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i安鼓樂簡介,又稱長安古樂、Xi安古樂、Xi安古樂。脫胎於唐代燕樂,後並入宮廷音樂,並逐漸流入民間音樂的安鼓樂,經過大量文化工作者的發掘、搶救和保護,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申報過程,最近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Xi安鼓樂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和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音樂類型之壹。它脫胎於唐代的燕樂,後又融入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時,隨著宮廷樂師的流放流入民間。追溯其歷史淵源,從結構、樂譜、稱謂、樂器使用等方面看,它與唐代燕樂大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據資料的分析和考察,Xi安鼓樂可能發源於唐代,始於宋代,盛於元明清。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和發展,特別是明清以來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樂。長安鼓樂保留了最傳統的鼓樂表演形式、結構、樂器、曲牌和樂譜。樂譜現今各長安鼓樂社使用的樂譜仍然是古代的半字譜,都是手寫本,仍然保留著明代的抄本。有些音符與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樂相同。現存的《清乾隆二十八年安鼓樂手譜集》與宋代姜夔自導《十七首》所用曲譜基本壹致,證明該集歷史悠久,是明清以來在全國逐漸失傳的民間曲譜。縱觀整個曲牌名稱,曲牌保留了唐、宋、元、明、清各種曲牌,可以說是壹部中國音樂發展史。唐宋以來,中國音樂的諸多音樂因素(節奏、曲調、旋律、詞、譜、樂器、結構、旋轉等。)都在這古老的音樂中留下了痕跡。稱長安鼓樂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並不過分。據音樂史家考證,唐代安史之亂時,宮廷樂師被流放到民間,唐代燕樂也流傳到民間。長安鼓樂脫胎於唐代燕樂。它大氣、莊重、典雅,曲目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優美,具有宮廷音樂的特點,與普通民樂有很大區別。宗僧、道僧由壹個叫毛的和尚傳播,表演者多為市民,也有道士、和尚。僧派悠揚明快,道派平和典雅,俗派溫馨濃郁。根據傳說,道教是由城隍廟的道士傳播的。像僧侶壹樣,表演者大多是市民,但也有道士和僧侶。和尚和道士做很多生意。通常,日落時商店關門後,藝術家們聚集在四合院裏自娛自樂。廟會期間,他們都是出盡全力,沒日沒夜地玩,壹分錢也不拿。如遇其他鼓樂社廟會,也會熱情地播放歌曲烘托氣氛。壹路上,他們又吹又打,在市民面前壹展身手。最熱鬧的是農歷六月初壹在鐘南山的南五臺古會和六月中旬在該市的西五臺古會。期間各鼓社陸續前往演出,觀眾摩肩接踵。每年的這兩次可以說是鼓樂表演。常有“同壇”(音),即鬥樂、奏樂。兩個鼓樂隊互相玩壹個遊戲,看誰彈的曲目多,彈得好。壹部分世俗僧派長期掌握在農民手中,不斷吸收民樂,逐漸與僧派不同,形成了世俗派。民間學校在農村,活動受農業生產季節影響。壹般來說,他們會在農閑時參加壹些民俗活動,比如祭祀新年、歡迎神靈、進山朝聖、慶祝豐收等。4藝術特色Xi安鼓樂是壹種糅合了打擊樂器和打擊樂的大型音樂。其內容之豐富、樂隊之龐大、曲目之眾多、結構之復雜,堪稱中國古代音樂乃至世界民族音樂發展史上的壹個奇跡。