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記憶裏的劉家場

記憶裏的劉家場

十幾歲來到這裏的時候,我以為這個地方只是我的壹個驛站,停留三年後我會飛,對於這個地方而言,我也只是壹個普普通通的過客,總之,這裏不應該是我永遠棲息的地方。

二十四年過去了,我留在了這裏,每天出門,三步之內可以看到壹個熟悉的人,五步之外就會有壹棵熟悉的樹,命運把我留在劉家場,留在了這個鄂西南的小山鎮。每壹天,太陽從臥室的窗前升起,最後掉進西邊的大山。我像壹個農人壹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變地重復著生活。而山鎮呢?她在壹天天的變化,壹天天拋卻昔日的容顏,似乎在拼命地追趕外面的世界,我能做的只是努力地想讓劉家場永遠留在記憶裏。

老? 街

劉家場的老街窄窄的,是那種青石鋪成的,經過歲月的打磨,青石板光滑而古樸,像壹個蒼老的人在聆聽歲月的聲音。我總喜歡走在這樣的青石上,特別的親切,特別的妥帖,它仿佛洗去了妳壹身的塵埃,壹身的疲憊。

從前,老街的兩邊是商鋪,房子都不高,臨街的那壹面是那種活動的木門,說是木門,倒不如說是壹些長短壹樣的木板。早上,商鋪開門,就把這些木板壹壹卸掉,按順序擺在門面的壹側,晚上關門時,店家又將這些木板壹壹塞進木槽裏,然後鎖上鎖,這就是壹塊巨大的木門。這拙樸的木門跟這青青的石板簡直就是絕配。曲曲彎彎的老街就是壹條長長的巷子,與之相通的還有它分支出去的壹條條窄窄的小巷,有的僅能容壹人通過。在這裏妳是不會迷路的,因為這四通八達的小巷是可以貫通的。年輕的時候,我總喜歡約上自己最好的朋友,相伴走過長街,壹邊講悄悄話,壹邊聽自己的跫音,那個時候不可遏制的喜歡戴望舒的《雨巷》。

只是今天的劉家場再也看不到這樣的商鋪了,它只能在我的夢裏了。而我還是喜歡這樣的街,喜歡走這樣的石板路,每次去買菜,我都不願走繁華的新街,而是壹個人沿著河邊去菜場,雖然這裏的石板已經被水泥替代了,雖然這兩邊的房子已經被樓房取代了,雖然這裏已聽不到自己的跫音。這條河街不寬,兩邊的住戶都是老劉家場,他們多是在原來的宅基地上重建的房子,多是壹些老人在此居住,很好地保留了原來的生活習慣。老人們每天起床後就在巷子裏生煤爐,裊裊繞繞的煤煙,蒲扇扇風的聲音,還有肆無忌憚的說話聲,這壹切都是那樣熟悉、那樣親切。

河邊還有壹座很特別的房子,它只是用磚塊砌成幾個粗粗的垛子,然後訂了幾根檁條,上面蓋了幾張石棉瓦,我記得最早好像是蓋的茅草。四面沒有墻,冬天就是用壹些藍印花布床單圍著,裏面生著爐子,溫暖滿屋;夏天扯掉藍印花布床單,河風吹來十分涼爽、愜意,壹群老人就在這小屋裏打花牌、打麻將,盡情的安享著晚年,似乎從來就不需要與外界爭什麽,似乎忘記了歲月的流失……

前年暑假我去華東旅遊,當我走在烏鎮的石板街上,當我穿過秦淮河邊的烏衣巷,當我看到那些白墻青瓦,恍惚中我仿佛走在山鎮的老街……

柳? 林? 河

穿城而過的柳林河,對於今天的山鎮孩子們來說,她只是環保的壹個反面教材。被侵占的河道上是光鮮的門店,是熱鬧的超市,越來越窄的河面,堆積如山的垃圾,發出陣陣惡臭,永遠也排不完的汙水,說不出是黃色,還是黑色,抑或是灰色,總之是渾濁不堪的,還有爬滿蛆的動物死屍……

每當洪水過後,大部分垃圾都被沖走了,我常常想這如山的垃圾它們到底魂歸何處,哪裏又是它們最終安身的地方?而那些沒有沖走的塑料袋們掛在小灌木的樹枝上,五顏六色的,都朝著下遊的方向,好像還在奮力往前跑,似乎在索取著什麽,又仿佛在訴說著什麽。河道內壹片狼藉,當年“老東”(日本侵虐者)過後也不過如此吧!

