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四大碑林,分別位於陜西、山東、四川和臺灣省。陜西省Xi市碑林博物館,因其碑林眾多,價值極高,位列四大碑林之首。如果妳是壹個歷史、文學、繪畫、雕塑和書法的藝術愛好者,如果妳來Xi安而不是參觀Xi安碑林博物館,這將是壹個很大的遺憾。
Xi安碑林博物館位於安三學街15號,建立在安夫子廟和安碑林的舊址上。它是壹座綜合展示Xi碑林和古代石刻的歷史文化寶庫。Xi安的碑林因碑林而得名。始建於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碑刻收藏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余立方米,現僅存三分之壹,陳列在6座碑廊、7座碑室、8座碑亭。1961年,Xi安碑林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接下來,請欣賞碑林的藝術精華。
文廟的歷史演變
各位遊客,如前所述,Xi安碑林位於Xi安孔廟舊址和Xi安碑林。今天,我們的遊覽主要分為兩部分。現在我們來到碑林博物館第壹部分的前院,也就是文廟。到這裏參觀,就像是看正劇的前奏。
文廟即孔廟,因唐朝封孔子為文選王而得名,至今仍保持著孔廟建築風格。當遊客還在車上的時候,可以發現這是壹個古建築群,有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沒有經歷過這種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環境,誰能相信繁華鬧市還有這麽壹個安靜的地方?
全國大部分地方都有孔廟,最大的是山東曲阜的孔廟。眼前的Xi夫子廟建於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06)。它是從唐代長安國子監舊址,也就是今天Xi市長安西街的社會路遷來的。歷經元、明、清三朝多次修繕,仍保留著雄偉的姿態。大家都看到了,館外南墻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金漆大字“孔廟”,是清末陜西著名書畫家劉徽所寫。有人說墻下古塔是唐朝末年種的,距今1100多年的歷史。它們被稱為太廟古塔,現在也被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三學街-夫子廟大門-木牌樓
大家面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引發懷舊之情,常常讓遊客流連忘返。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Xi安府所轄的長安、鹹寧兩縣的大學遷至文廟兩側,因此得名壹廟(孔廟)三校(鹹寧學派、付雪學派、長安學派)。三學街的稱號壹直延續著。今天,它已經成為Xi古代文化和藝術的中心之壹,從文房四寶到文物和古董應有盡有。
遊客參觀完三學街後,踏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方向望去。木牌樓、伴池、魁星樓遙相呼應,形成壹幅風格獨特的動人畫卷。只要妳稍微註意壹下,妳就會發現Xi安碑林博物館有壹個不引人註目的特點,那就是開放。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孔廟的正門。無論大小,夫子廟的整體建築格局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是開易路(東門)和禮門(西門)。全國所有的孔廟都在壹個中軸線上對稱地排列著塞門、盤門、淩星門、戟門、大成殿,因為孔子的地位壹直被各個朝代高舉,可以說是最高的。打開南門是不敬的。
夫子廟裏有壹座奇怪的木牌樓,從遠處看像壹座高大的彩色建築。它由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木結構,帶方格飛檐。它從地面升起,上面繪有圖案和兩條玩珠子的龍。它是阿明王朝的建築,也被稱為太和袁琪廣場。按照當時的標準建造方法,牌樓本應位於夫子廟外。這個牌坊是從西嶽廟搬過來的。因為門外有城墻,選不到合適的地方,只好在這裏“跪拜”。
池畔-淩興門-華表-薊門-兩埠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北林的前院。妳在中間看到了壹個不大的水池。這不是壹個普通的遊泳池。“天下孔廟有盤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潘池,就是壹個半圓形的水池。古時候學校叫盤宮;清代人稱潘,即以此名。在封建社會,在池畔,只有考上秀才的人才能進孔廟祭拜和洗筆。作為壹名學者,遊客不妨沿著祭奠孔子的路線,感受壹下學者祭拜的儀式習俗。
