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請問這圖片的作者和資料是誰?

請問這圖片的作者和資料是誰?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縣(今屬於安徽舒城縣)人。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中進士。曾先後任中書門下省刪定官,禦史檢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辭退,歸老龍眠山。他的壹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詩文書畫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雖然被列入了文人畫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後世文人畫家所擅長的山水花鳥題材之外,更擅長人物、鞍馬。在此方面,他繼承了顧愷之以來的傳統,而又有所創造,自立新意,在刻畫人物個性和情態上極具功力。他把過去僅作為粉本的白描畫法確立為壹種畫種,使之獨立成科。有描寫文人詩酒生活的《蓮社圖》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圖》的真偽尚待研究。

他善畫人物,尤工畫馬,蘇軾稱贊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五馬圖》為其代表作。畫中五匹大馬,由五個人牽引,神采煥發,顧盼驚人。用筆簡練,馬的壹舉壹動,極其細致生動地表現出駿馬運動和性情的特征。他還發展了“白描”畫法,創造出“掃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他的作品,保存下來的不多。除《五馬圖》外,尚有《臨韋偃牧放圖》、《免胄圖》、《維摩詰像》、《十六小馬圖》、《龍眠山莊圖》、《輞川圖》、《九歌圖》、《洛神賦圖》、《草堂圖》、《蓮社圖》、《明皇演樂圖》、《農節圖》、《西園雅集圖》、《明皇醉歸圖》、《維摩演教圖》、《汴橋會盟圖》、《白描羅漢圖》、《海會圖》、《百馬圖》等。

李公麟畫了壹幅六七個漢子圍在桌旁賭博的《賢已圖》,圖中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有壹個人伏在桌上,眼盯盆內的骰子,張嘴急呼,這時骰子轉到“六”的位置上。

元符三年(1100)告老,居龍眠山,號龍眠居士。他好古博學,善鑒定。不僅能畫人物鞍馬、神仙佛道,也能畫山水花鳥。他對傳統繪畫作過大量的臨摹,同時重視寫生,敢於獨創。他的人物能從外貌上區別出身份、地域和性格特點。在畫法上,他以白描著稱。這種善用線描,多不設色的白描,造型準確,神態生動,這樣就把傳統的線描造型方法推進到壹個新的水準。對其後代人物畫影響很大。他畫的山水,亦有創格。工行、楷書,有晉、宋書家之風。後人論其作畫“以立意在先,布置緣飾為次”。還長於考古。存世作品有《五馬圖》、《臨葦偃牧放圖》、《九歌》、《免胄圖》、《維摩詰像圖》等圖。《五馬圖》,紙本淺設色,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現為日本私人收藏。李公麟善於畫馬,“每欲畫,必觀群馬,以盡其態”。《五馬圖》就是李氏根據寫生創作的。每匹馬各有奚官壹人牽引。人、馬均單線勾出比例準確,動作生動,清晰地表現出肌肉骨骼的結構,身體的重量感、軟硬質感,乃至光澤印象,可代表他畫白描的水準。尤見畫中馬匹、人物的生動神態,不愧為傳世傑作。畫後有曾紆跋。

《五馬圖》介紹:

( 李公麟 長卷 紙本 墨筆 縱29.3厘米 橫225厘米(日)私人藏) 此圖畫西域進貢給北宋王朝的五匹駿馬,皆各由奚官牽引。無款,馬後有黃庭堅小行書簽題馬的年歲、尺寸、進貢年月等,又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做,是李公麟傳世精品。五馬名為:鳳馬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全畫用白描法,只在少數地方用淡墨略加渲染,很好地體現了李公麟白瞄畫的特色。墨筆線條簡練,以提按、輕重、轉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馬匹的不同特征以及任務的不同風貌,形神畢肖,氣韻飛動。

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凡十有八人。壹角漫滅,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壹人值紙壞,僅見腰足。壹人戴笠攜杖,衣袂翩然,若將渡而無意者。壹人凝立遠望,開口自語。壹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纏結狀;雙屨脫置足旁,回顧微哂。壹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測淺深者。

方渡者九人:壹人以手揭衣,壹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視,口呿不合。壹人脫衣,雙手捧之,而承以首。壹人前其杖,回首視捧衣者。兩童子首發鬅鬙,***舁壹人以渡。所舁者,長眉覆頰,而怪偉如秋潭老蛟。壹人仰面視長眉者。壹人貌亦老蒼,傴僂策杖,去岸無幾,若幸其將至者。壹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閉口,以手反負之,若重不能勝者。壹人貌老過於傴僂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壹人,捉其右臂,作勢起之。老者努其喙,纈紋皆見。

又壹人已渡者,雙足尚跣,出其屨將納之,而仰視石壁,以壹指探鼻孔,軒渠自得。

按:羅漢於佛氏為得道之稱,後世所傳高僧,猶雲「錫飛」、「杯渡」。而為渡江,艱辛乃爾,殊可怪也。推畫者之意,豈以佛氏之作止語默,皆與人同,而世之學佛者,徒求卓詭變幻、可喜可愕之跡,故為此圖,以警發之與?昔人謂太清樓所藏呂真人畫像,儼若孔、老,與他畫師作輕揚狀者不同,當即此意。

黃淳耀的李龍眠畫羅漢記,性質上就是「看圖作文」。作者體會到李龍眠人物畫運筆傳神,寓意含蓄的特點,對畫面形象的記敘,也多攫住人物的自然神情。描寫人物雖僅寥寥數語,卻能得其精神。

寫方渡的羅漢,那種離岸涉水時斂神屏息的神情,及至中流時勉為其難的神情,去岸不遠時慶幸欣喜的神情,描摹細膩,栩栩如生,並且凸顯羅漢渡江的不勝其苦。

至於未渡的五個羅漢(其中壹個,因紙壞僅見腰足),也極力描寫他們各自不同的神態:壹個是臨渡而無意,壹個是逡巡而觀望,壹個寫出他決心初下的愉悅神情,壹個描寫入水將渡前的審慎心理。對這壹組人物的刻意描寫,也是為了襯托渡江的艱難。

已渡者怡然自得的神態,實際上也是對渡江艱難的壹種反襯。作者對於李龍眠畫作「在心不在相」,著重人物內在精神的刻畫,可謂深得其旨。

  • 上一篇:三十六計
  • 下一篇:銅梁舞龍的舞龍文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