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母親河——汀江
汀江在宋、明、清時都稱鄞江。
據考,福建河流多由西向東入海,唯汀江獨南,按八卦圖示南方屬丁,故名汀水,後合成字改名汀江。
汀江發源於武夷山南麓的賴家山,匯眾山之水為壹溪,南流至涵前穿龍門峽而下,經長汀城關迤邐南流。
壹路納河田、南山、濯田諸水而下水口,右納桃蘭溪於武平縣店下,又左納由連城縣流出的舊縣河於上杭縣城郊九洲,流經城關再東南流,於永定縣立新鄉河口村出省,在廣東省的三河壩與梅江相匯。
汀江是福建省唯壹流經閩粵兩省的省際河流。
全長328公裏,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裏,匯納大小河流55條,總長度1137公裏。
汀江流域象壹片芭蕉葉子,四周山地,河流迂回曲折,上遊泥沙沖積,下遊灘多流急,河床變化復雜,上、中遊河床幾乎多為沙、卵石質,下遊河床質是卵石、巖石。
上遊長汀城關至中遊上杭城關河道多是伸延小平原地帶,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壹遇暴雨,大量泥沙被沖刷註入河流,影響通航。
中遊及支流舊縣河、黃潭河,因兩岸森林密布,植被良好,河水清澈見底,江面寬闊,水流平穩。
下遊從上杭南郊至永定峰市70公裏,落差85米,兩岸山峰陡峻,危巖聳立,在大山深谷的壓擠下,河床強烈下切,呈V形,航道狹窄,礁灘遍布,江水湍急,灘險達40余處,其中落差大於3米的灘險近10處。
峰市至石市是閩粵兩省交界地,全長只7公裏,俗名“半山”,兩岸石壁如削,河床狹窄,狼牙巨礁,林立棋布,流態紊亂,回旋飛濺,為千百年來的航運禁區。
汀江除上遊的長汀縣河田至水口和中遊的上杭至城郊壹帶地勢較平坦,水流較緩外,其余都是灘險櫛比,水位暴漲暴落,洪水期壹般為4~8月,枯水期較長,壹般為9月至翌年3月,洪枯水位差為9.5~4.7米。
汀江在福建省境內主流長度計282公裏,河流總長度611.5公裏,流域面積為9010平方公裏,水系通航裏程341公裏,分段通航裏程115.5公裏,建有水利閘壩7座,未建過船設施5座,船閘2座,跨河橋梁22座。
汀江幹流長汀城關至永定峰市219公裏,平均水面比降為1‰;長汀~河田36.5公裏,枯水期水深為0.2~0.3米,航道寬度3米,有攔河壩2座,船只上下不通,中間斷航7公裏;河田~水口25公裏,枯水深0.2~0.3米,航道寬度4~5米,無營運船舶,只有個別農副業船在航行;水口~上杭92.5公裏,枯水深0.3~0.5米,航道寬度5~7米,通航3~5噸機動船;上杭~峰市,枯水期水深0.4~0.6米,航道寬度5米,通航3~5噸機動船,航道中主要礙航閘壩有“三豐”攔河壩。
永定縣峰市~廣東省石市5.5公裏,因其天然河谷陡峻險要,礁石星羅棋布,枯水深0.3米,只通木排,但在石市以下(廣東界),航道條件較好,通航20噸貨船。
汀江主要支流有舊縣河及黃潭河,另有兩條小溪:
(1)舊縣河,在上杭縣城關附近註入汀江,河流全長99.5公裏,通航裏程22公裏,枯水深0.3米,航道寬3米,通航1~3噸木船,建有礙航閘壩1座。
(2)黃潭河,在汀江下遊小河口附近註入汀江,河流全長107.6公裏,通航裏程70公裏,枯水深0.3米,航道寬3米,通航1~2噸木船,有礙航閘壩2座,造成分段通航56.5公裏。
(3)濯田溪,在長汀縣水口附近註入汀江,河流全長65公裏,通航裏程11公裏,航道枯水期水深0.3米,寬3米,通航3噸級木船,目前只有個別渡運或農用小船在行走。
(4)桃蘭溪,在上杭縣河口註入汀江,河流全長57.5公裏,通航裏程19公裏,航道枯水期水深0.3米,寬度4米,通航2.5噸級木船,現已沒有運輸船舶航行。
客家首府——長汀
客家首府、唐宋古城長汀,古稱汀州,位於福建西部,閩贛邊陲要沖,西靠江西省瑞金,東鄰連城,南毗上杭、武平,北接寧化、清流。
總面積3099平方公裏,人口52萬,為福建省第五大縣。
年平均氣溫15-19℃,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長汀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福建古代文明發祥地之壹。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壹直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