好了,我們已經進入了淩星門,這也是夫子廟的第二道門。淩杏門建於元代。東門刻有“德培天地”,西門刻有“道觀古今”。郭是四海同靈。靈星是星辰的名字,是神話傳說中取士之神。清代,淩星門由二門改為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在東、西門保持不變。
過了淩杏門,人們會發現夫子廟裏也有馭馬樁,只是這裏的拴馬樁比平時大很多。其實這是壹塊石柱形的中國表,起著儀表和吉祥的作用。北京天安門廣場前的盤龍華表和山東曲阜寺廟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Xi安碑林的那對華表是八角形石柱,高445 cm,周長163 cm,也是比較醒目的壹景。
位於淩興門北面的戴門是壹座古建築,自明代以來多次重修。這是古代孔廟裏用來展示武器的,兩個側室是為祭孔者熟悉禮儀和整理衣服而設的。
孔廟的兩個點,也叫東西廟,指的是房間對面和兩邊的小房間。它們是孔廟中不可或缺的建築之壹,供奉著孔子的七十二弟子。
大成殿的名稱和由來-建築歷史-魁星樓的興衰
各位,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大成殿,說明我們已經遊到夫子廟的正殿了。《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稱之為大成,也是大師”。意思是孔子什麽都懂,但是德就是壹切。“那些還有樂趣的人,集合了很多人音樂的小成就,成就了大成就!”意思是孔子像指揮家壹樣,可以把演出的內容融入大型演出中,所以叫大成殿。
據相關史料記載,大成殿始於宋代。這裏的大成殿是壹座底式建築,建於明朝。當時廟前有壹個很大的露臺,四周有欄桿。東、南、西三面都有石階,南面有雲龍圖案的石雕堪比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前的石雕。可惜,如此宏偉的建築,卻在9月1959日下午4點被無情的雷電大火摧毀。
魁星,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二十八地之壹,主宰著文章的興衰,俗稱魁星。壹般考試得第壹名的人就是“狀元”或“狀元甲”,即狀元。在過去,人們會在孔廟或大學裏建造魁星樓來供奉魁星,祈求成功。
這裏的魁星樓建於明神宗許諸漁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原建築因年久失修於清末民初倒塌。公元1986年,黨和政府根據史料,按照原建築的大小、高度、形狀,對魁星樓進行了重修。這座建築建在城墻上,更顯得高大雄偉。
京韻鐘-七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為世界奇跡的京雲鐘。
景雲鐘鑄造於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公元711),故稱景雲鐘,亦稱景隆冠中。這座鐘高2.47米,重約6噸,用銅5000多公斤。它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鐘之壹。它由25個銅模制成,參觀者走近時仍能看到銅鑄愈合的痕跡。鐘分為上、中、下三段,每段又分為三個方塊。除下段銘文外,其余均飾有各種動物和飛雲,栩栩如生,栩栩如生。32個鐘乳石像明亮的星星壹樣,均勻分布在鐘體周圍。據說它們有裝飾鐘面和調韻的功能。
鐘上的銘文***18,292字,由唐睿宗李旦書寫,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和贊美景允中,也談到了鐘的鑄造過程。
唐睿宗李丹鑄造了壹座鐘來紀念他的哥哥李習安。李習安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三和第四個兒子,他們都是短暫的皇帝。這座建於唐朝的鐘樓毀於戰爭。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營房關原址上修建了壹座三層鐘樓,懸掛在鐘的上部中央,以供早晚鳴鐘。該鐘遷至陜西省博物館後,參加了1964年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鐘展覽,入選世界名鐘。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第壹個鐘聲就是京韻鐘聲的錄制;Xi安電報大樓方鐘的鐘聲也是京雲鐘的記錄。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碑林的第壹部分,即碑林前院的孔廟。最後,我們來數壹數,從寨門到大成殿的道路兩旁,總有七座亭子,形狀相同。這些亭子是清朝修建的,因為康熙、乾隆等朝代都曾派兵打擊西北割據勢力。每次他們定居下來,皇帝都會建立壹座紀念碑來慶祝他們的成就。因為是皇帝的禦碑,按照等級規定,每個碑上都蓋著壹個亭子。這些亭子是兩邊對稱的,但是前院是單排的,因為當初建在這裏的時候,清朝衰落了,沒有機會立碑建亭。
