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也有鬼門關。鬼門關(又名天門關)[1]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西部,六萬大山與榮達山的交界處。這裏瘟疫應該太多了,去的人很少能活下來,所以被稱為“鬼門關”。南宋地理通誌《輿地紀勝》稱“鬼門關”;明宣德改名“天門關”。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詩人蘇東坡、明代旅遊專家徐霞客等都曾經過此關。
唐朝以前,“鬼門關”有多種叫法。《舊唐書》和《玉帝紀勝》都說鬼門關原稱“鬼門關”,元代賤訪使臣改“魁星關”,明代改“四明關”。明朝宣德五年(1430),人們在山門東側的石壁上刻了“天門關”三個大字和壹首小詩:“去萬裏花天關隘,遠遠看海爬山,斬荊棘崖尋老雕,仍圖歸北。”至今,崖上的“天門關”三個大字仍令人印象深刻,但小詩已難以辨認。
“鬼門關”的稱號是唐朝以後形成的,而真正讓鬼門關廣為人知、名揚天下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墜崖州》:“崖州在哪裏?”當時他被貶謫到海南,在事業的最低谷,穿過鬼門關,悲傷突然湧上心頭,情不自禁地唱出了這無邊的悲傷和絕望。當時中原與南方的交流逐漸頻繁,但南方的交通與中原相比還是很閉塞的。鬼門關以南,道路險惡荒涼,熱帶亞熱帶潮濕環境滋生的“癤子”病氣味令人窒息。壹提到它,人們就像談論它壹樣。秦、連、雷、瓊壹帶屬於封建王朝流放“叛臣”的地方,尤其是“半年鳥飛”的瓊島,荒涼荒涼,人煙稀少,天涯海角,天涯海角。曾經生活在北方和中原的官員被貶謫,經過鬼門關後,處於生死邊緣,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從此“鬼門關”這個名字蓋過了它原來的其他名字,流傳至今。
從唐代開始,《鬼門關》就進入了無數詩人的吟誦行列,與《天涯海角》並駕齊驅,名揚天下。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在遊記中寫道:“鬼門關北十裏,峭壁深谷,兩峰相對,從中穿過。俗語說:‘鬼門關,十人去,九人不還。’說多了。“鬼門關的險峻恐怖躍然紙上。明代廣東人朱琳在瓊山縣卸任後回到北方,寫了壹首《出鬼門關》詩:“北溪猶在眼前,出鬼門關我歡喜。幸運的是,我安然無恙,我已經被發現從教學。
以前很多人不回,現在我是獨生女。回頭看瓊山縣,我壹片茫然。”詩人釋放出狂喜和興奮,似乎遠離的不是鬼門關,而是生與死的大門!在歷代被貶入鬼門關的名人中,不得不提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被貶海南儋州,其弟蘇轍也被貶雷州。現年62歲的蘇東坡和兒子蘇果先在滕州與蘇轍交談,然後在北流市東沙街碼頭乘船上岸,通過陰森恐怖的鬼門關前往儋州。蘇東坡在儋州住了三年,直到宋哲宗去世,宋徽宗·趙霽繼位。蘇東坡的生活有了轉機。同年,蘇東坡被貶到條件更好的連州。剛到連州上任,又被赦免了。法院允許他返回北方,並任命他為周樹·應永的副使。於是,蘇東坡和他的兒子蘇果從連州出發向北,經過博白、玉林、北流,又壹次通過了著名的鬼門關。不知道是狂喜還是激動,他滿腦子都是詩,寫下了《穿越鬼門關》:“穿越鬼門關後,做人們想做的事?甕頭船;北方人哭南方人笑,青梯問杜鵑。“意思是過了鬼門關後,人的生命就像南方人骨頭的水甕船,在河裏危險地行駛,安全沒有保障。在北流城附近,他又唱了壹句:“清醒的時候要懂得天理,出了鬼門關就成了人。"政治重生的希望在他心中復活了,他又高興地唱起了:"天涯若比鄰,不如回鬼門關。“同年,蘇東坡父子輕而易舉地走過鬼門關,又留在北流。據說當時全城的人都來看蘇的風采。整整壹個下午,蘇東坡在縣令和全體鄉紳的陪同下,觀看了北流河的《媯水播求》,蘇東坡和大家壹起吟詩,唱秋風。幾個小時後,他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北流人民。桂江變清變淺,不能行船,便雇人在城東桂江碼頭綁了竹筏。黃昏時分,蘇東坡和兒子蘇果在夕陽下攤開竹筏,沿著桂江的清秋浪花壹路向北擺好。人們為了紀念蘇東坡,在他登筏歸北的地方修建了“蘇靜樓”,並將東坡乘筏歸北的形象刻在石頭上,嵌在山墻裏,為世人所景仰。石像至今保存完好,成為北流的壹處文化景觀。
