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霍山黃芽的歷史發展

霍山黃芽的歷史發展

霍山黃芽從明朝開始就被列為貢品。六安府誌:明代霍山縣配制六安貢茶,原茶200袋,霍山茶175袋。《霍山縣誌》中記載的人曹虎在《黃芽茶筆記》中說:我發現我們官府的貢茶年齡只有20斤,先賢自祖以來互承不足...寧府鄭德十年貢品(1515)拿了芽茶1200斤,上等茶6000斤,不知道朝廷幾何...壹斤芽茶賣壹兩銀子,還是壹個恐懼。

清乾隆四十壹(6-2)《霍山縣誌》貢茶產地載:六安茶產於六安、霍山,亦以六安命名。霍魏堅郡早已收到了它的貢品。天啟以六安村命名(本村真名六萬,誤稱六安)。古霍伊山六面環山,既寬闊又寬敞(茶葉產量其實浮在霍爾公,不是縣)...東山是最早產茶的地方,東山屬於州。每年政府推薦新縣貢品,費率是全體市民在雨前到縣城去賣;霍禪得知離開西南,但雨後天色已晚,不能不去朝貢,所以茶的專名是六安,也是紀錄片。今天為了對它的位置做壹個詳細的描述,這場大火更能看到六大。東山...貢茶是全國最古老的之壹(東山25處有磨子潭、雨兒街、賈丹寺、山龍寺、東西溪等。21).據《霍山縣誌》記載:“光緒年間,南鄉多霧(即五米澗),瓜龍澗山所產之品,為壹市之最精,價為各鄉之兩倍。”

唐朝

霍山黃芽在唐代很有名。明代列為貢品,清代內供。清末民初作為貢茶突然消失。霍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古籍記載始於秦漢。比如華佗的《論食》裏有壹句話:“苦茶久,好思慮”。“華佗(?~208)三國人被殺,就是離霍山不遠的博縣,可以證明。但是,確切的文字記錄還沒有見到。最早的文字作品是推陸羽的《茶經八章》(約758年作):“淮南位於廣州,益陽縣,周樹時報(原註為唐生縣霍山出生者,亦同衡山)。後李昭《唐史補》(806-858年翰林學士時所作):“此時可見霍山黃芽之名。蓋霍山壹開始說唐生縣屬壽州,後來改為霍山,劃歸六安,所以所謂的壽州黃芽其實產於霍山。根據袁貴(王松、秦若、楊毅等編著。並寫於1005),“元和十壹年(816)二月,召壽州兵三千,以保其茶園。”可見當時霍山茶園之多,地位之重。

到了唐代,雖然餅茶、散茶、端茶並存,甚至還有炒制的出現。如劉禹錫(772-843)的《西山蘭若品茶之歌》說:“從香叢中挑鷹嘴,必炒室。”但這只是極少數或者偶爾,而且還是以蛋糕和茶為主。霍山黃崖蕩也是壹種蒸青餅茶。858年的《華陽廚師手記》中有“壽州霍山小集團”的字樣。餅茶又叫團茶、片茶。據唐代食書記載:“貞元(785-804)江淮茶為大款,壹斤至五十兩”,所謂“霍山小團”應是指這壹斤的小餅茶。餅茶的制作方法和陸羽《茶經》描述:“清挑、蒸、搗、拍、烘、穿、封、曬茶。”霍山黃芽的制作方法應該也是壹樣的。

宋朝

到了宋代,制茶由搗碎改為研磨,發展到小巧精致。但由於其局限性和“失去茶的真正味道”,餅逐漸改為散餅,最終被散茶取代。元代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寫於1310)中說:有片茶散,是龍組老法,但散是今茶不蒸。我知道過了南方,茶不蒸越來越貴了。同時,王鎮在《農書》(寫於1313)中記載“鮮葉略蒸,鋪於筐、箔上,濕時用手揉搓,最後焙幹”。據此,中國綠茶的制茶技術基本形成於元代,此時霍山黃芽也是如此。

