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認錯譯文諸葛亮曾經有壹次親自核對登記冊,主簿楊顒見了直入他的辦公室,進諫說:“治理國家有壹定的體制,上下級之間工作上不可互相幹擾。
請允許我為您用治家之道打個比方。現在有個主人,派男仆從事耕作,女仆生火燒飯,雄雞管早晨報時,狗管看家防盜,牛擔負重載,馬奔馳遠途。
這樣,壹家的各種工作都沒有荒廢,所要求的都能得到滿足,他從容無憂,呼喝無慮。忽然有壹天他盡想親自去做所有的活兒,不再交付任務;勞累自己的體力,為做那些瑣碎的事情。
累得精疲神乏,到頭來壹事無成。……現在您治理國政,竟親自核對登記冊,整天忙得滿頭大汗,不是太勞累了嗎!”諸葛亮聽了,表示認錯和感謝他。
後來顒去世,諸葛亮流了三天眼淚。勤訓譯文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麽比勤勞更能高出的了。
所以邵雍說:“壹天的安排能否完成就在於早晨了,壹年的打算能否實現就在於春季了,壹生的計劃能否執行就在於勤勞了。”(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但意思卻很深遠啦!然而,人們的壹般情理是討厭勞動,喜歡安逸:(吃)甜美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荒廢歲月,虛度年華。
(如果)用這種人生態度去務農,就不能深耕田土、管理好莊稼;(如果)用這種人生態度去做工,就不能按日計算做出成效;(如果)用這種人生態度去經商,就不能利用機會賺錢;(如果)用這種人生態度當讀書人,就不能用堅定的意誌盡力而為:(這樣的人)白白地在天地當中生活和生存,只是壹只蠹蟲罷了!大自然的造化,就在於每天變化更新才不會陳舊。所以,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壞,流動的水不會腐臭,的確不能讓它們經久不動啊!人們的腦力和體力又為什麽唯獨不是這樣呢?(如果)經常動腦筋,思維就活躍;(如果)只圖安逸,就容易忘記,這就是事物的情理。
大禹的智慧才能如此傑出,尚且愛惜點滴光陰;陶侃的思想品德如此高尚,還珍惜比寸陰更短的時光;更何況聖賢們還不如那些人呢!韓信將兵譯文漢高祖劉邦曾經隨便地同韓信談論將領們的才能,認為他們各有高下。劉邦問:“象我,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兵。”
劉邦說:“對妳來說又怎樣呢?”韓信說:“象我這樣的人,兵越多越好啊。”劉邦笑著說:“越多越好,為什麽妳會被我捉住呢!”韓信說:“陛下不善於帶兵,卻善於統率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
南轅北轍譯文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壹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麽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
’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
’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壹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壹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麽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
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壹樣的嗎?”黠鼠譯文蘇某(作者)夜晚坐著時,(聽到)有老鼠在咬東西磨牙齒。(就)拍打床鋪想讓它停止,壹停下來它又藥起來。
就叫童仆拿蠟燭去看看,有個袋子是空的。嘰裏旮旯,(那)聲音是在袋子中。
(童仆)說:“這老鼠被封在袋子裏出不去了。”(便)打開袋子來看,寂靜無聲什麽也沒有,移動蠟燭尋找,裏面有壹只死老鼠。
童仆驚訝地說:“它剛剛還在磨牙,怎麽突然就死了呢?剛才是什麽聲音,難道有鬼嗎?”(將袋子)倒過來倒出老鼠,(老鼠)掉到地上就跑,就是再敏捷的人,也來不及動手(抓它的)。不忘貧賤苦譯文 劉宋武帝在富貴之後,下命把他幼年貧窮微賤時所用耕田農具收藏起來,以展示給子孫。
文帝抵達故宮,看到他父親早年用過那些耕具,深感慚愧。他身邊侍臣中有人進言說:“當年大舜親自在歷山耕田種地,大禹也曾親自治理水土。
