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德綱救不了京劇!
2.麒麟劇在社會上前途無量,因為不管的水平如何,他都能賣票,叫他“郭老板”也沒問題!
3.個人感覺京劇不會有太多的互動和參與,業內也很少有人能認清現實,放下姿態。人是練出來的,是“角”,是天生的高。以前剛唱幾句就說“唱得好”,現在不可能了。如果妳真的有優勢,就不會打招呼。這是人之常情,無關對錯,卻很現實。
4.郭德綱說“無心爭春”沒什麽用。就像這麽多年和“主流相聲”的矛盾,妳好了,別人就不好了。有些事情,活著就是錯的,很無奈!
京劇行業因為國家補貼,很多年都沒有完。蓋子不掀開,人就永遠是“國粹”,修行者走到哪裏都是“藝術家”。郭德綱麒麟劇社壹出,什麽都不用說了,京劇裏的遮羞布不見了。妳讓“大師”和“藝術家”有什麽感覺?
6.京劇沒落還是行業自己的事。如果妳抓住老笑話不放,妳會想吃壹輩子。春晚的戲曲節目是“扶貧”節目,得到了照顧和救助。
7.我覺得京劇不怎麽樣,但是能放下身段和郭德綱互動的人很少。唉!“大清已死”,辮子有什麽用?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藝術,是文化,是傳承。會唱幾段京劇就能成為京劇藝術家?如果能賣兩塊錢,就可以納入京劇界了。真是妄想!
這是自娛自樂的事情。我也想融入京劇圈。妳為什麽不直接問他他的俱樂部能不能融入音樂產業?
術業有專攻。相聲演員為了舞臺效果,學唱幾出戲,無可厚非。
可能是好玩吧。在生意中找到三五個角落或友誼,或者賺壹張銀票。玩吧。
再被街角的人稱為粉絲就好了。
但是如果妳認為妳可以做任何事。再加上拜了壹個牌位大師,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成了天使。再加上粉絲不知好歹。腦子壹熱,銀行基本就放下玩了。剛開始是意料之外,可能會有壹些收獲。很長時間了。粉絲也不傻。老是要他們出錢看相聲不是相聲,京劇也不是京劇的事。他們也不做。
我很驚訝。他也是壹名藝術家。難道妳不明白這些都是童心嗎?
也許他是個天才。或許振興京劇是個未知數。但他甚至越來越多地走出自己的大門。希望這次大家都搞錯了,京劇會蓬勃發展。所以他還不如去踢足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葉的大面積。郭德綱可以做到。
盛勇收京劇,看哪個領域能比得上,是可取的。麒麟劇社在號召,馬平川會等壹個常規期。看表演。郭德綱可以讓它發生。
壹句“專業京劇演員放棄原戲班,加入麒麟劇社”能“說明”主流京劇圈(所有著名演員都躍躍欲試)正在流向麒麟劇社嗎?毫無疑問,妳想得太多,太多,太少。麒麟劇社目前恐怕缺乏這樣的“吸引力”。
當於魁智、李勝素、尚等頂級大師“放棄”自己的劇團,加入“麒麟劇社”的時候,妳再問這個問題,可能就有點常識了。
幾年前,壹位女教師的辭職信“轟動全國”。她說:“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到處)!”她辭掉了工作,去看她想看的世界(其實她是和愛人在壹起)。是否意味著主流教師正因此而“流入世界各個角落”?不是吧?