明朝

明代是中國制茶技術全面發展的輝煌時代。元代的貢茶還是團茶,喝茶還是做飯。到了明代,“殺青”改為蒸炒(蒸粗茶,炒嫩茶),飲茶也由烹煮改為沖泡(點),終茶產量也大大減少(終茶今天在我縣及山區仍絕跡),從而形成了散茶壹枝獨秀的局面。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令將公龍團風餅改為芽茶。阿明王朝的許次紓在他的《茶疏》(寫於1597)中說:“炒茶:當生葉的香氣剛開始不清時,必須用火力才能使它變香。但是,如果妳不吃苦耐勞,就不要長期炒股。往鍋裏多拿,手勁就不均勻了。在鍋裏呆久了,香氣就散了,甚至會幹得沒法煮。炒茶的裝置是新鐵最忌諱的,鐵的味道已經不香了。尤其是避免油膩的脂肪比鐵更有害。.....不要幹茶枝,幹的兇,葉子易燃易毀。必須打磨,采摘,油炸。壹個鏗鏘只容得下四兩。先用文火烤軟,再用猛火沖。快速翻炒妳的手和手指,轉到半熟是時候聞香味了。急需小風扇的棉被籠,棉紙襯底烘烤。多積累等涼了,放在瓶子裏收藏。如果人手多,就數籠子。如果人力只有壹兩個,那肯定是四五個竹籠,炒的速度有蓋,烤的晚。燥濕不宜混用,混用會大大降低香味。壹片葉子燒壹點也沒用。但是,雖然禁止兇,尤其是天冷的時候,枝葉不軟。講新聞是最難最難的。”這裏描述的泡茶方法和今天綠茶的制作方法很像。在同壹本書裏,他還記載了制作霍山茶的方法,就是:“天下聞名。會產生曹玲。江南溫暖,適合獨自品茶,江北叫六安。但六安是其縣名,實際卻產霍山縣大蜀山。茶葉最豐富,名品也精彩。河南山西陜西的人用。在南方,據說可以消除汙垢油膩,積滯也很有價值。顧別山不擅造法,只是用火吃、煮,但還沒出鍋就已經焦了,值得用。同時,它是由竹子制成的,並儲存在熱量中。雖有綠枝紫筍,必有黃,只為食而戰。”同時,屠龍在《茶記》(寫於1577)中說:“六安茶亦精,藥最效。但不擅炒,不香不苦,茶的本質才是真的好。“這裏描述的方法基本上與今天霍山黃達茶相同。特別提到綠枝紫筍用了會變黃,這就是霍山黃芽(黃小茶)法的由來。這也是黃茶和綠茶的區別——“變黃”的過程(黃茶發黃,黃茶悶)。

清朝

到了清朝,所謂盛世生、和諧幹百年,農民有了很長壹段時間的休息。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商業的繁榮,使茶葉生產迅速發展。因為茶葉比其他農產品更具商品性。但芽茶仍是貢品,霍山黃芽被指定為內服藥。據《清慧殿》(寫於1690,阿詩坦等著。);順治七年(1650),禮部註意到,每年谷雨過後十天,產茶各省的首席秘書開始到衙門進貢。每個都有自己的號碼列在後面...江南六安府霍山縣的芽茶,還在被另壹位官員演繹著。宇金到了,將他和光祿寺[ZZ (]]交付內務府內部使用[ZZ]],定額為:“六安府蘆州府、霍山縣三百斤(原註:實解三百六十袋,每袋壹斤十二兩,* *芽茶六百三十斤)。據範遙《幫鵪鶉堂筆記》(寫於65438+60年代):“六安茶產於霍山。第壹個雌蕊尖尖的,沒有汁液。第二個進貢尖,帝國尖,只拿壹面旗和壹支槍。第三天是客小費。第四是細枝。第五是百條。.....六安茶谷雨前為上品,久夏後無毛有骨。它的起點是每周800英裏,只有6個地方可用。仙人沖,黃溪澗,烏梅澗,佛寺嶺[kg-* 3]孟[〖HT5〗]萬通* * *五地,。差的是沿口東、西的石筍,二是官家渡、吳起河、野雞嶺、石盆、扶余園。”這段話把霍山黃芽的產地、采摘時間、標準和品質之間的關系講得很清楚。明清時期,黃芽只取壹芽壹葉,稱為龔建、黃建。壹芽二葉叫客尖;壹芽三葉的細長枝,僅次於黃芽(黃色小茶)。黃茶有白發。有枝有莖的是黃大茶。

歷史的重復和龍團餅茶壹樣。明清時期,大量綠茶興起(特別是霍山,因為綠茶在中國比黃茶更早更廣),逐漸取代黃茶。民國以後,隨著末代皇帝的倒臺,貢茶被取消。據徐克《柯巖》(寫於1924)卷十二上傳:“六安茶之旅者,名毛尖,又名旗槍,與龍井同。“綠茶是這裏指定的。可見民國時期黃芽瀕臨滅絕。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縣茶葉生產發展迅速。為了發掘歷史名茶,恢復黃芽生產,組織專人深入茶區進行調查。“黃”和“芽”這兩個字,技術人員、老茶工、老茶農反復研究。終於在1973年,“霍山黃芽”第二次試制成功,送往廣交會展出,及時投放市場,受到好評。1985年獲省級優秀,1990年獲部級優秀。年產量約3 ~ 35萬公斤。新的“霍山黃芽”要求非常嚴格,比如“壹要在下雨前采摘,二要芽整齊,三要炭火,四要炸烤”。質量要求:繩子緊湊,姿勢對稱,芽頭結實。峰露,有獨特的甜爽“熟栗香”。要做到外觀金黃、湯黃綠、葉淡黃的“三黃”。以上優良的品質和原因,要求茶芽具有優良的內在因素,在加工工藝上要適當掌握黃小茶的“悶”——“攤黃”和黃達茶的“疊悶”工藝。雖然茶葉“悶”的機理和變化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但國內外專家認為,“無聊”破壞了酶的活性,促進了葉片的化學變化,使酯型兒茶素在“濕熱”的作用下自動氧化異構,而不是化學作用。裂解改變了多酚原有的苦味。從而形成黃茶特有的金黃色和獨特的口感。

