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請教劍的知識。

請教劍的知識。

壹、劍的起源和青銅劍的興衰。劍是“百兵之王”,在中國傳統冷兵器中有著非常特殊和輝煌的地位。劍最初是作為純粹的武器出現的。《說文》:“劍,人帶之兵。”釋名釋兵:“劍亦檢,故防檢甚重。它也是聚攏的,當它在體內的時候,它就拱起在手臂裏。”說明劍是防身的短兵器。隨著劍功能的不斷拓展和轉變,劍的形制也在不斷演變和美化,劍也越來越被人們所珍愛,因此有了劍的美譽。劍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廣黃帝遊記》說:“軒轅帝從壽山取青銅劍,刻天文古文字。”《管子》有“蚩尤使劍”之說。顓頊的劍在《筆記》中也有描述:“顓頊裏萊文家有此劍。如果四面八方都是兵,這把劍飛到那邊就會被卡住,經常會發出龍虎嘯的箱子聲。”這當然是神話傳說。而陶弘景的《古今刀劍誌》則詳細記述了自以來的許多君主劍,包括夏朝的禹、齊、太康、孔甲、商朝的太甲、武丁等。比如殷太甲的劍:“殷太甲三十二年,四月二甲子鑄劍,長二尺,文稱‘定光’,古書篆。”因此,泰漸康被稱為“定光”。古代的劍大多都很有名。荀子性惡:的劍:蔥,的劍:闕,的劍:陸,的劍:匕,和闔閭的劍:匕。然而,這些文獻中關於劍的敘述和傳說並沒有得到考古材料的證明。目前能看到的材質是壹把商代中晚期的青銅曲柄匕首。這種劍有劍的雛形:壹般長20多厘米,整體鑄造。劍身有脊,劍身與劍柄結合處有類似格子的突起,如陜西寶德於哲出土的鐘頭劍。但也有專家認為,這種劍是彎的,主要是北方遊牧民族用來宰殺牛羊的。不是真劍,但本質應該是匕首,周人的劍應該是由矛頭演變而來。另外,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出土的雕龍鞘匕首,應該是中原早期寶劍的實物。劍長23.5厘米,其中柄長5.7厘米,最寬處3.4厘米,重125克,蠟長成三角形,平柄有兩個孔,應該是柄用的。劍身中部飾有斜雷圖案。劍鞘長18.4cm,寬11cm,重125g。用鏤空龍紋制作,鞘口兩側各有壹只犀牛圖案。其劍身與日本考古學家梅原末治所著《殷墟骨矛》相同。所謂骨矛,應該是骨劍。所以商代鑄造青銅劍是有可能的。青銅劍是青銅時代的產物,指人類技術發展階段使用青銅武器和工具的時代。中國的青銅時代形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歷經夏、商、西周、春秋,持續了約十五個世紀。中國在進入青銅時代之前,有壹個漫長的技術探索和經驗積累的過程,這是石器和青銅並用的時代。在Xi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和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不純黃銅片。山東交縣三裏河龍山文化遺址也發現了銅鋅合金錐。甘肅馬家窯文化相關遺址中已出土青銅刀。仰韶文化距今6000多年,已經有不純黃銅制作的物件。後來,龍山文化遺址和馬家窯文化遺址出現了青銅制成的工具、農具和武器。作為兵器,形制相對簡單,制造相對簡單的劍應該出現的不是很晚,只是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考古資料。劍在西周早期開始流行。這個時候劍還是比較簡單的。自春秋以來,劍的長度和裝飾逐漸演變,形狀也逐漸改善。劍由劍身和劍柄兩部分組成,每個細節都逐漸有了統壹的名稱。劍身中央的直邊稱為“脊”,“脊”的兩側稱為“叢”,“叢”兩側的尖部稱為“刃”或“刃”,尖部稱為“尖”或“前”,劍身稱為“蠟”。劍的劍柄叫“柄”,用來連接柄與蠟的凸面叫“格”或“鏟”。典雅的青銅劍,以玉為格、頭,稱為“玉劍”。