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魯迅問題

魯迅問題

1

魯迅曾經紅極壹時,魯迅曾經壹枝獨秀,壟斷了當時的圖書市場和教育市場,年齡稍長的人都知道魯迅的書曾經是自己當時只能僅能看到的好書,好幾代人都是如此。

魯迅的不少文章很不好懂,雖然這只是因為它的深刻。魯迅寫作的語言確實艱澀,雖然他是中國現代白話文的奠基者。

現在魯迅能夠被逐出中學語文課本,好像真是天下莘莘學童的幸福和快樂。

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魯迅先生曾經壹枝獨秀,這不是他的錯,雖然其中的壹個原因是他太優秀了。偉大的人總是會成為旗幟,不管舉著這旗幟的是什麽人。

魯迅曾經深刻地批判過我們民族的劣根性。他批判過自己深愛的人們

只要閃光的天才,卻不要培育天才的苗。

只要甘甜的花果,卻不要孕育花果的枝葉。

魯迅的語言雖然刻薄,但是它深刻。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魯迅的仇恨都是有著深厚的社會和歷史基礎的,而且他說得不也是事實嗎?

魯迅的優秀和偉大是不容抹殺的,而且魯迅不會過時,魯迅對於我們這個民族是不可或缺的,至少近幾十年都是如此。

但是魯迅是否適合中小學課本?這是壹個問題。

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都明白,吃東西應該雜而精,而且應該適度。

對於具有旺盛求知欲的中國的孩子們來說,魯迅就是必不可少的蛋白質和礦物質,沒有他是絕對不行的。但是該怎麽補充優質蛋白,這需要真正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的專家來說。

因為自己小時候天天吃紅薯,現在也不讓兒女吃壹點紅薯的人,這樣的父母幹了壹件傻事。

2

魯迅的作品確實好,也完全有資格作為中國當代中小學語文課本的主體部分。

當然,其他優秀的東西進入語文課本也無可厚非,因為給孩子的營養應該全面。

課本變得好不好需要討論。

但是現在關鍵的問題是素質教育沒能取代應試教育,使學習成為壹件苦差事。所以再好的作品在升學壓力和填鴨教育模式下都成了孩子們難以下咽的苦藥。就算是添加上機器貓如果讓孩子們死記硬背也沒有壹點樂趣可言,所以加入了金庸也是治標不治本。

現代教育的現狀讓人嘆息,但是學校並不是世外桃源,社會的壓力、家長和學校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態才是孩子們痛苦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學什麽如何學還是下壹個層次的問題。

越來越邪的中國,壹幫子有權有勢的人們,似乎開始對讀書的小孩子下手了。用總設計師的話說,這或許叫做“從娃娃們抓起”……

他們目的是什麽?我看,沒有別的,就是要改變中國人!就要徹底改變中國人的“是非觀”和“善惡觀”!讓人們,讓孩子們,都弄不清什麽是“是非善惡”!莫非這樣壹來,中國也就能“崛起”和“復興”了?那真是鬼才知道。

我以為,中國的當代文人,可以列入“中國最無恥”的名錄裏去。但也還是沒想到,他們今天竟能夠邪到這地步!

據消息:北京壹幫混帳東西,竊據了制定教材的權位,他們大肆刪改中學語文教材,居然刪去了《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藥》這樣壹些浸透淚血的經典。而據說,夏衍先生的《包身工》早就被刪掉了。很清楚,中國的文教當局就是想要:讓中國的“下壹代”完全不知道工人階級的苦難。

這樣搞,簡直可算是中國江山變色、當權者背叛中國窮苦人民的鐵證了!

為什麽要刪掉這幾篇文章?難道,這真是當局所害怕的文章嗎?

