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中國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四大文化工具。它既是書寫的工具,也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文人精神的體現;由此衍生的“讀書文化”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文房四寶也成了收藏家們關註的焦點。
筆:壹般的說法是“蒙恬造筆。”但是,從歷史研究來看,中國“筆”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周朝。《史記》記載:“玄奘寫了壹幅畫,周公用現在的語言寫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與各國對“筆”的稱謂也各有特點。楚稱之為“宇”,吳稱之為“不規則”,顏稱之為“劃”,而秦稱之為“筆”秦始皇統壹天下,李斯為丞相。他們統壹了國家度量衡,統壹了貨幣。作為文化傳承的主要工具之壹,“筆”也在統壹的範圍之內。“蒙恬造筆”之說不假。早期以“兔毛”為主流,漢代相當流行,但以前趙人制作的“兔毛”質量最好,書寫舒適。王羲之的《筆經》說:“漢朝各郡捐兔毛,只有趙有用……”從此,人們對鋼筆的喜愛可以說是癡迷了,鋼筆經常作為禮物互贈,同時也成為了皇帝的貢品。作為皇室使用,鋼筆也不同於普通人。《西京雜記》雲:“漢代皇帝之筆,以雜寶為器,馬桶以玉璧為器,皆直。”他還說:“田字的筆是按錯寶了,都是按秋兔來的。”當時的制筆技術主要體現在固定兔毛的筆管和盛放制筆工具的盒子上。每次黃金、玉石、象牙瑪瑙都幸免,“於是班匠使出渾身解數,名工大顯身手。”對於文人來說,得到壹支好筆絕對是人生壹大樂事。正所謂:“動動手,隨心所欲,閃耀傳播。”有了好的筆,作家就成功了壹半。蓋“作者,說它,就是說它也是真的。”對於筆的作用,後漢時期李友的《筆銘》說得最透徹:“筆之強,凡俗之異。七術雖重,仍可說明;除了談,別無選擇。筆若錯,則不死。”後來的黑與白,大概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可以隨便用筆嗎?
墨,暗也,字如物暗黑也。看不見手指的日子叫“黑暗”。古籍中沒有記載“墨”的發現歷史。曹植樂府詩說:“墨作松煙,筆作狡兔。”用木炭做墨水的原料就是方法之壹。還有人收集石墨做“墨”。所謂:“懷化縣挖壕,得石墨不少,好得可以寫書。”又曰:“諸陽縣有磨山,山石清如墨。”大概是好墨的制作和來源都不容易,所以在古代,墨可以作為壹種賞賜和貢品。《漢書》記載:“尚書命仆從程朗每月給米語壹大墨壹小墨。”看來在戰國秦漢時期,文人很難寫作。首先,沒有紙,但是缺少墨水。這也是為什麽經常有神仙給當時的名人聖賢送紙墨的傳說。和今天比起來,神仙真的寒酸。沒有計算機的出現,墨水的重要性並沒有從市場上消失。就打印機而言,沒有墨水,就只是壹堆廢鐵。精妙的《配墨法》說:“取珍珠壹兩,麝香半兩,皆細,再放於鐵臼中,杵愈多,不至二月九月”。此外,在中國,墨水也被聰明的人用來治療疾病,著名的莫箐壹直被用作止血的良藥。但是,現在臨床上使用這種藥的非常少。書法藝術是中國和東亞國家的文化傳統之壹。判斷壹幅書法作品的好壞,取決於作者對筆墨運用的熟練程度,所以書法家的壹生,往往用“筆墨春秋”兩個字來概括。淡淡的墨色,總會給人壹種優雅的遐想,壹種歲月的靜謐記憶。
紙:雖然最近的報道對蔡倫的造紙術的觀點提出了質疑,而且隨著考古發現,特別是敦煌地區的發現,紙的發明可能在漢代以前就已經開始了。但似乎並沒有完全消磨掉我們對蔡倫的敬意。蔡倫和同樣是宦官的鄭和壹樣,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為數不多的對中國歷史有貢獻的宦官。更多的太監是背信棄義、權力操縱和貪婪的象征。記載說:“倫,漢順帝壹個人的時候,就開始用漁網造紙了。”他的造紙方法可能簡化了以前的造紙工藝,包括原材料的可獲得性。因此受到後世的推崇和推崇,後來出現的麻紙、紋紙都是按照他的方法改進的。後梁的宣帝寫了壹首詩:“白如霜雪,方。與其撒網,不如把自己的感受宣示出來,編年史。”至少,他是懷念蔡倫貢獻的皇帝之壹,難得。《漢代漁網》講的是蔡倫造紙。之所以叫“紙”,是因為:“紙也是工具。它像石頭壹樣光滑。”
硯臺壹直是文房四寶中最重要的藏品,其價格遠超其他三寶。原因之壹大概是硯臺的產量可大可小,原料可以是純銀,也可以是鍛金;其現狀可圓,不必拘泥於壹端。作為個人的東西,最能體現主人的性格和誌向,上面刻了很多字,所謂“硯”。王充在家裏擺滿了寫《論衡》的筆和硯臺,這樣無論他走到哪個房間,都能及時即時地記錄下自己的想法。據說倉頡造字的同時,就有了“硯臺”。所謂“思硯生來就有書法;既然過去了,我就傳給皇帝。”魏對硯的贊美可以看出他對硯的喜愛:“方如地,圓如天;班色散,染好芒。點擊人物,跳出法律法規。施而無德,吐而無界。沈浸在甜蜜的液體中,吸收流光。“標準硯的制作要充分體現方圓的結合,所謂天地圓,道無止境。比如整體是方形的,那麽它的硯池就應該是圓形的;或者反過來,達拉斯到大禮堂我不喜歡也不欣賞硯臺,但是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爸媽送了我壹個硯臺,因為他們知道我喜歡亂塗,而且那個硯臺真的有壹定的分量。不知道是不是段燕,應該比我大。我很少用它磨墨寫字。在我看來,得找個好墨,好紙,好筆,好心情,才能用。否則,它不會辜負硯臺的美意。但是,收拾房間的時候,我會時不時的把她抱起來,給她揉揉。這個時候,似乎只能用安心來形容我的感受了。
對於文房四寶,我真的沒有什麽研究,也很少關註什麽。但是,只是因為看了幾天古書,這四件事才被詳細記錄下來,並作為必備知識推廣。說到道家,好像孔子曾經說過“人不知為日用”,只是碰巧看到晉代郭璞寫的:“古之時,易以書結壹繩;精衛天地,錯綜藝術。我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做什麽,我會覆蓋整個世界。”他寫這段話是贊美,我卻借用他的詩來贊美文房四寶,這是結論,也是對文房四寶重新認識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