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文章背景
最近,我讀了毛姆的書單,其中有壹段提到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寫了壹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當代小說》。他不認為小說只是壹種消遣,而是我們討論大多數問題的媒介。
他說,在未來,小說將成為“整個社會的協調者,相互理解的渠道,自我反省的工具,道德的體現,生活方式的交流,習俗的聚集地,以及對法制和社會教條的批判...我們將通過小說研究政治、宗教和社會問題”。
看完這個,我覺得壹部小說可以從這麽多角度去研究和解讀。同樣的,壹本書或者壹篇文章也可以從很多角度去讀,對吧?
在看作品之前,我想和大家聊聊什麽樣的作品才是經典。因為妳有判斷妳讀的是經典書還是暢銷書的標準,妳知道該用哪種方式去讀。
什麽樣的作品是經典作品?
比如有經典小說:《中國四大經典小說》《人生與平凡的世界》,還有底層原理和方法論的書:《高效能人士的原則和七個習慣》,等等。
在我看來,經典作品有以下三個特點:
1.吸引讀者的興趣。至少讓讀者願意讀下去。
2.時間價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這種理論或文學價值還是值得研究的。比如10年後,百年後依然會感興趣的作品。
3.普遍性和壹般性。它能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或者暴露大多數人的痛點,而不是少數人的問題,所以受眾比較大。
看作品的人多,可以廣為傳播,稱之為好;反之,受眾少,即使知名度比較高,也只是小房間的大多數,可能壹時很受歡迎,壹年左右就沒人管了。
這時候妳手裏拿到壹本書,妳就有壹個大概的想法:是經典還是暢銷書?我的建議是多讀經典書籍,暢銷書為輔。(當然,今天的主題是實用幹貨書籍,暫時拋開其他書籍。)接下來,妳可以開始準備正式的閱讀了。
怎麽看書?
以下是我的三點想法:
1.從內容來看。這本書是關於什麽的?具體知識點有哪些?可以是整本書的內容,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的單獨搜索。
目的是從書中獲得妳想要的知識。
整本書怎麽看?
首先,瀏覽書籍,發現問題。
打開壹本書,先找出3-5個問題,然後去找書,標出重點章節和大概頁數;瀏覽重要章節。
1.快速瀏覽,找到這本書的主旨。
第壹步:快速瀏覽書的封面、前言、後記、目錄。前言很重要,也容易被忽略。大致介紹了作者寫這本書的背景以及書中的重要內容和章節。
第二步:寫下妳想問這本書的3-5個問題?當然,再具體壹點就更好了
可以參考“閱讀中的四個問題”這個大框架,找到自己的學習目的:也就是我想解決什麽問題?
這本書的內容是什麽?
2)作者的主要思想是什麽?
3)這本書有意義嗎?
4)這本書與我相關嗎?(最重要的是,妳的下壹步行動)
2.標出重點。我會在目錄上註明的?,然後給相應的問題編號。
3.脫脂。隨便翻翻,看看上面寫的什麽。您說什麽?
第二,預估時間,找到答案。
這樣做的好處是壹本書的所有內容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是什麽樣的主食或者快餐?我應該從頭讀到尾,還是從壹章開始?妳打算花多少時間閱讀?
讀書的過程就是尋找問題的答案,我主動去找。我特別想知道“答案在哪裏”。現在基本能讀30分鐘左右,有時候讀著讀著就忘了時間。
關於重點閱讀筆記,先在書上劃壹條線,然後整理筆記或者畫思維導圖。
第三,找準狀態,深度投資。
要達到快速閱讀的效果,需要心、手、眼、腦結合。要思考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不妨設置壹個番茄鐘,休息壹下。
很快妳就發現這樣讀有點慢?低效?
