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住在山裏,耕種三四畝山田。解說:老人壹家在山裏生活貧困,靠種三四畝山田為生,地少稅多,沒飯吃。詩名:野老歌/山農詞。真名:張繼。謚號:張、張水布。字號:文昌二字。時間:唐朝。民族:漢族。出生地:賀州烏江(今安徽省和縣)。出生日期:約766年。死亡時間:約830年。主要作品:《野老歌》、《成都曲》、《秋思》、《涼州詞》、《尹碣夫》等。主要成果:張作品集。信仰:道教。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詳細介紹“耕種三四畝山田”:
壹、野老歌/山農詞全文點擊此處查看野老歌/山農詞詳情。
老農住在山裏,耕種三四畝山田。
苗蜀稅不能吃,官倉化為土。
年底鋤犁關空房,喊爬山收橡子。
西江甲克珠百抱,船裏狗長肉。
二。筆記
官倉:指地方官的收稅,指貪官。
橡子:橡樹的果實,在荒年可以充饑。
西江:今天,江西省九江市是壹個商業繁榮的地方。唐代屬江南西路,故稱西江。
妳好:測量儀器;它是壹個容量單位。古代以十鬥為迎賓,南宋後期改為五鬥。
第三,張繼的其他詩
秋思,尹碣夫,野老歌,涼州詞,成都曲。四。翻譯
老農住在山裏,耕種三四畝山田。
老人壹家在山裏生活貧困,靠種三四畝山田為生。土地小,稅收高,沒有糧食。
苗蜀稅不能吃,官倉化為土。
糧食被送到官府的倉庫,最後腐爛變成了泥土。
年底鋤犁關空房,喊爬山收橡子。
壹年四季,家裏只剩下鋤頭和犁,只好送兒子上山摘橡子充饑。
西江甲克珠百抱,船裏狗長肉。
在來自長江以西的富商的船上,數百顆寶石都是用蹄子丈量的,就連船上的狗也常年吃肉。
動詞 (verb的縮寫)欣賞
唐朝中期,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剝削殘酷。因此,描寫農民的苦難成為新樂詩人創作的壹個重要主題。張繼的《野老歌》講的是壹個老農在高稅收和雜費的壓力下,最後靠采摘橡子填飽肚子而生活。即便如此,他還不如當時被稱為“下賤”商人的狗。張繼通過這樣壹種人狗對比的悲劇情境,突出了當時農民的苦難和社會的不合理。
前兩句交代了人物的身份,用平實敘事的方法,描寫了壹個因為家境貧寒,只耕種三四畝荒山野地,生活在深山老農。在這裏,為什麽老農民住在山裏?在我們看來,既然老農家窮,他在地勢平坦的鄉村或城鎮謀生更容易。他為什麽要去壹個很難修煉的山?這讓我們想起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此時社會壹片混亂,統治階級任意壓迫人民。面對這壹切,老農壹家逃到了深山裏,那裏山高路遠,人少,政府來這裏也不方便。老農希望通過住在深山裏來擺脫這壹切。
但是,“就算山再深,應該也沒辦法避免征。”這是三四句話說的。老農住在山裏,今年稻秧長得稀疏,最後收成不好。盡管如此,官方的稅收還是極高的,官員們時不時的來收稅。最後老農家連自己的口糧都沒有了。老農非常難過。他辛辛苦苦種了壹年的糧食,有壹部分被政府拿走,倒進了倉庫。其中壹些甚至被浪費掉,變成了土壤。這與剝削和浪費的行為以及勞動人民艱苦貧困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這兩句話其實反映了勞動人民被剝削的痛苦,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五六句擡兩句,說老農辛苦了壹年,到年底,家裏窮,東西少,只有老農辛苦的工具——犁還在身邊。“空”字說明老農辛苦了壹年,壹無所獲。另壹方面說明剝削階級剝奪了老農的壹切。為了種那些糧食,老農早出晚歸,辛辛苦苦幹了壹天,最後卻沒有東西吃。無奈之下,老農“喊兒子上山采橡子”,說明老農老了,辛苦了壹天,已經無力上山采橡子吃了。“橡子”是壹種植物果實,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勞動人民在饑餓來襲時的臨時食物。老農讓兒子爬山去撿橡子,可以說老農窮極了,餓極了,預示著勞動人民的窮結局。
最後兩句,作者說在西江做珠寶生意的大甲,船上有很多珠寶,他的狗很肥,渾身是肉。作者運用敘事手法,不做評論,而是把兩張對比鮮明的畫面放在面前,壹張是吃不飽的老農,壹張是大甲餵的肉狗,更發人深省。老農的日子過得連狗都不如,可謂悲憤至極。
全詩運用敘事手法,為我們呈現了老農痛苦生活的幾個場景。雖然作者沒有評論,但作者的想法在敘述中。全詩意象對比深刻鮮明,表現了勞動人民的饑餓和苦難,反映了不同階級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同朝詩歌
《三古氏》、《暖菜》、《送別徐侃》、《悲悼詩》、《賈島墓題》、《天臺寺對聯》、《長恨歌》、《江南記憶》、《錢塘春遊》、《木江頌》。
點擊此處查看更多關於民歌/山農詞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