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
歷史概括:
高唐,春秋為齊國西境之壹邑,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歷史,屬中華民族黃河文化發祥地之壹。
漢置縣,元明清置州,中化民國復改縣,沿用至今。
歷史上高唐就“居中原衡衢”,有官馬大道“南通吳會,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受黃河文化的孕育,素有“上古之民樸、中原之士敦”的美譽,很早便成為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之壹。
高唐屬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物產豐富。
尤以種植棉花享有盛名,歷經幾百年而不衰。
舊誌稱其“為州民恒產”,“貨以木棉甲於齊魯”,素有金高唐之稱。
堯、舜、夏、商時代,高唐屬兗州之域。
西周時.文王分封諸侯,高唐被封為姬姓的用國。
春秋時.高唐屬齊國西界.稱高唐邑。
秦朝時.高唐屬東郡。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
漢因襲秦制;劃分郡、縣,始置高唐縣,隸屑青州刺史部平原郡。
東漢時高唐屬冀州部清河國。
當時.高唐縣區域含今禹城市、齊河縣大部。
縣境西限是流經涸河村西的故黃河,縣城所在地在禹城市的倫鎮西。
三國時,高唐屬魏國冀州平原郡的侯國。
史書記載,當時"朱靈封高唐亭侯"。
西晉時,高唐縣屬冀州平原國。
公元420-589年;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劉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僑置高唐縣於今章丘縣水寨村附近,屬僑置冀州東平原郡。
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將劉宋僑置冀州更名齊州,僑置高唐縣又屬齊州東平原郡。
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高唐縣,屬濟州南清河郡。
北齊文宣帝商洋於公元550年廢除清河郡及靈縣,高唐又改屬於濟州部清河郡。
隋朝時,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
開皇十六年(公元598年)屬博州,統轄高唐、聊城、堂邑三縣。
同時,將劉宋僑置之高唐更名章丘。
唐貞現元年,太宗分天下為十道,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時改國號為周.因忌諱"唐"字,遂於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改高唐縣為祟武縣。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迎唐中宗即位,恢復唐朝國號,復名高唐縣。
唐末,高唐屬魏博節度使,又屬天雄軍。
公元907-960年,中國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時期,因"晃"與"唐"同韻,故後梁太祖朱晃於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改高唐縣為魚邱縣。
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復名高唐縣。
公元936年,石敬瑭建後晉,因"瑭"與"唐"同音,是年改高唐縣為齊城縣。
後漢乾祜元年(公元948年)復名高唐縣。
盡管五代時期高唐縣名多次改變,但仍屬博州。
宋朝廢道,分天下為十五路。
高唐屬河北東路博州。
公元1023年仁宗分二十三路,高唐屬河北東路博平郡。
金時,在北方分十九路,高唐縣屬山東西路博州博平郡。
元朝,全國設十壹個行省,下設路、州、縣。
高唐初屬大名路,後屬東平路。
至元三年改博州為東昌,轄高唐等六縣。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於高唐屬高唐州,直屬中書省。
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高唐縣治所移於今地。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唐稱州,統恩縣、夏津、武城三縣。
高唐州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
清初,高唐州屬東昌府,雍正八年升高唐州為直屬州,轄禹城、臨邑、平原、陵縣。
雍正十二年復歸東昌府。
民國元年撤州設高唐縣,屬山東東臨道。
民國17年直隸山東省府,25年屬第六行政公署。
民國27年高唐淪陷,屬偽山東東臨道,同屬 *** 第四行政公署。
1945年高唐解放,人民政權屬冀南第二專署。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 *** 地下組織為便於開展工作,曾於1941年初將高唐縣分為唐北縣和唐南縣,同年秋又合二為壹,復名高唐縣。
公元1949年,高唐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員公署。
