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灣遺址(商周新時代茅村鎮壇山村東南)位於兩山之間的平地上,南北長約75米,東西寬約60米,面積約4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5米。1959發現,1960和1965兩次發掘,揭露面積735平方米。遺址內涵包括龍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遺存。龍山文化積澱較薄,已發現火坑、袋狀洞穴等居住遺跡。出土器物有填砂黑陶足、鬼臉形鼎足、隔板和蛋殼黑陶片,還有石斧、掃帚、刀、蚌類、骨鈸、陶紡車等生產工具。商文化堆積厚約2米。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砂混灰陶次之,粗繩紋占絕大多數,還有附加的樁紋和弦紋。器皿的形狀主要有碗形、蘆形、豆形、壇子形和甕形。有紡車,骨針,錐,蛤蜊鋸等等。西周文化層厚約0.5米,出土器物有足、蚌、豬牙、鹿角、銅鴿等陶器碎片。這個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商代的祭祀遺跡。祭祀儀式的中心是四塊天然的石頭,四周是20塊人骨、2塊人頭骨和12只狗的骨架。(考古1973第2期)
蔡丘遺址(茅村鎮蔡丘村南商漢兩縣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北、東兩面環山,南北長約45米,東西寬約40米,面積約1.800平方米。是壹座高約5米,文化層厚度超過5米的土墩。1957秋季進行了試掘。從橫剖面上看,上部是壹處漢代的居住遺址,下部出土的有細柄陶豆、陶片、繩紋瓦和管瓦、繩紋陶罐、黑皮磨光陶豆等商代遺物。(文物參考編號6,1954,考古編號3,1960)
乾隆宮遺址(茅村鎮梅莊村北)清代(清高宗年間)江南陸路回京原址規模較大,占地約20000平方米,有65438余座廳堂、亭閣,現有大殿、基座、鬼獅等。現有場地占地約2000平方米。
北東山漢王墓(茅村鎮東山村北東山南坡)西漢(發現於1954,發掘於1986)。墓建在北東山南坡,坐北朝南,殘土高約10米。該墓由墓道、雙闕、地道、主墓和副墓組成。墓葬19座,墓道內龕位7個,回廊1座,面積430多平方米。墓道後面和主墓前面的地道都用石頭堵住了。出土文物500余件,其中金帶鉤2對,玉骨器皿40余件,“半兩”錢7萬余枚。該墓出土了壹批貴重的玻璃器皿,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玻璃容器。墓內七個龕共出土彩色彩繪衛士222件,有的背後有“閬中”二字,象征楚王的衛士隊伍。墓主人更有可能是第四代楚文王劉立,或者是第五代楚安王劉導。(文物2號1988,文物出版社,徐州北洞漢楚王墓,2003年)
