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鄭州地方誌收藏館

鄭州地方誌收藏館

董永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歷史人物。他生活在漢朝,距今已有兩千年。漢朝建立後,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由於統治階級的大力推動和倡導,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孝道成為社會生活中普遍的道德規範,其影響壹直相當深遠,直至東漢乃至後世。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壹個像董永這樣的孝子是很自然的,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現有資料也證實了歷史上董永的真實性。山東省嘉祥縣五代山吳墓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武陵石室第三石二樓右起第三幅圖中,董立即趕著父親,下地幹活:樹下有壹輛鹿車,車上放著壹口小鍋,大概是用來盛水下地幹活的。壹位老人坐在車裏,左手拿著壹根鴿子棍,伸出右手,似乎在指示董永工作。老人頂上刻著“永遠的父親”四個字。他的左邊是董永,右手拿著農具。回頭看父親,他身旁刻著“董永和千千帶人”幾個字。在董永的左邊,有壹只體態粗壯的野獸,大耳朵像扇子,鼻子很長,像壹頭大象;在董永的右上方,有壹個帶有翅膀和圖案的圖案,這使它像鳥壹樣飛翔。嶽爵書曰:“舜死於蒼梧,如耕為之;虞葬必錄,鳥必在。”這意味著“像田地壹樣犁地”,並包含“犁地”壹詞,這是董永“犁地”並在田裏工作的形象的註腳。

武墓石刻又稱武祠、武石室,是東漢吳氏家族的墓葬。出土於清代。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吳氏,“世代為官,權大財多,才有可能建造宏偉的墓祠”。烏石寺據其石闕碑文記載,始建於建安元年(公元147年),歷經數十年,最遲於公元200年建成。墓葬石刻資料豐富,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烏石寺的石刻多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荊軻刺、管仲射、二桃殺三士等。它的建造時間,與董永同時代,非常接近,而且它指出了董永的故鄉,這證明董永確實是壹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可靠的證據。此外,烏石寺董永石刻的內容與壹些文字記載是壹致的,所以董永是可信的。

三國時期,魏也在《靈芝》中寫過的故事:“董永窮,父財盡。請假養,提成甜胖。債務人填門,不知如何是好。天道以德感召,女神為主宰。”這是中國最早的根據董永故事改編的署名文學作品。可見,早在三國時期,董永的故事就已經廣為流傳。

西漢末年,董永也在劉向的《孝圖》中有記載。這本書已經失傳,關於董永故事的記載只能在唐代《法苑朱琳》和宋代《太平玉蘭》的語錄中找到。《太平禦覽》中的語錄是這樣的:“前漢董永,占人便宜,少喪母,獨養父。父親去世,沒地方安葬,我卻向人借了壹萬塊錢。永遠,錢主說,‘沒錢就當奴隸……’有人認為劉翔是前漢人,怎麽會知道有後漢人?懷疑孝子圖是後人的虛假信任。《法源朱琳》卷六十二中的語錄與《孝子圖》中的語錄略有不同:“董永哲,隨父而居,竭力耕田,父騎鹿車隨。父親死後,賣給富人辦喪事。..... "這段話和《太平玉蘭》中引用的孝圖不壹樣。值得註意的是,法源朱琳的引文中並沒有“前漢”,這就很難說《孝經圖》是後人誤托的了。《南史》卷二十二記載:“慈子鮑波,八歲,受江夏宋太宰始祖王逸之邀,去內齋,所取賜寶之物,乃取琴、硯、孝子圖。”可見南北朝時就有這本書在流行。如果只有董永的記述是後人增加的,似乎證據不足。《太平玉蘭》引文中的“前漢”二字,是否是當時編者不小心加上去的,也不是沒有可能。劉向是西漢末年的人。如果孝圖中的記載是真的,那麽董永當就是西漢人。況且,就算《孝經圖》是後人偽托的,也是早有價值的。

東晉歷史學家甘寶在《搜神記》中收集了董永的故事。據民間傳說,他加工整理後寫了《董永》壹文:“漢人,孤家寡人,與父相依為命,爭地為業。……”第壹段與《法苑朱琳》中引用的壹幅孝子圖如出壹轍。背後是董永葬父後遇到神仙,求妻,投奔富家主,十天織百匹馬,幫著永遠還債,事畢就拂袖而去的故事。董永的故事,經過幹寶的加工,已經比較完整豐滿,情節和人物都有發展,是後來戲曲等文藝創作的基礎。

