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人們。
毫無疑問,九日山的“印稿”指的是唐代曾在此住宿的高部和陳相江公夫。秦,字,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這個人年輕時有個詩意的名字,卻因為拿不到第壹名而在五嶽遊蕩。50歲以後買了壹趟南巡,進入福建到泉子。後來去了南安九日山。當我看到這座山時,“峰巒倒影,明秀被山澗覆蓋,隱為壹片”。特別是山梁下有晉代的100多章,滿心歡喜,所以隱居在九日山西峰巖頂上的蓋房裏。從此過上了“伴著長流長山,夜聽壹會松濤”的生活,被稱為“迷霧老人”。貞元八年(792年),秦隱居九日山12年後,丞相蔣公輔被貶泉州,也來到九日山。他和秦壹見如故,二人飲酒作詩,評論史書,壹拍即合。蔣公富現在決定住在九日山東風樓,這樣他就可以和秦朝壹起研究詩歌和筆墨了。壹個是傑出的詩人,壹個是著名的學者。兩位唐朝的名人和聖賢來到九日山隱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真是壹種奇怪的緣分。
從唐朝開始,歌頌九日山的名人不計其數。從張的角度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朱文恭(朱)和陳秀(陳之柔)。朱在這裏留下了《贈巖僧》、《題闊然亭》、《送題闊然亭》等多首詩詞,其中有壹首詩說:“若待晚遊幽古寺,眼蒼老。我們要在山中有所作為,坐而不邪客,乘涼。”相傳九日山闊蘭亭建於宋元時期(1078—1085)。紹興二十六年(1156),大學者朱第壹次遊九日山時,寫下這首《論綱亭》,也是為了懷念這首而寫的。後來,他寫了壹首名為《貼亭》的詩:“昨日遊九日山,在山石上布石。仰望天空,感嘆塵埃狹。妳今天什麽時候回來?夢想掛在墻上。當我聽說妳的時候,我想起了過去。歲月隨流水去,物與雲俱失。如果妳知道大綱,妳壹開始不會從外面得到它。遙憐石翁,鶴骨眼碧。肖勇月明,秋風桂花白。”我想念那個亭子。後來元代泉州道總經理、書法家李涯也寫了壹首詩《踏朱廣亭韻》來總結:“清晨出西郊,不覺危矣。鄧旭九日山的世界觀很狹隘。天蒼茫,雲林森削壁。靠遠觀,感受今天。而我搜了壹下,塵埃頓時就沒了。如果妳是壹個紳士,妳將得到妳沒有判斷的東西。摩亞的古稱,半含青苔。我日必復鞍,青山白雲盡白。”偌大的亭子成了回憶先賢的“地理坐標”。
九日山素有“山中無石不刻字”之稱,崖上有許多吉勝石刻。但由於年代久遠,失傳的也不少。現存的石刻最為珍貴,尤其是78方宋以來的摩崖石刻。其中有10方的3世紀祈風石刻,是世界上唯壹為商賈船只祈風求平安的文字記載,也是宋元時期泉州作為世界海洋商業中心的城市記憶。宋代航海祈風10方石雕分布在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峭壁上,東2峰,西8峰。最早的時間是南宋惜春元年(1174),最晚的是南宋鹹淳二年(1266)。其中有6塊記錄冬天航行的石刻,3塊記錄夏天歸船的石刻,1記錄壹年兩次祈風的石刻。
最遲在元代,九日山已有“三十六奇”之說。元九年(1349),正壹博士任泉州道進士,張玉立來九日山。他“遠觀於海島之美,遠觀西山之美,於是尋三十六奇,訪四聖賢遺跡,摩崖石刻,自娛自樂吟詩,還書記歲月之雲”。明朝萬歷年間,同安布依黃先生所撰《九日山誌》壹書中,有周偉敬(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所作序,曰:“(九日山)三十六奇,真絕。黨外著名的沈雁博士和福山雲澤博士,沒有時間,他們在懸崖峭壁之間歌唱,在大海中流傳。她們怎麽會漂亮呢?”當時,九日山及其“三十六奇”為“紅拳之地”,各地名人前來“尋奇”,是壹種獨特的時尚。
妳以為這都是九日山的事?太天真了。據康熙三十年(1691)張雲逸說,當時去九日山,可以出臨漳門。“橋上有三艘船供方舟使用,弦和鍋放在他身後,於是他乘風翺翔。首先,漁船在水面上,烹飪對客人來說是新鮮的。那是小蘭依浪的時候,新的壹天是喧鬧的,而在諸島和朱之間,有時也有野舊的竹枝和鼓點……”遊客可以乘船遊覽九日山,全程有南音陪伴。壹到山腳下,就能享受到周圍漁民送來的海鮮。多開心啊!不僅如此,九日山還出現了早期的“夜經濟”——“(人們)泛舟賞月,飲酒作詩,彈琴載歌載舞,燈火遮江面,岸上的人卻依然戀戀不舍……”在江邊和河邊,隨處可見快樂的人們喝酒寫詩。想到這壹幕,妳是不是也心動了?
以上與元朝九年是哪壹年有關,是關於九日山的分享。看了元朝歷法對照表,希望這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