莖末端的圓形物體稱為“頭”,有的莖上有“箍”,莖周圍的繩子或牛皮條稱為“鐐銬”;劍的外殼叫“鞘”或“膛”。鞘由青銅、象牙或木頭制成,木頭往往由兩塊木頭組合而成,早期幾乎沒有紋飾。隨著劍的演變,鞘的裝飾越來越豪華,刻有紋飾,鑲嵌玉首飾。劍的發展和演變的特點是形狀更長、更規則。西周早期,除了長江三角洲形的花白劍之外,還有柳葉形的劍,如陜西長安張家坡206號墓出土的柳葉形平柄劍,劍身短柳葉形,無脊,中心略凸起。沒有情況下,蠟和莖處於自然過渡狀態;應該使用帶有兩個孔的扁平閥桿來連接手柄。2005年,陜西長安少陵平原發現壹把青銅劍,劍長27.6厘米,劍鞘19.6厘米,重224克,劍柄中空,有三個穿孔。劍鞘上刻有五條龍,中間有壹條主龍,左邊兩條,右邊壹條,下邊壹條。龍身扭曲交織,極為傳神。這把劍也是西周早期的產物。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墓葬中已出土20多把類似的扁莖柳葉形匕首,均在周文化範圍內。除陜西寶雞、岐山、長安等地外,周朝諸侯國舊址也出土了許多匕首,如北京房山燕國墓、河南洛陽龐家溝墓、甘肅靈臺伯墓等。從結構上看,這種劍是銅劍和木柄的復合結構,與北方草原匕首的連體鑄造結構完全不同。所以這種劍應該是周人專用的,是周文化的產物。它早期在首都紂王流行,然後傳播到各諸侯國。西周中期出現了壹種柳葉形的人面紋匕首,在劍體的劍柄上飾以人面紋,並在底座兩側做成凹槽,以方便木柄的嵌入,如陜西扶風齊鎮出土的人面紋匕首。這種劍在西周晚期傳到南方,如江蘇儀征的破山口,湖南長沙的金井。西周晚期以後,開始出現壹種形制各異的劍,如河南三門峽市郭國墓出土的四把劍,長29.7厘米至39.1厘米,劍身相對細長不規則,脊圓、柄柱、餅圓。這種劍是連體鑄的,明顯沒有木柄。近年來,南方壹些西周墓葬中出土了少量的劍。如浙江溫州甌海西周墓出土的三把青銅劍,劍長約26厘米,劍脊和劍柄均鑄有精美的雲雷紋,並鑲嵌綠松石。福建南平浦城仙陽鎮西周墓出土壹把青銅劍。劍長35厘米,圓脊,圓柱形劍柄,從頭上有小耳,劍身和劍柄刻有細密的雲紋、雲雷紋和盜紋,采用“失蠟法”鑄造。鏤空和通雕技術高超,劍身青冷。據專家說,這把劍是。此外,浙江東陽巍山鎮西周墓還出土了青銅劍。春秋早期和中期,匕首仍占主導地位,劍身似柳葉,比較細長。除了例外,劍的所有結構部分都出現了。如春秋初期河南三門峽市尚領村出土的劍,劍身細長,中脊有圓柄,末端有圓頭。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劍,結構和形制與前者相同,但沒有頭。這種連接脊和莖的結構明顯增加了刀刺時的強度。西周的劍壹般都比較短,壹般用作裝飾品和防身,裝飾品的作用大於防身。劍在當時成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顯示出它的威嚴、華麗和高貴。老子說“文質彬彬,端著寶劍”是當時貴族階層風尚的真實寫照。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戰爭頻繁,步兵興起,刀劍得到充分發展,其功能開始從佩戴防身擴展到禦寒殺敵。由於青銅武器堅硬、易碎且容易折斷,用於刺殺的青銅劍逐漸取代了用於劈砍的青銅刀。所以劍的長度逐漸增加,樣式也逐漸豐富。就劍脊而言,有圓柱形脊、棱形脊和凹形脊。就劍桿而言,有圓桿、平桿、橢圓桿等。有的圓莖有箍,有的沒有箍,有的兩端有頭,有的沒有頭;格子劍越來越多,大多是突出的“凹”形,有的是素色,有的是紋飾或文字裝飾。此時吳國、越國生產的青銅劍最為精良,質量遠超中原各國。《李周考公基》載:“吳越之金錫,此料也美。”《戰國策·趙策》說:“武幹之劍,肉試斷牛馬,金試切盤。”《莊子·刻意》:“夫有能勝之劍,必藏之,不敢用之。極其寶貴。”