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隱藏在貴州山林深處的發電站,建在巍峨高聳的大山之中。
入口處是山石開鑿的,內部是自然形成的溶洞,別有洞天。地下水經過蓄水水庫,從蓄水壩流經蓄水壩,經歷明渠和暗渠,才能抵達主電機房。
這個機房裏面最核心的設備就是2臺發電機,發電機上的“General Electric”顯示發電機的悠久 歷史 ,來自美國通用(GE)公司的設備。
如今已經過去80多年了,水電廠都不再繼續使用了,但是這2臺發電機還在繼續運轉。
這個發電機背後藏著壹個時代的宏偉故事。
天門河水電廠是貴州第壹所水電站,也是全中國第壹所溶洞水電站。
從1939年召集了8家建築公司參與建造,因為地理位置是在貴州大山,所以建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石料。3年後,在所有人的期盼中,天門水電站的基建完工了。
工程量極為龐大,但是在多位工程師和工人的努力下,近乎壓縮了壹半的時間。實在是因為天門水電站肩負的責任太重要,若是能早點建成,甚至能影響到戰爭局勢。
1937年,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日寇的氣焰越來越囂張。國民黨政府被迫往西南方向遷移,繼續和日寇長期作戰。 為了維持武器的供應,許多兵工廠也跟著遷移。
當時廣東石林兵工廠等幾家兵工廠,遷移到貴州桐梓,合並成為41兵工廠。條件比較簡陋,兵工廠都沒來得及修建,直接搭著帳篷邊修邊生產。主要生產的武器種類是捷克輕機槍和中正式步槍,不斷為戰爭前線提供武器資源。
兵工廠每個月的產量大概是1000支左右,想要進壹步擴大生產的規模,最先要解決電力的問題。兵工廠只有兩臺柴油機發電,產量無法擴大。 柴油儲量少,柴油發電機耗油多,柴油供不應求 。經常因為電力問題停工,嚴重阻礙兵工廠正常生產。
前方戰事越發激烈,後方的武器生產要及時跟進才行。貴州桐梓本地沒有發電站,為了供應兵工廠的電力,所以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打算在當地修建壹座水電站。
為了保護水電站,同時能夠利用天門河的水資源發電,所以水電站選擇建在天門洞旁,天然溶洞的地形,依附著大山,得天獨厚的好地方。
選址確定之後,兵工廠還邀請了 著名的工程師陳祖東 ,時任41兵工廠動力處處長,擔任總工程師。並且讓西遷移的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大學、工業大學等院校的師生也參與建造,建造天門河水電廠的難度不小。
陳祖東除了要考慮發電站的發電問題,還必須保證水電站的安全性。日軍利用轟炸機巡視空中,壹旦發現疑似兵工廠的區域,都會派出大量轟炸機轟炸。
41兵工廠暴露在日軍轟炸機的視線範圍之內,不但要規劃水電站的建造,還要保證兵工廠不被發現。所以最終決定把這個水電站建在地下巖石溶洞之中,向下開鑿出兩層廠房。 借著山林獨特的地勢,易守難攻,在空中也不易發現。
水電站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發電機所在的主電機房,直接決定了水電站的運作。所以發電機會放置在地下廠房裏,上層是發電機室,下層是水輪機室。設有另外的通風道,還有進入隧道。
完成水電廠圖紙設計之後,開始施工的日子是清苦又疲勞的。機房要建造在地下,就必須開鑿石壁,從當地招募了大量民工。陳祖東在天門河水電廠的水庫大壩上,刻了壹首自己寫的《石工歌》,歌裏滿是建造水電廠的心酸與淚水, 真實的民工生活是怎麽樣的呢?
這首詩是那些修建天門河水電廠的工人的真實寫照, 字字都讓人潸然淚下 。因為修建的材料使用的是石頭,所以自稱石工。工人從各地趕過來,就是為了支援前方的戰局,靠的是黃帝子孫的錚錚熱血。
長期辛苦勞作,手腳都生出厚厚的繭子。無論寒冬酷暑,風吹雨淋,白天黑夜,工人們都在趕時間趕進度修建,沒有壹刻是停下來的。個個都累的面容枯瘦,身體瘦的只剩骨頭。
泡在冰冷的河水裏勞作,從頭到腳都是冷的。物資緊缺,冬天山風呼呼刮,沒有厚被子可以蓋,夏天蛇蟲蚊蟻多,也只能靠自己扛過去。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妻子和兒女陪伴,都是孤身壹人在深山。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若是不幸遇到山洪塌方,缺胳膊斷腿,甚至直接身亡。石工這條命,無足輕重,沒有人關心。 在世時如落葉,逝去如浮萍,連家鄉都很難回去。
陳祖東雖為總工程師,卻從不苛責工人。他是個富有同理心的人,工人們為了水電廠的修建,已經耗費全部的體力。自己只是損耗心力,卻占有了功勞榮譽。許多默默為工程奉獻血汗的,卻寂寂無名。
陳祖東說自己受之有愧,才專門刻下這石碑,讓後人也可以知道工人們的犧牲。 其實,他們都是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英雄。
基本完成水電站的土木基建後,還有壹個困難急需解決。水電站最核心的設備是發電機和水輪機,當時國內忙著打仗, 科技 水平比較落後, 無法生產適合大規模發電的發電機 。
必須要從美國采購,此時中美關系友好,***同反抗法西斯。美國壹方答應幫忙購買發電機和水輪機,援助天門河水電廠的建設。
發電機是由美國通用公司提供的,都是當時最新的產品。功率2x288千瓦,封閉型散式三相交流發電機。水輪機是美國勒菲爾公司制造,包含油壓水輪和手動HR臥式缸立調速機。
設備已經采購完成,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這些設備重量達100噸,單單是發電機機芯就重達3噸,當時是如何把設備從美國運到中國呢?