從晉代開始,成千上萬中原 *** --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災荒,紛紛南遷, 定居於汀江流域,在與當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中,形成中國漢民族中壹支獨特的民系--客家。
南宋時,隨著汀江航運的開通,汀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延伸和組成部分,汀州城成為連接贛州、梅州的中心樞紐和商貿重鎮,“阛阓繁阜,不減江浙中州”。
爾後,無數客家人又從這裏起步,順著八百裏滔滔汀江水漂洋過海,不斷向外遷移,播衍海內外,開拓新的生存空間。
汀江流域成為客家民系的搖籃、天下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祖籍地,汀江被稱為“客家母親河”,汀州作為客家人的發祥地和大本營,被尊為客家首府。
千百年來,小城如金甌安放在閩贛兩省交界處山谷鬥絕的盆地中。
四周沃野平疇,城內臥龍山,壹峰突起,不與群峰相連。
而依山沿河修築的古城墻,把半個臥龍山圈進城內,構成了掛壁城池,形成城內有山,山中有城的獨特格局。
那汀江更像壹條飄逸的白練,穿城而過。
城枕山臨溪,猶如壹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汀江之畔。
城因水而美,江因城而更加靈動迷人。
宋朝汀州太守陳軒將之形象地描述為:“壹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
” 半個多世紀前,壹個飽覽了大半個中國風光的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在汀江邊充滿深情地贊嘆:“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壹個是福建長汀,壹個是湖南鳳凰。
”
長汀人傑地靈,哺育、造就了壹大批傑出才俊。
從宋至清(缺元代)歷代科舉,汀籍進士70名(含武進士4名),舉人265名(含武舉人87名),特奏42名,薦辟16名。
明清兩朝“五貢”528名。
輔佐鄭成功 *** 、最後使臺灣回歸祖國的清代名將劉國軒,清代著名大畫家上官周、黃慎,近代著名學者江瀚等,則是這塊土地哺育出的傑出代表。
歷史上,許多著名文化名人的名字響亮著這座千年古城。
唐代名臣張九齡,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大詞人辛棄疾、大詩人陸遊、世界法醫鼻祖宋慈、抗元英雄文天祥和趙綱,明代大科學家宋應星、思想家王陽明、文學家宗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等,都曾被這塊土地深深吸引,留下了珍貴的足跡。
他們登臺臨風的吟詠、潑墨揮灑的流雲、憂國憂民的慨嘆,使得長汀歷史文化的浩卷更加璀燦輝煌。
客家母親河與母親園
長汀是歷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臺胞的祖籍地,汀江是貫穿閩西、粵東客家地區的水路大動脈,是福建西部最大的河流,與閩江、晉江、九龍江同為福建四大水系之壹,汀江孕育了客家人,繁衍了客家民系,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汀江被稱為“客家母親河”。
汀江流域的客家先民以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勤勞智慧的雙手,創建了新的家園 ,形成了客家民系。
宋朝末年,由於戰亂加劇,壹部分客家子民從汀州出外謀生,沿著汀江順流而下,向上杭、武平、粵東、廣西、雲南等地遷徙。
明清時代,又有大批客家人遷往臺灣、東南亞以及歐美各大洲,至今客家民眾已發展到數千萬人,成為中國漢族中壹支重要民系,客家人以勤勞、智慧、勇敢、樸實的精神,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汀江不愧為客家母親河!