後樓山墓葬群(西漢毛村鎮東山村後樓山)該墓位於北東山楚王墓以北的後樓山,與其合葬。1991 —1996共發掘了7座墓葬,均為石坑豎穴洞穴,形制基本壹致。豎孔呈南北長方形,長3.3~3.6米,寬2.3~2.4米,深約7米。垂直的洞用紅粘土壓實,夯土放在它們之間。南墻或北墻下挖有洞窟,墓口用石板或石門堵住。墓多為單層,平頂,長3-3.7米,寬1.7米,高1.6-1.7米。6號墓的洞穴很大,長4.45米,寬3.3米。二號墓由中室、東室、耳室組成,用木板隔開;1、5、6號墓保存完好,其余已被盜。7座墓葬共出土隨葬品300余件,包括壺、盒、罐、盤、繭形壺、盆、倉、爐、井、磨、豬圈、男俑、女俑、馬俑、馬俑等。青銅和鐵器包括鏡子、印章、矛、劍、壺、環刀、馬車裝置等。玉器包括面具、枕頭、心形、蟬、玉、劍飾、黃、插頭、銀縷玉片等。
山陵(漢代毛村鎮山村上)占地約5萬平方米,墓葬約100座。山上主要有西漢中後期的石坑豎穴墓、東漢的磚墓和石墓、山腳下的石墓。豎穴墓規模壹般較小,部分為室內帶洞。出土的物品有銅鏡、“五銖”幣、陶器等。東漢的墓葬都是磚石混合結構,由前後兩個房間組成,規模也較小,有很多石雕浮雕,有建築人物,有珍禽異獸。大部分墓葬被盜,出土了陶爐、水井、磨坊、建築、盤子、銅鏡和“五銖”錢幣。
大山洞(東漢縣文物保護單位茅村鎮大山村北麓)漢墓,1991年發掘。是壹座磚石混合結構的石墓,面積約25平方米。墓室前室為石結構,四壁鑲嵌有六幅石雕浮雕,包括幾何圖案、十字穿環、兩條龍穿墻等。墓室後室用青磚砌成,出土少量“五銖”錢幣和陶器。
壇山墓葬(南辛莽北壇山茅村鎮壇山村西峰山——東漢)3座墓葬,分別於1960、1992、2000年發掘。墓葬分布在西峰山北坡和壇山南坡。多為東漢小型墓葬,混合磚石結構,已全部被盜。湯姆布諾。1位於西峰山北坡。是壹座豎穴墓,豎穴長3.5米,寬2.3米,深5.2米。內部土壤夯實,底部鋪石棺。石棺長3米,寬1.8米,高1.24米。內壁雕刻有肖像。隨葬品有陶箱、豬圈、樓房、勺子、銅印、“大全50”和“五銖”錢幣。(文物7號8號9號1960)。考古1996第3期)。
茅村漢畫像石墓(東漢茅村鳳凰山東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0952年發掘。墓室用青石砌成,墓門朝東,由前、中、後三間房組成,北側三間側房,南側壹條走廊。全長10.4米,最寬處6.9米..墓室的前室和中室用刻有肖像的青石建造,屋頂結構重疊,用石塊鋪砌。* * *共有18方畫像石,內容包括車馬之行、神仙戲獸、雜技、亭臺樓閣等。其中出納室的正面是壹幅2.06米長的車馬旅遊圖,十分壯觀。前廳北墻右上角“西平四月十三日”銘文,證明該墓建於東漢靈帝西平(175),未發現隨葬品。(文物參考1953號1)
鳳凰山墓葬群(東漢隋唐毛村鎮毛村村鳳凰山)自1952年毛村石墓發現以來,先後在1965、1976和1986、1999。
茅村東漢墓(茅村鳳凰山)漢代(1986和1999)發掘了兩座墓葬。都是磚石結構的單墓室。湯姆布諾。1朝東,前面有壹個傾斜的土丘,土丘長3.7米,寬1.3米,深1.1米,寬1.3米。用雙石門阻隔,墓門和門楣上有淺浮雕畫像,內容有鋪首銜環和幾何圖案。墓室長3.4米,寬1.7米,其屋頂已經坍塌。二號墓形制相似。兩座墓葬早年均被盜,出土有釉陶爐、陶罐、豬圈和“五銖”錢幣。
茅村隋代墓(隋朝茅村鳳凰山)1976發掘兩座墓葬,為長方形磚石墓,30頂,均為早年被盜。1號墓保存完好,長6.35米,寬2.8米,頂部塌陷。出土了50多件陶制騎馬俑、男仆俑、武士俑、文人俑、女舞者俑、女仆俑、人面鳥形俑、墓獸、牛、羊、狗、駱駝、雞、爐、青瓷碗、瓶、罐等。還有壹個墓誌銘覆蓋壹面,題為“周貝大使,大隋已故醫生鞏崢的題詞”。(考古1983第2期)