這些都說明當時的吳越寶劍用料考究,鋒利無比,紋飾精美,極為珍貴。“至尊寶”是“劍”這個稱號的由來。吳越最早的青銅劍可以追溯到西周。江蘇高淳夏達路出土了壹把西周中期的青銅劍。它長30厘米,莖長65438±0.7厘米。劍身扁平無脊,圓柄扁平,劍首呈喇叭狀,已具備吳越青銅劍的雛形。《漢書·地理誌》載:“吳越王勇武,故其民至今用劍,易死。”人民以他們的勇氣為榮,他們的武藝也很美。再加上吳越之地縱橫交錯,山多峽多,車馬難戰,多為肉搏戰。所以劍發展很快。據考古資料顯示,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出土的青銅劍數量非常可觀,包括越王勾踐的劍、越王鹿郢的劍(其目的是做弓)、越國勾踐的劍、吳越王顧北的劍(壹個瞎眼的大媽)等幾十種著名的王劍傳說 光武劍王的劍和五福茶王的劍,其中越王的劍約有50把。 其他零散出土銘文無法統計。除了吳越出土的壹些,大量的吳越青銅劍,尤其是《楚王傳》,大多來自湖北、河南、安徽、山東等地。如湖北江陵縣出土越王勾踐劍,河南輝縣出土吳王夫差劍,安徽廬江縣和南陵縣分別出土兩把吳王光劍。湖北荊州出土越王勾踐劍壹把,姑(盲姑)劍壹把這些劍在當時和後世都被視為珍寶。通過戰爭、掠奪、饋贈、婚姻等手段,離開故土,到外國貴族手中,出現在他們的墳墓裏。這進壹步說明吳越青銅劍的確被當時的人們視為“最珍貴”的。吳越的青銅劍形制比較統壹,尤其是壹些名劍、重劍、王者傳說,可以說已經基本定型,所以被稱為“吳越之劍”、“嶽氏之劍”。劍的長度壹般在40厘米到60厘米之間,各部分結構基本完整。有些劍還刻有圖案或銘文,或有交錯的金銀鑲嵌等表面裝飾。如湖北江陵王山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寶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寬5厘米,長8.4厘米。兩個邊緣在靠近正面的四分之壹處呈凹弧形,線條委婉流暢;從脊線斜起,脊線是直的;厚度特別凸,正反面分別鑲嵌藍色玻璃和綠松石;劍身飾菱形暗紋,近格錯金鳥印上有“越王壹見用劍”的銘文,字跡清晰,筆畫流暢;莖是圓柱形的,裏面有三個環;莖的末端有壹個頭,向外翻成箍狀,裏面鑄有十壹個極細的同心箍。多年來,吳越出土了許多吳越青銅劍,大部分與越王勾踐相似,只是制作和裝飾沒有那麽精良。吳越青銅劍有“三絕”之說,即菱形暗紋、劍首同心圓、青銅復合工藝。劍首菱形暗線和同心圓不僅見於有主人銘文的劍,如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也見於許多無銘文的劍。此類劍收藏於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皇家軍械博物館。發現菱形暗線是利用合金熱擴散原理制作的,說明當時發明了金屬合金化技術。同心圓是用極其精確的陶器模型鑄造的。青銅復合劍又稱雙色劍,采用金屬復合技術,即用低錫青銅鑄造劍脊,再用高錫青銅鑄造劍刃包裹劍脊,從而分別提高中間脊的韌性和劍刃的硬度,使青銅劍剛柔並濟,強化了劍的戰鬥功能。上海博物館、北京保利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湖北鄂州博物館及部分藏家有少量收藏。其中最著名的是臺灣省龔欽龍收藏的壹把越王周帶鉤的復合劍。劍為斜寬厚寬形式,全長53.5厘米,刃寬5厘米。中間有直脊,葉片薄,前端向內呈弧形,呈倒“凹”形,寬5.5厘米。兩側有鳥印銘文,正面有“越王周句”字樣,背面有“余十裏”字樣。越王洲有九把勾踐* * *是越王洲唯壹的復劍,也是唯壹的復王劍。在吳越青銅劍中,吳越和王劍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最早的時間是安徽淮南蔡家崗出土的吳王伯母送符反劍,是春秋中後期之交的吳王諸樊。