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1891年—1977)原名何軍,又名何炳南,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著名國畫畫家、書法家。
我小時候喜歡畫畫。早年通過現場寫生學習繪畫理論,善用水墨,在設色上講究層次,多用色彩,特別是對青山綠水,演變成壹種豪放跌宕、富有時代氣息的獨特風格。其書法作品《東風吹來好江山》獲世界藝術博覽會壹等獎。出版有《何畫集》、《何山水畫集》等。,是《學習山水畫過程自述》的作者。
中文名:何。
別名:何軍,何炳南,字健老,健康爸爸。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1891年
死亡日期:1977年4月2日
職業:畫家、書法家
主要成就:獲世界藝術博覽會壹等獎。
代表作品:《何畫集》、《何山水畫集》、《學習山水畫過程自述》。
輪廓
何(1891 ~ 1977)畫家,另壹位著名的佛教徒俞劍叟,每天開始他的職業生涯。江蘇無錫人。
小時候家裏窮,八歲學畫畫。我在十四五歲的時候,觀察了無錫到宜興的山川群峰,才知道古人的畫都是來自大自然。
1922至1924無錫、南京藝術學校專職山水畫教師,1924上海美術學院山水畫教師。43歲時任《繪畫月刊》、《中國畫月刊》主編。從45歲開始,他就以賣畫為生。1950起,中國民族美術學院研究員,後任上海國畫院副院長、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上海市歷屆人大代表,丹麥康納繪畫協會會員。
擅長中國山水畫,偶爾寫寫人物,也做花卉書法。山水畫在清代提倡吳漁山和梅曲山,後期重視寫生,自成風格。
書法得益於張夢龍碑、張黑墓誌銘、龍門十二種。
他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和丹麥舉辦過個展。1982年,上海舉辦遺作展。
作品《通江九月的紅花》在中國美術館,壹江清水的畫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廳展出。《錦繡河山圖》參加世博會後被印度國家收藏。《鎮江香山》、《江南風光圖》、《山山詩話》分別入選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美展。
出版有《何畫集》、學習畫山水畫過程自述、論文《中國山水畫之美》等多種。
何的工筆山水畫學,技法精深,法度嚴謹,走出傳統方法,有所創新。他的繪畫是以“模仿五代兩宋山水畫的法度和精神,這是今天創作的道路”為基礎的。所謂“宋人律動,元人筆法”。他的山水畫多種多樣,深山幽谷,各種手法井井有條,對用草書書法傳達宋元技巧頗為放縱。他更擅長色彩設置,認為大自然瞬息萬變,沒有固定的色彩,用多色進行多層次的表現是合適的。
數字年表
1907考入蘇州單級師資培訓中心。
65438年至0909年從事書畫工作。曾任中華書局圖片編輯,上海民國第壹書局編輯部國畫教授,無錫刮起大學語文教師、美術教師。
1910去南京讀書,後轉到上海,在中華書局做編輯。次年考入南洋中學,在民國第壹畫局從事繪畫工作。
1914在無錫虞姬小學擔任語文老師和美術老師。次年,我留在上海,專門從事繪畫創作和研究。
1915在上海從事書畫藝術創作和研究。
1920年,錫山書畫協會在無錫成立。
無錫美術學院是1921和朋友壹起創辦的。曾任南京美術學院、上海美術學院、無錫美術學院中國畫教授,中國畫協會主席。《繪畫月刊》、《中國畫月刊》主編。
1923年升任中國畫協會主席、《繪畫月刊》主編、《中國畫月刊》主編、《中國現代名畫》出版人。
1924、1926年先後與胡創辦無錫美術學院、錫山書畫社。
1929年與他人在上海組織蜜蜂繪畫社。期間先後在無錫、南京、上海美術學院、昌明藝術學院任教。
1942主編出版《中國現代名畫雜誌》。
65438-0953,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1956上海畫院副院長。
