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是壹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在舊社會,壹過“臘八”(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開始為春節做準備。在“慈竈”(臘月二十三)之後,對室內外進行徹底清掃,稱為“掃灰”。然後,開始蒸蛋糕。做年糕、炸丸子、“太陽餅”、“聖蟲”等面食。臘月二十八、九貼“門聯”(春聯)、年畫。臘月三十,設壇,掛族譜,院中搭棚,包餃子,“種糧”,院中放木樁,撒糧草(意為拴馬,餵給過年回家的祖先)。中午有壹個家庭聚餐,晚餐是米飯和餃子。晚上熬夜(不睡覺)。第壹天壹大早,穿上新衣,擺供品,點上蠟燭,燒香燒紙,放鞭炮,“接神”(衙門外,按壹定方向燒香燒紙,接神進門),然後去祠堂祭祖,給自己人和鄰居拜年。農歷正月初壹早餐隔年吃餃子(臘月三十包)。壹些餃子裏有錢(硬幣)、棗、魚、豆腐、花生、糖果等。吃它們的人象征著好運和新的壹年的好運。第二年初二,去外婆家拜年,晚上出門。第三天去公公家拜年。接下來的幾天,親朋好友相互拜拜,壹般中午設宴。春節期間,大多數村莊都會舉行秧歌和排練戲劇。舊社會農村有句話叫“正月玩,二月鬧,三月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春節仍沿襲舊習,但封建迷信和習俗基本被廢除。
2、人七天
正月初七,人們用晴朗的天氣來預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晴則健康,陰則多災多病。第七天是“小人七日”,預示孩子;十七是“中國人的七天”,預測中年人;二十七是“老人七日”,預示老人。在這壹天,我早餐吃蛋糕,午餐吃面條。
3.釣魚燈節
漁燈節流行於縣內的初家、陳嘉、顧家、沙窩孫嘉和侯家,在正月十三,陳嘉、顧家和廬陽在正月十四。屆時,漁民將陸續向龍王廟送去燈籠和供品,祈求海上平安,漁業豐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龍王廟逐漸被廢棄,取而代之的是祭祀船、釣魚燈和鞭炮。近年來,娛樂活動同時舉行。
4.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又稱元宵節,俗稱“十五”。舊時正月十二、初三,家家戶戶用蘿蔔、胡蘿蔔、大白菜根或豆粉做許多小油燈,十五晚上送到墳前、祠堂、寺廟裏點燈,稱為“送燈”。晚上,家家戶戶燒香、燒紙、點燈,每個房間、院子的每個角落、門的兩邊、馬廄、豬圈、廁所、鍋底洞都點上油燈。有的搭燈棚掛燈供人觀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村仍有“送燈籠”的習俗,城鎮也舉辦許多燈籠展。在這壹天,我們早餐吃蛋糕和元宵,晚餐吃餃子。
5、正月十六
相傳正月十六是天後(海神)的生日,蓬萊人(尤其是北方沿海農村)將其作為節日來慶祝。屆時,人們將從四面八方湧向丹崖山天後宮,焚香、朝拜、乞簽許願、捐香火錢。在農村,劇團和秧歌隊被組織起來,在天後宮對面的劇院和廣場上表演俗劇和秧歌。人們在給天後娘娘獻上香火之後,往往會和親朋好友壹起去天後宮前看戲看秧歌,逛逛蓬萊閣及其附近的名勝古跡,在妳的廣場上買個人喜歡的小商品,直到玩得不亦樂乎。這壹習俗壹直傳承至今。
6.龍鳳節
正月二十五是龍鳳節。舊時家家戶戶都用大蒜稭稈或細高粱稭稈(切成壹厘米左右的長條)和各種顏色的布(切成壹大圈銅錢)穿成串,掛在孩子的帽子上,稱為“穿龍尾”。建國後逐漸銷聲匿跡。