壹些字典和書籍也大量記載了董永棋。

董永在清代《古今孝子觀誌》中有所記載,董永生於東漢青州。

《中國人名詞典》把董永列為中國著名的歷史人物。下載文章《董永》說:“董永,漢末占人便宜,少失母,留在汝南,後遷居安陸……”這裏加了“侍父避兵”的說法。

《秋夢》壹書還載有《賣身記》,舊註曰:“漢,少失母、養父,家貧。在農忙的月份,父親被壹輛大車推著,放在田頭的陰涼處去耕作。..... "歷史上這裏有壹個真實的董永。

臺灣省編纂的《漢語大詞典》也對董永琪持肯定態度。文字與《中國人名詞典》基本壹致。

明代記載秦州、南宋名人的《商友錄》,收錄了董重,說董重是董永的兒子。《辭海》介紹《商友錄》是“歷代人物傳記的匯編”。(《漢語大詞典》介紹商鞅的記載,稱“古人的數字有些相似,所以比史書記載更容易查考,舊時代用得較多”。

名為《壹方信仰史》的地方誌也在大量的“人物”中記載了董永這個人。如《山東博興縣誌》、《樂安縣誌》(今廣饒)、《魚臺縣誌》、《湖北孝感縣誌》、《江蘇東臺縣誌》等都將董永列為歷史名人。書中所包含的關於董永的大部分故事與《尋找上帝董永》中的故事相似。當然,舊社會有拉歷史名人繞圈的陋習,但在如此廣闊的地域內,董永被記錄為歷史人物,肯定了董永在歷史上確實存在,似乎也不容忽視。

以上的歷史文物、書籍、辭書、地方誌都證實了董永是歷史上的壹個真實人物,尤其是烏石寺的文物更為可靠。但也有人對董永持否定態度。例如,辭海認為董永是“壹個文學故事人物”。壹直以來否定董永的理由主要有兩個:壹是董永清官無載。我們認為,封建社會編纂的正史主要是為封建統治者,尤其是為最高階層的統治者而編的,縣令、縣令等下層官僚很難爬進正史的門檻。如前所述,嘉祥縣吳家世代為官,無正史。此外,董永的平民沒有官方歷史也就不足為奇了。歷史上怎麽會有更多沒有正史的人物?如果以沒有正史為由否定它們的存在,難免有失偏頗。

董永的故事屬於神話傳說。誠然,董永的故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不能成為否定董永的理由。歷史上,我國勞動人民常常把自己所崇拜和喜愛的歷史人物神化,用浪漫的手段制作神話故事來傳播,以勸人積德向善,也是為了表達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喜愛。而壹些民間傳說往往是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經過藝術加工,成為完整的故事。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下陰間的故事,關公聖人啟示錄等等。都充滿了強烈的神話色彩,但誰又能否認他們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呢?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董永的故事是虛構的,就否認董永的真實存在。正是因為這個浪漫的民間傳說,董永才得以流傳下來。

既然董永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那麽他的家鄉在哪裏呢?理論基本相同。東漢吳墓石刻中,的故事圖指出“者,千客也”。此外,《孝經圖》、《搜姬神》、《中國人名詞典》和《漢語大詞典》也指出,董永是漢代的千乘。甘城始於戰國。"它是以馬前成經常打獵的齊景公命名的."在漢代,它被命名為壹個縣。甘城縣、甘城縣位於高青縣東部,東鄰博興縣。

現存的《高青縣誌》中沒有董永的記載。《博興縣誌·人誌》載:“董永墓在崇德社(今陳戶鎮)所去墓數中有董家莊,故裏永。”董家莊在今博興縣陳戶鎮,位於縣城北二十余華裏,漢千城縣城遺址西三十余華裏。漢代屬乾城郡,乾城郡。董家莊是董永的故裏,博興縣的記載與上述辭書、類書、烏石寺壹致。

