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性的山羊胡,小黑圓眼鏡,簡潔得體的著裝,人稱他是不乏“明星氣質”的設計師
如今,70歲的他,眼神依舊如同二三十歲:激情銳利、充滿智慧。
也許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妳壹定看過他的設計,遍布在各大商超的貨架上。
迄今拿過600多項國際設計大獎,自稱
“自己的設計不是貴,是超級貴”
,卻依然深受人們喜愛。
▲logo設計作品
他的設計觀,東西交融,雅俗***賞,堪稱中國文化的傳承人。
他說,不是我對中國文化理解有多深,是我知道怎樣把它表達出來。
他就是陳幼堅,平面設計界的教父級人物,公認的全球十大著名設計師之壹。
(王澍、貝聿銘、馬巖松等大師均位列此“全球十大”榜單)
▲陳幼堅(AlanChan)
01
設計“教父”
不可否認,這是壹個成功的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除了可口可樂,我們從小嗑到大的洽洽瓜子、至今也很愛喝的
維他奶
還有
李錦記、藍月亮、尖叫
等,它們的logo標識均出自他手。
看得出都是年代感十足的經典之作。
▲農夫山泉尖叫系列
有人可能不知道,與諸多設計大師不同。
事實上,
設計教父陳幼堅並非科班出身的設計師,
也沒有過系統的設計專業學習經歷。
除了受到父親對他的藝術啟蒙,
其余經驗全部來自於自己的親身實踐。
▲兒時與父親的合照
20歲開始去外國人開的廣告公司做助理學徒,邊幹邊學奮鬥了10年。
本想著繼續幹下去,但由於當時行業內的“免費比稿”風氣盛行,讓陳幼堅非常厭倦。
1980年,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年輕時候的陳幼堅
1986年,起初創業的達爾訊廣告公司,正式更名為
“陳幼堅廣告設計公司”
1996年,陳幼堅設計公司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Graphis》雜誌評選為
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壹,也是唯壹獲此殊榮的華人設計公司。
▲上海外灘美術館logo設計
▲國家大劇院logo設計
真的很難用壹個詞概括陳幼堅的作品,因為他的設計遍布全球各個領域。
如果非要舉出壹個最著名的,那就不得不提到他的“SEIKO書法鐘”。
把精妙繁復的中國文化與工藝,用現代設計技巧重新鋪排,創造了壹個
具有中國書法精髓的時鐘。
▲被美國舊金山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
乍壹看似乎平平無奇,等它的指針壹“動”起來
,妳就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分針與漢字楷書點畫符號的交叉,
正好組成完整的中文數字。
壹、二、三、四、五、六、七、八
“與其說這是個時鐘,
不如說是寫在圓形宣紙上的書法作品,
因為我在寫書法或者在欣賞書法作品的時候
同樣有壹種時間靜止的錯覺,
這也是我的靈感來源之壹。”
——陳幼堅
02
拿過600多項國際設計大獎
原來生活中那麽多眼熟的設計,都是陳幼堅大師的設計。
其實他的設計和藝術遠不止此,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還有哪些經典的優秀作品。
▲部分海報作品
唱片封面設計
80年代的時候,陳幼堅為很多當紅巨星都設計過唱片封面,其中有羅文、梅艷芳、張國榮、羅大佑等等。
▲羅文《射雕英雄傳》封面
▲梅艷芳《飛躍舞臺》封面
▲羅大佑《愛人同誌》封面
其中和哥哥張國榮合作得最久,從出道到89年告別演唱會,
陳幼堅壹直張國榮的禦用設計師,包攬了他所有唱片的封面設計兼美術指導。
▲陳幼堅與哥哥的合照
1983年《張國榮的壹片癡》
1984年《Leslie》
1987年《SummerRomance'87》
1988年《VirginSnow》
1989年《Salute》
1989年《FinalEncounter》
這張封面中的“FINAL”特效,放到現在做根本不是問題,當時卻是陳幼堅用木頭純手工搭建出來的!
為什麽說他的設計“貴”,起源就是80年代,唱片行業的報價他最高,幾乎是行業標桿。
即便這樣,找他的人依舊絡繹不絕。這大概就是實力吧~
海報設計
他的海報設計也是壹絕!