1959年創作中國畫《九黃山梅山水庫》,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作品《東風吹來好江山》獲世界藝術博覽會壹等獎。為人民大會堂打造巨幅《鶴慶萬裏圖》。著有《學畫山水自述》壹書,出版有《何畫集》多種。
1960受聘為丹麥康納藝術家協會會員。
32歲成為無錫、南京藝術學院、上海美術學院山水畫教授,主編《繪畫月刊》、《中國畫月刊》。解放後,任中國美術學院研究員、上海文史博物館館員、西陵印刷學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丹麥康納畫社會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
1962年在丹麥舉辦個展,被譽為“水墨畫大師”。
1977 4月2日在上海去世。
藝術體驗
從上世紀初開始,海洋畫派開始形成,眾多活躍在畫壇的智者風起雲湧,風采的展覽充滿了藝術的虔誠。近壹個世紀以來,他田健是壹個不可磨滅的存在。
站在山水畫壇上
何田健,早年自稱“百尺樓第壹夫”。作為壹個江蘇無錫人,年輕的時候孤獨、貧窮、迷茫、內向、古怪。看起來他只是對學習詩詞書畫興趣廣泛,完全植根於家庭教育。他的父親容初喜歡繪畫和書法,他的祖母擅長詩歌,這給何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何少年時的《明朝速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分辨出這位大師少年的起步和準備是如此的厚重。20歲進入南京國立大學深造,同年不知何故輟學,隨即考入上海中華書局任國畫編輯。
僅壹年後,我在上海1912民國第壹書局籌備處編輯部擔任畫師,真正開始了我的繪畫生涯。他始於民國元年。回顧海上畫派復興之初,早期能排上高位的大概有20人,代表人物有四位:任伯年、吳昌碩、虛谷、蒲。他們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承上啟下,等等。可惜山水畫不知何故成了他們的軟肋。即使蒲的水墨山水畫是四人中的上品,也難逃用筆不慎,玩法不慎的嫌疑,無法完成。
包括從事山水畫創作的張子祥、吳秋農、盧連福等,最終都因“四五”之大而未能脫穎而出。直到20世紀30年代,何才在海派山水畫的創作上有所突破。在畫壇聞起來很新鮮,開辟了壹種全新的方法。與此同時,何田健已經徹底解決了中青年時代需要完成的科目。
奠定與時俱進的氛圍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何的繪畫理論也越來越成熟,他懂得如何在繪畫中遊刃有余。帶著對中國繪畫藝術的熱情,演變成了壹項神聖的事業。在此期間,何成為多所藝術院校的國畫教授,主編《國畫月刊》,多次在滬、京、錫、津等地舉辦個展。現代海派山水畫的基石正在鞏固,的影響力也在不斷穩步上升。藝術家要用作品說話。
早在1953,何就被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聘為研究員,而獲此殊榮的只有他壹人。
中國畫院成立時,不僅聘為畫家,還兼任副院長。這時候,他田健的才能和才幹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有必要回顧壹下何的創作經歷。他的山水畫始於、王,兼容原殘,上溯宋元王蒙、夏圭,重視師法自然,堅持“壹禿筆遍天下”,重視寫生,體驗足跡遍布名山大川。提出“陶珍天極,物我交融”要有俯瞰天地的氣魄,不囿於“南北朝”,要有博采眾長的勇氣,才能充實自己。在《黃山學派與黃山》壹文中,總結了“石濤得黃山之氣,梅清得黃山之影,浙派得黃山之質”的精辟論述。在繪畫實踐中,他強調嚴謹的工藝是質與量並重,並表示“畫現代畫要有時代精神。”山水畫即使不畫人,壹樹壹石壹泉也要有時代氣息。繪畫要耐用,要有可讀性,才能吸引觀眾進入繪畫的境界。”這是當時反對何的提法的呼聲。
教學生快樂悲傷。