這把劍是王子鑄造的。河南淮陽戰國基址出土的越王劍,是越王全咎後的越王晚期劍,時間應在戰國中期。因此,可以認為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是吳越青銅劍的鼎盛時期,其鑄劍技藝和形制獨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有人認為中國後來的劍,包括鐵劍,都是由吳越青銅劍發展而來的。楚國滅亡後,繼承了吳越的鑄劍技藝,其形制與吳越的青銅劍大致相同,因為是楚國所制,稱為楚劍。這種劍在各地的戰國墓葬中經常出土。如20世紀70年代在廣東四會烏丹山和廣東德清羅燕山出土的戰國早期和晚期的楚劍。近日,湖南湘西裏耶古城戰國墓出土了兩把2004年8月的楚劍。其中壹把是長69厘米的平莖雙色劍,另壹把是長40厘米的圓莖雙圈劍。戰國晚期的國家中,秦國的青銅劍以其細長的造型而聞名。劍的整體長度壹般約為80厘米或以上,柳葉形劍刃細長,劍尖長,劍柄長,大多約為18厘米。如湖北鄂州博物館1994年鄂州出土的壹把秦劍,長90cm,器身細長,近前回縮。感覺像是壹把拉長的粵式劍,平窄微凸,柄平無首。它應該用於安裝木質把手。這把劍的形狀與陜西臨潼秦兵馬俑博物館中的阿沁寶劍基本相同。秦劍的長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所以在實戰中可以更早的刺到對方。而且秦劍的劍柄很長,可以單手握,也可以雙手握,使用起來更加靈活。因此,有人認為,秦國滅六國,最終統壹中國,與秦劍在戰場上打擊和戰勝敵人的作用有關。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雖然冶鐵技術已逐漸成熟,但青銅制品仍廣泛應用於武器。劍的形狀和制造技術效仿戰國時期的秦劍。秦劍的制作比較簡單,大多是用泥塑壹次鑄造而成。秦建忠沒有發現復合劍。而工藝簡單、薄而長的秦劍,卻經過了實戰的檢驗,其奧秘就在於劍中銅和錫的合理配比。與其他國家的青銅劍相比,秦劍的劍是硬度和韌性的完美結合。考古資料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秦始皇兵馬俑壹號坑的壹把青銅劍,被重達150多公斤的陶俑嚴重壓迫,但劍沒有斷,拆下陶俑後直反彈。在對秦劍的研究中,還發現有些秦簡經過“鉻鹽氧化”處理,表面有壹層鉻鹽化合物。這種現代廣泛使用的金屬表面處理的先進技術,竟然出現在秦代的青銅劍上,真是不可思議。1994年,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出土了19青銅劍,長約86厘米。結構合理緊湊,劍身規整流暢。雖然被埋藏了2000多年,但出土時依然光亮銳利。因此,秦劍被認為是繼承和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造劍技藝的產物,其冶煉和制作技術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是青銅劍最後也是最輝煌的高峰。秦以後,青銅劍開始退出歷史舞臺,西漢時期仍有壹定數量。到東漢末年,它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世雖仍有極少數制作,但多以懷舊、仿古為目的。鐵劍悄然出現,扮演了正統劍的角色,翻開了劍史上嶄新的壹頁。第二,鐵劍興盛,劍合壹。鐵劍的出處在哪裏?陶弘景《南梁古今刀劍誌》見於文獻:“夏帝孔甲三十壹年,年九歲,采牛頭鐵鑄劍,刻'甲'字,刻中國古代篆書,長四尺壹寸。”這種敘述,就像“黃帝鑄劍”、“於霞鑄劍”壹樣,沒有充分的證據。