▲海報展現場照片
2002年,
為北京申奧設計的招貼畫。
五環顏色環繞著天壇,體現了運動的感覺,又有北京的特色。
2001年
設計的名古屋學校講座海報。
中間圓圈的紅色文字是關於展出的主題地點相關信息,也
恰恰是這個圓圈,讓它和周圍的文字形成***生。
左上是「名」,中間上面小十字線加上圓圈就是「古」字,右下和圓圈的組合是「屋」字,合起來就是名古屋。
下面這個是給壹字體設計公司
設計的雜誌封面
,很有趣。
“左”字是用很多右字拼出來的,而“右”字又是由很多左字拼出來的。
並且版式上也有對比,圖壹是橫向,圖二是豎向。
1990年陳幼堅
個展「東情西韻」的海報。
海報主體是壹個漢字“東”,代表East,海報顛倒後上方的英文字母“W”,代表West(西)。
利用紙的邊緣,作為豎線,海報的左上部似乎是隱藏的陳字偏旁“阝”。
▲"EastMeetsWest"展覽
2002年再次辦此展的時候,換了壹種表現方式,表達的含義還是不變。
1997年
公司宣傳海報。
用漢字“壹”和用毛筆擺出來的阿拉伯數字“1”結合起來,形成漢字“十”。強調從“十”分出來的“壹”。
意指陳幼堅設計公司是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壹。
1998年
“設計與生活展覽”海報
表達了深圳和香港是兄弟,像筷子壹樣缺壹不可,用兩只筷子代表深圳和香港兩地密切的關系。
紀念好朋友田中壹光設計的海報。
主體由田中壹光裏的“壹”和英文名中的“I”組合而成。
陳幼堅和田中壹光是很好的朋友,包括他去日本開個展也由田中壹光引薦。田中壹光逝世後,陳幼堅為了紀念他,設計了下面這張海報。
品牌視覺&產品設計
說起他的經典作品,還得提到“茶”。他做過不少關於茶的設計。
竹葉青四川成都綠茶品牌
2008年起,陳幼堅為竹葉青品牌,做了壹系列沿用至今的
品牌視覺和店面空間設計
此品牌標識靈感,來源於每壹根竹葉青泡在茶杯中的形態。
根根豎起,猶如茶在水中舞蹈,是竹葉青綠茶獨有的特色。
在論道的包裝盒上,選用了玻璃材質作為包裝的長封條,打開方式如中國古代時期的珍貴寶物,精致大氣。
▲竹葉青高端茶系列“論道”
▲最新的竹葉青茶包裝
路易威登LV茶道
硬箱
陳幼堅設計過壹款“茶之道”硬箱。
用價值百萬的全球限量品,將中國茶文化和LV經典的品牌文化“旅行”做了結合。
靈感來源於中國的“茶”字,整個陳列的結構就是根據“茶”字演變而來。
在旅途中,打開它就能體現品茶的實用功能,而關起來則是壹個經典細膩、韻致典雅的裝飾藝術品。
還有壹些其他的設計,也相當出彩。
SEIBU品牌標識
1983年CantonDisco俱樂部標識
03
堪稱中國文化的傳承人
熟悉陳幼堅設計的人都知道,作品裏有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表現出東西合璧的唯美。
他將自己的這種設計表達風格歸納為:東西文化交融的
“東情西韻”
▲工作室的logo正是手中“四喜娃娃”的造型
將傳統元素和現代設計手段二者配合得恰到好處,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
這在當時為整個中國設計行業的審美樹立了風向標,不少人稱他,是“壹本活的設計界教科書”。
▲《當下Now》腕表
審美和文化,
是他看來做設計很重要的兩個條件,
審美決定視覺風格,而文化決定了作品是否有內涵。
▲陳幼堅的攝影作品
他的設計“貴”,卻很多人願意買單。這無疑是商業和設計合作的最佳典範。
他說過,只做打動人的設計。
要用心來做,發自內心的東西自然最容易感動人。
設計不是迎合品牌客戶的想法,而是真正了解消費市場,才能去印證作品的真實。
當然,生活與商業也可以應用在藝術設計中。
▲WhampoaClub的窗柩設計
▲陳幼堅“我的日記”展
對於大家瘋狂跟風的所謂潮流設計。
他認為,
創意、概念是最重要的;了解市場、懂文化,是最基本的。
我們在"當下"做設計,賣給"當下"社會圈,但是“當下的潮流”只是壹個工具。例如字體的表達、顏色的表達、紙張的表達、外形的表達。
而概念就不壹樣了,它不壹定只是當下的。
好設計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被淘汰。
▲澳門頂級私人會所“紅伶”
▲陳幼堅設計的Schair
如今已經70歲的陳幼堅,像個“老頑童”壹樣,依舊活躍在眾多設計領域,時不時的搞個聯名。
▲陳幼堅跨界設計口紅
生活中他還培養了很多小愛好,比如逛舊貨市場、看畫展、玩攝影。
簡直活成了所有人都羨慕的“老年生活”!
