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10是元代繪畫大師、晚年掌門人黃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作,被譽為“中國十大名畫”之壹。這幅畫在清朝順治年間被燒毀,斷成兩截。前半卷單獨裝幀,更名為《富春山居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裝裱後,下半卷被命名為《富春山居圖余山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宮的繪畫生涯起步較晚。但他必須親自觀察山水畫,畫千山萬谷,畫出精彩的畫。他的筆法在五代宋初首先受董源和巨然學派的影響,後來又受趙萌的影響,善用濕筆刺麻。黃山畫山水,多以淡絳墨描繪江南自然風光。除了繪畫,黃還留下了壹些作品,如《富春無用師卷》和《寫山水戰術》,這些都是後人學習的典範。他的作品僅存於世。世界上能確定年代的畫只有7幅,都是他70歲以後創作的。最好最有名的是畫風景畫。
103010是黃維和尚無用禪師畫的。始於七年(公元1347),完成於十年(公元1350),當時黃81歲。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美景:嶙峋的山石,郁郁蔥蔥的樹木,密集地分布在山川兩岸,村落、平坡、亭臺、漁船、小橋散落其間。黃以清晰的筆觸,質樸的意境,生動地表現了遼闊的河山,達到了“山川秀美,草木蔥郁”的境界。對董其昌《富春山居圖》的評價是:“展覽將被三個承諾淹沒。”這幅畫真的給人千裏之外的感覺。無論是布局、筆墨,還是有意方法的運用,觀者都不禁驚嘆。正如雲南田所說:“平沙禿峰極野。”董其昌曾說,在長安看這幅畫,其實是覺得“心脾俱和”。
《富春》黃曾介紹他是如何創作的:“把描摹筆放在皮包裏,或放在好的景物裏,很容易摹仿樹木的奇異。”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享受江山灘釣魚的勝利”時,“袖中帶紙筆,每遇壹景,掉隊為模”。畫中的題字說明他花了三四年的時間去觀察和琢磨。
沈周丟了心愛的名畫,卻憑記憶畫了壹幅臨摹。
350年,黃把“寫山水戰術”的稱號送給了壹無是處的禪師。四年後,黃病逝。103010有了第壹個藏主,在世界上流傳了600多年。明朝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找到了明朝的領袖沈周。沈周也是文徵明和唐寅的老師。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把它放下,掛在墻上,反復欣賞,臨摹。
壹件舉世聞名的作品被大火救了出來,然後壹分為二。
雖然103010得救了,但是大火在畫的中間燒了幾個連珠洞。這幅畫分為兩部分,壹大壹小。這幅畫的第壹部分已經被燒毀,其余部分布滿了火的痕跡。前框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後人裱後命名為富春山居圖。另壹幅畫保留了原畫的主要內容,篇幅較長,但破損嚴重。裝裱時為了掩蓋火燒痕跡,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被切掉,放在了畫首。因為這幅畫曾經屬於無用的禪師,它後來被稱為富春山居圖。
龍帝不知道真品,卻遭到冷遇。