茅村唐墓(唐代茅村鳳凰山)1965清理。這是壹座石墓,分為兩個主室。全長5.85米,寬3.2米,墓高58度。前房近似為正方形。壹個側室附在南墻上。後房是長方形的。重疊墓的頂部已被破壞,整個墓已由藍色的石頭。出土的六幅畫像石上的人物、服飾、鳥獸、建築、鋪地頭像和圖案都具有強烈的漢代特征,而出土的任虎俑、武士俑、仆俑、女俑、瓷碗和“開元鮑彤”、“天佑鮑彤”銅錢等文物則是典型的唐代文物。所以這個墓是唐朝的人利用原來的東漢墓重新埋葬的。(考古1980第4期)
據內花金墓(金代毛村鎮南華村)1993調查,該墓位於村南壹畚箕狀山溝內,已被破壞。南北並排有兩座規模較大的磚室墓。墓室朝西,墓前有長長的磚砌排水溝。具體結構不清楚。現場發現大量墓磚,大多有幾何圖案。收集了大約20個陶俑,包括男俑、女俑、陶馬和陶狗。(文物三號1999)
巍山群四座墓葬(隋、唐、1992、1993、1997 * *)三次發掘。都是凸頂磚墓。墓葬呈長方形或腰鼓狀。墓前有壹條短隧道,墓門朝北。墓的後面有單獨的棺床。墓磚上有荷花、蓮子、花卉等多種圖案。出土器物主要放在墓前,有馬、駱駝、墓獸、文人天王等三彩器物,有文人、武士、人面鳥等陶俑,有男俑、女俑、墓獸、牛、駱駝、豬、狗、羊、雞、兔、井等。、瓷像如碗、死亡罐等。(見1997考古3號和1998考古9號)
半山漢墓(西漢鳳凰山北,茅村鎮半山村)發掘於0998年。土封高0.6米,直徑約5米。石坑的垂直洞穴結構長3.2米,寬0.8米,深6米,內部土壤密實。墓內有漆棺痕跡,隨葬品被破壞。
“環迅石室”(茅村鎮東山村縣文物保護單位)是壹座人工開鑿的崖洞墓。據說是春秋末期宋國的壹代宗師桓玄在去世前三年為自己修建的。是壹座寬6米,深12余米,面積80余平方米的斜坡墓。石室所在的環山,原本是古泗水路上的旅遊景點。墓門外的石壁上,有“朱桓石室”和宋、元、明、清文人的題詩。如明代三年(1508),廣東知簡太監傅倫被發配許,石室旁刻詩壹首:“洞頂吹,雲煙遮青天。範為留下了壹處古跡,而墓前的巖石又是安靜而冰冷的。空中響起幾聲音樂,幾棵樹開了又開。要季聖德刻石,蓬萊何必找飛仙?”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留下了《遊環山》等詩句。從形制上看,可能是壹座漢墓。但眾說紛紜,有待進壹步研究。
京杭大運河銅山段(馬坡鎮五段村至茅村鎮,橋北頭至小黃山元明清)京杭大運河始於元代,完成於明清。元代運河淤塞,明清時期渭河、中河挖中運河。如今,大運河銅山段從銅山縣東北部馬坡鎮五段村進入縣城,從茅村鎮李瓦房村穿過徐州市區北部,從紅旗新村進入銅山縣,再從大黃山鎮鄭州煤礦進入賈汪區。國內流程約28.5公裏,最寬處120米,最窄處65438。
內畫門(明代毛村鎮內畫村以西)大運河穿過許婧。由於上下遊落差較大,明代在這裏修建了壹座閘門,以保持壹定的水位。大門寬6米,青石砌成,至今猶存。
七旋洞石窟(明代茅村鎮洪禮村)石灰巖洞窟,面積160平方米,有三尊佛像。高1.1 m,風化剝離,青石,明代雕刻。洞口有壹座石拱橋,長10米,寬4米,凈距4米,高3米。碑文為“祁萱洞”,每字0.8米見方,“嘉靖五申(1548)洞主之口”和“萬歷九年(1581)黃道吉日蘇州石匠孫德造石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