從業50年,他用自己的獨特天分,在設計界為中國贏得眾多美譽。
這麽多年,從設計往藝術領域延展,發展藝術也許是陳幼堅對鐘愛設計的升華。
看似壹種隨心而為,其實是他的堅持。
回顧自己的設計、藝術生涯時,陳幼堅說自己每壹天都沒有停過,跑到這個階段,很有使命感,壹直沒放棄。
▲雜誌封面上的他
“從第壹天20多歲出來打工到現在,
可以有今天,我非常感恩”。
“人生就是這樣,不斷尋找,
不斷增加自己的能量,從外表到內心。
剩下的時間,我應該利用我有生的時間,
將我學來的東西進行分享。”
——陳幼堅
為什麽都說陳幼堅的設計好呢?陳幼堅,1950年生於中國香港,著名設計師,曾榮獲香港乃至國際獎項400多個,在紐約、倫敦、東京等地名聲大噪。1996年,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Graphis》雜誌將陳幼堅設計公司選為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壹,1997年,海報及藝術掛鐘被美國舊金山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
陳幼堅是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但對中國文化遺產的執著和驕傲,並沒有使他變成壹個固守傳統的“藝術遺老”,而是讓東西文化在他的設計理念中更為合理地融結在壹起。他成功地揉合西方美學和東方文化,既賦予作品傳統神韻又不失時尚品味的優雅,他的作品中國風味濃重,卻又不失優雅精細,讓人體會到了東西合璧的唯美,他的設計被稱為有靈魂的設計,他的作品既充滿東方的禪意,又充滿了天馬行空的創意。
在他眼中,生活是最好的設計靈感,好品位才能有好設計,因此即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融合"設計風格,也會在不同的生活階段有所變化。經過歲月的沈澱,他將"東西融合"從產品延續到空間,東方元素的運用也不僅僅停留於表面,更多地體現了他對東方禪意哲學的潛心研究和深厚的文化積澱。他的作品愈發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不同的時間與心境下,也總能讀出不同的感悟。
陳幼堅成功地糅合西方美學和東方文化,但更懂得與時俱進,這壹切都源自對生活的體驗。
他的設計受日本設計的影像比較大。
多面設計大師陳幼堅——別樹壹幟的“東情西韻”提到中國設計,至今很多日本設計名流仍會記起2002年在東京舉辦的,壹場名為“東情西韻”的個人設計展,作品揉合“西方美學”和“東方文化”的表現手法,被亞洲乃至全球設計界津津樂道。而“東情西韻”,也成了這個獲獎無數、香港殿堂級設計大師被人們熟知的標簽。
他就是集設計師、藝術家、收藏家、商人、攝影師等多重身份於壹體的香港新派紳士——陳幼堅。“創意造物人”第五期關註——助推中國設計國際化的設計大師陳幼堅的多面人生。
1
|香港水果店裏的藝術啟蒙|
陳幼堅,香港設計大師,國際上極具代表性的華人設計師之壹,其樹立的“東情西韻”設計理念,深受設計界推崇。作品既有可口可樂、李錦記、香港國際機場、萬科等品牌設計形象體系,也包含上海外灘3號水療中心、香港大快活餐廳等商業場所的空間形象。
數十年來,陳幼堅及其設計團隊,獲得各類設計獎600多個,1996年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Graphis》雜誌選為當年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壹。
人們好奇這樣壹位設計天才,是自帶超凡稟賦,還是教育使然。
按照陳幼堅自己的講述,除了20歲開始涉獵設計行業時半工半讀,上了十個月的夜間設計課程外,並沒有接受過其他設計類正規教育。就連這種業余學習,也因為覺得學校教太慢,不如公司學得快而放棄了。
小時候,陳幼堅起初在壹個傳統的中文小學上學,成績不大好,還會被老師批評,家人便把他轉到壹個天主教洋學堂,之後陳幼堅成績出人意料地名列全班前茅。後來他升入西方文化濃厚的嘉道理爵士中學,期間品學兼優,還參加了很多學校活動,打籃球、歌詠比賽、田徑運動。每逢聖誕節、新年等隆重節日,陳幼堅還會負責張羅會場的布置。
