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插秧是怎麽回事?冬天插秧是流傳於安徽績溪的壹種農耕習俗。每到冬季種植水稻時,為了祈求秋季豐收,各地都要舉行冬季插秧祭祀活動。
家家戶戶都用新的小麥粉蒸袋,把面粉揉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的形狀,再用蔬菜汁染色作為祭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相傳“安苗”起源於唐末宋初,清末道光年間逐漸興盛。據史書記載,農歷六月初六是神母的生日,是敲鑼、燒紙、在田角種小紅旗的日子。
涪陵、北村、胡加、汕頭等地的鄉村,在種芒後的第壹個龍虎節,請和尚齋戒,然後升旗擊鼓,載太尉法師巡田中,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故稱“安廟”。
種芒的習俗是什麽?在種芒之前,所有農民都種了稻秧,種了糧食,這讓農民感到欣慰。作為喜悅的表示,村長召集德高望重的長輩選擇吉日,家家戶戶用新麥面粉蒸袋,將面粉揉成五谷六畜蔬果的形狀,再用蔬菜汁染為祭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所以每個村最後壹個農民種下稻苗後,族長會出示“安苗貼”,標明安苗日期。壹般來說,由於嶺南嶺以北氣候的差異,嶺南鄧源地區通常會在芒果種子播種後選擇壹個吉日,而嶺以北地區基本上在每年的6月3日舉行。
各村“安廟”具體日期未定的,視村內家事進展情況,由村主決定。雖然各村包包做操不是同壹天,但不僅村民可以隨意上門品嘗安廟的包包和蜜餞,其他村的人也可以進村享受快樂,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安徽績溪安苗習俗為安苗包準備各種食物,由當地村民手工制作,其中“安苗包”最具代表性。
安妙寶根據餡料的不同,可以做成肉餡、水晶餡、豆腐餡、豆沙餡等等。另外還有壹種是湯圓的後代,圓圓的,有大有小,很討喜。安苗包的褶皺很有講究,壹般是8或者12,都有不同的含義。
除了作為祭品,安苗包也是村裏的鄰居在安苗節互相贈送的,以表達他們對來年豐收和好運的祝願。
王公觀米安苗節最重要的儀式是王公觀米,這是安苗節傳統節日習俗的核心部分。王恭是隋末農民領袖汪華,也是徽州歷史上的名人和偉人。
王公觀米的儀式以遊行開始,在風格上與許多傳統的民間遊行相似,也有鑼鼓開路。之後,兩位村裏的長者手持聖水和柳枝,沿途灑水,以示王公滋養土地,祈求豐沛的雨水。王恭雕像坐在四人擡的轎子裏,身後有人拿著紀念香燭等物品。然後是村民壹起遊行。
看飯之前,要祭旗。傳統做法據說是殺活雞。現在不那麽血腥了。用點雞血在旗上畫就行了。祭旗結束後,大家擡著王恭的轎子,開始沿著設定的路線看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