碑林的形成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現在開始參觀博物館的第二部分,著名的Xi安碑林。為什麽Xi的碑林如此著名?主要原因是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唐代石經,包括唐玄宗李隆基所寫的《石臺孝經》,唐文宗李昂開城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惠等人所寫的《開城石經》。這些石刻經卷最初位於長安的務本國方於堅大學(今Xi南文怡路壹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仁人誌士為Xi安碑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碑林的創始人是北宋龍圖閣學士呂大中,他親自主持設計,基本形成了以石臺小經和開城石經為主的碑林陳列格局。
碑林的創建者,首先是唐代的韓健,他第壹次把廢棄在農村的《唐石經》搬到了尚書省(今Xi安西大街社會路)的壹角。五代的尹玉明多次將《詩經》遷城。他們為碑林奠定了基礎。
金元任祚捐資籌劃碑林修繕工程;明代碑刻家費為防止碑林拓片受損,對碑林進行了仿制和充實。民國政府監察院著名院長於右任向碑林捐贈了《韓熙石平經殘碑》,使碑林第壹次有了漢代的碑碣,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壹塊碑碣。字數最多的寶藏。堆土成山,流水成河。碑林是經過歷代中國人民的艱苦努力才成為今天的文化藝術寶庫的。當妳欣賞這些來之不易的石碑時,妳有什麽感想?
碑亭與孝石臺碑——壹室,唐人經典——二室,中華碑,大秦流行的景教。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我們來到Xi安碑林廣場。妳見過紅柱綠柱雙飛檐的碑亭。
亭子中央碑林的傳說是林則徐寫的。亭內立有唐玄宗的石臺孝心碑。由唐玄宗作序、批註、書寫,宰相李、國子李主持,刻於唐玄宗天寶(公元745年)。整個紀念碑由四塊石頭組成,高590 cm,寬120 cm。碑冠、碑身、碑基、* *由35塊巨石組合而成。碑文用隸書書寫,字體典雅端莊,值得遊客觀看、臨摹和學習。碑冠雕龍,基座建在雕有雙獅卷草紋的三層石臺上,顯得莊嚴雄偉,氣象非凡。相傳碑刻完成後,李將碑帖贈,題寫了“孝為德之本”的批語。
當我們來到Xi安碑林的第壹個房間時,我們會感覺像進入了壹個巨大的石頭圖書館,因為那裏有目前中國留下的最完整的壹套石刻。
在印刷技術不發達的唐代,為了避免讀書人讀書時所犯的錯誤,並永久保存,專門在長安城五本坊的國子監大學設立了石刻佛經。由於這套石刻經典是唐文宗李昂開城二年(公元837年)所刻,故又稱《開城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李周》、《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樞紐梁傳》,是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作。前者12經過***114石,228面。每塊石頭高216厘米,寬83厘米至99厘米,共650252字。比如215石到222石所寫的《論語》,就是孔子的弟子們記錄孔子言行的壹本畫冊。共分20篇,包括孔子對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論述。它由戰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是研究孔子和早期儒學的珍貴資料。說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石頭書也不為過。不知道遊客是否認同這種觀點?
當妳參觀第二個房間時,妳會感到驚訝:體現中國古代文化的Xi安碑林怎麽會有刻有外國文字的石碑?事實上,在Xi安的碑林中,有幾塊刻有外國文字的石碑,其中最著名的是大秦景教流行的中國碑。高279厘米,寬99厘米,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統稱。景教是中國對基督教中斯大林學派的稱呼。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景教傳入李世民長安。此碑立於李建二年(公元781),景教高僧景所書。看到這裏,妳能體會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嗎?