7.2月2日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擡頭”日。舊時,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草木灰在院內、門前、院子裏等地撒上幾圈。,這就是所謂的“糧囤”。俗話說“二月二,灰散”。“敦”把五谷放在中間,象征五谷滿倉。人們經常在這壹天剃光頭,被稱為“剃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壹習俗逐漸被廢棄。
8.清明節
清明節四天前祭奠新墳(三年內的墳),三天前祭奠老墳,兩天前給墳添土,前壹天慶祝寒食節(這壹天家裏不放煙花)。清明節當天,男女老少都出去踏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機關、企業、事業單位、部隊、學校和群眾團體有組織地到革命烈士陵園掃墓、敬獻花圈。
9.端午節
農歷五月的第壹天是“小龍端午節”,第五天是“大端午節”。舊時,家家戶戶在門框上插艾蒿和桃枝,在孩子的手腕和腳踝上系上五顏六色的線,在衣服紐扣上掛上五顏六色的麻做的小掃帚和烹飪掃帚,寓意避邪避邪。早餐吃粽子和雞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節日食品依然如故,而其他的則逐漸被淘汰。
六月六日10
在農歷六月初六,農民們經常吃用新麥粉做的饅頭。俗話說“六月六,看顧秀(耳萌),揭開包子裏的壹包肉”。從這壹天起,許多農民把新麥炒熟磨成粉,加入糖和水攪拌成粥喝。
11,6月24日
據說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關公磨刀砍殺蔡洋的日子。經常下雨,古代也叫“雨節”。南方山區居民的生活比這壹天改善了。
12,7月7日
農歷七月初七,據說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俗稱“七月七日牛郎織女會”。民間稱侄女為“巧姐”,年輕女子多花時間在院子裏供奉“適當的水果”(將面粉、糖和雞蛋混合,用各種圖案的花、果、鳥、動物的模具(俗稱“適當的水果克子”),然後烘烤等。,所以這個節日俗稱“喬喬節”。這壹天,許多居民制作“適當的水果”。南方山區初六烤;中午吃綠豆面叫“吃聰明芽面”建國後,“討巧”活動逐漸取消,其他習俗依然存在。
13,7月15日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俗稱“鬼節”。舊時居民到墓地或村外路邊燒紙祭祀死者,稱為“放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壹習俗逐漸被廢除,但並未消失。
14,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通常在節前購買月餅,送給親戚朋友,孝敬老人,並準備自己食用。舊時節日夜晚月亮升起後,在庭院裏支起桌子,擺上月餅和水果,燒紙焚香拜月,並舉行家宴,品嘗月餅,飲酒賞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祭月習俗逐漸廢除。
15,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農民改善夥食比這壹天多,吃餃子或饅頭,預測這壹天以後的天氣。民間有句話叫“重陽不下雨,冬天幹。”
16,十月新月
農歷十月初壹,又稱“十月朝”、“元月壹”。俗稱“鬼節”。這壹天的居民多是來掃墓的。在過去,長工比臨時工多。
蓬萊民俗-民間禁忌
春節期間,餃子煮破皮,不要說“破”或“破”,要說“掙”。蒸饅頭“裂了”,忌說“裂了”,要說“笑了”。
百歲老人避免說他們的實際年齡,但總是說他們九十九歲。老人死的時候應該說“老”而不是“死”。中年人在報年齡的時候不要說41歲。
避免在冬天的至日上磨(磨面),在臘八上磨米,在春節期間說不吉利的話。俗話說“冬天不推,不打蠟,元旦少說話。”