何在畫壇獲得較高聲譽後,顯然有無數人慕名而來。印象中徐誌摩夫人的陸小曼是他的弟子。當然也有因為作為學生被寄予厚望,最後非常失望的情況。
何田健收留了壹個名叫楊石朗的學生,他是浙江海昌人。他從小喜歡書畫,尤其是山水畫,視他為得意門生。楊石朗認為書畫應該以自然為基礎,向古人學習,並不排斥向當代名家請教,吸取教訓,以免走彎路。
楊石朗拜倒在田健的門下,他悉心教導和輔導他。光教授教授了幾十種方法,並選擇指定古代學校的副本。說實話,他對曾被視為唯壹繼承人的施瑯寄予厚望。沒想到,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社會的復雜性使楊石朗無法抵擋來自各方面的誘惑而改變主意。相信在吳門的弟子大多藏書豐富,而耐不住寂寞,說在何更盛,不顧老師感受,轉投為師。壹下子,何就郁悶了,在唐朝說“園中手植只我壹人事,桃李被他人蔭”。此時,何田健對吳湖帆大發雷霆,說他帶走了自己心愛的弟子,有損友誼。就是這樣壹個意外,兩幅現代風景畫斷裂了。
幾年後,他們還在海上畫壇的屋檐下,在中國畫院當畫師。讓橋下的水過去,朋友們反復遊說要補上,但他們內心的陰霾還是忍不住揮之不去。
給世界留下大美
他長期住在向陽南路的壹所公寓裏,名叫“開天樓”。沈柔健先生說,文革前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去畫室聊天。“天天開樓”,窗明幾凈,書架上擺滿了好看的書。不難看出,這位大師學識淵博,孜孜不倦地在藝術的海洋中遨遊,經常有客人來來往往,其中大多是學生和朋友。何生性好客,言語深刻幽默。他壹旦觸及書畫的高雅,就滔滔不絕。沈柔健說,他酷愛描繪垂柳,經常以柳枝為素材,抒發感情,將“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寓意表達得淋漓盡致。欣賞十余部名著,理念、規則、管理立場各不相同。
在何百年誕辰展覽上,作為主持人的沈柔健表示,他對何的評價代表了大多數熱愛藝術的人的共同心聲,是時代的象征。何的繪畫藝術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化遺產,更警示人們,要想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研究上做出壹流的成績,就必須對浩如煙海的傳統經典了如指掌。
藝術評價
近代的山水大師中,除了張大千,還有能以畫家的姿態作畫的何。這裏所謂的“畫家”,指的是對繪畫理論孜孜不倦的追求或者說:用腦子畫畫。張大千作為壹個“畫家”,靠的是他縱橫捭闔的才華,而他是壹個自發的畫論思想家。
他很早就意識到學山水畫和學山水畫的區別,所以提出山水畫和現實中真正的山水畫有本質的區別。
“世間有三種山水:壹種是世間真實的山水,壹種是唐宋詩詞中的山水,壹種是畫中的山水。”起初,何認為世界上的風景永遠不如詩畫中的好。為了證明這壹點,他在很多地方尋找類似詩畫中的風景。
後來因為有“四王”畫派的畫家,何經常為他的畫題詞,追根溯源。追到宋元以後,他恍然大悟,“我才知道宋元的畫那麽好,是我向真山水學來的”,於是改變了對真山水的看法,以“師法自然”來要求自己。
壹方面,何對繪畫的理性思考可以從其弟子的手稿中了解到:從唐代到清代,代代相傳的系統演變;將真正的巖石與古代傑作相比較。另壹方面,也體現在他教學生畫山水的獨特思維上:何田健教學生臨摹時,往往會選擇印得不清楚的臨摹本給學生,因為他認為如果有了清晰的臨摹本,屋子裏的人就不用動腦筋了,就找不到問題了。壹定是有矛盾才有機會解決,學生這個時候也需要老師的幫助。
早年學過趙子昂的小楷,在整理方面頗有心得。23歲後,他重寫了《龍門十二品》、《張夢龍碑》、《張黑女碑》。他37歲以後,開始學習楚河南和李北海。
有人說何的畫豪邁、豪邁、唯美、典雅、精致、瑰麗,可以說是現代書畫史上真正的大師。
作品欣賞
關山圖
何是近代上海中國畫協會的創始人之壹。九歲開始學習山水畫,先學清初李悟、石濤、西施、梅清、鑒江等法,後學宋元各派之長。最終得到“宋體律動,元體筆意”。他還註重繪畫史、繪畫理論的學習和藝術修養的提高,經常遊歷名山大川,將傳統筆墨與大自然中發現的筆法相結合發表創作。他的作品特點是法度嚴謹,布局多樣,清邁筆法飄逸,意境悠遠。
