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典
《周易參同契》、《太平經》的出現,以及五鬥米道、太平道派的出現,是道教形成的標誌。
《周易參同契》是最早的煉丹術理論,被後人稱為“單晶之王”。它是對以往金丹液冶煉技術的總結。“參同約”是指易、黃老、霍合而為壹:太易性情,各有度;火災這件事確實是有根據的;黃老用研究,比較皇家;三條路通向壹條,都要經過這條路。這本書是漢代黃老派方士魏伯陽所著。描述煉丹器械的準備,藥物的種類和用量,火的調整,藥物的反應過程,或者煉制後的服用方法,以及效果。書中詳細描述了丹藥的反應原理和掌握火候的方法,壹直被後人奉為圭臬。
《周易參同契》也是漢代學者對煉丹過程的記述,是易學與煉丹相結合的產物。它還把漢代易學中的“卦氣”理論發展為“月體甲”理論,因而其理論在易學史上具有壹定的地位。如果從易學的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用陰陽變化的理論來解釋丹藥形成的原理,用“月之體”的理論來解釋掌握火的原理。如《易經》開宗明義:“諸卦之父母,願於坤工,頭轉谷右軸,念四卦,以為畏陰陽,尚於內廷者,驕嚴,歷算之,月節有五六。”幹坤李侃和後面提到的“60”指的是六十四卦,解釋了煉丹的整個過程。六十四卦中,幹坤李侃分為四個基本卦,是丹藥形成的基礎(幹坤為爐鼎,上釜為幹,下釜為坤,取天地之象。癰指毒品,癰為鉛,癰為汞;或者嶺為水,遠方為火;火是指藥物的蒸餾,水是指藥物融化成液體。幹蔔、留蔔為陽,坤蔔、坎蔔為陰;鼎上陽,鼎上陰;水銀為正,鉛為負;火是陽,水是陰。丁陸和醫學都是根據陰陽變化的規律提煉的,尤其是“四卦是用來混淆或取陰陽之道”的說法,表明煉丹的過程也要根據自然界陰陽力量的消長來掌握溫度。
《精衛出使日本》解釋說,其余六十卦分布在三十天之內,每天兩卦;“剛柔有表裏”說明陰陽屬性相輔相成。易經的《神通契》特別強調了兩卦的作用,同時明確提出“易即”,而講陰陽變化,並不違背陰陽變化原理和煉燒原理。煉丹的過程,藥、水、火的變化,鉛為陰,遇火融化成白色液體;水銀為陽,遇火升華;水為陰,火為陽,混為壹,煉成丹藥,謂之“易離。”
《周易參同契》中的“月體受甲”理論表明,煉丹的溫度要隨每月月亮的盈缺而調整。但是火有兩種,慢火和猛火。減炭是慢火,加炭是猛火;壹個月內,前半個月用文火,後半個月用猛火;有壹年,冬天的至日過後,用文火,夏天的至日過後,用猛火。需要煉金術根據自然界陰陽力量的消長來掌握溫度。
《神通氣》中有三種“納甲論”,解釋煉丹、運火的過程,故稱“月體納甲論”。
第壹個是六十卦,說的是壹個月會分成六十個晝夜,六個卦,每天早晚用火。
第二種是八卦理論,用月亮的盈虧來解釋壹月用火,用兩個卦代表太陽和月亮,用剩下的六個卦代表月亮的盈虧過程,每個八卦都有天幹地支相伴。
第三種是十二卦,是用十二卦(伏、林、太、大都、比、幹、比、敦、無、關、皮、坤)來表示陰陽的盛衰。
《神通器》用這十二卦配合天幹十二法,解釋用火壹個月或壹年的程序;五行之間的關系也被用來解釋鉛和汞在加熱時發生反應並轉化為仙丹的過程。
陰陽五行學說是漢代思想的主幹,所以我們可以在神通氣中看到道家的背景,同時看到道家的陰陽五行和儒家的成分。
《太平經》是迄今傳世最早的道教經典,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據《韓曙》記載,西漢末年,齊人甘仲曾撰寫《天官包利元太平經》。
《太平經》產生於東漢安順帝時,是嵇等人所撰。後來在桓帝時由項凱呈獻給朝廷。原經壹百七十卷,今存道經五十七卷。
《太平經》的目的是興國和擴子孫的藝術。是講“氣”養壽,是生命存在和長壽的方法。“太平靜朝?6?4《德古比安部》說:“三氣* *壹為神根,壹為精,壹為神,壹為氣。這三個齊* *壹個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人的齊。神受制於天,精受制於地,氣受制於中和,與* * * *相合。故神乘氣,精在中,三者相濟共治。壹個想要長命百歲的老朋友,要愛氣,敬神,重精。說明“精神”是人的生命之本。“太平靜朝?6?4《仁布》說:“人有壹身,與精神相合。形主死,靈主生;如果壹直在壹起,妳會很幸運,如果去了,妳會很兇;沒有精神,妳會死,有精神,妳會活。合二為壹,可以天長地久。」
