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風格與漢代和西晉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法精美,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是增加和破壞了古法,把漢魏淳樸的書法風格變成了精致優美的書法風格。草書渾厚不拘壹格,隸書靈動綿密,行書蒼勁自然。《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書法愛好者。因此,王羲之被後人尊為“書聖”。
據說宋代大學者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讀,常把所學放於其上。有後記說:“學蘭亭二十余年,今夜燈下看,學了不少。”花了20多年才得到壹個介紹,可見解讀之難。所以《蘭亭序》可以說是傑出的書法智慧創造的迷宮。
就是這樣的無價之寶,今天卻是唐朝及以後的翻版。那麽,原作在哪裏?是在戰爭中被燒毀了還是靜靜地躺在某個角落裏?
原著《蘭亭序》最後壹次出現在世界上是在李世民時代。李世民喜愛書法,尤其是王羲之的筆墨,他命令他的仆人到世界各地去尋找。每次得到壹件原作,我都視若珍寶。當我有興趣時,我會臨摹它,了解它的筆法,欣賞它的自然魅力,然後我會珍惜它,生怕失去它。不僅如此,他還提倡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寫《王羲之傳》,收集、抄錄王羲之的原作。到了晚年,唐太宗更加喜歡王羲之。雖然有很多王羲之的墨跡集,包括《蘭亭序》,但王羲之的《蘭亭序》的真本壹直沒有找到。壹國君主得不到前朝的稀世珍寶。唐太宗每次想到這些,都壹臉不高興。
後來經過調查才知道,王羲之把《蘭亭序》當成了傳家寶,代代相傳,傳到了王氏七世孫智勇。但是智勇因為某種原因出家了,身後自然也沒有子嗣,於是就把祖書原件傳給了弟子蔡卞和尚。據《太平廣記》記載的何《蘭亭集》記載,貞觀年間,唐太宗熱衷於學二王之書,臨摹原著,蘭亭未得。面試後得知我在辨才處,被傳喚了三次。傑出的人才謊稱他們在混亂中迷失了。方淩軒建議禦史蕭藝智取他。蕭藝隱姓埋名,扮作窮書生,下棋吟詠,談書畫成健忘的朋友,只是後來才炫耀自己所隱藏的東西,露出自己原來掛在房梁上的蘭亭,於是蕭藝據為己有,等蕭藝回到長安後,唐太宗臨終時,下令將幾本送給太子的群臣。他對李誌說:“我想從妳這裏得到壹樣東西。妳若誠心孝順,怎能違背我心?”妳怎麽想呢?”於是,原來蘭亭葬在昭陵。何從雲上說,上述故事是文的壹個弟子在永興寺智勇禪師的老房間裏講的。
唐末五代,天下大亂。梁耀州救下史後,趁機挖掘唐帝陵墓,搜羅寶物。當時人們稱他為“盜墓賊”。史書記載:“在鎮七年,唐帝墓若在其境內,即被發現,所載珍寶被奪。”李世民的昭陵自然也難逃壹劫。由於昭陵山極其堅固,他讓士兵們費盡周折才打通了75英尺長的墓道,進入地宮。看到它的建築和內部設施的宏偉,它就像長安的皇宮壹樣。墓室中間是唐太宗的主臥室。主臥室東西廂各有壹張石床,床上放著壹封石信。當石信被打開時,壹個鐵盒子被藏了起來。鐵箱裏裝滿了李世民生前收藏的珍貴書籍、字畫。其中以三國時期大書法家鐘繇和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最為珍貴。打開壹看,200多年前的紙墨都是新的。這些稀世珍寶都被陶文拿走了。宋代元豐年間,此國寶曾壹度重現,有人持帖,有異石稱“織女機石”,自稱昭陵人。很快不知道被誰買走了,永恒的寶藏從世界上消失了。
但也有人認為,史書雖然記載了陶文劫掠昭陵,發現王羲之書法,但並沒有具體說明《蘭亭序》被收錄,此後也從未有過原作流傳和收藏的記載。陶文的發掘是倉促的,沒有做全面細致的清理,所以原件很可能還藏在昭陵壹個更秘密的地方。
還有壹種說法是《蘭亭序》不是葬在昭陵,而是葬在唐高宗李治的幹陵。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唐太宗去世時,並沒有提出將《蘭亭序》下葬,而是送給了同樣熱愛書畫的李治。李誌生病了。臨終前,他在臨終前留下遺詔,將自己最喜愛的字畫陪葬。所以《蘭亭序》失傳後,有人懷疑《蘭亭序》不是隨昭陵陪葬,而是藏在乾陵。唐朝有十八座皇陵,據說陶文挖了十七座。只是挖到甘嶺,風雨飄搖,徒勞無功。唐朝以後,已經沒有人見過《蘭亭序》的原作,這讓更多的人相信《蘭亭序》是隨墓隨葬的。
《蘭亭序》傳世書籍種類繁多,或木刻、或石刻、或抄本、或臨本。著名的人,如定武蘭亭,被告知歐陽詢抄襲了這塊石頭,並因它在北宋的定武(今河北正定)被發現而得名。唐太宗命馮承素鉤抄,稱之為“龍書蘭亭”。因其抄本有唐代“龍”小篆,故命名為《龍書蘭亭序》,以區別於其他唐抄本。這本書墨色最鮮明,紙上傳神,仿工精細,紮線精細,品相精妙。它有幾百個字,沒有文字,沒有紮線,投球優雅,很多人都不知道。其筆法、筆墨、風格、神韻都有所體現,基本上可以壹窺西河的本來風貌。它被公認為最好的副本,被視為珍寶。馮承素手抄本《蘭亭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高24.5厘米,寬69.9厘米。曾入皇宮,元初被郭天錫收購,後被大藏家項歸還皇宮。
《蘭亭序》原作的去向眾說紛紜,也成為歷史文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