陛下不看到這些遺物,怎麽能夠知道先帝崇高的仁德和耕種的艱難呢!” 牧童指瑕譯文四川境內有個姓杜的沒去做官的讀書人,愛好收藏書畫,他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成百件,有壹幅戴嵩畫的牛,他特別喜愛,用彩錦做裝畫的袋子,用玉石作畫軸,經常隨身攜帶著,有壹天晾曬書畫,壹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指著手大笑說:“這畫上畫的是角鬥的牛呀,牛在角鬥時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後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著尾巴角鬥,畫錯了啊!”讀書人笑了,認為牧童說得對。古代的唐朝人說:“耕地應當去問 *** ,織布應當去問婢女。”
這句話是不可改變的.劉廷式娶盲女譯文劉廷式本出身農家。鄰居老翁家裏很窮,有壹個女兒,和劉廷式訂了婚約。
後來兩家分別好幾年,劉廷式讀書考中了進士,回到鄉裏,尋訪鄰居老翁。而老翁已經去世,他的女兒因為得病雙眼失明,家境及其困頓。
劉廷式讓人。
2. 翻譯文言文《諸葛孔明》孔明是伊尹、周公之類的聖賢人物。然而有關評說孔明的言論多有不同,這是因為他身逢亂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們身處不幸的境況之中。在大家紛紛用世進取的時候,而唯獨孔明退守壹隅,結廬隱居,等到劉備多次登門造訪請教,才肯出山做事。
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遺命後,暫主國政,他既不放棄理政權力,也不專斷獨行,然而眾人沒有說過孔明的閑話。他權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會懷疑他有謀位的異心,他權勢蓋過所有臣子,然而沒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盡意治理蜀國,使得蜀國上下風俗教化整頓有序。寬宥小錯,而不用嚴刑,因此沒有像小霸王那種去施暴政。用輕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勞苦,也不會理會自己疲勞。用能讓人求生的辦法來刑殺犯人,即使死去,犯人也不會埋怨被殺。這些都是作為壹個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確實是壹個伊尹、周公壹類的聖賢人物。然而談論他的人卻說孔明自認為有管仲、樂毅的德能,寄身於偏遠的地方,只是壹個小霸主的臣子罷了。這怎麽能和孔子在魯國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壹類人物放在壹起相比談論呢!還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為孔明不能與仲達對抗,這與小孩的見識無異啊!那些人莫不是認為仲達的話說得對而相信了仲達?卻不知道仲達的話都是些詭辯的話啊!仲達不能使他的詭謀得逞,因此經常暗中找尋孔明行軍布陣的進退之機,妄自放出大話詭騙他的部下。談論孔明的人只是沒有細考到這壹點罷了。
當初,孔明帶兵出祁山,仲達帶兵抵抗,他聽說孔明將收割上邦的麥子,他就飛兵星夜前往擾襲。孔明因缺糧退兵,仲達詭辯說:“雖然我帶兵星夜行軍勞累將士壹場,這是我懂得進軍就要有所圖。孔明不敢依渭水駐軍,這是因為那裏容易被攻占罷了”軍中沒有了現成的糧食,而要移軍與敵人交戰,即使能打贏對方,接下來的戰鬥如何去繼續?這是稍有隨機處變機智的人都肯定不會去做的。
仲達心裏明白孔明會這樣做,表面上假裝著失言,詭詐哄騙他的部下。不久,孔明進攻斜谷,仲達又帶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軍隊還沒有逼近渭水,就帶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築成營壘。孔明帶兵將到,仲達放出詭言說:“若諸葛亮是個勇敢的人,他應該進攻武功,在那裏依山紮營列陣。如果進軍五丈原,他們將無功而反。敵方的士兵已經處於絕死之地,而妳帶兵徑直進攻,與他開戰(這樣做妳肯定要吃虧)。這也是稍有隨機處變機智的人都肯定不會去做的。
仲達知道孔明肯定不會進攻他駐軍的地方,故意說這種話來掩飾他的膽怯,來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眾軍士的軍心。所以孔明帶著嚴正的軍隊,不憑詭詐的手段,不貪圖微小的戰功(果然沒有進攻仲達),仲達又發話了:“孔明誌向遠大,卻不知道抓住作戰的戰機,計謀雖多,卻不能決斷用兵,表面會帶兵卻不能權宜行事。”
這些情況都是仲達暗中尋找孔明行軍用兵進退制宜,而虛造欺詐語言哄騙部下的手法,這哪裏是他的真實面目啊!