何《山景圖》彩畫於紙上,長179.5cm,寬69.5cm,作於1936。畫中樹林遍布山野,霧長且與遼闊的水面相呼應,“壹派浩瀚大氣。”“遠處壹條小路又高又深,幾座山峰插在關外的天空中”,也生出壹種“密幽之感,使人在這種氛圍中產生壹種距離感”(何《學畫山川過程自述》)。圖片附近有壹個院子,分散著幾棟房子,房子裏有兩個人好像在聊天。門口壹個女人在東張西望,看著壹個孩子在院外玩耍。不遠處,壹人騎著毛驢,壹人跟在後面。這些鋪陳和點綴,既表現了作者對人與自然的關懷,又增加了生活的味道,又不至於因為太多的巖石和植被造成空氣的擁堵。近景和中景的樹都用淺藍、朱砂或曙紅略染。其他地方的叢林雖然沒有色彩,但有層林盡染,秋高氣爽。為了配合畫面,突出秋天,門口的女子和路邊的護欄也塗成紅色,與簽名處的角印朱紅色色調相呼應。整幅畫的色彩很和諧。從遠觀、中觀到近觀,石青和赭石自然混合,顏色逐漸變濃。如果只是淺緋紅色和墨色,畫面會比較沈悶。近樹所用的朱砂、石綠之色,雖重,卻因其純凈、位置得當而突出秋天,既產生對比,又過渡自然,可謂絢爛而不俗。同時由於特寫色彩艷麗,也消解了前景突出的山峰上濃墨、焦墨帶來的沈悶。搖滾主要采用匹馬邊和雨滴邊的方法。可見作者借鑒了董源和的繪畫方法,但比董和居的散筆更為壯實、堅定。
這幅畫的題詞寫著:“我有了人生最深刻的意義,終於覺得黃泥是平的。”不是低俗的眼光,而是我的筆底自然。年底,冰子喝了十鬥做出這個仙境,十天就完成了。江左和田健及其稱號。“畫的構圖部分借鑒了宋畫《雪麓晨行》。作為壹幅大型繪畫,山、水、瀑布、人、動物、樹、橋、屋、亭,都是復雜的。但由於構圖結構並不放松,以“S”形山路為主線貫穿整幅畫,猶如壹條玉帶飄於山間,使境界更加深邃空靈。控制復雜性,沒有混亂的復雜性似乎會贏。自董其昌倡導南宗繪畫以來,奇險成了異端,質樸無邪成了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和黃可以說是這類元代文人的典範。在董其昌眼裏,黃還是有些“縱橫習氣”的。
北方風光
看看北方國家展示了什麽:百裏冰封圍棋;千裏飛雪。望長城內外,只覺尷尬;當河水漲落時,它就失去了動量。群山像舞動的銀蛇,高地像前進的蠟象,都試圖在高度上與天空相匹配。等到天氣晴朗的時候,看看陽光燦爛的集市,多麽迷人的景象啊!
毛主席1936年2月所作《沁園春·雪》壹詩,筆力雄渾,詩意盎然,自由卷曲。傅抱石、李可染、魯等。都用毛主席的詩句創造了氣勢磅礴的山水佳作,風格各異。上海畫家何根據此意創作了《北國風光》,是何的代表作。
何擅長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尤以山水見長。他的《山水》崇尚五代兩宋時期的山水畫法度和精神,主張古學山水畫。他善於運用各種筆法、墨法、畫法以及金、玉、藍、綠等色彩技法。,或工或寫,或水墨淡色,或藍綠重色,變化豐富。何十分重視師法自然,遊歷名山大川。傅抱石曾說:“何老的筆墨雄渾飄逸,他的山水畫,無論大到何種地步,無論是比例速寫、青綠重彩,還是水墨,都給人以強烈的生活感、恢弘的氣勢、開闊的境界和對時代與藝術的強烈感染力。”
何獨創禿筆,其山水畫以大氣磅礴著稱。這幅兩匹馬的《北國風光》充滿了唐朝令人眼花繚亂的方法,畫面氣勢磅礴。
何傳世作品不多,估計有幾千部。他去世後,他的300多件遺產捐贈給了上海中國畫院。20世紀80年代初,他的作品開始進入海外拍賣市場。近年代表作《東坡戲月》在1997朵雲軒拍賣會上以107800元成交;山水在嘉德拍賣1998以79200元成交;2001年,他的代表作《宋河永年》估價3-4萬元,最終以22萬元成交。2002年,他的“山地攬勝”在上海京華拍賣會上以46.2萬元成交,比預估價高出近4倍。這幅《北國風光》曾作為1999年嘉德春季攝影畫冊封面,出現在拍賣會上,以57.2萬元成交,創下何作品的最高市場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