唐生著名書法家顏真卿
各位遊客,不知道妳們當中有沒有書法愛好者?妳要知道,中國初唐時期有四大書法家,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朱穗良、薛琦。他們是二王(王太之和王獻之)書法風格的繼承者,但唐代新書法風格的創造者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顏真卿。
如果說Xi安的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那麽顏真卿的書法就是壹朵奇葩。顏真卿是什麽樣的人?他是盛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官至平原知府,太史公。他是唐朝的忠臣,被稱為“顏平原”。他壹生剛毅正直,屢遭權力強奸陷害和拒絕。最終,他被尊為“燕”以維護唐朝的統壹,為國捐軀。顏真卿擅長楷書和草書。他博采眾長,創造了自己風格的書法藝術,將醞釀已久的民間書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壹生留下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Xi安碑林書法藝術寺,陳列著顏真卿的6幅真跡。比如第二間的多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為千福寺和褚錦儀和尚題寫的墓碑。寫於44歲。其特點是字體端正,結構蒼勁有力,更保留了晉初唐楷書的風格。還有灑脫的嚴家廟碑,挺豁達的座次手稿石刻,都在第二室,轟轟烈烈的臧懷科碑,郭家廟碑,富貴的嚴碑都在第三室。遊客可以根據顏、緹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體驗和感受。
朱穗良、王羲之與《唐三藏序碑》
在Xi安碑林博物館的第二個房間裏,遊客已經看到了三藏教法的兩處序碑。壹個是王羲之的墨跡;《壹通》是唐代壹位大書法家寫的。去過Xi安旅遊的人也知道,離這裏不遠的大雁塔上有兩座碑,壹座是大雁塔序碑;另壹個通力《雁塔聖訓序》。遊客會問,為什麽古人給唐朝的三個和尚建那麽多序?晉代書法家王粲習之如何為唐人題寫碑文?
首先要搞清楚碑文的內容。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壹個真實的人,隋末唐初的玄奘驅魔人。玄奘法師曾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離開長安前往印度,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克服種種困難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壹去就是17年。當他帶著657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時,唐太宗非常激動。為了表彰他的印度之行,他親自撰寫了《三藏聖教》的序和筆記,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碑文。
現在我們來看褚遂良的《唐三藏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在唐太宗統治時期,他當過大臣和詩人。他為官清正,深得皇帝寵愛。唐太宗晚年委以大事,可見初唐四大書法家之壹的字與壹般大書法家的字大相徑庭。只是在他後來反對唐高宗建立武則天之後,他被貶為哀州刺史。隋亮寫的《唐三藏三藏序碑》有兩處,壹處是《大唐三藏序》,壹處是《大唐三藏在大雁塔上序》。另壹處是同州三藏聖法序。那麽遊客看到這個就會問:褚遂良為什麽要寫三聖碑?相傳唐太宗年間,李世民命褚遂良當場撰寫《唐三僧序碑》和《唐三僧序碑》。事後,請覺得在皇帝面前寫碑文太生硬,場面不夠理想,於是重寫了壹篇《唐三藏聖教序》,史稱《同州三藏聖教序》。
王羲之的名字,恐怕大家都知道。他也是浙江人,住在會稽山區。他先是被任命為郎中秘書,後來又擔任西部軍和江州刺史。他當官的時候被稱為“王右軍”,有壹段民間歷史。他的《蘭亭序》是壹部膾炙人口的傳世名著。據說唐太宗非常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下令國庫出壹大筆錢購買王羲之的真跡,他收藏的王羲之《墨寶》就有2200多件。所以歷史上有唐太宗騙取《蘭亭集序》埋葬昭陵的故事。至於王羲之為唐人題寫碑文,則與唐太宗對佛教的崇拜和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有關。懷仁,唐代鴻福寺僧,初唐著名書法家。為了讓皇帝寫的碑文和王太之的書法佛珠銜接在壹起,長久流傳下去,懷仁決定。少量的詞匯構成了壹座紀念碑。此時,王已經去世200多年了,唯壹的條件就是有大量的原作。為此,懷仁和尚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花費了巨大的代價。這座特殊的紀念碑花了24年才完成。
女士們,先生們,Xi安碑林的參觀結束了。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免費訪問其他碑文。希望今天的參觀能給大家帶來藝術的啟迪和知識的收獲。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