凡是能夠察見壹個人的真實面目,不在於敵人真實對陣的時候,而是在敵人被消滅之後。當仲達的敵人孔明真實與他對陣的時候,仲達說的那些話是事實。等到仲達的敵人被消滅之後,仲達按照自己的方法行軍布陣,端坐軍帳中自嘆:“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對方察見他用兵的計謀,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覺到自己心中悵然若失,不自覺地流露在言語中了。從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真面目了。談論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實情況,而相信他的詭詐語言,難道不是又被仲達的語言所誆騙了嗎?
唐代的李靖,是談論兵法最厲害的角色。我曾經讀到他的兵法對答書,看到他論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詳,曾經很看不起仲達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來都對兵法略知壹二。壹般讀書的人,何嘗不是這樣認為的?孔明離現在將近千年了,沒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於對孔明評價的不幸,因此,寫下這些文字表達個人的看法,讓那些以成敗論英雄的人或可作為借鑒。
3. 翻譯古文諸葛亮人的品性,沒有不容易看清的,(品行的)好壞善惡既然不同,人的性格與樣貌就不壹樣。
有的人看起來溫順和藹,但是很狡詐;有的人表面恭敬但內心虛偽;有的人表面看起來很勇敢,但實際上卻很怯懦;有的人表面上盡力(幫助妳),但實際上沒有盡心(幫忙)。而認知壹個人(的品行)的方法有七種:第壹種方法,問這個人對是非的看法,以此來查看這個人的心誌(是否端正)。
第二種方法,(與這個人討論,)使這個人窮盡所有的辭措來辯論,以此來查看這個人的應變能力。第三種方法,用計謀上的問題來詢問他,以此來查看這個人的學識知識。
第四種方法,告訴這個人將會發生禍亂與災難,以此來查看這個人是否有勇氣。第五種方法,用酒來使他醉倒,以此來查看這個人的性情與品質。
第六種方法,把利益擺在他的眼前,來查看這個人品行是否廉潔。第七種方法,用事情來拜托他(去幫妳做),以此來查看這個人是否守信。
4. 諸葛亮 文言文誡子篇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前出師表
諸葛亮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壹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後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壹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壹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壹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壹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壹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5. 三顧草廬文言文及翻譯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壹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壹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裏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誌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采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壹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占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玲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壹般,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借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壹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麽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壹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壹樣。希望妳們不要再說什麽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6. 《諸葛亮識人術》的原文和翻譯分別是什麽諸葛亮的識人術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1.間之以是非而觀其誌;
釋義:是詢問他對是非曲直的判斷辨別,以考察他的誌向和立場。
2.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釋義:是用激烈的言辭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氣度和應變的能力。
3.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釋義:是就某個任務向他問尋計策,征求他的意見,藉此觀察他是否有真才實學。
4.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釋義:是告訴他面臨的禍患和困難,以觀察他是否勇敢堅韌。
5.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釋義:是用酒灌醉他,以觀察他的真實本性和自我修養。
6.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釋義:是用各種利益對他進行引誘,以考察他是否清廉。
7.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釋義:是限定時間要求他完成某些事情,以考察他是否踐行承諾值得信任。
7. 古文出師表文言文翻譯《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壹片忠誠之心。
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壹般指《前出師表》。 原文內容: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壹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原文大意: 先帝開創的事業沒有完成壹半,卻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蜀漢民力困乏,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
然而宮廷裏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誌的將士,舍身忘死的作戰,大概是追念先帝對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報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誌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不恰當的話,以至於堵塞了忠臣勸諫的道路。
宮裏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壹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因在宮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壹律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誌向思慮忠貞純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選拔來給予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應當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
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得到更多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曉軍事,過去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贊他說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為中部督。
我認為軍營裏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壹定能夠使軍隊團結和睦,好的壞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後期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對於桓帝、靈帝的做法,沒有不痛心和遺憾的。侍中郭攸之、費,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誠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處偏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
後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壹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
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唯恐托付給我的大事做的沒有成效,從而損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
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裝備充足,應當勉勵三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忠心於陛下的職責的事。
至於考慮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適當措施,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神靈。
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