長安鼓樂分為僧、道、俗三派,各派風格各異。5演奏形式但無論哪個流派,都有兩種演奏形式,即及時行樂和坐樂。及時行樂,顧名思義就是在路上玩,混著彩旗、指揮旗、社會旗、全民傘、高照鬥等。、以及打擊樂器如高鼓、單面鼓、小掛鑼、合頁、鑼、手梆子、方盒等。,以及笛子、管子和笙;高柄鼓者,亦稱“高柄”,風格溫和莊重;單面鼓又稱“混沌八仙”,風格活潑悠揚。及時行樂有時有“歌”,與祈雨有關。及時行樂比坐樂簡單,表演以曲調為主。節奏樂器只起伴奏和打擊的作用,多用於街頭遊行、廟會等群眾場合。及時行樂可分為兩種形式:樂瞳鼓(又名高壩子)和混沌八仙(又名單面鼓)。打擊樂器除笛、笙等管樂器外,還配以高音鼓、合頁、小鑼(磕)、鑼鑼、手梆子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音樂節奏平穩,速度緩慢,意境優雅。流行於和尚道士的音樂社,世俗派不玩。混沌八仙因使用了笛、笙、管、雲鑼(方箱)、單面鼓、鑼、合頁、傳單等八種樂器而得名。隨機八仙的曲目範圍很廣,坐樂中所有奇怪的抒情音樂,比如鼓、戲法、套話、北詞等曲調都可以演奏。特別是坐樂中的招數,如搖門栓、抱金杯、勝利令、石榴花、香山射鼓、十拍、十六拍、五十目和沙松(即銅鼓),多出自民歌或器樂,音樂短小。Xi安鼓樂各流派留下的曲目和曲牌數以千計,是壹份非常珍貴而豐富的遺產。其中大型套曲的體裁類別有桃詞、、南詞、外南詞、外分詞、、大嶽、段、別子、夫子、大雜子等,約400套。小型音樂的體裁類別有鼓樂、戲樂、小曲、張戈、京曲、舞曲、器、底鼓、花拍、弦紮子、引子、線拍、勝序、曲。可獨立演奏的鼓樂有波頭、三鞭、法典、女鼓退、花鼓退、蠢鼓退、大福、帽頭、幹鼓等100多首。Xi安鼓樂的調式是七音,他使用的音調是基於五度律。常用的四聲稱為:六聲、尺聲、上調、五聲。常用的樂器主要有三種:宮調笛、平調笛和美冠調笛。就20世紀50年代而言,《Xi安鼓樂譜》現存70余份,其中抄自明代的有16份。除了何家英被寫成“唐開元五年六月十五日日立”待考外,其他所有書籍的最早抄本都是西倫樂社保存的《鼓片、收益、小曲全稿》,註有“清康熙二十八年(65438+)演奏安鼓樂的民間樂人有城隍廟鼓樂社的安來旭、何偉新;東倫鼓社的梁振源、趙昱暢;西侖鼓社程;仙米寺鼓社程天祥;大吉場鼓社楊家楨、裴仁功;何家營鼓樂社何永珍、何;市薊縣祥輝音樂社文明(東村)、張友明(西村)等。坐聽音樂,顧名思義,是在室內桌案周圍播放的。曲調是有固定結構的壹套,即“花鼓段坐聽全套曲”和“八拍鼓段坐聽全套曲”。坐聽樂往往是藝人比拼技藝的場合,稱為“鬥樂”、“對桌”、“擺開”,所以坐聽樂更講究。坐樂大致可以分為城市和農村。城市的坐樂叫“八拍坐樂”或“打鼓”,農村的坐樂叫“打鼓”。前者用笙、笛、管、雙雲鑼,也用箏、琵琶。打擊樂器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大鈸、大鑼、合頁、扇子、大鑼、馬鑼、鑼、木梆子,人員約十二、十三人。根據條件,農村可能會有壹些樂器調整。在壹些農村地區,十幾個人演奏樂器,更多的是打擊樂器。“四川佬”(壹種用於鼓樂的傳統打擊樂器)和“蘇佬”(壹種從秦腔傳入的打擊樂器)由數十人使用,產生震天動地、撼山河的宏大聲響,其風格與都市坐樂不同。雖然古城長安鼓樂社成員多為商人,但傳統上,鼓樂社非常清高,自娛自樂,不受他人雇傭,只為鼓樂社及其家屬演奏音樂。當然也有例外。當楊虎城的墓從重慶遷回Xi時,許多鼓樂社的人都去車站迎接他。明清時期,鼓樂社非常活躍。當時Xi安有數百座寺廟,幾乎每座寺廟周圍都有鼓社活動。廟會此起彼伏,長安古城內鼓樂之聲不絕於耳。目前,長安鼓樂曲譜約有100冊,曲目3000余首,曲牌1200余首,套曲40余首,包括極其豐富的民歌、戲曲、說唱及宮廷和宗教音樂。室內表演的鼓樂藝術形式,坐樂是壹種大型民間組曲,具有嚴格固定的音樂結構,由頭(帽)、身(體)、尾(靴)三部分組成。