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埃裏克森催眠理論的核心:“隱喻交流”

埃裏克森催眠理論的核心:“隱喻交流”

隱喻是壹種古老的交流工具。古代朝臣用比喻故事給皇帝出謀劃策,聖經和佛經中到處都有比喻。因此,隱喻可以說是人類古老的智慧之壹。在心理治療中,米爾頓·h·埃裏克森(Milton H. Erikson)是最熟練運用隱喻故事的人,成了自己的家人。埃裏克森(1902-1980)是催眠療法的大師。他發明的催眠方法打破了傳統的催眠形式。用他特有的緩慢語氣淡淡地講壹個故事,神奇地把人帶入催眠狀態,而在催眠的故事裏,他想對案主說的話,以隱喻的形式隱藏在故事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案主在行為上有了新的改變,改變了人生。埃裏克森將人類的潛意識視為壹種強大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們過上更健康、更充實、更完整的生活。所以在講故事的時候,往往是同時說給案主的意識和潛意識聽的。意識聽故事的表層內容,潛意識聽故事的深層結構。但故事的結構是另壹個故事,有隱含的答案,符合案主的心智結構。案主的潛意識接收到這個故事,意味著它有強大的改變力量。但是埃裏克森的治療真的很難學!此外,埃裏克森晚年受到重視,晚年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學中。所以現在所謂的埃裏克森取向其實是二手的。

埃裏克森催眠的核心是“隱喻溝通”,即來訪者聽到壹個與自身問題無關(如場景、人物不同)但結構相似的問題時,開始接近和探索自身的問題。有壹種通過自我參照來理解和表現交流的強烈傾向。這裏最重要的是,催眠促進了符號加工(即隱喻加工)項目。在大多數臨床病例中,周期性出現的癥狀問題可以看作是雙界補的符號濃度,即癥狀是負算子限制的補的濃度。看似相反的動機或指示,都是* * *生的。換句話說,它們是整合沖突的無意識努力,即隱喻性的(可以理解為無意識的)整合互補性的努力,這與問題兒童經常反映父母沖突的癥狀非常相似。隱喻性交流(可以理解為符號化處理)最能體現治療性雙重束縛的精確內涵,非常適合來訪者。

情況

讓我們來看壹個隱喻的故事:

“在森林深處,壹個很深的地方。那就是走在壹條安靜的小路上,穿過層層疊疊的綠色森林,從陽光燦爛到陽光燦爛,從外面的炎熱到裏面的寧靜。如果妳走在這樣的小道上,妳會聽到風的聲音,鳥的聲音,甚至還有潺潺的流水聲。在這片森林的深處,住著壹位老鞋匠。老鞋匠已經在這裏住了壹段時間了。年輕的時候,鞋匠住在森林外面,長途跋涉的人都會來找他訂鞋,但是這些年來。老鞋匠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麽。隨著時間的流逝,老鞋匠向森林深處走去。

“要做出壹雙適合壹個人的好鞋,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這是老鞋匠的口頭禪。老的

鞋匠總喜歡對小徒弟說:“妳要等著知道什麽樣的鞋最適合壹個人,直到靈感迸發的那壹刻妳才知道該選哪壹雙。”皮選好了,還沒到時候,就要選個吉日,等合適的陽光把皮曬得恰到好處。我要測很多次腳,中午很熱的時候,走到腳微微發脹的時候,晚上寒露讓腳縮水的時候。考慮到這麽多腳在壹起的樣子,就知道這個人的好鞋怎麽做款式最好了。要知道,壹雙好鞋,就是陪著這個人翻過千山,走過他人生的每壹步。"

小徒弟呆呆地聽著,不太明白。小徒弟不耐煩了:“可是,師傅。有人沒鞋穿了!他渴望有壹雙適合下次旅行的鞋子。但是,師父,妳說靈感還沒到,他只好光著腳走。前面的路上有碎石頭。腳疼了又沒鞋穿,他能怎麽辦?”

小徒弟的焦慮影響不了老師爸爸的穩定。老師和父親依然堅持他的原則,這是他半輩子都會明白的道理。

小徒弟說服不了老師爸爸。我決定去森林外面看看人們是如何擁有壹雙好鞋的。

壹個學徒遇到的第壹個旅行者有壹雙很棒的鞋子。“這雙鞋!和我壹起從山的另壹邊走過來,穿過滾燙的柏油路,涉過冰冷的小溪和濕滑的泥濘地;但是,這雙鞋陪我走過了。現在,讓我們壹起去參觀這片美麗的森林吧。”

“那妳的鞋子是怎麽做的?”小徒弟急著問他。

“趕得上嗎?不要!我在鞋店買了我的鞋子。壹看就知道這雙鞋是我的,我也是這雙鞋的。”說著,旅行者走進了森林。

“買鞋?”小徒弟撓了撓頭。他從來沒有想到他買的鞋子會這麽好。

每隔幾天,這個小學徒就會遇到另壹個旅行者。他背著壹個大袋子,向他的小徒弟要水喝。“大哥哥,妳的鞋子看起來很不壹樣。它們好穿嗎?”