但不久陳幼堅輟學了,去做了十個月的代課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循規蹈矩的教學工作,沒過多久就辭職了。
這以後,20歲的陳幼堅才真正開始進入設計行業。彼時,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香港,廣告設計行業正隨著經濟發展日益革新,大多廣告公司都是外資企業。借助在洋學堂打下的英語底子,他到了壹家外資廣告公司謀職。也就是在此期間接受了短短十個月、人生中唯壹壹段的設計教育。
放棄了學校的設計教育,廣告公司成了陳幼堅的學堂。“後來我壹直努力工作,加班加班再加班”。
沒經過正規設計教育的陳幼堅,認為自己在藝術方面的確是有天賦的,也肯定天賦對於設計師、藝術家的重要性。“沒有天賦靠後天培養也可以,如果妳努力的話。但如果妳有天賦,妳壹定會跳出來。”
陳幼堅覺得,自己的藝術天分可能來自父親。
陳幼堅出生於1950年,成長在壹個香港水果商人家庭,正是這樣壹個普通的原生家庭,建立起了陳幼堅對美工設計的最初印象。
陳幼堅的父親,1940年代從廣東到達香港,靠水果店賣水果謀生。“50年代,家裏不是很有錢,家具都是爸爸用裝水果的木頭箱子來制作的。箱子還可以拼成壹大塊板,做家裏的衣櫃。”
不到十歲,陳幼堅就會像小助手壹樣待在父親旁邊,看父親做這些零碎而有趣的事。陳幼堅說,過年過節的時候,父親還會寫春聯,貼在水果店裏,“他有藝術的天分,我的美術天分來自爸爸”。
2
|別樹壹幟的“東情西韻”|
有天分又努力,再加上當時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香港大環境,讓陳幼堅逐漸有了自己的“東情西韻”風格。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中上層社會崇尚西方文化,優秀的廣告創意幾乎都是舶來品,不少外國廣告人、創作人來到香港尋找機會。他們帶動了香港廣告業的發展,也培養了壹批本土廣告人才。
“之所以八十年代廣告界、設計界出現了人才濟濟的景象,或多或少要歸功於這些有品味又願意傾囊相授的洋人。”陳幼堅說,他從1970年代開始陸續加入的六個廣告公司都是外資企業,相當於拜洋人為師,並且他們都在不同領域有專長。“有的文案很好,有的拍照片很好,有壹個插畫非常好,有壹個字體很好,有壹個是觀點非常好。”
陳幼堅從這些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等不同地方的老板身上,學到國際化的語言,也逐漸開始從異國文化的角度審視中國東方文化的韻味。
直到1980年,30歲的陳幼堅帶著多家廣告公司積累的多元化設計思維,和妻子壹起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達爾訊廣告公司。陳幼堅有了壹個設計師之外的身份——商人陳幼堅。6年後,又成立了陳幼堅廣告設計公司。
在經營公司的過程中,陳幼堅逐漸為自己的設計思維找到了新的定位——東西文化交融的“東情西韻”,以及面向市場的商業設計思維。
陳幼堅認為,設計創作要將傳統元素和現代設計手段二者配合得恰到好處,才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
陳幼堅憑借著自己的藝術天分和敏銳的設計才能,斬獲了很多香港及海外的設計獎項。在46歲陳幼堅那年,他的廣告設計公司被美國《平面(Graphis)》雜誌評為當年全球十大設計公司之壹,是這十大公司中唯壹壹家華人企業。
2002年,他在日本舉辦了個展“東情西韻”,他自認為這個展覽比所獲得榮譽更能涵括他的設計特點和藝術追求。在日本的設計界,他的名聲就好比
成龍
在世界演藝界那麽有名。
後來,陳幼堅回到內地,並且目前公司的壹大半項目都內地不同城市,也陸續在北京、上海舉辦了個展。有人說他儼然像是設計界的
馬雲
評論家們說,陳幼堅把東西方的設計元素互相交融,柔美、雅致、深邃。他是壹位名符其實的商業設計師,喜歡從不同的角度考慮作品的視覺效果,既不使作品成為純藝術的展示,也不讓作品完全放棄藝術性陷入市場營銷的套路,而是讓作品既面對市場,又滿足客戶的審美需求。
3
|設計師?藝術家?收藏家?商人?|