孩子們在作文裏描述著爺爺奶奶口中的柳林河:“河岸邊柳樹成蔭,柳樹長長的枝條像小妹妹的辮子,輕輕地撫摸著小河的臉。清澈見底的小河裏,魚兒在歡快地遊著,小朋友們紛紛下到河裏,跟魚兒捉迷藏……家鄉的柳林河真美呀!”據說柳林河就是因了河邊茂盛的柳樹林而得名。

是啊!這樣的柳林河永遠活在了我們的記憶裏!二十多年前,當我們在河邊的中學裏讀書時,壹群十幾歲的孩子在課余時,常常跑到河邊,壹望無垠的草坪就是我們的樂園,我們在這裏讀書,在這裏逗鬧,在這裏打幾個滾。調皮的甚至還到小河裏去捉螃蟹,河裏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鵝卵石,隨便翻開壹塊卵石或許就可以看到壹只螃蟹。

紅? 房? 子

最初跟紅房子扯上關系是我剛剛記事時,童年的我們玩具匱乏,小石子我們拿來玩“抓子”遊戲,或者在地上畫壹些格子,拿小石子跳房子,雞毛和銅錢做成毽子踢,還有壹種經常拿來玩的東西,就是子彈殼,那是真正的子彈殼。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子彈殼,只是數量有多有少,這是我們最值得炫耀的玩具,我們常常會想出很多遊戲方法,來贏取小夥伴手中的子彈殼。真正的子彈殼對於今天的孩子們來說應該是非常陌生非常神秘的,當年它們只不過是我們手中小石子壹樣的玩具而已,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們就是子彈殼!我們給它們起名“彈殼子”。

第壹次出遠門就是從家裏坐車到劉家場看病,我好奇地看著車窗外的壹切,高大的楊樹,蜿蜒的柳林河,起伏的群山,最新奇的就是快到劉家場時,路邊出現了壹排排紅房子,紅色的磚裸露在外,遠遠望去整個房子就是那種古樸的紅色,在青山綠水之間格外醒目。大人告訴我這個地方叫“農機”。

這裏的房子與眾不同,每家每戶房前都是壹片姹紫嫣紅的花海,有的人家門前還搭著葡萄架呢!這裏的人們似乎也與眾不同,他們的穿著打扮與周遭的農民也迥乎不同,衣服是那種漂白的顏色,與農民灰不拉幾的衣服形成強烈的對比,是那樣震撼著我的心,紅房子裏的生活對於我來說是神秘的,也是我向往的。這就是我心中最早的關於城市的摸樣!

若幹年後我才知道這個地方當年就是兵工廠,而我在路邊看到的只是兵工廠的家屬區,真正的廠區在背後的大山中,我們小時候常常玩的子彈殼就出自這裏。

劉家場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二十多年前曾經是紅極壹時的工業重鎮。農機、礦機、東風工具廠、省水泥廠還有461電廠,紛紛落戶於山鎮,那時候山鎮熱鬧非凡,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甚至超過了當時的縣政府所在地新江口。而這些廠礦的工人們操著有別於山鎮方言的語言,他們中絕大多數是壹口的漢腔,有的來自其他地區或省份的工人子女,在後來的生活中,丟棄了父輩的語言,也逐漸漢化了,漢口話成了他們內部通用的語言,所以當妳聽著那些有點誇張的漢腔時,壹定不要驚奇,其實他們都是生活在山鎮的“異鄉人”,語言是他們優越於山鎮人的標誌!他們都是住紅房子的人。

記得我當年的同桌是壹個戴眼鏡的女孩子,長長的頭發又黑又直,皮膚明顯地比我們白好多,氣質很高貴,壹口流利的漢腔讓我們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艷羨不已,小小的自尊心驅使我不跟她多講壹句話,因為我們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她是礦機的,她姐是當年東風工具廠的播音員,因此她可以借到很多好看的書,當時的我們都是瓊瑤迷,她每天帶壹本到學校,看完後就給我看,我們倆因此走得近了,成了好朋友。那時候覺得她的漢腔真的很好聽,特別喜歡聽。兩個人課後十分鐘逗鬧時,她總是拖著長長的漢腔撒嬌:“妳莫挨我!”聽起來就像說:“妳莫愛我!”突然有壹天她們搬走了,所有的紅房子人去樓空。她的名字叫江峽,當瓊瑤的作品在電視裏熱播時,我總會想起她,想起這個和我壹起看書的女孩,不知她現在是否壹切安好?