民間藝人稱這種結構形式為“穿靴戴帽”。使用的樂器以笛子為主,配以笙、管樂器,有時還有雙韻鑼(雙扇鑼20面10音,專門用來演奏有音階的音樂,特別是用清吹演奏時,演奏者左右手拉弓,技法復雜)。鼓有四種: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其他打擊樂器還有鐃鈸、鐃鈸、鐃鈸、鑼、馬鑼、鑼(又稱“開鑼”)、合頁、大鑼、手鑼等。坐樂分八拍坐樂和俗坐樂兩種。全套八拍坐曲由佛教和世俗音樂社演出,主要因坐曲頭(帽)第壹部分所用鼓段均為“八拍鼓段”而得名。城隍廟音樂社全套八拍坐曲,用雙雲鑼,用尺子演奏音樂。其結構特點(坐於樂前):帽:開鑼鼓,起。體:箱頭箱(八拍鼓段);放壹首歌;兩個盒子(八個拍子鼓段);放壹首歌;三盒(八鼓);吹。尾:底鼓,退鼓。在音樂結構上,流行的坐樂的特點是使用大型打擊樂器,如戰鼓、鐃鈸、勾鑼等。,此外還使用了兩種體裁的音樂,這是蓬勃和激情。“大紮子”(又稱“錢紮子”)是民間坐樂中壹種獨特的曲式。用多首調性不同的曲子壹起演奏就好了,曲子之間插著鑼鼓,曲調生動活潑,充滿活力。6演奏特點Xi安鼓樂以吹奏竹笛為主,分為“坐樂”和“奏樂”兩種形式。“坐樂”是室內樂,以笛、笙、管為演奏樂器,打擊樂器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以及鈸、小鈸、鈸等。每年夏秋季(農歷五月底至七月底)各地舉行的村民會議和廟會上,經常演奏Xi安的鼓樂。表演者有鄉鎮組織的“鼓樂社”,也有大廟大廟的鼓樂樂隊。7 Xi安鼓樂的收集整理始於1951,主管單位為中華全國音樂家協會西北分會(以下簡稱“西北音協”,後更名為“中國音樂家協會Xi安分會”,成立於1955年3月6日)。當時參與安鼓樂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員有西北音協副主任李、西北音協音樂幹部範昭明、陜西省群眾藝術館音樂幹部何軍。5月65438日至5月0953日,李和何軍以周至縣南集賢村為主要基地,重點調查鼓樂種類,並命名為“安鼓樂”。後約十年,李、、楊、、何軍等。對Xi安城隍廟、東倉、西倉、大吉場、長安何家英、周至南線等8個音樂社進行普查,采訪藝人200余人,錄音40余小時,收集接近宋代民間樂譜的民間樂譜100余份,翻譯整理800份。還占用了大量藝人的口述筆錄和照片、實物(主要是民間人物的筆錄)等資料。楊還發現安鼓樂和陜西八大壹、二度譜與南宋《白石道人歌》壹脈相承。後來與尹祿發合作出版的《宋代姜白石歌曲創作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Xi安鼓樂的發現。從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間,Xi安鼓樂的收集整理因為文革被迫停止。1980復工。1981經陜西省文化廳批準,成立“唐代研究室”(隸屬於陜西省群眾藝術館),李任主任,何軍任副主任。先後參與其中的有、、、李、、陸鴻靖等。實驗室成立後,在20世紀60年代油印的《Xi安鼓樂翻譯譜》的基礎上,進壹步收集和補充。從1981到65438+2月-1982編了八卷九冊約三百萬字的《Xi安鼓樂集》。在此期間,李撰寫並發表了《隋唐燕樂概論》、《唐大曲與安鼓樂的風格結構》、《安鼓樂民間人物譜研究與解讀》、《日本雅樂與安鼓樂比較研究》等論文。賀軍、陸鴻靖、、李、、等寫了研究唐代“節拍”的時間,以及日本的風雅。李還撰寫了《Xi安鼓樂藝術傳統簡介》等著作數十萬冊(油印,未出版),在國內外學術界和音樂界產生了較大影響。Xi音樂學院馮雅蘭教授、以及後來的程、、焦傑同誌,都對Xi鼓樂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作出了貢獻。