1952年,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署。
1950年將茬平縣侯橋等11個村莊劃歸高唐縣。
1956年3月撤銷清平縣後,將其舊城鎮劃入高唐縣;同時將茌平縣琉璃寺鄉劃歸高唐縣。
1958年12月,國務院批準撤銷禹城縣全境並入高唐,1961年l0月恢復禹城縣。
高唐縣仍轄原境。
高唐文化積澱深厚。
固河漢墓群出土的陶器,韓寨金代墓出土的壁畫,以及至今尚保存完好的隋唐古塔,均說明高唐文化源遠流長。
在歷史長河中,高唐籍文化名人更是燦若群星。
東漢桓帝時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尚存曲阜,這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之壹。
西晉劉實,少貧,賣牛衣以自給,手約繩口讀書,博古通今,官至太傅,撰《春秋條例》十壹卷,《左氏牒例》二十卷。
華嶠,官至秘書監內臺中書,以漢紀煩穢,起光武終孝獻,為《漢書》九十二卷。
唐代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呂才,即高唐縣清平鎮呂莊人,至今其高大墓封土不圮。
他反對祿命、風水迷信以及對佛教的批判至今仍閃爍著唯物主義的光芒。
金代狀元閆詠,其先六世登科,應奉翰林十年,有著述十卷傳世。
閆復,官至平章事,弱冠入東平學,時迎元好問校試,其文入選者四,閆復為首,著《靜軒集》五十卷。
李苦禪,當代國畫大師,為齊白石高足,與吳昌碩弟子潘天壽並稱“南潘北李”,系劃時代的中國大寫意畫大師。
中央文史館館員孫瑛,融中西畫法於壹體,開中國山水畫新風。
李燕、謝家道、辛守慶等國內外著名書畫家也都是書畫藝術之鄉的傑出代表。
文化:高唐縣是國畫大師李苦禪的故鄉,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現有書法家、美術家兩個協會,建有美術館、書畫院、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工人文化宮、離退休職工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遊樂場等文化娛樂設施。
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址眾多。
戰國齊盼子墓、三國華歆墓、東魏房公墓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聞名遐邇的興國寺古塔,為青磚砌築,塔身13層,高37.5米,雖逾千年,雄姿不減;塔下唐代古槐,幾經雷火仍生機盎然,與古塔相映,人稱“唐槐宋塔”,嘆為觀止。
古樸典雅的清初“文昌宮”大成殿系南定景定五年(1264年)所建,飛檐挑鑾,畫棟雕梁,殿前大觀八行碑,為宋朝丞相蔡京所書,國畫大師李苦禪少年曾在此讀書。
近年來,縣裏投資按《水遊》傳說在魚邱湖東岸復建了柴府花園、三眼井及李逵井等景點,重修了“李逵大鬧高唐州”的發生地清平迎旭門。
這些歷史名勝古跡都具備很高的文化、考古和旅遊價值。
孫大石美術館坐落於山東高唐風景秀麗的北湖北岸,由高唐縣人民 *** 和孫大石先生合資修建。
占地208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為仿古庭院式建築風格,美術館建築有東、西兩院。
西院分為北西南展廳、長廊、碑墻、四層六角壹覽閣等;東院為孫大石先生的居室、畫室等。
1995年8月19日,孫先生把畢業創作的書畫精品及收藏的珍品無私捐獻給高唐縣人民 *** ,並在其美術館永久陳列展出。
作品創作年限跨度大,早於1943年,晚於1995年,作品體裁內容廣泛,既有國畫、書法用品,又有水彩、布上水墨畫、速寫等;既有丈二巨幅,又有蠅尺小品;既有畫壇巨擘大作,又有異國名家精品。
除書畫精品外,又有天下第壹硯奇觀,該硯重十噸有壹,長4.43米,寬2.62米,計雕有八十七條龍,三條大龍象征三個直轄市,二十八條中龍象征二十八個省及自治區,五十六條小龍象征五十六個民族,另雕有黃河、長城、瑞雲峻石、蒼松筆筒等。
整個巨硯象征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團結和偉大,可謂立意深邃,鐫刻精細,天下奇觀,石雕壹絕。
該館既有天下第壹硯,又有大小不壹,千姿百態的各種石硯。
自1996年2月對外開館以來,已接待中央、省地領導人及各界名流數千人次,舉辦、協辦各類書畫展十余次。
中央電視臺、省地電視臺數次來美術館拍攝專題和新聞,多家報刊對美術館也均作報道。
美術館已成為全省旅遊景點之壹,成為全縣對外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成為集書畫收藏、書畫交流、書畫展覽為壹體的綜合性書畫基地,成為全縣書畫愛好者之家和活動中心。
美術館對我縣能成為全國之鄉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唐豐厚的文化底蘊培育了壹代代書畫名家,當代畫壇的孫瑛、李燕、謝家道、辛守慶等著名書畫家是書畫藝術之鄉的傑出代表,在他們的引領下,全縣群眾性的書畫藝術活動方興未艾,形成了個個會潑墨,人人習丹青的濃厚文化藝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