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最早的鐵劍應該是1990年西周晚期河南三門峽郭貴族墓出土的玉柄銅芯鐵劍。此劍由鐵身、玉莖套、劍首、銅莖芯組成。劍通長34.2厘米,劍身長22厘米,寬3.8厘米,莖長12.2厘米,玉莖最大直徑1.8厘米,劍首兩端分別為2.7厘米和2.3厘米。結構如下:銅莖芯上端呈條狀與鐵劍體的脊部結合,表面鑲嵌條狀綠松石;莖芯的下端為圓柱形,插入中空的玉莖套中;劍頭的前端有壹個小孔,劍頭通過銅釘與銅芯鉚接在小孔中;銅釘兩側鑲嵌綠松石;劍頭上部為弧形,下部為方形,末端中空部分填充綠松石。玉莖和玉頭都是和田玉。莖白色帶黃、白、棕斑紋,刻有縱橫平行線和C形雲紋。首先是藍色,刻有四片花瓣和萼線。整個感覺器官形狀規整,雕刻精美,結構巧妙,制作精細。出土時劍身裹了壹層絲綢,裝在縫制的牛皮劍鞘裏。確定此劍為高溫塊煉法鑄造,屬於人工冶鐵制品。因此確認這把玉柄銅芯鐵劍是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鑄劍,被譽為“中華第壹劍”。壹般認為,在人工冶鐵之前,就有利用隕石(壹種含鐵的隕石)制作武器的過程,河北虞城縣、北京平谷縣出土的商代鐵邊銅鈸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確切可靠的考古資料,但是在人工冶鐵之前用天然隕石鑄劍的可能性很大。中國的鐵劍起步階段比較長。從出土的情況來看,春秋時期乃至戰國時期的鐵劍數量還是很少的。這是因為先民對鐵的性質和利用有壹個認識的過程,同時鐵的冶煉技術也有壹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鐵的出現,讓我們的祖先發現除了銅之外,還有另壹種金屬可以制成器皿,於是他們把原本叫“金”的銅,改成了“美元”或“吉祥金”,意思是好的金屬,把鐵叫做“邪金”,意思是壞的或比較差的金屬。因為武器的質量關系到士兵的生命,關系到軍隊的戰鬥力,甚至關系到國家的政權,所以要求最高,壹般用“美元”也就是銅制成。而鐵用於要求相對較低的農具。《管子·小匡》記載:“美元鑄劍戟,以驗犬馬;邪金試壤土鑄斤、扣、夷、割草。”另壹方面,由於當時冶煉和制造技術的限制,生產的鐵器多為鑄造。這種生鐵制品足夠堅硬,但不夠堅韌,因此不適合制造細長的劍和其他武器。所以當時的鐵劍都是短劍,多為銅柄鐵劍和玉柄鐵劍,稱為玉劍。1957年,甘肅靈臺景家莊秦國墓出土了壹把春秋初期的銅柄鐵劍。這把劍桿和劍格是用青銅鑄造的,兩邊有對稱的圖案。莖長8.5cm,扁平,兩側有內收弧,中間有四個縱向排列的長孔。網格長4厘米,厚0.4厘米,飾有動物面部圖案。劍體為鐵,殘長9厘米,寬3厘米,厚0.3厘米。焊接在青銅劍格上。春秋時期的鐵劍形制沒有統壹的圖案,可謂壹劍壹式,與同時代的青銅劍聯系不大。同時,除了鐵身,劍的其他構件都是由青銅、玉石甚至黃金制成。上面說的兩把劍是玉柄玉首和銅柄銅格。此外,1957年河南單縣後川出土的金格金頭鐵劍,劍長38.7厘米,突出的粗格和圓盤形劍首為金制。值得壹提的是,臺灣省龔欽龍藏的壹件“越州句鐵劍銅格”,寬5厘米,厚3厘米,兩面鑄有14字,分別為“越(嶽)州句、越(嶽)州句”和“子紮(左)用”。由此可見,當時的鐵劍數量十分稀少,用料考究,工藝精湛,制作精良,而且都是在貴族墓葬中出土,出土時有多處絲包痕跡,都說明這種鐵劍不是作為戰場殺敵的武器,而應該是皇家貴族防身和威風的武器。這種鐵劍的制作也不同於“邪金”,其冶鐵水平應該是當時最高的。
  • 上一篇:都市的系統小說有木有,鬧書荒啊
  • 下一篇:青春的印記作文6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