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藏族舞蹈的特點

藏族舞蹈的特點

藏族舞蹈的特點

舞蹈藝術伴隨著人類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最早的藝術形式之壹。千百年來,生活在雪域高原上勤勞智慧的藏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演變和征服自然、階級鬥爭的形勢變化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古老歌舞藝術和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這些多姿多彩的民間歌舞藝術,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星,遍布廣袤的萬裏高原。他們是西藏歷史的見證者和活化石,他們向世界展示了雪域高原人民的獨特風貌。

說到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上如何看待舞蹈,舞蹈藝術在藏族文化中如何定位。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五大文明之學》中,舞蹈被歸入“巧奪天工”(即技術),說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在大文化的範疇內,形成了理論成熟的藝術形式之壹。在藏族歷史上,絕大多數舞蹈如“羌木”不僅配有書面的“舞譜”,還用“臺詞”記錄了“舞曲”;“卡爾”舞《藏古譜》的音樂流傳至今。在古代藏族民歌中,有很多關於“談舞”的歌曲。在眾多的舞蹈論述中,什麽是舞蹈、形體運用、“九舞”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藏族舞蹈的精髓,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舞蹈理論。在藏族古籍中,說“舞蹈的各種動作和姿勢,都是塑造人體的奇妙手法”。正是這種活的“手藝”,展現了當時當地人的思想感情。由於各個民族的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習慣不同,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不同地區的舞蹈,力度、柔軟度、開放度、幅度、舞蹈節奏都不壹樣。有的民族舞蹈重點是下肢,上半身動作小。有的民間舞上半身動作豐富,下半身動作較少;正是許多舞蹈風格蘊含著民族審美情趣和特色。

“審美意識是客觀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的動態反映,壹般稱為‘美感’”。它包括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同的審美特征,但由於地理氣候差異、方言差異、服飾差異和宗教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趣味。有許多民族民間舞蹈在西藏民間廣為流傳。有專為上流社會準備的卡爾舞;還有專門用於宗教儀式的羌姆舞,還有很多教派的藏戲舞。以上舞蹈形式和技法雖有不同,但舞蹈的基本體韻、動作、體態、技巧十分相似,音樂的基本音樂結構和節奏風格相似;服裝方面,除了寬、胖、瘦、顏色有差異外,款式基本壹致;以圈舞為主的舞蹈方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韻是形成藏族舞蹈審美特征的“根”,是相對穩定的審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族歌謠中說,要想跳舞,就要在無邊無際的天空中跳舞,而“山中不可動搖的舞蹈”被稱為“卓舞,快如夜空中的閃電”。前藏族的舞蹈活潑有力,熱烈典雅,柔美靈動,具有濃郁的純農區和城市市民的特點;後藏舞奔放,步伐靈巧多變,充分體現了西部高山人的個性特征;阿裏地區的舞蹈步伐優雅穩健,婀娜灑脫,充分體現了古象文化的魅力;藏東康巴人的舞蹈雄渾奔放,充分展現了康巴人的氣質特征。

關於藏族舞蹈的形式美,我們可以在《中國歌謠集·西藏卷》“打開歌門”壹章中找到相關的解釋。比如林芝地區的歌曲《祝歌者舞者三層樓門面》中就唱到:

櫃子是鍋場的倉庫,今天要開倉庫門;手臂是卓舞的翅膀,今天我要展翼;

腰是歌舞搖擺的地方。今天我想放松壹下。膝蓋是鍋場的風輪,今天我要轉啊轉;

我的腳是鍋農的滾球,今天我要去滾。

藏文古籍對舞者的形態要求如下:

