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鄭培凱軼事。

鄭培凱軼事。

65438年至0998年,鄭培凱應時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新剛的要求,來到香港城市大學,協助籌建中國文化中心。

那時候他覺得在紐約的生活很幸福,但又隱隱約約覺得自己還有未完成的事情。當我來到香港,我發現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我不這麽做,我會覺得對不起這個地方的年輕人。於是設置了全校通識教育課程,既要設計得有趣,又要符合現代人了解中國文化的方式。壹定要提供各種講座,還要帶學生出去壹起做調查。他在聘用同事的時候,主要是希望他們都有不同的特長,最後做壹些融合,達到相互刺激,相互鼓動的效果。

鄭培凱覺得這份工作越來越有意思,於是辭掉了在美國的所有工作。他設計的課程有戲曲、書畫、陶瓷、藝術史等。借助發達的校園網,他提供教材支持教師小組教學。此外,還舉辦了專題講座,並邀請了許多名師,如白先勇、李澤厚、余光中、葉嘉瑩等人,以推廣中國文化。在課程實施之初,鄭培凱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因為《中國文化》這門課程首次成為所有學生的必修學分,並占畢業成績的7%。有的學生對學校強制學習的規定不滿,認為學校是有目的地進行“愛國精神教育”;也有家長向學校施壓,表示對學習文化功能的懷疑;壹些學生甚至在校園裏張貼海報,通知媒體指責學校幹涉學習自由。

鄭培凱認為學生和家長的質疑和過度反應是正常的。他要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信念,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好在在校長和同事的支持下,到了高三,沒有反對的聲音,很多同學開始主動參與學習。鄭培凱在紐約生活的時候,主要是看外國戲劇,比如話劇、歌劇、莎士比亞的戲劇。他真正開始對昆曲產生興趣,大概是在1991年和1992年。當時他是臺灣省的客座教授,江蘇的張先生和浙江的先生在臺灣省演出。那是他第壹次近距離欣賞大雅昆曲。沒想到,昆曲如此優雅優美,表演對他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之後,我愛上了昆曲,學術研究開始了新的轉向,從文獻的思想文化史研究開始,進而著眼於具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去發掘中國文化藝術中所蘊含的思想意義,昆曲的高雅精致在壹定程度上讓他轉向了研究方向,從此開始從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去發掘昆曲藝術的意義。而且此後以昆曲、陶瓷、古典園林、茶藝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藝術成為他研究的重點。

多年來,鄭培凱壹直致力於昆曲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的傳承。壹、搶救昆曲藝術傳承,包括許多珍貴的昆曲:為了做好張、、嶽美緹、梁、侯紹奎、紀振華等老壹輩昆曲表演家的藝術傳承工作,文化館派專人到全國六大昆曲劇團做詳細的藝術訪談,內容包括:如何傳承人物表演?從改編到導演再到表演,都有誰參與?問老演員、導演、編劇、音樂人、編曲等工作人員,采訪他們那些年是怎麽學的。如何代代相傳?通過這些采訪,講座,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回憶,我們可以找到當年為什麽要這麽做。今天有什麽不同?記下傳承的細節,查閱、整理、保留珍貴的資料,了解老壹輩藝人的演唱環境、演唱方法、形體要領、秘訣。

香港城市大學與中國七家昆曲劇院合作,如北昆、尚坤、浙昆和蘇坤,以促進昆曲的傳承。壹個是舉辦昆曲演出,壹個是舉辦昆曲文化講座。自2002年以來,中國各大昆曲劇院已在香港上演了50多場昆曲演出,昆曲藝術家的文化講座超過65,438+000場。此外,中國文化中心還建立了教學網站,不僅將每壹場藝術示範講座錄制成視頻上傳到網站,還將每壹個昆曲劇團的第壹手有價值的資料和素材上傳到網站,還指定專人管理這個網絡,真正讓全世界的昆曲資源都能享受到 讓全世界的昆曲愛好者都能通過視頻觀看學習,從而推動昆曲藝術的發展,鄭培凱開始研究茶文化純屬偶然。 1991年,他在臺灣省做客座教授的時候,發現有壹群人對茶很感興趣,開設了很好的茶館,於是經常帶學生去茶館上課。在壹次茶道中,壹個學生問道:“妳能給我講講喝茶的歷史嗎?”鄭培凱心中壹動,他開始收集茶文化的資料。在應邀擔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後,他與茶史專家朱子真合作,對2000年至2006年中國所有的茶學書籍進行了校對。書籍收藏***114從唐代陸羽的《茶經》到清代王夫立的《茶論》等各類茶學書籍,也有收藏。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茶的文化境界,他還介紹了陸羽的《茶經》,取名《茶道之始》。