1745年,壹幅《富春山居圖》被征用入宮。乾隆皇帝看後,把它放下,在壹個6米長的卷軸的空白處題字,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他又得到了富春山居圖,這很難說。他在堅定宣稱第二本《留山圖》是贗品的同時,還高價購買了所謂的贗品。他還專門邀請大臣們參觀字畫。雖然有大臣鑒定,乾隆皇帝鑒定的贗品其實是真品,但是沒人敢找。而是紛紛附和,認原作為贗品,編為《無用師卷》。乾隆皇帝還命大臣梁在這本書裏寫貶義詞。後來有壹種說法:富春山居圖無用大師卷入宮後,乾隆皇帝其實已經鑒定了富春山居圖無用大師卷的真跡和仿制品的真偽,但在此之前,他將仿制品作為真跡保存,覺得特別不光彩,所以在真跡上畫了題字以示真偽,故意顛倒是非。
為了逃避戰爭,半傑作定居臺灣省省。
舊書畫其實就是在廢紙簍裏找到的題字。
上圖: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剩山圖)
上圖:石渠寶坻(無用試卷)
相關問答:相關問答:為什麽黃燦王鞏的《富春山居圖》能打動觀眾?乘上壹只小船,揮動壹雙槳,像壹只受驚的鴻雁,掠過水面。
天是藍的,色是澄澈的,山山光,遠至江邊,浪平如鏡。
遊魚,清數,時不時出鏡如流水;水邊吧,白鷺點,悠然自得。
白天的溪流,清澈見底;曉的河流,寒冷和霜凍;下個月的溪流是明亮的水晶世界。
兩岸小山,遙望縱深,如詩如畫;從路線上看,曲線曲折,如屏風。
嚴光在這壹年裏徒然微笑,沒有真正領略過這個美麗地方的風景。
皇帝和隱士,如今卻也像壹場夢,只留下空名。
只有遠山,重巒疊嶂;山中白雲,風起變化;曉山曉,欲滴青翠。
——蘇軾《向星郭子黎齊賽》
富春山居圖與中國文人精神
如果說西方藝術是壹場爆發性的百米沖刺,分秒必爭,那麽東方藝術就是壹場馬拉松,不到最後妳不知道誰會贏。富春山居圖可能是東方藝術非常典型的代表,西方幾乎沒有這樣的繪畫形式。它好長好長,700 cm長,相當於讀完了人生的每壹段。
人生路漫漫其修遠兮,年輕時的狂傲狂躁之路,恰恰需要用壹生的時間去慢慢修煉,讓自己冷靜下來。所以我覺得文人的藝術不妨從這壹部分入手,讓大家明白什麽是“文人”,黃就是文人。詩人王維走在陜西藍田的時候,忘記了所有的名利,留下了最感人的壹句話,就是那十個字——“我將走至水止我路,然後坐看雲起”。在人生絕望的地方,坐下來看雲壹朵朵升起。“走”表示“人動”,“坐”表示“人靜”。生活中如果動的太多,可以有機會靜下心來看看雲,發現雲和水是壹回事。在這十個字裏,王維講到了人生的壹個輪回。這個時候,我們說王維是個書生。他們寫詩,畫畫,彈琴,在自己的生活中完成自己。壹個讀書人最重要的不是畫畫,而是完成自己的人生。黃王鞏完成了他壹生中最後壹部作品《富春山居圖》,有點像《紅樓夢》。是壹場東方藝術的長跑,他不在乎作品有多少,在乎的是能不能在作品中傳達出他壹生的喜怒哀樂。
文化是傳承的,歷史悠久。《富春山居圖》這幅畫已經離開我們600多年了,悠久的歷史全都記錄在這幅畫裏。傳承文化需要耐心。我二十多歲就喜歡梵高的力量,直到老了才體會到富春山居圖的質樸之美。如果把西方藝術比作短跑,是激烈的、分秒必爭的,那麽東方藝術就是馬拉松,是孤獨的、不分輸贏的。就像齊白石最好的畫都是70歲以後,80歲以後達到巔峰,90歲達到完美壹樣,每次看他的傳記,我都想說我信不信活到90歲——也就是活到生命的盡頭——經歷了最神奇的力量。
所以,年輕的時候要熱愛西方的東西,像貝多芬交響樂中的野性因素。如果妳想喜歡古琴中的蘭花,妳可能必須超過50歲,因為它的“無聲勝有聲”在妳年輕時不會被理解。
黃的三個選擇
奠定文人的基礎
黃,本名陸健,因家境貧寒,被當地德高望重的黃樂先生收養。有人把它改名為“黃”和“紫九”,意思是黃已久。
黃生於南宋。他從小聰明,卻經歷了國破家亡。在元朝,他蔑視知識分子和漢族,以屈辱為生。他壹生中的三個重要決定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富春山居圖。
妳真的了解富春山居圖嗎?
