。如近代史學家、民國初年廣東臨時省議會議員羅世揚,於1926回李後親自編《羅氏族譜》;近現代史家、* * *老師羅,參加過* * *張驅運動的湖南駐京工作人員代表羅覺多,抗戰時期1941年湖南新華《羅氏通譜》專業。
近年來,在民間繼續撰寫新家譜的熱潮中,壹些有識之士努力使姓氏宗譜文化和合法的家族活動適應社會主義,就像宗教活動適應社會主義壹樣。
家譜的保存
家譜是神聖而神秘的。每個房間的每個分支收到光譜後,要妥善保存。壹般要對別人保密,不要賣。每年大祭祀的時候,都要帶著樂譜去祠堂核實。保管不當,會被處分。擅自出售者,將被視為不配子孫,開除出族。為了妥善保存族譜,壹些宗族專門準備了壹種族譜盒,用於收藏族譜。比如民國三十年新華羅氏修改樂譜時,專門做了34個“家庭箱”,每個需要2毛錢法幣7元;民國三十七年,安化羅氏修訂族譜時,除了收丁費和采集費外,還征收另壹種“譜箱谷”,重五倍。“每壹關都配有精制木盒,以便統壹,避免丟失”,並諄諄告誡,族譜“是壹家之言,不易發起修成壹卷。
光譜順序
在許多古代散文中,我們讀過許多“序”,或詩序,或文序,或圖序...但我們很少讀過序言。這是因為家譜在世界上是不公開出版的,這是普遍保密造成的。
但是,它畢竟屬於散文的壹種。從《羅譜牒》的幾篇序中,可以全面判斷其藝術特色。這是壹種簡單的紀實散文風格。
家譜本身就是壹種紀實風格,其內容要求真實(雖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壹些疏漏),切不可浮誇做作。家族的起源、遷徙、生活、繁衍,其中涉及的人物、歲月、地名、歷史事件,都具有壹定的紀實性質。所以決定了族譜序列的描述和論證必須與族譜的內容壹致,人物也呈現出樸實無華的形式。如郭嵩燾的《族譜》對古洛國的興衰、湘鄉漢灣羅氏的起源等都作了考證。“湖南落石皆原吉水,從家望”,道出了湖南落石的遷徙。
族譜記錄了壹個家族的起源、遷徙、生活和繁衍的漫長時空範疇,充滿了蒼涼蒼勁的歷史感。因此,家譜的作者必須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以寬廣的胸懷、寬廣的視野、淵博的學識俯瞰家族的生活史,用極其有力的文字對這段生活史進行簡要的勾勒,體現出壹種寬厚的魅力。
另外,編制家譜是為了明確這個家族的起源,加強家族的認同感,維護家族的安定團結,進而造福社會。《族譜序》經常對這些屬於儒家的正統思想進行簡明的贊美和闡述。到了近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比如羅玉雄的文章《齊公民國五子族譜》最後壹段,闡述了“家”、“國”、“天下”的關系,可謂獨樹壹幟:“所以,尊族收族,其實是天下太平的出發點。”
序的作者多為當時的名人,或為官員,或為文學。他們自身的權威為這個家族增光添彩,比如明代的解縉,清代的郭嵩燾。還有壹類作者,他們既是官員,又是家族的後代,如羅瑛、羅欽順、羅洪憲、羅典、羅澤南、羅玉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