董公廟原在董家莊。山東通誌說“東宮廟祀董永在城東北(今博興縣)”,也就是說這個廟已經不存在了。《通誌》又說:“仙孝殿在西門,祀漢孝子董永。”小閑廟是什麽時候建造的不得而知。明代王維邦在《小閑廟記》中說:“此城在董賢舊址。那壹天,我不好意思安葬父親,女神幫我織。孝之聲,從此寫下。我在後建寺畫了壹頭大象……”。文中我侯指的是當時的博興縣令翁趙雲。原寺由明代知縣翁趙雲重修。康熙四年,博興縣令姜重修,現已不在。康熙五十八年,董永墓在崇德社。這是陳戶鎮,原來的墓碑,因為年代久遠,墓碑已經不存在了。民國25年,縣令張重修墓碑。這座紀念碑仍然存在。

以上信息充分證明,博興縣陳戶鎮董家村是漢代孝子董永的故鄉。雖然老地方誌有拉名人的習慣。然而,壹些縣誌仍然肯定董永原籍博興縣。如山東《魚臺縣誌》載:“董永墓,舊誌載,治西南三十裏。據《董永·博興,青州人,住在德安,葬父為仆。他覺得紀弦是偶爾的事,女人雖然鹹,但是埋魚臺沒有考驗。“這裏肯定董水是博興縣人。再如湖北《孝感縣誌》:“東水,青州幹城,今山東省博興縣。......1983年,孝感地區撰寫的《孝感地區概況》在“著名人物”壹欄中寫道董永,東漢末年青州人,今山東博興縣人。因為黃巾起義,他從山東遷到了湖北孝感...”1984年,在孝感市修建的董永公園,孝感祠前,孝感人說:“董永,千客青州人,今山東博興縣人。.....“董永的故事在湖北孝感縣廣為流傳,影響很深,為紀念他建了壹座花園。但從《孝感縣誌》到《孝感地區概況》,只說董永是山東人在孝感居住,可以肯定的是董永原籍山東博興縣。

當然,也有地方誌提到董永是這個城市的名人。比如清朝雍正年間,《樂安縣誌》(今山東廣饒縣)就把董永奉為國聖。在編年史的“古跡”部分,寫著:“董永寺位於城西太和村,離家很近。至今供奉的後人很多。“查誌忠所說的董永廟,就在今天廣饒縣的西邊。漢代為澧縣之地,澧縣屬齊縣,非感城縣。從廣饒縣到隋朝,華僑定居在贛城縣,這比董永生活的時間晚了500多年。說董永的老家在今天的廣饒縣,顯然是沒有根據的。又如江蘇《東臺縣誌》:“董永系西溪鎮人。"其中所載董永的故事基本上引用了《搜姬神》的原文,但將"黔城"改為"西溪鎮"。並說:“現在西溪鎮永遠和父墓在壹起。“但編年史的編輯在後面的評論中寫道;”參見《太平禦覽》永遠引用的劉向《孝圖》。它的文字說:董永乾是個男人,...今不傳於“地圖”,史家也不記載,黔城縣為山東青州府北鏡。為什麽是縣裏的西溪人?“地方誌編輯對董永的西溪人說法提出了不同的含義,並持否定態度。這種說法也難以立足。

總而言之,毫無疑問,董永的故鄉是博興縣。但清道光二十年《博興縣年譜》編者未作實地考察,認為董永墓《舊年譜》在崇德社和龍河窪,而對董永故裏博興提出質疑。實地考察發現,博興縣只有壹座董永墓,當時屬於崇德社(今陳戶鎮),人們習慣稱之為龍河窪,是同壹個地方的兩個名稱。這種編年史上的謬誤,是當時編年史者的淺薄和粗心造成的。