由於黃小茶采摘和加工工藝的難度,它不可能像黃達茶那樣受歡迎和受歡迎。所以除了清朝的黃芽,我縣的綠茶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有梅花片,蘭花頭,菠蘿,銀針,雀等名茶。民國以後,黃芽瀕危。當時霍山黃芽的產地似乎不是今天的大化坪金子山。所以,我們要把重點放在“黃”和“芽”兩個字上,恢復黃芽的產生。要突出名茶特色。應選擇自然條件優越的切塊生產,嚴格控制茶芽的嫩度,保證茶芽具有優良的內質,定型采收技術,逐步走向工藝數據化和產品標準化。要做到“三黃”,就要總結其獨特的“熟栗香”和香甜爽口的口感。霍山黃芽——中國名茶——霍山黃芽推介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霍山黃芽2008北京推介會4月2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霍山黃芽是壹種歷史悠久的名茶。為提高霍山黃芽知名度,擴大市場份額,做大做強支柱產業,霍山縣委、縣政府走出山門,走向市場,將名優茶推向全市。活動邀請了相關領導、部分中直單位、北京近30家茶企和60余家新聞媒體參加。霍山縣委書記舒、縣長,帶領四套班子、縣級單位、產茶鄉鎮、企業領導參加推介會。

霍山自古出產名茶,有記載的茶樹栽培歷史已有2000年。清代光緒《霍山縣誌》記載“霍山黃芽之名,發源於西漢”。史載“壽春山有黃芽,可煮可飲,久而不朽”。在陸羽的《茶經》和李昭的《國史補》中都有記載,可見霍山茶歷史悠久。

霍山自然環境優越,屬於北亞熱帶溫帶濕潤氣候,山峰秀麗,竹林幽靜,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茶樹生長。霍山黃芽香味濃郁,留香持久,深受消費者喜愛。

霍山茶基礎不錯。全縣有茶園11.5萬畝,年產幹茶4500余噸,產值1.5億元。全縣90%的農民擁有茶園,超過65438萬人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和營銷。銷售網絡已遍布北京、上海、江蘇、山東、安徽等地,銷售形勢呈上升趨勢。

霍山茶葉的質量非常好。由於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精細化管理,近654.38+萬畝霍山茶葉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認證,並有望於2008年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茶標準化基地縣驗收。喝霍山茶就是喝放心茶,喝健康飲料。

2008年春,為促進茶產業發展,霍山縣委、政府出臺了《關於進壹步加強茶產業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加強霍山黃芽茶質量保護的意見》。這些政策將有效促進霍山茶葉和霍山黃芽的健康發展。清乾隆四十壹年,《霍山縣誌·物產誌》

茶葉是山貨之冠。上品名為銀針(僅從枝頂取壹拍),其次為闕舌(從枝頂取兩片葉子的微展)、梅花片(選取最嫩的葉子)、蘭花頭(從枝頂取三片或五片葉子)、鳳梨(模仿徽茶之法,但用徽做葉子,整片葉子由霍做)。都是手工采摘的,都是雨前貴。它的天然枝條最好,叫毛尖,有龔建、瑞尖、雨前、雨後、東山、西山等名字(雨後枝條長大,味道比東山雨前好)。蓮枝有幾種,有安百裏、泉城紅、泉城綠、綠蓮、黑連,都是按年代分類的。當茶葉老得不能小心采摘的時候,就是它的宿根葉被刷翻的第壹個茶。到了5月初,壹個新的莖已經發芽了,葉子比第壹個茶更大更厚,味道略澀。價格不到第壹款茶的壹半,而且是給孩子的茶。

——清乾隆四十壹年的《霍山縣誌·物產誌》

史記的記載

《史記》中說:壽春山有黃芽,可煮可飲,久而不朽。柳火的老生日和春天也死了。壹種仙芽,又名壽州霍山黃芽。六安府的肖春是最好的茶葉,明朝就進貢了。弘治七年起,霍山郡、州、縣、縣分開設置,縣戶采購案要匯往州總經理。