壹些國內外音樂界的知名專家和有識之士,如任半堂、、、何長林、饒宗頤、徐長輝、袁、日本岸部重雄、劍橋大學畢肯、倫敦大學鐘思迪等,以及來自德、匈、奧、意、美、加等國的音樂專家,多次采訪Xi的鼓樂藝術家、收藏家和研究者。隨著Xi安鼓樂收集和研究的深入,引起了全國音樂界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支持。1985陜西藝術學院成立了“xi安鼓樂研究室”。除深入研究安鼓樂外,、何軍、李、、、劉等人還參與了《中國民間音樂集·陜西卷》的編纂工作。6月65438日至6月0987日,陜西xi安鼓劇團赴京,參加第五屆中國好聲音音樂會,並為亞洲傳統音樂研討會演出。表演者包括Xi安大吉長樂俱樂部、周至縣南極仙樂俱樂部和長安何家英音樂俱樂部。這場演出受到了國內外音樂家的高度評價,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1992 65438+2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陜西卷》,由文化部主辦,經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匯編了Xi安鼓樂20多個流派的代表曲目153首(套),約710000字,使Xi安鼓樂正式載入。2004年初,Xi成立了Xi安鼓樂保護與發展領導小組。同年,Xi安鼓樂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迅速制定了保護發展的規劃和措施,對Xi安鼓樂進行了全面的普查、確認、登記和備案,並對曲譜傳承人和老年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在短短的壹年時間裏,它收集了壹千多首古代樂譜和壹些音像資料,並舉行了壹系列展覽、演出和活動。2005年初,Xi市委宣傳部還撥出專項經費用於救援錄音錄像。市古樂辦組織電視臺為老藝術家拍攝紀錄片,組織9個音樂社錄制了壹套完整的演奏曲目。此外,市委宣傳部還撥出專項資金,與Xi音樂學院聯合出版了鼓樂專輯《玉琳玲》。在第十五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和歐亞論壇上,市委宣傳部分別召集了幾個音樂俱樂部,並在機場組織了壹場大型的鼓樂表演,讓中外嘉賓歡欣鼓舞。同年年底,好消息傳來:Xi安鼓樂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8傳承意義Xi安鼓樂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遺存。其獨特復雜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特點,音樂的采集、輪換方法和樂器配置形式,成為解開中國古代音樂藝術之謎的珍貴證據;其豐富的曲目豐富了中國音樂文化的寶庫,並將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進壹步發展發揮重要作用。9世界非物質遺產在阿聯酋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Xi安鼓樂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1,65438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Xi安鼓樂”學習基地在陜西省周至縣藝術技術學校成立,獲得陜西省文化廳5萬元資金支持。[1]
上一篇:65438+2月是馬桶安裝的吉日。下一篇:最精準的萬年歷下載,最實用最精準的萬年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