命運的安排有時是讓人意想不到的,那壹年,我被借到461電廠子弟學校,只是為了生存,我住進了紅房子!學校是在壹條山溝裏,臨河而建,潺潺的河水終年不停地流著,學校背靠大山,清壹色的紅磚房,大鐵門。我在這裏壹呆就是五年,見證了電廠從興旺走向衰敗,最後解體。命運把我跟廠裏的孩子們連在了壹起,我很用心地教他們,教他們學知識,教他們怎樣有壹個好的習慣,教他們壹些做人的道理。他們的家長也很賞識我,他們中有好幾個就是跟我同年的,他們在我課余的時候會去找我聊天,聊孩子們,聊家常。如今,孩子們早已隨父母奔赴祖國各地,只怕他們的漢腔早已丟失了,不知道他們還是否記得大山中的學校?是否還記得那壹排排紅房子?

小菜和麻婆豆腐

劉家場沒有壹個像樣的早餐店,有時過早去,偶爾可以聽到那些貌似體面的人發出感慨:“最怕家裏來客人過夜了,早上沒個帶得出來的地方過早。”說這話的人多半是那些發富的人。

但是無論走到哪家早餐店,遠遠的就能聽到店家熱情的招呼,等妳挑個幹凈的位置坐下後,壹碗熱氣騰騰的面條早已端到妳的桌前,或者是壹碗綠豆稀飯,外加壹蝶蒸餃,又或是壹碗豆腐腦,再加壹根油條或壹個糍粑,品種還是挺豐富,而我最好的還是店家免費提供的幾樣小菜,切得細細碎碎的,炒得香噴噴的,就著面條或稀飯,有時是炒青辣椒,有時是幹炒茄子皮,有時是炒黃豆,品種繁多,壹年四季不停地變著花樣,吸引著人們的味蕾。

沒有這些小菜,妳或許會覺得生活似乎少了些什麽,而我常去的那幾家,更多的時候是沖了那壹碟蝶小菜。

十幾年前的灣潭有壹家飯館,那是山鎮屈指可數的幾家飯館之壹,不像現在飯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有時候真懷疑這飯館比吃飯的人還多。那家飯館是我們唯壹可去的地方,離我們工作的地方近,價錢還算公道,我經常能點的就只有壹樣菜——麻婆豆腐,便宜實惠,開胃下飯。壹塊豆腐在廚師手上很快就切成大小差不多的小方塊,壹勺油入鍋後開始吱吱作響,油燒熱後,將豆腐倒進鍋內,稍稍炸壹下,幾面都呈現焦黃,然後加進幾點瘦肉末,在鍋裏翻炒,再放進花椒、蒜末、麻辣鮮、豆瓣醬,繼續翻炒,放進壹點水後,把豆腐燜壹下,讓豆腐入味,幾分鐘壹盤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出鍋了。那空氣中早已彌漫的香味刺激著妳的神經,當妳真正端起碗時,妳會覺得山珍海味也不過如此吧!

說實話我已好多年不愛吃豆腐,因為我再也吃不到那讓我永遠回味的麻婆豆腐,總覺得現在的豆腐味道怪怪的,不知是不是我的味覺出了問題?

伴隨著北街的重建,菜場的遷址,將軍廣場的興建,壹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站在小鎮寬敞整潔的街頭,我已經看不到她昔日的容顏,那些離開家鄉的人可能永遠也回不來了,留在這裏的人們又在守望著什麽?

  • 上一篇:哪些國家的國鳥是鷹形目?
  • 下一篇:請簡述余《風雨亭》的基本內容和寫作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