壹個普通人的去留根本不會影響行業的興衰。至於麒麟劇社是否“前途無量”,能否取代中國京劇院的現有地位,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郭德綱麒麟劇社前途光明,也有可能最終融入主流京劇圈。
其實這並不是壹個復雜的問題。郭德綱麒麟劇社走的是德雲社發展壯大的方向和道路,已經具備了成功的必然因素。
相聲和京劇都是中國的傳統藝術。雖然都是很年輕的藝術,但是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是相聲,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因此,相聲藝術像中國文藝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上世紀改革開放後,許多相聲藝術家因為文化禁錮的打破而走上前臺,許多傳統相聲藝術家也壹改青春,在百花齊放的舞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而壹些傳統京劇曲目也逐漸得到還原和演繹,形成了壹個文藝輝煌的時代。
然而,到了90年代,由於西方文化的猛烈入侵和傳播以及現代娛樂工具的普及,中國的傳統藝術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相聲和京劇,似乎壹夜之間跌入低谷,甚至顛覆了國人正確的意識形態和傳統觀念,對中國人自身的文化藝術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形成了不可彌補的斷層。
德雲社的崛起是壹個意外的驚喜。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壹個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繼承傳統相聲藝術的基礎上,融入了時代需求的精神內涵的提升,同時又在市場的高度進行了鍛造,逐漸形成了藝術與市場的有機結合。用郭德綱的話說,這是正確的方式,而決定這種方式的關鍵因素是重視市場的重要性。前幾年有學者對德雲社現象提出了深刻的看法。去德雲社聽相聲的有學者教授也有普通人。這些人有的是厭倦了每天喝咖啡,想嘗嘗大蒜的味道,有的是喜歡每天吃大蒜,不習慣喝咖啡。妳主張什麽?這就是市場的本質。忽視市場就意味著忽視藝術。
有人說相聲發展到今天如火如荼,離不開文化藝術的正本清源,當然也不無道理,但如果這個正本清源是建立在忽視傳統文化藝術的思維定勢上,那麽相聲藝術就絕不會像今天這樣輝煌。相聲是草根藝術的沃土,在民間,就像壹道家常菜,人人都能流利地吃,這就是市場。
說了半天,沒提京劇,但也沒跑題。如前所述,京劇也是壹門比較年輕的藝術,京劇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藝術地位可以說是獨領風騷,但是是什麽原因造成了京劇目前的尷尬局面呢?有人說京劇不能適應快餐文化的社會現狀,有人說制度化讓京劇失去了改革、變革、創新的內在動力,有人說京劇的消亡是歷史進步的必然,等等。那我想問問這些人,為什麽郭德綱的麒麟劇社越來越火了?而且壹些體制內的專業京劇從業者對麒麟劇社高度肯定,甚至成為麒麟劇社的擁躉?這是不是所有中國京劇同仁都需要認真反思的問題?
當然,麒麟劇社的實力還很弱,但發展前景似乎很光明。郭德綱曾在壹次訪談節目中自信地說,路在這裏,任何人都可以走!郭德綱的做法實際上是他重視市場的存在。而體制內的人卻選擇性忽視市場,甚至認為藝術不能向市場低頭。不能不說這是體制內京劇圈壹個可悲可恨的普遍想法。國家用錢支持人民,唱不唱無所謂!
據悉,郭德綱已經在家鄉天津啟動了麒麟劇社天津分會的成立工作,這無疑將對天津的京劇市場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天津體制內的京劇從業者起到吸納作用。那麽,郭德綱為什麽敢做出如此大的舉動呢?說白了,是京劇的體制和政策為郭德綱創造了壹個市場,而這個市場的穩步發展和擴大,必將把京劇推向體制內消亡的角落。如果中國戲劇家協會沒有意識到自身問題的嚴重性,和中國曲藝家協會壹樣曲高和寡,遲早會被並入麒麟劇社,除了逐漸消亡。
中國所有的民族藝術都來自於社會底層人民的創造和提高。當壹種藝術被有意識地擡高,或者成為階級利用的工具,它自然會退出歷史舞臺。從根本上說,任何藝術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沒有這個基礎,就會脫離市場,脫離市場,就會死亡。
如果能納入,就證明國家重視京劇的推廣,這是壹件很大的好事。個人認為麒麟劇社不會並入國有體系,因為麒麟劇社是德雲社的下屬劇社,麒麟劇社單獨並入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編入,要和德雲社班長郭老師商量商量。另外,德雲社是大型民營企業,自負盈虧,國家體制不能納入,因為國有曲藝團靠國家救濟來養活體制內人員,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我認為郭德綱在京劇的發展中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京劇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傳統節目。而壹些學京劇的老演員,以前學這個東西吃了不少苦,現在卻吃老本,不看京劇的軌跡了。是國家給他們發工資和補貼。他們總說好像京劇。沒有發展。沒有錢。看,他們壹年到頭都要看幾場演出。國家非常重視培養年輕人。我覺得郭德綱不自覺的發展這個京劇也是壹件好事。做得好的事情不要開始打壓。我們國家有這樣壹個壞習慣,壹看到自己出名了,就開始給他們抹黑。很多人吃完就沒事幹了。他們真正對壹件事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都只是在胡說八道。20多年前我也喜歡唱京劇,但妳看看現在這個市場上那些有名的演員表演的不多。他們培養學生了嗎?我希望這些京劇名角不要裝腔作勢,多學學李玉剛和郭德綱。人們正在傳播和發展京劇。不要說人家不是這樣的,但是可以安排幾個節目給我們廣大人民群眾看。所以郭德綱喜歡京劇並將其發揚光大。我支持!
只要妳活著,總有壹天小老鼠會吞下死象!就算老鼠吃了大象,也只是長成了大老鼠,而不可能是大象。老鼠長得和大象壹樣大?更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