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壁,張掛在墻壁上的意思,代指掛在墻上的書畫作品。
康熙二十六年,指1687年,農歷丁卯年。
題名錄,音tí míng lù,科舉時代刻有同榜中式者姓名、年齡、籍貫的名冊。有的也在錄前載有主考、同考官等的姓名。清·趙翼《陔餘叢考·題名錄》:“壹榜進士出翰林衙門,例刻題名録,此葢本唐進士登科記之例也。”清·李漁《比目魚·假神》:“借本題名録查壹查,就知道了。”
市賣,賣東西的意思。市:交易;賣,銷售。此處疑為“市買”之誤。
正榜,科舉考試中按規定名額錄取公布的榜示。相對於副榜而言。
副榜,舊時鄉會試因名額限制,未能列於正榜而文字優良者,於發榜時別取若幹名,列其姓名於正榜之後,稱為“副榜”。《明史·卷六九·選舉誌》:“是時,會試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監者亦食其祿也。”也稱為“副貢”、“副車”。
同考,指同考官。明清鄉試、會試中協同主考、總裁閱卷的官員。因分房閱卷,故又稱房官。清制,鄉試自乾隆後從本省科甲出身的州縣官中選任,會試由各部選送科甲出身、資望素著者,由皇帝簡派,乾嘉以後,例用翰林院編修、檢討及進士出身之實缺京曹官。明·王鏊《震澤長語·夢兆》:“庚戌會試,公與汪伯諧學士為主考,余為同考。”
主司,指科舉的主試官。唐·李白《送楊少府赴選》詩:“天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康熙丁卯科, 江南主司乃北平米漢雯也。”
監臨,指科舉制度中鄉試的監考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主考和監臨說話,開了門,壹個坐在門裏,壹個坐在門外。”
提調,指明清科舉考試特設之官,又稱“提調官”。明制,順天、應天二府鄉試用府尹,各省鄉試以布政司官充任,會試則以京官用之。俱設壹員。掌理試場簾外壹切事務,封閉內外門戶,凡送卷、供應物料、彌封、譽錄等事,皆跟隨點檢查封。此外,殿試亦設,用禮部尚書或侍郎。清制,順天鄉試以府丞充,各省鄉試初以布政使充,雍正 (1723年—1735年) 間改用道員。會試以禮部尚書充。負責統籌安排考場內外各項事務。鄉試中又分內提調、外提調,分別管理閱卷事和考試事。
於涵芬,字潛伍。康熙二十六年浙江鄉試解元。其他不詳。(資料缺)
查聲山,即查升,(1650年—1707年),字仲韋,號聲山,浙江海寧袁花人。清代書法家。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時康熙帝選儒臣侍值以備顧問,他經薦入直南書房多年,累遷至少詹事。著有《淡遠堂集》。時人稱查升書法、查慎行詩、朱自恒畫為“海寧三絕”。
榜姓,記憶中是指該榜主考官的姓氏。未找到資料核查。望知者賜教。
乾隆丁卯,指乾隆十二年,1747年。
重預鹿鳴,即“重赴鹿鳴”。清制,舉人於鄉試考中後滿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壹幹支之年)開考,經奏準,與新科舉人同赴鹿鳴筵宴,稱為“重赴鹿鳴”。《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重赴鹿鳴宴”:“據 譚尚忠奏,雲南石屏州舉人賽璵,系雍正己酉科鄉試中式,曾任四川知縣,現年九十二歲,本年又屆舉行己酉科鄉試之期,請重赴鹿鳴燕。”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詩話下·重赴鹿鳴》:“(錢塘周天相)至 乾隆丁卯,重預鹿鳴,學士赴宴時,猶及見之……迨嘉慶丁卯,(梁同書)學士年八十四,亦重預鹿鳴,我等俱以是科後進修士相見禮。”
鄉薦,音xiāng jiàn,意思是唐宋應試進士,由州縣薦舉,出自《上池州衛郎中啟》。此處意思為中舉人。
羔雁,音gāo yàn,亦作“羔鴈 ”。釋義:1、小羊和雁。古代用為卿、大夫的贄禮。《周禮·春官·大宗伯》:“卿執羔,大夫執雁。”鄭玄註:“羔,小羊,取其羣而不失其類。雁,取其候時而行。”漢·班固《白虎通·文質》:“卿大夫贄,古以麑鹿,今以羔雁。”2、用作征召、婚聘、晉謁的禮物。《後漢書·陳紀傳》:“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時旌命,羔鴈成群。”晉·傅玄《艷歌行有女篇》:“媒氏陳素帛,羔雁鳴前堂。”清·龔自珍《與人箋》:“然猶有可言者,曰致其羔雁,而甲乙其時藝,則亦舉業之師也。”
諸彥,音zhū yàn,意思為眾賢才。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今昆弟友朋,二三諸彥,***盡之矣。”宋·王安石《次楊樂道韻·後殿朝次偶題》:“忽隨諸彥登龍尾,尚憶當年應鵠頭。”
靈光殿,西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余在魯國曲阜建造的宮殿,其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觀,為當時國內較大的建築物之壹。東漢文學家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魯靈光殿者,蓋景帝程姬之子恭王餘之所立也……遭漢中微,盜賊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見隳壞,而 靈光巋然獨存。”後因比喻碩果僅存的人或事物。清·趙翼《吳門喜晤王述庵司冠》詩:“始知天予老健身,特教巋作靈光殿。”