為了弘楊客家精神,於1995年由原全國政協委員、馬列來西亞太平紳士、南源永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捐資15萬元人民幣,長汀縣 *** 投資80萬元人民幣,在長汀縣城南五通橋邊修建客家母親園,整個園占地1500平方米,狀如壹艘巨輪劈波斬浪駛向海洋,園中客家母親塑像為壹端莊、秀麗的年輕勞動婦女形象。
由姚美良先生倡導發起的“世界客屬公祭客家母親河”活動首屆於1995年11月29日在客家母親園隆重舉行,世界客屬紛紛組團前來拜謁,祭祀這位世界客家人心中的母親和客家母親河。
以後每年度舉行壹次,至今已舉行了9次,每次都有來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香港和臺灣等地客屬鄉親以及閩粵贛“客家金三角”海內外嘉賓數千人參加。
尤以96年10月舉行的第二次公祭大典規模最大,遠道嘉賓還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地的客屬嘉賓。
客家美食之都——長汀
俗話說,沒吃過長汀菜,就不算到過長汀。
長汀可是個美食王國,是著名的中國客家菜之鄉、福建美食名城,素有“食在長汀”的美譽。
長汀客家菜源於中原,長汀客家人長期遷徙過程中,吸收了沿途的烹飪技藝,在定居長汀以後,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物產等特征,把中原的傳統烹調技藝,沿途吸收的烹飪技法以及當地土著人的烹飪技術加以融合滲透、兼收並蓄、博采眾長,形成了古今結合、南北結合、兼收並蓄、自成壹格的風味體系。
講究鮮香、清正、原色、本味和養生,以“鮮、香、清”見長。
形成了長汀菜最重要的壹個特色,就是菜肴的“原汁原味”非常突出。
烹飪是很少用味精的,甚至不用味精。
此外,糖也少用。
食品色素歷來不用。
菜譜中的蒸、燉、釀、燜、煮的菜肴特別多。
燉牛腩、精蒸白鰻、甲魚遊江、燉魚肚、精燉魚、蒸全魚、清湯田雞、清蒸鴛鴦鴿、雙燕迎春等等,這些菜都具有獨特的長汀山珍客家風味,“長汀豆腐幹”居汀州八大幹之首,有壹千多年歷史,馳名中外,光豆腐就可做近100多道菜。
曾經與長汀柿餅紅糖同為歷代貢品。
長汀河田雞是中國五大名雞之壹。
“白斬河田雞”歷來被列為長汀菜之首。
1986年獲得福建省省頒“地方特殊風味菜點”稱號。
傳統美食“麒麟脫胎”,又名“豬肚包狗仔”,也是長汀名菜之壹。
此外,長汀小吃品種繁多,有汀州珍珠丸、汀州雞腸面、蛋清魚丸等6個中華名小吃,有素炸肝花、芋子餃、燈盞糕等34個福建名小吃。
從早上壹直到晚上,在長汀的大街小巷,讓妳美不勝“吃”,“吃”心不改。
汀州客家文化
作為汀州附郭的長汀,是客家人最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地之壹。
汀州對客家民系的形成與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至深的,因此被眾多客家鄉賢譽為“客家的發祥地”、“客家首府”。
據學者考證,從東漢末年開始,成千上萬中原 *** 為躲避戰亂、災荒,紛紛南遷,幾經跋涉來到閩西汀州地域,客居於崇山峻嶺之中,在這“世外桃源”的境地裏繁衍生息,開拓創業,漸漸造就了中國漢民族中壹支獨特的民系——客家。
“沒有客家先民,就沒有汀州”。
正是客家先民如潮水般湧入汀州,帶來中原壹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加之人口的增長,汀州得以發展。
汀州至宋代已成為客家聚居的最大城市。
隨著歷史的推移,客家人又沿著汀江流域不斷向外遷徙。
宋元之間遷往廣東壹帶的居多,明清間又有大批的客家人漂洋過海,開拓賴以生存的空間。
源於長汀的汀江水滾滾南流,出福建,匯韓江,入南海。
正是汀江兩岸的沃土哺育了壹代代客家兒女,奮發圖強,事業有成。
於是,客家人把汀江稱為“客家母親河”。
已故全國政協委員姚美良先生,生前壹次次來到長汀,發起了隆重又而影響深遠的世界客屬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活動。
壹年壹度的公祭大典,吸引著壹批又壹批的海內外客家後裔長途跋涉、不辭辛勞回到汀州——長汀尋根謁祖,旅遊觀光,投資興業。
據統計,臺灣至少有六十多個常見姓氏的三百多萬人口源於汀州,香港有兩百多萬客家人傳自汀州,明末輔佐鄭成功 *** 的重要將領劉國軒是汀州人,清代畫壇巨匠上官周是汀州人,孫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愛國人士江庸的祖籍地也在汀州,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寫道“五百年前,我的祖先是福建汀州人”。
截止2009年7月,客家人已達壹億人之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過生存與奮鬥的足跡。
汀州的傳統文化由於中原文化的播衍輸入,歷代外來文化的滲透以及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長汀客家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
汀州客家博物館