鬼門關壹直是交通要道。大型綜合詞典《辭海》記載:鬼門關,古稱,在廣西北流縣西部。界於北流、榆林兩縣之間,兩峰相對,中城關門。在古代,它是通往秦、連、雷、瓊、交趾的交通要道。
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古代海上與外界交流之初,越國中部的嶽塘在十年(公元前1054年)派萬裏壹路到周都鶴嘴鋤向周王室進貢。路途遙遠,山河阻隔,禮輕義重。使者從本國沿北部灣海岸向北航行,在合浦海邊登陸,再走水陸向北,最後到達鶴嘴鋤。這條路會穿過鬼門關。
秦漢至東吳初期,中國的南大門不在廣州,而在北部灣,即徐聞、合浦、日南(今越南)等北部灣主要港口。從這裏,有了通往中原大地和都城所在地最便捷的交通大動脈——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桂江、靈渠、湘江、昌江、漢江(及其支流丹江。從南流河到北流河,有壹小段陸地,必須經過鬼門關。
漢武帝時期,派出使者,帶翻譯,裝載黃金、絲綢、陶器,組織商船出海,也是最便捷的通道。他們壹路跋涉南下,經過北流、合浦、廣東徐聞和越南北部的日南港,然後在日南港起航,經過馬來半島南端,沿馬六甲海峽西北,出海峽後橫渡安達曼海,到達當時緬甸繁華地區伊洛瓦底江口,然後繼續航行到印度、斯裏蘭卡等南亞國家。這就是古代著名的陸海絲綢之路。
這條路來回經過北流,先從水路拐到陸路再拐進水路。中間的咽喉區,鬼門關,無疑是最陡峭的壹段。
正因為鬼門關位於交通要道,才顯示出它在原始武器時代的重要軍事戰略作用。東漢建武年間,富博將軍馬援曾在此駐軍。當時,在被劃入大漢版圖的交趾縣(今越國),有壹個詩人朱元,觸犯了漢朝的刑法。交趾太守蘇定把他繩之以法,他的妻子是交趾雉的女兒,名叫,為了給丈夫報仇,她和姐姐招了兩個人,將部隊調遣,去攻打漢。當地官兵無力剿滅,於是火速趕往朝廷。光武帝劉秀穗封名將馬援為富博將軍,率軍南下,當他率軍到了死亡之門時,人已疲憊不堪。然而,前面的道路是沈重的,瘴氣揮之不去,所以馬援命令部隊停下來休息,直到他們有足夠的食物和草。隨後,馬援率軍南下,戰於波濤,斷賊征、征二,波及洛陽。凱旋之時,過“鬼門關立碑,馬停五裏。”現在,在靠近死亡之門的歇馬嶺,人們依稀可以看到當時馬援軍隊駐紮的痕跡。《民國北流縣誌》載清代李燕珠《歇馬嶺懷古》詩:“據傳馬南征戰事。偶爾在這裏停壹下,甚至還開了個玉石賬戶。當我揮舞著鞭子的時候,我想勇敢地戰鬥。軍聲震動,殺人森林也震動。銅鼓深鳴,龍翔池塘。銅柱為南方做出了外交貢獻,他們的功績永垂不朽……”詳細描述了馬援帶領軍隊在關隘前休息時的壯觀景象。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座著名的“鬼門關”在歷史的滄桑中逐漸沈寂和蕭條。
幸運的是,當地政府意識到保護和開發“鬼門關”的緊迫性,正計劃將它周圍的65,438+04平方公裏建成“大文化旅遊景區”,包括鬼門關、偉人山、石蓮文化公園和玉林文化公園。“鬼門關”是與“天涯海角”齊名的千古名關,也是古代南方陸海絲綢之路的水陸連接點,極具文化旅遊潛力。“石蓮”壹詞源於三國。它講述了孫權的下屬是太守的故事。三國時期,任榆林郡太守。回到家,所有的家當都不滿壹條船,船又太淺,不能航行,只好搬了岸邊壹塊大石頭壓著船才能順利到家。這艘船被壓後回家的巨石被人們收集起來,稱為“石蓮”。北流石蓮文化公園將成為中國又壹個廉潔的文化公園。偉人山像壹位安詳的老人仰臥在大地上,周圍景色優美,觀賞價值高。水月巖-龍珠湖景觀文化旅遊景區占地7.5平方公裏,是粵西、桂東南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區,留下了馬援、建文帝、徐霞客等名人的足跡。溶洞、暗河發育,與北流現有的溝孔口景區、銅石嶺景區相距甚遠。鬼門關大景區的建成,將向遊客展示北流乃至玉林的歷史文化,再現古鬼門關的險峻雄偉和海陸絲綢之路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