筮仕,音shì shì,釋義:1、古人將出做官,蔔問吉兇。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壹百韻》:“端詳筮仕蓍,磨拭穿楊鏃。”蘇仲翔註:“筮仕,蔔作官的命運。”2、亦指初出做官。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夢狼》:“長子甲,筮仕南服,三年無耗。”何垠註:“初官曰筮仕。”
秩,音zhì,從禾,從失,失亦聲。“失”為“軼”省。“軼”意為“後車超前車”,引申為“(車輛的)動態排序”。“禾”指“五谷”,引申為“俸祿”。“禾”與“軼”省聯合起來表示“動態的俸祿排序”。本義:根據功過確定的官員俸祿。引申義:根據功過評定的官員品級。再引申義:次序。說明:古代官員的俸祿並非鐵飯碗,而是根據年終考評確定。有功者俸祿增加,有罪者俸祿減少乃至取消。這就像官員的座車組成的車隊,有的車可以超上去,提升自己在車隊行列中的位置,有的會拉下來,落在後面,這就有了動態排序的概念。秩,後來有了次序的意思。另,計算年份時,十年為壹秩。舊時的書套也稱“秩”,壹套書為壹秩。
諸侯半,代指知縣。化用杜甫詩《舟中苦熱遣》中“縣實諸侯半”句。
篾由見,蔑視的意思,由宋·範公偁《過庭錄》:“曹蒙銜命察訪,蔑視郡縣,威令甚嚴。”演化而來。
物變,音wù biàn,意思指事物變化。出自《淮南子·泰族訓》:“人之所知者淺,而物變無窮。”宋·蘇轍《和鮮於子駿益昌官舍八詠》之壹:“空使坐中人,慨然嗟物變。”
八九,音bā jiǔ,釋義:1、事物組合成分或事情發生機率的八九成。《文選·幹寶·晉紀總論》:“大極其尊,小錄其要;機事之失,十恒八九。”2、接近全部,有大半、差不多的意思。《紅樓夢·第七壹回》:“趙姨娘原是好察聽這些事的,且素日又與管事的女人們扳厚,互相連絡,好作首尾,方才之事已經得八九。”3、孔門七十二賢。《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邁三五而不追,踐八九之遙跡。”三國·魏·曹植《魏德論》:“越八九於往素,踵帝皇之靈矩。”
露電,音lù diàn,釋義:1、朝露易幹,閃電瞬逝。比喻迅速逝去或消失。語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壹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宋·蘇軾《送路都曹》詩:“那將露電身,坐待收千鐘。”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詩話·重赴鹿鳴》:“即予同年生,八九已露電。”2、比喻人生的短促。宋·陸遊《感事》詩:“若悟死生均露電,未應富貴勝漁樵。”
額解,音é jiě,意思是謂放寬定額。
大衍,音dà yǎn。大衍壹詞,主要源自《周易·系辭上》,其中論述古易揲蓍草取卦、蔔筮之法時提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但對於這句話,歷代學者給了許多解釋,至今無統壹結論。後漢·荀爽: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乾)初九,潛龍勿用,故用四十九也。南宋·朱熹:大衍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九,蓋皆出於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無論何種解釋,“大衍之數五十”是確定的,所以,此處以“大衍”來代指錄取了正榜舉人五十名。
漫漶,音màn huàn,釋義:1、模糊不可辨別。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於是棟楹梁桷板檻之腐黑撓折者,蓋瓦級甎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鮮者,治之則已,無侈前人,無廢後觀。”2、猶迷茫不清。元·謝應芳《辨惑論》:“予蚤歲見王者為親戚祀神,吐鄙俚之詞,僥漫漶之福,輒羞赧去之。”清·金農《懷人絕句》之二十:“七年不見朱循吏,往事漫漶如埽塵。”
詅賣,音líng mài,指誇炫貨物以求出售。詅:叫賣,“詅羹於市。”
優曇,音yōu tán,即優曇婆羅花,在佛經又有不少譯名,例如:優曇缽羅、優曇波羅、優曇跋羅、優曇婆邏、烏曇婆羅、烏曇蘿,或稱優曇缽、優曇、烏曇。《無量壽清凈平等覺經》:“佛語阿難。如世間有優曇缽樹。但有實無有華。天下有佛。乃有華出耳。”《法華文句》卷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壹現。”《慧琳音義》卷八:“優曇婆羅花為祥瑞靈異之所感,乃天花,為世間所無,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在佛經中,通常提到優曇婆羅花大多是在形容極難遇到佛陀出世,正如極難遇到優曇婆羅花壹般。宋·蘇轍《那咤》詩:“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五七:“難憑肉眼識天人,恐是優曇示現身。”在現實中,優曇婆羅樹的學名為 Ficus glomerata,屬桑科,多產於喜馬拉雅山麓、德幹高原及斯裏蘭卡等暖濕之地。樹高丈餘,葉似梨,其果大者如小兒拳,小者如拇指,十數顆聚生於樹幹。生、熟皆可食,然味不佳。其花為隱於花托之中,人眼難見其花,故乃有種種臆說。