《富春》的作者黃在80歲時開始寫壹幅關於富春江峰巒四季變化的長卷。
黃不像西方天才畫家凡高,七十歲以前從來不想當畫家。像所有中國宋元明清時期的文人壹樣,黃小時候讀書很好,壹心想參加科舉考試,成為壹名政府官員。四十歲之前,他追求的是地位。這個偉大的巨人曾經被放在壹個難以想象的枯燥的官位上,杭州政府是壹個只收田糧稅的小官。
改變他人生境遇的,不是任何壹個偉大時代的文化潮流,而是被特首牽連,入獄十年。罪行不像蘇東坡那樣令人同情,而是壹種相當高尚的貪汙罪行。五十歲時,黃出獄,成了壹名道士。他已經隱居了30多年。松花江邊的壹位大畫家,只為後人所知,每天擺攤,做著壹點也不體面的工作,靠賣占蔔為生。
從《富春山居圖》完成的那壹刻起,精通占蔔術的黃就預言這幅畫的未來命運將會被“篡奪”。黃在富春江呆了五六年才完成了這部作品。黃八十歲了,已經體會到人生充滿了回響,但不應該執著;從死亡開始到結束,只是壹種因緣。
當黃走近這幅畫時,他把它給了他的弟弟,弟弟說這幅畫“沒用”,還說自己是“大白癡”。弟弟壹無是處,看不透人生,渴望拍歷史名著。沒用的弟弟沒花壹毛錢就得到富春山居圖,他死後後人賣掉了。富春山居圖進入明朝,變得越來越有名。經過眾多大畫家的收藏,也開啟了世界繪畫史上少有的坎坷傳奇的收藏故事。
該畫卷歷經數百年滄桑,明代成化年間被沈周收藏。沈周自得此寶,愛不釋手,掛在墻上,反復鑒賞臨摹,見畫上無名人題字,便托朋友題寫。朋友的兒子看到畫這麽好,起了壞念頭,偷偷賣了,甚至說畫是偷來的。
壹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看到了富春山居圖。他非常興奮,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錢回到畫攤時,畫已經被買走了。沈周捶胸大哭,但悔之晚矣。來之不易的富春山居圖現在只留在我的腦海裏。沈周冷憑記憶抄了壹本《富春山居圖》來安慰自己的心情。
多年後,《富春山居圖》成為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的藏品,但董在晚年賣給了的祖父。清朝順治年間,吳宏宇繼承了富春山居圖。吳宏宇晚年彌留之際,想效仿唐太宗,把這幅畫帶到來世。在這幅畫即將被付之壹炬的關鍵時刻,吳宏宇的侄子吳靜安為了救那幅已經投入大火的畫,偷了壹根柱子,換成了富春山居圖。
然而,保存下來的這幅畫已經從朱利安洞穴中燒了出來,斷成了壹大壹小兩部分。到目前為止,這幅罕見的《富春山居圖》分為兩部分。1652,吳家弟吳之谷得到此圖,揭開壹小塊燒焦的部分,小心翼翼地重新裝裱後,恰好出現壹山壹水壹丘壹壑的景觀,幾乎看不到切割的痕跡。從那以後,很大壹部分叫做《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壹小部分叫做《余山圖》。
1745年,壹幅《富春山居圖》被收藏入宮。乾隆皇帝看後愛不釋手,壹直帶在身邊,時不時拿出來欣賞,並在壹個6米長的卷軸的空白處題詞,加蓋玉璽。
第二年,乾隆十壹年冬天,《富春山居圖》無用卷來到李鴻。他壹邊堅定地宣稱沒用的文案是贗品,壹邊又高價買下這個所謂的贗品。原因是這幅畫不是原創,但還不錯。
因此,他特地請大臣為兩卷《富春山居圖》題詞留念。前來看畫的大臣們無壹例外地稱贊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於真偽的寬廣胸懷,卻沒有人敢揭穿:這幅畫是真跡。
時過境遷,幾經波折,原本無用的《富春山居圖》主卷被悄悄放入清宮187年。直到1933,日軍攻占山海關。故宮博物院決定轉移其精美藏品,以避免戰爭的災難。從此,15年,富春山居圖連同故宮近百萬件文物,從北京出發,途經南京,輾轉數萬公裏到達川黔,在抗戰結束後運回南京。1948年底運到臺灣省。
被大火燒毀的富春山居圖的前半部分仍有五六英寸長。“壹山壹谷山水無似刀”,清初吳奇珍所持,名為《余山圖》。後來流入遼陽人王廷彬手中,被收入他的三朝寶圖。
有壹個程正奇,天真地請當時手握富春的紀“做壹面破鏡”,當然被拒絕了。然而,自此之後,剩下的山圖始終“絕跡”。
直到20世紀30年代,王廷彬的《三朝珍寶圖》流入江陰壹戶姓陳的人家,由上海雞骨閣的曹幼卿得到。它被拆開單獨出售,買方是吳湖帆。吳湖帆從蔡邑那裏買下了這幅殘卷,他是壹個古董銅器商人,他的家族壹直保存著這幅殘卷。他找到這戶姓陳的人家,取回了被當作廢紙的王廷彬的碑文,與沈的《無用之書》對照,確認是真跡。
於是,他興奮地在1944的《古今》雜誌上發表了《富春山居圖余本》壹文,盛贊《無用師卷》是“池翁壹生的第壹部傑作,亦是古今藝術之林之冠”,自己的美景書店也有了新名字“大池富春山圖角家”。20世紀50年代,經沙孟海斡旋,以5000元巨款賣給浙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