董永的傳說遍布中國幾十個省,還有董永遺址和古跡,如董永墓、董永廟、東宮廟等。,也是數不勝數,尤其是江淮壹帶,更是分布廣泛,影響深遠。

既然董永的家鄉在山東,為什麽董永的傳說會在江淮地區傳播和影響如此之廣?關於董永是否南遷,眾說紛紜。《中國人名詞典》稱董永曾南遷,其“董永”壹節寫道:“漢末取客數千,少失母,從父避兵,居汝南,後徙安陸……”《漢語大詞典》也采用這種說法,“董永”的解釋與《中國人名詞典》相同。這裏只說“為父避兵”,並沒有說明董永南遷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縣誌》載“董永,青州(今山東博興縣)幹客。我母親早亡,漢武帝太平中期,黃巾起義,渤海動蕩,父親來了,永遠遷徙……”清光緒五年,以孝感縣誌為例。移動這段文字。這裏“避兵變”的時代和歷史背景比較清楚,“兵變”指的是黃巾起義。但黃巾起義爆發於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縣吳氏墓葬石刻晚了30多年。黃巾起義期間,董永不可能住在安陸(今孝感)。關於董永南的遷徙,沒有其他記載。然而,這並不完全排除董永南移的可能性。

董永的故事在江淮流域廣為流傳,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資料,從它的流傳過程來考察。他的故事流傳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漢代,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統治階級以“孝”來教育人民。作為壹個孝子,董永成為人們道德效仿的榜樣,並很快傳播開來。董永的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然後在黃河流域廣為流傳。山東嘉祥吳墓石刻中的像和三國魏的《靈芝》是故事在山東及黃河流域流傳的反映。三國以前,江淮流域沒有記載董永的故事。

東晉時期,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黃河流域戰亂頻繁,長期分裂,社會極不穩定。大量士紳平民南遷,定居長康盆地。就這樣,董永的故事被帶到了中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董永的故事在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尋找上帝的董永》也出現在這個時期。這應該是董永故事的第二階段。

南朝劉宋建立後,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太子劉紹殺了宋文帝自立,改元朝為前期,史稱“罪魁禍首”。宋文帝的第三個兒子,武陵王留君,開始尋求幫助。因為殺父,劉軍以“孝”為號召,收買人心,獲得巨大力量。劉軍沿長江東岸到達新亭(今南京以南),登上王位。他的頭銜也是肖劍,他死後,謚號是孝武帝。劉的二十八個兒子也是按孝順程度排序,如孝、孝、孝、孝、孝、孝、孝、孝。因為劉軍提倡孝道是出於政治需要。所以,作為壹切美德之本的孝道,在社會上已經蔚然成風。孝元年,分析安陸設孝昌郡(後改為孝感),也是主張孝的。作為壹個孝子,董永自然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歷史人物之壹,董永的故事也因此得到了進壹步的傳播。長江中下遊出現了董永墓、董永廟、董永廟等有關董永的遺跡和古跡。由於南朝和宋朝的統治者提倡用行政手段,董永的故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董永的遺跡和紀念碑比黃河流域還多。

高漢軍代煙酒徐蓮村

1986年11月21日

漢代孝子董永及其故裏考證之我見

1987年4月5日、6日,漢朝孝子董永及其家鄉論證會在山東博興縣舉行。出席會議的有十位教授和專家,包括安、朱少厚和。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丁,回民區委書記李菊新,行署專員王,地區有關部門負責同誌;博興縣黨政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同誌也參加了會議。

示範委員會由10名專家學者組成,主任委員為安教授,副主任委員為朱紹厚教授和教授。

會上,博興縣政府高同誌宣讀了《漢書孝子及其故裏考據》及論文。經過認真討論和反復論證,壹致認為文章觀點明確,論據可靠,材料豐富,說服力強。

吳墓石刻畫像、魏靈芝、東晉幹寶、尋神等資料,充分證實了漢之子的存在。《吳墓石刻》、《漢書·地理誌》、《太平記》、《山東考古續誌》、《(山東通誌》、《青州府誌》、《博興縣誌》)充分證實是山東博興人。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研究漢代孝子董永,對於弘揚這壹傳統,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於董永是否南遷、董永從歷史人物演變為神話傳說的過程等相關問題,還有待進壹步研究。

漢朝孝子董永與家鄉論證會

1987年4月6日

示範委員會成員名單

主席:

安,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長。

副主席:

朱紹厚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

高敏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所長

成員:山東省博物館館長呂傳珍

馮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默然,《東嶽論壇報》編輯部副研究員

李詠嫻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洪生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徐景元濱州師範學院副教授

回民區委黨校副校長孫向忠

  • 上一篇:適合描述婚禮場地布置的高質量精致句子集合
  • 下一篇:金桔燉梨的功效與作用,金桔煮梨的功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