寫完《茶道之始》,鄭培凱開始準備介紹宋代的茶文化。鄭培凱說:“宋徽宗熱愛藝術,他在世界上是至高無上的,他對審美的追求真的是無止境的,講究到了極致。”自陸羽倡導茶文化以來,經過歷代的傳承、發展和演變,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飲茶方式,可以說茶道在中國有了多元化的發展。但是,很重要的壹點是,人喝茶的時候,壹般都能靜下心來。古人經常討論如何喝茶來改善精神。對於真正懂茶道的人來說,茶道的過程是提升精神,凈化自己的心靈。中國陶瓷是鄭培凱的研究興趣之壹,主要研究外銷瓷。雖然陶器遍布世界各地,但瓷器是中國發明的,可以說是中國對人類物質文明的重要創造。陶瓷的出口也是中國物質文明向全球傳播的壹個渠道。所以他愛研究陶瓷,認為中國陶瓷下西洋有很大的文化意義,例子很多。他很想寫壹本關於《陶瓷下西洋》的書,詳細描述其中的因果變化。

所以這十年來,他壹直帶著幾個青年學者研究陶瓷,進行“陶瓷西進”的計劃。他通過研究中國歷代瓷器的出口情況,可以了解瓷器的規模、種類、產地、國內運銷路線、合法和走私口岸、海上運銷路線、經停站、最終目的地和當地用瓷方式。有許多動機促使他研究這個項目。壹是缺乏文獻和數據。以前文字記載很少,歷史記載也很少,他根本不重視。他不知道瓷器的發明、分配和使用全球化的歷史意義。其次當然是因為考古資料的出現,可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讓他有足夠的實物資料來重新審視瓷器作為物質文明載體的意義。隨著中國大量瓷窯的發掘和世界各地水下沈船的考古發現,瓷器作為歷史文物和歷史研究的基礎資料,批量出現在我們歷史認知的模糊領域。

鄭教授說:“許多人把瓷器當作古董珍寶來收藏,但我喜歡觸摸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瓷窯或海底出土的碎瓷片,從中可以看到壹幅比較完整的歷史畫面,看到人們如何隨著海洋的波浪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利用中國文化的偉大發明來改善他們的日常生活。”鄭培凱教授對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也是情有獨鐘,因為從古典園林中我們可以看到明代文人的思想感情,也體現了文人階層的閑適和情趣。明代造園大師季承主張“雖由人作,然開天”,強調造園的意境和藝術效果。如何從“隱”、“雅”、“閑”的意境中營造出壹種“自然之趣”,是景觀設計師功力和修養的體現。他說:“江南園林,尤其是當今世界仍存的蘇州園林,就表現出這種城市森林的特征。陳從周曾用“後花園的美學”來描述蘇州園林的特點,並引用《紅樓夢》創造的真與假、假中有真、假中有真,來說明園林的美學是虛實相生、陰陽相融的,其中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髓。.....蘇州園林是中國最精彩的私家園林...這些園林歷經滄桑,失去了原貌,尤其減少了山林野趣,成為精致的觀賞性園林。但是,其建設的基本精神還在。還可以體驗天地在園的中國園林審美意象;如果妳走在壹條曲折的道路上,妳會得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驚喜;在重疊假山的角落裏休息,看著清澈的小溪流入深潭,我懷念'我將步行直到水檢查我的道路,然後坐著看上升的雲'的休閑境界。這的確是中國傳統美學最精髓、最具體的呈現。”因此,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與蘇州華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於2005年6月5438+10月65438+4月在成大美術館聯合舉辦了“疊山治水——蘇州園林藝術展”開幕式。

  • 上一篇:世界上最毒的化學元素毒性有多大?
  • 下一篇:金膜亮面與亮面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