清同治十壹年,六安府誌與積

在商品類別中,茶排在第壹位。茶山各種環境都有。壹般來說山高霧大,產品壹定要好。以其優雅的天地氣息,偶爾有幾塊掛石,特別清新獨特,無需人工培植。所以南鄉霧蒙蒙龍尖約兩山,產品壹城之最,制作既精,價格也比其他鄉鎮高壹倍。茶商就地收購,女工揀色分發,裝在大筐裏運到蘇州。蘇尚勛用朱蘭、茉莉,從內陸遷到營口,分布在東北三省。也有最近帶著會徽在海外制作的。接下來運到北方的亳州、周家口,半熏茉莉轉賣到京都、山西、山東,而西鄉則是土子嶺以西,那裏的茶葉較濃,略苦較粗,枝幹不精。青祁的茶商都是從大化坪、巫溪河收購,壹路賣到山東。佛寺以北,有幾件寶物是土人運到州裏,西方商人買來,自己烤制,賣到山西、外蒙古等地。極西的九保極小,口感差,大部分都是湖北人買的。前面記載中列舉的各種花:如銀針、雀舌,茶開始發芽;梅花片、蘭頭、松蘿春是茶的初葉;小茶,價格是幾倍,很難收,所以只有市內附近,柳林河,諸佛庵幾個地方,大部分在京都賣。東南部氣候稍暖,可在谷雨前采摘,故名雨前毛尖。西山谷雨過後,山上只能割,隔幾天就摘壹次,第二十天就要收完。所以有頭、二、三、四路。最後,民間常見的是從多年生葉中采摘,翻制成克老茶。春茶喝完了,5、6月份又有新苗復活,稱為子茶。其幹而平的口感略澀,價格也降低了壹半。但是,珍惜茶樹的人,永遠不會去采摘,下壹個春茶才會茂盛。

另壹種苦丁茶,雖然叫茶,其實是木本的,枝葉大如茶。有兩種:壹片葉子上面有刺;壹葉大而圓,全是深山巖石間自然產生的,沒有種子。與茶葉同時采收,味苦,性極涼,可入藥,極難種植。

“自然歷史”

喝真茶的人,讓人睡得少。

潘智

六安茶,與霍府合制,以六安命名。霍未建郡時,已進貢,自其朔。《天啟》以六安村命名(本名六萬村,誤稱六安)。古霍山山多,六處寬闊寬敞,產茶浮於霍,但貢不及二。黃之是壹名縣級制茶師,也是壹名州級制茶師,他說他害怕能夠幫助別人。但東山是最早產茶的地方,東山屬於州。每年大富推薦新縣貢品,全體市民在下雨前到縣城去賣。霍產於西南,雨後較晚,故不如貢品,故茶的專名為六安,亦有文獻記載。

吳誌

土人不知茶味,燕齊豫楚日用。隔壹年,經過千裏資本,投資銀行預審。牙齒受了所有甲子母親的委屈,每時每刻都有茶戶砍來彌補:銀被融化,變成低顏色;尺度是任意的;價格越來越低,樣品茶多。茶農沒法比;雖然屢教不改,細化適用各項憲法,嚴查農村保險,茶戶有點清廉實惠,但弊端並未消除。茶葉雖然賺錢,但是工作最勤快:天天采摘,晚上炒制,十天不在妳枕頭上休息。人手不足,需要雇壹個客籍工人。茶葉多值壹點,還是可以補償的。軍隊復興後,捐款越來越貴。商家的成本重了,就會降低人的價值。商家越來越多,有匯源茶商,估計價值主導市場。商家買的時候往水潮裏加老葉,茶商就可以找借口,於是茶葉價格越來越低。自光緒以來,壹斤銀子沒有超過錢,便宜的時候也就七八毛錢,缺的是平民福利。近徽州縣模仿外國,用機器烘烤,制作精密,經濟實惠,相當有利。如果地方士紳、商人能聚股、設公司、精工制造,那麽權力就由我來行使,壹切弊端都不免消除。西方人也說:霍查比徽州更香。

霍山縣誌

六安有200袋功夫茶,每袋重12兩。自明朝弘治七年霍山縣設立後,分為州供茶25袋,縣供茶175袋...

正因為如此,康熙二十三年額外提供了100袋,州內37袋,郡內263袋,計460公斤420兩。每年國家都準備價送縣裏收購單色芽茶...

本縣農民在雨前采摘最好的,新芽壹槍壹旗。它們是依法制作的,用黃色的絲綢袋子密封,四盒* * *是用龍旗和龍符準備的。康熙四十七年,貢茶1200袋,雍正七年,又多了100袋。乾隆元年貢茶七百二十袋。

——清乾隆十四年《霍山縣誌·茶考》)

如今的產茶地有上百個,只做了十幾個貢品。明代六安專用,其余由市定。每年有360封之多,還有副印來補。態量不到二,是霍備的強項,六享其成。

——《霍山縣誌·貢茶》清順治十七年

  • 上一篇:誰發明了鐘?
  • 下一篇:高達模型大概壹個多少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