這幾個臭文人解釋說,這些文章已“過時”了!但在實際生活中,阿Q們仍然正大量地被他們、特別是文教宣傳部門,不斷地制造出來。《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些文章,我認為也並未過時!它正讓人們驚嘆歷史的相似。學生被槍殺,被說成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魯迅在《無花的薔薇》文中說,這是民國最黑暗的壹天!難道不是最黑暗的嗎?再說,夏衍的《包身工》過時了嗎?山西發生黑磚窯事件,不是比當年“包身工”故事,還要兇惡得多嗎?前兩年,我記得,有報紙的標題就是《包身工驚現上海》。現在在全國其他地方,特別是廣東,國家應當認真清理壹下這種“類包身工”問題了!

為什麽?

用以表明自己還有壹點天良!

用以表明自己還沒有完全變成“有錢人”獨享的工具!

當然,窮孩子還是很困難的。當大量“國家機器”中的人員,都是站在包身工的對立面,例如為了撈錢而與黑磚窯老板們勾結起來時,窮孩子們又能有多少希望呢?

當貧窮的孩子“生活無著”、又無法獲得正當的勞動報酬時,“高等檢察院”提出,由於生活無著犯點輕罪,可以不予起訴。但是,高檢怎麽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呢?令人驚詫不已。這是鼓勵什麽?也可能檢察院不是教育部,沒有對孩子教育的責任,所以才告訴他們犯點輕罪、不予起訴?但是,對於窮孩子們來說,靠著偷盜欺詐難道是壹條生活出路嗎!而如果不走這條路呢,他們是否還是會淪為包身工呢?

近60年來,國家給“下壹代”鋪設好了壹條光明大道嗎?沒有!

改革近30年來,窮孩子的路,越來越不好走了。

是否正因為如此,才發生了“刪改教材”的事情呢?

我的確奇怪,為什麽會發生上述“改教材”的事情?

僅用“文化人的墮落”能解釋嗎?文化人又為什麽墮落呢?

看來,因為文化人也要擠進為“少數人先富起來”大政策服務的圈子裏。不能只讓經濟學家們獨自熱鬧,所以,教育界文人也要插進壹腳!

也就是說,在“資產者”成功地改變了中國之後,教育部的壹幫子“文人”也不甘寂寞了。為配合“少數人先富起來”的大好形勢,為讓富人的天下坐穩,壹定要把阿Q、劉和珍、包身工這樣的文章搞掉!最好,根本不要讓中國的孩子們知道世界上還有魯迅先生這樣的人。當然,關鍵是不要讓孩子們知道,應當具有魯迅的骨頭和正義感。還有,孩子們最好也不要知道,劉和珍和學生們去請願,被槍殺在執政府門前!

那麽,他們想讓孩子們知道什麽呢?

看看公布的,也實在令人驚訝:

“雪山飛狐”!

“天龍八部”!

聊齋:《聶小倩》!

……

據認為,這些書,才跟得上中國的改革的偉大時代。

金庸的書我沒有讀過,因此說不出意見。

《聶小倩》是個書生和女鬼的愛情故事,中學生懵裏懵懂,大概在國家看來,讓孩子們去學習這些,是最好不過的了。而以前選的課文《促織》,因其中有窮人家對各級領導不滿的情緒,肯定不合乎今天的“改革精神”,因此已被刪去。

我最奇怪的是,魯迅作品中,竟然只是選了壹篇《鑄劍》。我認為,這是孩子們最難讀懂的壹篇。而且,其中壹些殘忍的場面,到底適不適合未成年的中學生?也可能,這正是教育部的文人們故意要這麽幹的。

沒錯,這些人是故意這麽幹的。

日本發生“教科書”事件,臺灣也發生了“教科書”事件,現在,輪到了中國大陸了。但它們都是對“外”的,而我們則是對“內”的。當中國由“劫富濟貧”轉變為“劫貧濟富”的時候,那些無恥的“文人”,終歸是要出賣自己的靈魂的,這看來是壹件必然的事。