“當然,好穿,這雙鞋!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雙了。它伴隨了我壹生。妳知道為什麽這壹對是世界上唯壹的嗎?因為壹開始,只是壹張軟皮。當時我沒有鞋穿,就臨時拿了壹塊皮,裹在腳上,用皮繩系好,出發了。後來覺得不舒服就自己剪,拿起針線自己縫。穿了壹段時間覺得不合適,就加了基材,做了鞋帶。唉!故事很長,沒完沒了。總之,壹路上,如果我需要什麽新的東西,我會自己來的!看到別人長得好看,我就加。所以妳看,這雙鞋雖然穿了半輩子,但還是跟新的壹樣。”

小徒弟這次終於睜開眼睛了。原來好鞋也可以這樣來。

正當小徒弟要在森林裏和師父爭論的時候。又來了壹批人。他們正在談論壹件奇怪的事情。原來他們在山的另壹端遇到了不用穿鞋的人。那些人赤腳走在各種地面上,爬山,下海,種地,跳舞。

“不穿鞋子!這怎麽可能呢?腳不會磨破燒壞嗎?”小徒弟的好奇心全打開了。“他們說,這不是天生就這樣的,這是要磨練的。重點是要相信沒有鞋子也能活下去。久而久之,經過各種磨練,苦是苦,但也會鍛煉出壹雙好腳,而腳本身就是最好的鞋。”這真的太不可思議了,不穿鞋也能這麽好!

於是小徒弟又去了森林深處,準備給老師和爸爸講個故事。小弟子講了他遇到的三種人,並不是所有的好鞋都是像師父壹樣堅持才能獲得的。師父聽了小徒弟的故事,不知道他在想什麽。他眼珠壹轉,陷入了沈思。

第壹個聽故事的人,35歲,被媽媽不斷提起相親的事困擾,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和她溝通。主角心目中的找對象方式是自然相識,相戀喜結良緣,抗拒被安排的相親本身。主角聽了這個故事才知道,“原來還有鞋店!”對找對象的方法有突破性的接受。

第二個聽故事的人33歲。我想快速找到壹個適合我的心理治療學校,就像壹雙屬於我的鞋。但是現在好像連皮膚在哪裏都不知道了。“主角聽完故事,心理上開始接受。壹開始就算他不穿鞋,或者臨時穿了壹雙不壹定永久的鞋,也還不錯。同壹個故事怎麽會對兩個不同煩惱的主角產生治療效果?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故事的上下文來獲得壹些理解。

隱喻的故事結構:

1.森林深處~連流水的潺潺聲。

2.年輕的時候,有壹個老鞋匠,住了很多年。老鞋匠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麽。隨著時間的流逝,老鞋匠向森林深處走去。

3.“要不是壹件簡單的事。~就是等待,~

4.小徒弟不耐煩~,小徒弟的焦慮影響不了老師爸爸的穩定。老師和父親仍然堅持他的原則~

小徒弟決定去森林外面,看看人們是怎麽擁有壹雙好鞋的。

6.我遇到的第壹個旅行者,“買鞋?」

7.另壹個旅行者臨時拿了壹塊皮,包在腳上?

8.又來了壹群沒穿鞋的?

9.聽完父親講述我小徒弟的故事,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隱喻故事結構對應的治療語境;

1.以沈思的語氣和形式說話,讓聽者平靜下來。

2.冥想,關註內心最深處的聲音。

3.這不是隨機的

4.緊急性和非緊急性之間的沖突(沖突可以是內部的或外部的)

5.多咨詢別人的意見,開闊自己的視野。

6.可以買。

7.可以從不適合調整到適合。

8.即使不穿鞋?

9.冥想並擴展妳的內在視野。

在說書人的心目中,“鞋”本身意味著什麽,取決於當時說書人最關心的是什麽。聽者的內心心理狀態決定了故事的語境如何與他的內心世界相匹配從而產生聯系。也就是說,如果聽者當時沒有內在的情況,聽完故事也就沒有什麽特別需要理解的,只是聽壹個故事而已。如果在講故事之前觸發了聽者的內部情境,在內部困境被觸發的瞬間(不壹定是立即)給當事人講了壹個同態故事,潛意識會根據故事的結構和形式,篩選自己想聽的內容。

找到內部同態對應的狀態,通過故事,內部狀態也有了重組和變化。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個故事的背景。這個故事包含了很多“二元對立”的線索。屬於壹個“內部沖突整合”或者說“內部價值澄清”的故事。二元對立的要素如下:

倔強,堅定,有理想的師父VS急躁,豁達,不確定的小徒弟。

森林的深度與森林的外部

鞋子必須定做,而不是買。

鞋子穿上之前壹定要合適。VS鞋可以邊穿邊修改。

人必須穿鞋VS有些人不穿鞋,只是很難適應。

用這種元素組合的故事來解決沖突:“內部沖突”或者“人際沖突”,在“人生選擇”(也就是鞋子的比喻)面前,有很多可能會好。這個故事也可以用來促進溝通,內在的堅持可以和外在的社會溝通;心裏的堅持很重要,但是聽聽別人的聲音也很好。大家都體會到了故事的魅力和感動。

今天,我們要看透故事,聚焦故事的背後。故事背後隱藏著什麽?

  • 上一篇:婚禮大門口經典七言對聯合集
  • 下一篇:生肖黃道吉日2019 110 18日歷查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