壹個問題是:市面上的書層出不窮,每個月都有新書上榜。這樣繼續看下去太費時間了。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結束。
另壹個問題:看完之後,妳能吸收所有的內容嗎?吸收不是說記住,而是用自己的工作生活場景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壹個解決辦法:區分不同類型的書,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有些書需要精讀,有些書只需要翻幾頁,有些書可以摘抄重點。重要的是妳的大腦裏留下了什麽痕跡。
對於經典書籍,我建議妳這樣讀:
比如有比較完整的領域邏輯框架的書,適合精讀,也就是包含了該學科或領域大部分基礎知識,適合通讀的書。也就是說,按照作者的框架去閱讀,然後通過書籍或者其他資料來延伸閱讀,進行補充。
比如閱讀方法:如何閱讀壹本書,入門思維:黃金金字塔原理,進階思維:學會提問等。
對於暢銷書,我建議妳這樣讀:
比如妳只想從書上找壹個知識點,直接翻到與該知識點相關的頁面。
比如妳想在這本書裏找到壹些有用的知識點,直接提取重點就可以了。
具體的閱讀方法有哪些?它們是我自己常用的三種。
1)摘錄閱讀。
把書當做閱讀工具,查閱解決壹個小問題或興趣點,從而達到目的,不要停留太久。
看這種實用的書,最重要的是能夠把書上學到的東西為我所用。
比如我寫的這篇文章,“這些10的自媒體寫作框架幫妳秒殺所有文章!”,是本書的精華摘錄,供妳寫作時參考。
以上為摘抄筆記。
2)主題閱讀。同壹題目,列出壹系列妳想解決的問題,從書上找答案,然後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分類總結。比如我做了以“如何學習”為主題的讀書筆記,整理了壹篇文章《學習|高效學習的秘訣都在這裏!(推薦收藏))
3)延伸閱讀。以書上的知識點為基礎,關聯相關知識,化為己用。
也可以從書中某個知識點獲取相關知識。比如這篇讀書筆記,就是我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裏單獨挑出的“註意圈和影響圈”理論,並以此為知識點展開。比如這篇文章《告訴妳壹個秘密:成大事的人都在關註這個圈子裏的事!》
我怎麽理解這個理論?
它從哪裏來?解決什麽問題?
應用在哪裏?
我能用它解決什麽問題?我有什麽行動?
我能想到哪些與之相關的知識點?
用自己的方式學習,並拓展書本之外的知識點,為知識尋找應用場景,寫下行動計劃,直接指導實踐。
摘抄閱讀是壹種比較簡單的閱讀方式,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是粗加工,後兩種閱讀方式加入了更多自己的思考,屬於深加工。
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2.從寫作技巧來看。妳不妨先欣賞壹下他的整體寫作框架,再詳細拆解壹下它的局部元素,比如選題、立意、開頭、結尾、案例、如何詳細講解等等。
目的是學習寫作技巧。
妳需要考慮幾個關鍵問題:
1)這篇文章哪個部分寫的比較好?為什麽?
2)妳為什麽能打動我?
3)我能從中吸取教訓嗎?
這時候妳就充當了編輯的角色,壹層壹層的拆解文章的結構,檢驗文章的邏輯,找出文章的特點,比如題目是否受大眾歡迎,思路是否新穎,激發讀者的興趣。
這種閱讀方式適合作家學習和模仿優秀作品。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同樣,讀壹篇文章也是壹樣。比如我的文章《收藏貼:如何拆解壹篇文章?看完這篇文章就夠了。是拆解別人的寫作技巧寫出來的。
3.想想作者的思考角度。
作者的寫作背景,在什麽情況下寫了這篇文章,解決了什麽問題?他是如何發現問題並解決的?他自己做的嗎?
目的是了解他的寫作背景,以及他是如何構思出壹部讓自己滿意並受到讀者歡迎的作品的。簡單來說,就是站在他的角度考慮他是怎麽想的。
壹般作者會結合自己專業的壹套理論和實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論,把行動總結成文字或者分享在壹本書裏。
他是怎麽做到的?以下是我的想法:
寫自己想寫的,讀者願意看的,也就是說妥協。
1)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他為什麽要寫這篇文章或這本書。
文章價值:他解決了什麽樣的問題?是給誰的?什麽樣的人的問題都能解決。他的切入點是什麽?也就是按照什麽邏輯來構建框架。比如流程步驟,循序漸進等。
他會考慮讀者,還是只考慮自己的感受?當然,他會考慮讀者。
2)作者將從用戶和讀者的角度思考:
我能為讀者解決什麽樣的問題?
誰是我的讀者?他們是什麽樣的人?
他們有很大的基數嗎?也就是說受眾是大還是小?
弄清楚我能解決的問題後,如何讓他們接受我的工作?
首先,他們有興趣看我的作品嗎?如何在閱讀我的作品的前提下,讓他們覺得有趣,有價值,快樂?讀起來,有趣又有價值。
其次,他們看了我的作品有什麽收獲嗎?有趣、有知識性、有價值。
最後,希望他們看完了。有什麽動作嗎?目的是啟發、思考、娛樂、行動、傳播和分享。
從這個角度閱讀,恭喜妳,妳已經進入了深度思考階段。這種閱讀方式需要很深的思考能力。
好了,今天的文章分享完了。這是我在書中看到的內容的延伸說明。書中的壹句話,關聯著如何閱讀壹本書的視角。同樣,壹篇文章,壹個知識點,也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理解。
04摘要
寫這篇文章有兩個原因:
第壹,記錄和分享閱讀信息的各種視角;
二是提醒自己保持極度開放的心態,包容多種角度和觀點。不要做壹個拿著錘子的人,因為整個世界就像壹個釘子。
希望妳看完能寫壹篇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