今天我們的教科書事件,和別人的教科書事件,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就在於:都是要“弄掉”壹些東西。日本鬼子想“弄掉”自己醜惡兇殘的歷史;臺灣官方想“弄掉”壹切令人想起自己祖先的詞匯;而我們大陸中國人呢?卻要“弄掉”我們幾十年曾經最寶貴的文章:《記念劉和珍君》、《阿Q正傳》、《包身工》…… 以及它們的精神。

日本人知道,小學中學對孩子的壹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他們壹再在教科書上下功夫。臺獨分子們似乎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臺灣的“教育部”要把教材修改幾千處,去掉所有中國的痕跡。關於臺獨,我說,他們這樣做還不夠,要是臺獨們真有本事,就取消漢語漢字,也取消閩南話(因為閩南話也是中國話),全臺灣都開始使用與中國話毫不相幹的語言。那樣,才叫真的厲害了。世界上所有“非中國”的地方,都可以不使用漢語也能過日子,臺獨分子能做到嗎?

關於人教版語文教材大幅撤掉魯迅作品的消息,引來眾多爭議。據說,《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紀念劉和珍君》3篇。雖然人教社隨即否認將大幅削減中學課本中魯迅作品,但近年來在教育界和學界壹些人士那裏,裁撤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聲音,卻時有所聞。兩年前,《阿Q正傳》不是也曾被“踢”出了某地的中學語文課本麽……

“不同的時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變化往往折射著時代的變化。”壹位中學語文研究員的這番說辭頗具代表性。他認為,時代在進步,作品和作家也都在增加,適當壓縮魯迅的作品,並非要拋棄魯迅,而是爭取選錄更多優秀的作家或作品,豐富中學生的閱讀範圍。這樣的觀點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不可作簡單片面的理解。

如果以“時代”作為作品優秀與否的考量尺度的話,那麽可以說,魯迅的作品是超越時代的,這是無論文學史還是社會史都公認的事實。而且,更為重要的,魯迅的作品絕不僅是以反映時代為特色,而是以闡釋人性深度為特質的。以“時代”為理由,說明魯迅作品過時了,應該講還是沒真正讀懂魯迅作品。

當然,魯迅的作品比較難讀。深邃的思考、春秋筆法和特定的寫作環境,決定了魯迅作品不是那麽特別好讀。魯迅的研究者們曾經坦言,沒有壹定的學術積澱和人生實踐經驗,是難以體驗魯迅作品的深義的。這種高水平的思想內涵,和高超寫作藝術表現手法,對於青少年學生來說,如果沒有良師釋其要義於前,要完全理解確實有點勉為其難。

可是,不那麽容易讀,並不能成為大幅裁撤魯迅作品的理由。鄧小平同誌曾經說過,辦教育,“壹要普及,二要提高,兩者不能偏廢。只普及不提高,科學文化不能很快進步……”不能因為不好讀,甚至讀不懂,就不要魯迅的作品。我們的中學語文教育,如果要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想水平,提高學生的寫作藝術表達能力,等等,魯迅的作品恰恰是合適的選擇之壹。

筆者相信,人教社的語文教材不會也不應大幅削減魯迅作品。不過,時有所聞的“撤魯”之聲,倒應引起人們對如今中學語文課本選文乃至人文教育模式方面的某種擔憂。那就是用娛樂性取代嚴肅性、用可讀性取代思想性,社會上確實有這麽壹種以輕浮替代沈重、以低俗排擠崇高的價值傾向。如果這種傾向開始影響我們的教育,而所打的旗號就是所謂的“時代性”,後果會怎樣呢?這裏,並不是說要我們的社會永遠沈重,那當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現實。但是壹個不重視思想的社會,壹個輕飄飄的社會,壹個把精力用於玩文字遊戲的社會,是不會有什麽大出息的。這倒是為許多歷史實踐所證明了的!

魯迅作品,真的不該撤

  • 上一篇:高中關於傳統文化的議論文五篇
  • 下一篇:龍騰虎躍的對對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