長汀是客家首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眾多古跡、舊址至今保存完好,1993年為迎汀州千年慶典活動,在長汀縣博物館內特意組織陳列了客家專題展覽,成立汀州客家博物館。
整個展覽館占地700平方米,***分為四個展室五個部分,第壹部分為“享譽中華的客家首府”;第二部分為“燦爛繽紛的人文景觀”;第三部分為“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第四部分為“世界客屬壹家親”;第五部分為“崛起奮進的長汀”。
展館廣泛收藏了汀州客家從唐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置汀州以來,客家民系在汀州成熟發展的歷史,展現了客家先民在汀州這塊廣袤的沃土上生息繁衍,並遍及世界各地,使汀州成為中國客家大本營和客家首府的歷史過程,是壹部記載汀州跨越千年發展的史詩,充滿著客家人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由於展覽內容豐富,受到海內外來賓的壹致稱贊,被譽為“中國客家第壹館”。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
坐落於中國福建閩西長汀縣,汀江畔上的壹座四層的頗具客家民居風格的現代化建築“汀州客家研究中心”, 是世界上唯壹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和研究中心。
我們可以醒目的看到在裝飾的金色琉璃瓦的門樓上掛著由中國著名的民俗學家季羨林先生題寫的“中國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漆金橫額。
“中國客家研究中心”是已故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南源永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捐資二百六十萬元人民幣興建的。
近幾年來,姚美良倡議並組織了四次世界客屬公祭長汀母親河大典,海外客屬四千多人聞訊前來祭祖尋根。
姚美良有感於保留、繼承與研究客家文化的緊迫感,於壹九九七年興建了這壹獨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和研究中心。
該建築主樓四層,配樓三層,建築面積三千五百多平方米,主樓壹層為展廳,主要展出的是“五洲客家情”,以大量的照片、圖表、出版物、會刊、分刊、實物等系統地介紹了客家的起源,形成分散的歷史,世界各地客家社團活動,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介紹,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活動等等。
二層為辦公室、資料室、藏書室。
三層為接待室、客房。
四層是學術交流廳。
配樓的三層,分別為客屬馬來西亞廳、新加坡廳、泰國廳、港澳廳、臺灣廳、美加廳等,陳列反映客屬人士及社團在當地生存發展的照片、書籍、會刊及實物等。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已出版專刊《汀州客家報》二十余期。
舉辦了“汀江與客家人”學術研討會,來自廈門大學、華東師大、中山大學、江西大學、深圳大學等院校的壹百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提交會議的二十五篇論文已結集出版;舉辦了“客家傳統文化田野調查報告會”,出版了《汀州傳統民俗與廟會》論文集。
現任長汀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李文生,十多年來從事汀州客家研究,已著有《客家首府--汀州攬勝》、《汀江與客家人》、《汀江--客家母親河之歌》、《方方傳》、《歷史的探索》等專著。
近幾年來,李文生在姚美良先生的支持與鼓勵下,多次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臺灣等地出訪,出席客家文化研討會,拜訪客屬社團,介紹閩西客家文化的歷史與現狀,邀請他們來閩西尋根問祖。
中國汀州客家研究中心協助地方有關部門已成功地舉辦了五屆世界客屬公祭母親河大典活動,接待了來自在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五千多位海外客籍人士。
法國遠東學院教授、著名民俗、宗教專家勞格爾曾七次來長汀考察客家文化。
勞格爾參觀了客家研究中心後說,長汀的客家文化保留的非常豐富,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所展示的客家歷史、文物資料相當系統、相當豐富。
他驚嘆,在遠離中心大城市的地方,在壹個山溝溝裏竟有這樣現代建築的研究中心。
他更是對姚美良先生個人出資捐建這壹文化項目贊嘆不已。
他認為姚美良極有文化造詣和極富人格魅力。
他表示將帶學生來長汀進行客家民俗“田野”調查,並決定以客家研究中心為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