歷史上的“神”在《太平經》中有了新的進展,所以“神”的本質與人的行為、人的身體密切相關。但是“精神”有善與惡,好與壞,人的精神也是如此;因為精神的本質決定了人類行為的善惡,所以性與生命有很大的關系。人的行為本性也可以使相應本性的精神進入身體,精神可以進出身體,賦予精神人格神的特征,表現在人格神的精神中。
其實人體內有所謂的“人體之神”、“五臟之神”。監督者稱為“看門狗”,是監督行為過錯的神。這種神在《太平經》中稱為“六統領神”,證明五臟神也有統領的作用(所謂“妳知我知”)。
五臟之神“心、肝、脾、肺、腎”對應著《太平經》對形神求仙的論述。所謂“靈行,神隨人願,神管之”,就是基於這個論述。還包括“守神”、“造神”、“還神”三種。守神有兩層意思:
第壹,把現有的精神留在體內,不要流失或飄離身體。
第二,守神可以防止邪靈在體內搗亂。
“致神”是為了防止外面的靈侵入駐地。
“歸神”的對象是在體內但暫時出體的靈。通過歸神,使其回歸人體,與自身體型相契合,從而達到消除疾病、長視力的目的。這種方法重在“思考”。想神的時候要把這些神掛在安靜的房間裏冥想,要戴上神的符號,要吞下丹書。
《太平經》中的“忍”的概念也是道教史上的壹個重要概念,它解釋了人的行為的後果。因為壹個做好事的人會得到不好的結果,邪惡也會得到好的結果。這個問題被《太平經》認為是“承”所致。“承諾”是指人這輩子的經歷受到前輩行為的影響,這輩子的行為也會給後輩帶來快樂;傳承者第壹,失敗者最後。《謝石戰略》壹書中說:“承諾是告誡人們為後代做好事,避免承擔責任的負擔;我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免除負擔。」
莊子
道家經典。寫給周莊的周。也被稱為《南華真經》,書中有33篇文章,大部分用寓言來說明哲學,也有很多關於氣功的論述。如“踵息”、“斷心”、“坐忘”、“督思經”、“息經”等,對後世影響很大。
列子
道家經典。為周寫的列禦口。也被稱為“徐沖之德真鏡”,這本書有八篇文章。它是以“為空”和“為死”的思想家為前提的,其目的與老莊相同。書中很多解釋都與氣功養生有關,為後世氣功所重視。
景
道家經典。這是黃帝寫的。它被稱為黃帝陰符經。自唐代李贄公開傳播以來,此書引起了道家學者的關註,各有心得,現已有40余種註釋。書中的壹些論述對氣功養生有指導意義。
黃庭景
道教氣功經典作品。有三種書:黃婷內景、黃婷外景和黃婷中景,每種壹冊。《內經》寫於西晉太康年間,《外經》寫於東晉,《中經》寫於南北朝。它是在“內”和“外”經典的基礎上產生的。《黃庭經》提出的“三黃婷”和“三丹田”理論源於《太平經》的“三位壹體”理論。黃婷去丹田,指腦,是眾神之主;中黃庭即中腹,指的是體內的心臟,是臟腑的基礎;下黃庭意為下丹田,指臍下關元穴,為陰陽之門戶,精氣之命脈。只要想到黃婷,修煉煉丹場,就能固本培元,長生不老。具體方法各不相同。
抱樸子的內篇
道家經典。二十卷。東晉葛洪寫的。第二本包括道教理論、神仙方子、鬼變、養生長壽等。,而且是道家和道教的融合之作。該書闡述了不朽的理論,並提供了自先秦時期以來的各種內部訓練和養生方法。其中,氣功的內容體現在《堆海關》、《李智》、《石池》、《雜營》、《地陣》等篇章中。明代《抱樸子內篇》,末附壹卷《別誌》,致力於釋經導經,是氣功專文,極有參考價值。
寧靜經
道家經典。全稱是“太上老君說它永遠安靜奇妙”。壹卷。唐朝作品,不是作家。此經以老子的“靜”為宗旨,認為人若能靜,便可得道,在世間生活多年。獲得平靜的唯壹方法就是仰望天空。
遼心經絡
道家經典。全稱是《太上老君說心經》。壹卷。唐朝作品。不用寫人。書中認為“心為神主,動由心生”。只有從平靜的心態出發,修煉才能成功。
天基井
道家經典。又名“陰”。壹卷。唐朝作品,不是作家。此經是為解釋《陰符經》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