上半身動如雄獅,腰部動作妖嬈。四肢關節要靈巧,肌腱活動要放松。

全身姿勢要柔和,表演表情要狂傲。動作慢如流水,膝蓋要抖。

腳趾要靈活,壹般要求英姿颯爽。……

藏族舞蹈非常重視舞蹈時膝、足、腰、胸、手、肩、頭、眼的統壹配合與運用。很多藏族古代民歌中關於特定身體要求的歌詞與古籍理論如此吻合,不能不說是壹個民族對於舞者形體和舞蹈的共同美感。上述對舞蹈形式的要求並不是含糊不清和脫離實際的,而是在至今許多藏族舞蹈中得以保留,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嘉和聲、貢布箭舞等。男舞者非常講究上半身的動作,無論是否手持道具,上半身的動作都是大氣磅礴,很有高原人的味道。同時,在“過卓”、“過協”等許多舞蹈中,男女舞者的胸部或上半身都是微微前傾的,並不是壹種背部顯物的舞蹈。這種現象除了與衣服、裝飾品的肥大有關外,從舞蹈的角度來看,還與動作的大小、力度、對比度密切相關。綜上所述,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是藏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諸多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也是藏族舞蹈風格和特點形成的基礎。探索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是繼承優秀藏族舞蹈藝術,發展符合民族審美情趣,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族舞蹈不僅是西藏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表達民族思想感情最有力的“形象語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出的,“歌舞劇(戲)是過去像語言壹樣,用形式表現各種語言的歌舞劇。主要集中在舞蹈者的手和頭的變化,如在卷羊毛時手的反復動作,形成美麗迷人的舞蹈。“可見他們手的動作在藏族舞蹈中尤為重要。從手的基本要求來說,除了靈活多變之外,手勢要像“蓮花印”,即手要像盛開的蓮花花瓣,要層層旋轉,在旋轉中產生美好的想象。當我們觀看不同風格的藏族舞蹈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手的動作非常豐富,充滿活力。雙手動作在藏舞中演變成各種舞蹈詞匯,包括藏戲舞蹈。比如藏戲舞蹈中的手勢與戲劇詞匯融為壹體,成為藏戲不可或缺的表現形式。同樣,在羌姆舞中,許多舞蹈充滿了手勢來表現內容;”熱巴舞中的“抖肩舞”;水果和聲中,雙手前後擺動,胸部擺動。至於“鐲子舞”,海螺鐲子舞的手勢更豐富。藏戲舞蹈和羌姆舞蹈中的很多手勢都是直接反映生活的。隨著劇情和節奏的變化,手勢也在變化。手總是隨著舞蹈內容的變化而舞蹈,並為升華為具體的情感需求而創新發展,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審美特征。

民謠和古籍中也提到“腳是鍋的滾球”、“腳是跳舞的輪子”、“腳下沒有刺”、“腳尖要靈活”,腳是跳舞和踏步的關鍵。要求舞者的腳像“輪子”和“滾球”壹樣靈活。如果說手勢是“蓋爾”唱歌跳舞,腳是“卓”跳舞,跳舞就形成了舞蹈。像“腳下無刺”壹樣跳舞,節奏感強。藏族舞蹈腳靈活輕盈,節奏鮮明,舞步熱烈整齊,如活潑清爽的踢踏舞舞步,節奏熱烈、有力、清晰;水果和聲舞步是壹種典型的集體舞步。舞蹈充滿了勞動,步伐整齊,在粗獷昂揚的歌聲中充滿了活力。昌都郭卓的“阿巴舞”舞步雖然沒有音樂,但音樂卻是在雙腳有力的跺腳聲中產生的,壹種震動天空的聲音在舞池上空回蕩。此外,民謠和古籍中也有講頭部動作的,“頭部是舞蹈的搖動處”,“做右手動作向右行進時,頭部要向左看,向左動作要反過來,做下面動作時,要向前看”。不難看出許多藏族舞蹈的規範程度和身體和諧運用的審美特征。藏族舞蹈中的頭部動作也非常豐富,有繞頭舞、甩頭舞、前後舞、左右舞等。這些都是頭部動作獨特的舞蹈,與舞蹈內容和身體形態的變化緊密結合。

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歌和古籍中也有論述,如女子“體態柔軟”,“體態輕盈似無肉,舞姿柔軟似腰無骨,從後面看似無臀,從前面看似無腹”,男子“壹般要求英姿颯爽”。這些身體要求在當時可能已經被理想化了,但它所反映的審美欲望符合舞蹈藝術的基本要求,體現了先民註重對稱的美學思想。身體是舞蹈藝術表現的工具,那麽什麽樣的身體才是美的呢?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藏族古籍和歌謠中反映的舞蹈者的身體要求,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審美意識,也是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之壹。此外,用隱喻的方式創造舞蹈也是藏族舞蹈的重要審美特征。《藏舞譜》中有以比喻創造舞蹈姿勢的論述,能豐富人的想象力,產生新的聯想,如“獅子抖綠鬃,火燒身”,“大鵬展翅飛”。……

.....目前在藏族舞蹈中,模仿動物手勢的動作名稱很多,但完全模仿動物手勢的很少。這是因為動作正在向更多的舞蹈方向發展。總之,隱喻豐富了藏族舞蹈,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藏族舞蹈語言。

“顫”、“開”、“順”、“左”、“繞”是不同藏族舞蹈的共同特征,或者說是藏族舞蹈的五大要素,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審美觀念。這五大要素的形成,與藏族人民的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風俗信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傳統等密切相關,是長期凝聚在人民群眾中的壹種審美標準。

除了上述共同的主要特征外,還有舞蹈節奏中最基本的共同規律“三步壹變”、“先退後踏”、“輾轉反側”、“四步轉身”。在這個共同規律的基礎上,又有各種變化,再加上手勢的操作,腰肢的節奏,音樂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舞蹈風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非常豐富,從足部動作可以概括為“搓”、“拖”、“踏”、“踹”、“指”、“掖”、“踢”、“吸”、“跳”、“扭”。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以概括為拉、悠、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

藏族舞蹈中的技巧主要有:折騰轉、刨腿轉、踢腿轉、果諧轉、盤腿轉、跳躍轉、磨轉、蹲轉、跪轉、掖轉、前後轉、前後扭轉、踏步轉、點動轉、平轉、小跳、死跳、臥跳等等。

摘自百度文庫

k?\

  • 上一篇:石家莊是結婚的吉日。
  • 下一篇:2020年正月開市,吉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