方山子壹般指陳慥(zào),(生卒年不詳),字季常,北宋眉州(今四川青神)人,壹說永嘉(今浙江永嘉)人,陳希亮第四子。居於黃州之龍丘(今湖北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晚年隱於黃州歧亭(今麻城歧亭),自號龍邱居士,庵居蔬食,徒步往來山中,不與世相聞。人以其所著之帽方正高聳,似古之方山冠,因謂之“方山子”。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貶黃州,屢探陳慥於岐亭,並為之作傳,始知其名。本條詩話中“賢哉方山子”,是謂《題名錄》的原主人姓方,並將其喻作隱居於山間的陳慥。
臧弆,音zāng jǔ,意思是收藏,密藏。《漢書·陳遵傳》:“與人尺牘,主皆臧弆以為榮。”
吟箋,音yín jiān,意思是詩稿。亦指寫詩用的紙。宋·陸遊《病起》詩:“收拾吟箋停酒椀,年來觸事動憂端。”元·吳渭《送詩賞小劄》:“第三十壹名止五十名,各筆壹貼,墨壹笏,吟箋二沓。”
裝背,音zhuāng bèi,壹般指裱畫。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裱畫應為“裱褙”,亦作“裱背”。指貼在襯墊物上借以加固或供陳列;特指粘貼(如壹張紙)在結實的材料上作為裝訂。即用紙或絲織品做襯托,來裝潢字畫書籍,或加以修補,使之美觀耐久。凡裱褙必兩層,書畫等正面向外者,謂之裱;以無染素紙襯托其背者,稱為褙。
吳鱗潭,清代國子監祭酒。其他不詳。(資料缺)
祭酒,明清時期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清代設二名,滿漢各壹人,官階為從四品。
啟聖祠,位於位於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13號的北京文廟內,又名孔廟,先師廟。北京孔廟,為中國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積2.2萬平方米,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坐北朝南,古建築面積約有74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沿中軸線分布,左右對稱,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大成殿後建“啟聖櫚”(現崇聖祠),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修建先師廟西廡及“啟聖祠”。雍正二年(1724年),加封孔子先師五代並為王爵,將“啟聖祠”更名為“崇聖祠”。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文廟內進士碑林,陳列豎立於先師門內及大成門前院內東西兩側,***198通,氣勢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進士姓名、次第與藉貫。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及第者計51624人(含狀元、榜眼、探花)。
元人題名碑。元朝科舉考試分左右兩榜。當時天下人***分四等,依次分別為:蒙古人、色目人(西部各少數民族及西方民族)、漢人(北方漢族)及南人(南方漢族及其他族人)。不同等級的人分開考試,蒙古人和色目人是考兩場,漢人和南人要考三場。其內容則蒙古人、色目人較易,而漢人、南人較難。考中的名單,蒙古人、色目人列壹榜叫“右榜”,漢人、南人另列壹榜,叫“左榜”。錄取名額兩榜相等,但派起官來,蒙古進士比色目人高壹等,色目人又比漢人、南人高壹些。如果蒙古人、色目人願參加漢人、南人的科目考試,考中之後,再加壹等派給官職。
紹興十八年。紹興,宋高宗年號,***32年,1131年—1162年。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壹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壹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紹興十八年,1148年,有戊辰科考試,王佐中狀元。朱熹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準勅賜同進士出身。
仿,音fǎng,效、依的意思。通作“仿”,亦作“放”。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