春節期間,忌掃炕、掃地、往屋外倒水和雜物、借錢、打罵孩子;穿重孝的拜年。
已婚婦女被禁止在父母家過春節,看家譜,在父母家過元宵節,在父母家生孩子。孕婦應避免看屍體和探訪孕婦。
吃飯時,切忌將筷子放在碗上,翻動碗盤,反手加水加飯。禁止客人翻魚。店鋪算盤不要打反了。年輕人應該避免喝瓶底酒。
避免在下午和晚上探望病人。再借壹個藥罐煎藥,用完不要送。死在外面的人的屍體是不允許進屋的,必須停放在門外。
建房忌火日,忌子午向,忌衙門溝窗,忌四面道。如果不建東翼,就避免建西翼。西廂房比東廂房更忌諱。院內東側禁止建建平(屋頂)樓,西側禁止建豪宅。俗話說“東不均西不府”。
建國後,帶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大多被摒棄。
蓬萊民俗-漁家習俗
沿海漁民有祭祀龍王和海神的習俗。每逢節日和出海前,他們都會擺好供品,點上香,燒紙祈求平安。
新船下船,船主選擇“黃道吉日”,在船頭拋彩旗,擺供品,點蠟燭,燒香紙,放鞭炮,送禮。船東用朱砂筆畫龍點睛,點亮新船。喊著“壹帆風順”“壹切順利”,送船出海。
出海打魚前,我們舉行祭祀,放鞭炮,焚香燒紙,敲鑼打鼓,祈求平安。每年初壹、十五,漁民之家都屬於海邊,為親人祈禱祝福。當漁船帶著全負荷回來時,它在桅桿上懸掛“布桃”向村民報告好消息,村民們登船祝賀。
漁民應避免說“轉”、“扣”、“完”、“沒什麽”、“老”等字眼。“翻身”的意思是“跨過”或“轉過來”;稱“揚帆”為“彭”;“完了”和“沒有”就說是“滿了”;“老”字是對鯨魚的尊稱。在船上叫人不能叫人“老頭”。勺子不要扣在鍋裏,所有器皿都不要扣。不要在船頭小便,避免婦女越過船頭和漁網。
蓬萊民俗-農民習俗
蓬萊市的農民以勤勞種田、勤儉持家著稱。在舊社會,農民的家庭壹般是男人從事田間勞動,女人做家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和男人壹樣務農、工作、經商。
農民壹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在農忙季節,婦女或兒童會把早餐和午餐送到地裏。壹般早飯前不休息,在地裏幹活的時候上午休息壹次,下午休息兩次,也就是“壹口氣吃兩頓,三頓晚飯就不用說了。”
秋後收獲的玉米多掛在屋檐下或樹枝上晾曬,紅薯多存放在枯井裏。枯井俗稱“地瓜井”,即在幹燥的地方挖壹個十幾尺深的豎井,在井底壹側挖2-3個橫孔,橫孔中存放地瓜。大部分大白菜和蘿蔔都是挖好埋起來儲存的。
舊時,秋收播種後,農民通常用鍘草機將豆稭、花生稭、紅薯藤切碎,堆在院子裏或閑房裏,俗稱“田裏”。全家人吃面條,被稱為“吃米飯的場景”,標誌著壹年的辛苦結束,“有光了”,進入農閑季節。
在過去,農民仍然祈求人畜興旺和莊稼豐收。臘月三十日日落前,高粱稈、糧食稈裝在自家的糞堆上,頂端掛“紙稈”,稱為“種糧”(種莊稼);正月初壹日出前,就地焚燒高粱稈和糧食稈,稱為“殺糧”(收割莊稼),象征全年豐收。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初十,每天象征壹件事:壹只雞,兩只狗,三只貓,四只兔子,五只豬,六只羊,七個人,八個谷物,九個rus(意為“自然保護為九個rus”和“延年益壽”)和壹百分之壹百(意為“百分之百豐收”)。每天天氣晴陰來預測人畜是否興旺,莊稼是否豐收。正月二十壹是小麥的生日,中午吃面。這是壹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象征著來年小麥的豐收。俗話說“麥子會長得和諧,要看正月二十壹”。在清明節的這壹天,農民有給他們的動物餵高粱米的習俗。俗話說“打壹千罵壹萬,但別忘了清明節的高粱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