在天門河水電廠進門的《記事碑林》揭曉了答案,當時是從美國走海運運到印度加爾各答,再由駐紮在印度的美軍,沿著“ 駝峰航線 ”攀越喜馬拉雅山,抵達我國昆明。再從滇黔公路跨越千山萬水才運到了貴州桐梓。
這壹路歷經艱難險阻,重重波折,特別不容易。每個環節都要緊密配合,壹旦出現問題,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尤其是日本占領南京之後,不斷加大對轉移到重慶的國民政府的攻擊。內外聯合,日軍占領了香港和緬甸,重慶和緬甸仰光的航線被迫中斷,滇緬公路也被日軍占領,接收外來援助物資的通道都被斬斷了。
這不是中國人民的戰鬥,而是關乎世界人民命運的戰鬥。中國抗日戰爭的局勢,影響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式。面對日軍企圖想切斷中國對外的聯系,壹步步蠶食中國的計謀。
中國和美國經過商討之後,聯合開辟了壹條空中運輸路線,保證物資的供應。 這條航線被稱為“駝峰航線”,因起點位於喜馬拉雅山麓的壹個酷似駝峰脊背壹路穿越印度、緬甸,抵達中國。
這壹路的飛行海拔極高,超過了美國主要的裝備飛機的最高爬行高度。但是為了能夠開通支援的航線,無數飛行員前赴後繼。運輸的物資多是機器、武器等重型設備和戰略物資,還要飛躍重重高山,只有最熟練的飛行員才能完成挑戰。
但盡管是身經百戰的飛行員,也經常被高山峽谷、叢林雪山的復雜地形所困擾,更別提還有強氣流、冰雹、霜凍等危險的氣象。 “駝峰航線”是被稱為戰爭空運史上條件最艱苦、犧牲最大的空運。
短短3年運輸時間裏,美國和中國總計派出 84000人 參加,美軍投入了 2100架 飛機,但是有 1500架 都墜毀在航線上。中國航空公司僅有的 100架 飛機,折損了壹半,犧牲了 168名 飛行員。
所以,天門河水電廠的發電機,來之不易。能夠成功運達中國,已經是飛行員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運送過來的。 壹不小心就會造成機毀人亡的事故,能夠安全送達屬實不易。
天門河水電廠的運行意義重大,甚至能夠影響前方的戰局。為了能夠保證發電機安全運送,美軍少校卡爾德臨危受命,執行此次飛行,創造了中印空運最重貨物的記錄。
1945年4月15日,天門河水電廠第壹次發電,6月第二臺發電機也正式投入使用,兩臺發電機都是為41兵工廠提供電力。發電機都是由中國工人自主安裝的,堪稱是“ 抗戰時期最新型的水電廠” 。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41兵工廠又遷移到重慶,天門河水電站被移交給桐梓地方政府,供應縣城用電。白天不用發電,晚上開壹臺發電機,就足夠桐梓縣城照明了。
那時候城裏還沒有工廠,四川人過來桐梓辦了兩家產電石的廠,天門河水電站才開始提供給工廠用電。後來,這2家工廠和水電廠合並成貴州錳鐵廠,創造更多的收益。
這2臺發電機就成了寶貝,工廠定時給水輪機換零件,發電機定時大修,從來沒有停產。創造了多個全國第壹的記錄,這也為全國第壹家鐵合金企業,遵義鐵合金廠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好多換下來的儀表儀器,都還收藏在水電廠的材料倉庫裏,有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儀表,來自日本企業的老式儀表…… 這些老儀器都很難找到了,成為水電廠珍貴的文物之壹。
多年以後, 美國通用公司聽說,這2臺發電機還在運作時 ,專門請了2位工程師,千裏迢迢從美國西雅圖飛到中國貴陽,再轉車抵達桐梓,目的是希望能夠換回這兩臺發電機。
發電機這麽多年還在運作,正是證明他們公司產品質量過硬,他們想把這2臺發電機組換回去,作為企業文化和 歷史 的標誌。 他們願意拿2臺最新的發電機來換,但是桐梓地方政府拒絕了。
天門河水電站的發電機能夠運轉正常,除了國外設備的質量好之外,還和廠裏的維護,水電廠的精心設計分不開關系。水電站的工人在工作的時候,小心翼翼,避免損傷設備。除了1995年大修壹次,運作都很正常。
雖然他們已經不需要這2臺發電機工作了, 但是這2臺發電機來之不易,肩負著 歷史 文化意義,要留下來作為 歷史 文物保護。 而且天門河水電廠的情況,已經不再適合發電了。
天門河水電站的水庫泥沙淤積太多了,以前靠著水庫的水能夠發電3天,現在只能夠發電10小時。而且當年埋在地下的管道,這麽多年的工作之下,管壁變薄,具有壹定的危險隱患。
如今,天門河水電站不再發電,因為其極具 歷史 紀念意義,被列入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見證近現代史的史跡。
當時工程師大多都是來自於江浙壹帶,對西湖頗有感情。加上水電站也需要掩護,所以他們在天門河水電廠周圍,仿照西湖修建了不少建築。如西湖特有的三潭映月、湖心亭、望湖亭等。
這成為了貴州山林深處的“小西湖”,連湖心亭上面的對聯都是按照西湖來寫的。“ 壹湖西子水,半壁桂林山。 ”這種建築和景色,在中國發電廠裏都是十分少見的。
沿著水庫走到洞口,進入地下機房,擡頭就可以看到陳立夫的題詞:入天門而奪天工。 天門河水電站,的確是巧奪天工。
參考文獻:
1.《桐梓歷代詩集成》桐梓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胡大宇等校點
2.《貴州科學技術發展史綱要》李巍,繆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