陳幼堅的設計語言別樹壹幟,個人裝扮、舉止也頗具標簽性。做工考究的衣衫,壹副招牌圓眼鏡,山羊胡,禮貌而帥氣的微笑,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以及典型的香港人的禮貌和周全。
見過陳幼堅的人大概都有類似的印象——他會與每壹位工作人員打招呼寒暄,整個人就像他的設計作品,帶著壹絲港式的洋氣和東西結合的“混血氣息”。熟識他的人會說,“動時,他是鬼馬
水瓶座
老頑童;靜時,他是老香港老上海電影裏的紳士”。
這樣有辨識度的壹個人,卻很難給他找到壹個合適的職業標簽。設計師?藝術家?收藏家?商人?攝影師?畫廊主?好像都不準確,他的人生是如此多面、豐富。
在他的設計作品中,最為被人們熟知的,應該就是可口可樂在2003年啟用的中文標識。這個參照原版英文標識設計的作品,線條流暢,充分體現了陳幼堅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簡介的設計思路。
早在80年代,陳幼堅還曾為眾多香港明星設計唱片封套、演唱會海報——
張國榮
、梅艷芳、
張學友
。可以說陳幼堅的設計壹定程度上推動了香港娛樂文化的發展。
提到張國榮,陳幼堅在壹次采訪中說,“那時他賺的還不太多,當時我已經開始穿名牌了,他還沒有。他還會請我去他家裏吃飯”。“我們不算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我們心靈上,溝通得很暢快”。
至今陳幼堅還保留著自己借給張國榮拍過唱片封套的外套。
很多北京設計圈的人,對2012年陳幼堅在北京798新時代畫廊舉辦的“iEye愛C陳幼堅iPhone攝影展”還有印象。那會兒很多人才知道,陳幼堅除了設計師、藝術家、商人的標簽,還是壹個攝影愛好者。
當時展出的攝影作品,也延續了他的壹貫風格,用西方的iPhone這壹攝影工具,來拍攝中國傳統建築,反映中國人的生存環境及狀態。
陳幼堅另壹個為人熟知的身份,是收藏家陳幼堅。“從20年前的潘家園到現在的潘家園,再到上海的豫園,倫敦的PortobelloRoad等等,我買了很多垃圾、假貨,也買了很多好東西。”
陳幼堅並不忌諱藝術品投資,他很風趣地說,投資和找老公是壹個原理,“就好比我和我妻子,開始拍拖的時候我還是個打工仔,存款兩三萬都不到,而妻子身邊的男性朋友都開跑車過來送她吃飯,可是她卻唯獨看上了我,也就是投資了我。”
陳幼堅在上海開了家外之家“27”這樣特別的生活概念店。他說建“27”目的是將他生活真實的狀態和大家分享,也希望這個空間能夠給年輕人提供更大的平臺,去潛心做他們的創意。
4
|65至75歲,藝術的黃金十年|
時間對陳幼堅似乎格外優待,如今他看上去依然是氣定神閑的紳士,不過可能是時常前往上海的緣故,多了幾分上海“老克拉”的“腔調”。
陳幼堅曾向外界公開稱,他將會把自己從65歲至75歲的十年,定位為做藝術的黃金十年,從設計界延展到藝術領域。“六十多歲以後,用十年考慮自己的身後事,用奉獻的狀態去講課,去做藝術空間”。
發展藝術也許是陳幼堅鐘愛設計的升華。“我發展藝術,也不代表放棄設計,只是要減少壹點,精挑細選。”
對視覺藝術的探索是陳幼堅的樂趣所在,他從平面設計走來,又走向空間設計和藝術裝置設計,再到對大藝術的鐘情,無論是哪類作品形象都深刻傳遞出陳幼堅對東方文化的寵愛之情,以及他如何表達“融合表達,親近天然”的美學理念。
對於自己的設計師、藝術家等多面“人設”,陳幼堅說,自己原本就是典型的水瓶座個性,整天在變,是個“花心”的男人,因為不“花心”不可能有這麽多創意項目。如果整天在同壹個類型上,自己會不開心。“所以壹直在跨界,這允許我跨越原有行為達到另壹狀態,允許我從框框裏跳出來”。
而這種隨心而為,卻也講究“堅持”二字。回顧自己46年的設計、藝術生涯時,陳幼堅說自己每壹天都沒有停過,跑到這個階段,很有使命感,壹直沒放棄。“人生就是這樣,不斷尋找,不斷增加自己的能量,從外表到內心。我應該利用我有生的時間,將我學來的東西進行分享。”
“從第壹天20多歲出來打工到現在,可以有今天,我非常感恩”。
就在前年,陳幼堅這樣描述自己現在的狀態,“我不是很有錢,但是我生活很安定,我覺得人生不需要很多錢。我有兩個公寓、兩部車,有壹個太太,兩個小孩,我的媽媽還在,94歲了,基本上我非常滿足現有的壹切。”
撰文:慕容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