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的詩歌以唐詩大師杜甫為研究對象,建構並提出了“化鐵為金”、“以胎為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壹,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大文豪蘇軾。蘇軾的詩生機勃勃,立意垂直,縱橫馳騁,開合寬廣,變幻莫測,結構復雜,無跡可尋。所以蘇軾成就雖高,但師者甚少,未能形成流派。黃庭堅的創作思路有跡可循,口才很好,也很好學,所以追隨者很多。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縝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可以說,黃庭堅的詩歌是宋代最具藝術特色的。受黃庭堅影響的江西詩派,也影響了南宋詩風,對後世影響深遠。蘇軾當太公的時候,曾經推薦黃庭堅頂替自己。在推薦書中,有“壯美文章,妙在人間;“孝,趕上古人”這句話,可見推薦的重要性。
黃庭堅在詩歌中註重用詞。用“每個字都有位置”這個詞。當時人們評價黃庭堅的詩,“字字須月煉,未曾輕發。”黃庭堅還提出了詩歌的“句中之眼”。所謂“句中之眼”,就是後人所說的“詩中之眼”,意思是註重關鍵詞的錘煉,比如《春風綠江南岸》的“綠”字,就是錘煉出來的,可謂“把壹個字像關門的鑰匙”。第二,註意語法。黃庭堅《送顧子敦河東》詩:“句法無人知,秋月自澄江”。什麽是“句法”?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黃庭堅對詩歌句法的論述還是比較樸素的,如秋月清朗懂事。在《與王二書》中,他說:“到夔州後,如果熟悉他的古詩,就會發現其句法簡潔巧妙。這裏是平原,山高水深。似乎高不可攀,文章成功,沒有斧齒。是個好耳朵。”三是註意規則。對於章法的意義,黃庭堅有很多話要說,比如:“要做壹部楚辭,要趕上古人,就要熟悉楚辭,觀察古人的曲折,然後再去寫。譬如巧婦繡妙我,若欲織錦,必有能織錦之錦機。”構圖的結構被比喻為“織錦機”。再比如“谷中之物,必是精心安排。每次看到後學,經常跟妳說,原來的路是曲折的。”再比如:“寫詩如寫雜劇。開頭就安排好了,來了就要打渾。”綜合起來,黃庭堅的所謂章法,強調的是詩歌結構的曲折變化,是通過研究前人的作品想出來的。黃庭堅雖談詩法,但並不拘泥於此,而是想最終超越,達到“自和而不愁斷繩”的境界。半草書/行書/手書(中國書法)
黃庭堅擅長行書和草書,楷書也是他自己的。學書特別推崇王羲之的《蘭亭序》。有壹首贊美楊凝式的詩,可以解釋他修習《蘭亭序》的深刻體會:“天下盡力學蘭亭面,欲換每壹根骨而不用仙丹。誰知洛陽的楊鳳子寫作時去了伍肆酒吧。”這離不開他對王羲之書法學習的深刻理解。
黃庭堅追溯晉唐,研究前人經典書法時,蘇軾對他的影響最大。可以說黃庭堅的書法很大程度上是被蘇軾模仿的。黃庭堅作為“蘇派四子”之壹,不能不受到蘇軾書法風格的影響。在黃庭堅的書論中,對東坡的書有很多評論,而且大多推崇備至。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的老師和推動者,也是他書法的典範。在黃庭堅的題詞中,反映了黃庭堅向蘇軾學習書法的壹些消息,如“向東坡學顏平元。然而,如果妳笨手笨腳,妳將永遠找不到工作。”再比如“東坡的帖子和虞世南公主墓上的銘文很像。評論東坡的好書是我的天性。去東坡的時候看到了壽澤的兩粒膠囊,其中有幾張像劉公權和褚遂良的紙,絕對比徐浩的書法更勝壹籌。我還嘗了壹卷魯公給林玉的帖子,20張紙全得了六七張,幾乎超出了我的見識。”黃庭堅和蘇軾相差八歲。兩個朋友之間,老師和朋友。從黃庭堅的書法字跡來看,很明顯,他的書法特點是開筆銳利,形制扁寬,向右有上升趨勢。它甚至被誇大和強調,但卻沒有蘇那樣為人所熟悉。黃庭堅則以禪悟之書作為與蘇軾的互動。比如蘇軾的《祈雨》,和黃庭堅的很像,尤其是結尾的數字,沈穩飄逸,用筆散淡緩慢,幾乎像黃庭堅的代筆。
黃庭堅大字書法風格的形成,是因為他在京口看到摩崖“義和明”後的自律。黃庭堅的《托鶴鳴》有壹個誤區,就是他把《托鶴鳴》當成了右軍寫的書,深信不疑,所以極力揣摩老師的學問。但也是錯誤,促進了黃庭堅長槍短炮式的形成。客觀地說,黃庭堅和蘇東坡是中國書法史上超越比清代早800年的唐代書風封面,追溯到唐前碑刻或合而為壹的書法家。就蘇軾書法風格的淵源而言,將他的代表作《寒食詩》與洛陽的《龍門二十品》相比較,可以得到明確的答案。黃庭堅明明標榜的是“義和明”的模式。
草書
黃庭堅的草書是周嶽的。蘇軾視周為“危劣”,米芾視周為“剛健淩厲”。黃庭堅後來在《書談》中表達了他的書法和書法思想成熟後對周嶽書法的看法:“王的《蘭亭》、《樂毅論》,蔔雍的禪師,周三的《錢文》,都很精彩,同時又很會用筆。胸中有萬卷書,不隨大流,書不病韻,勝李希泰,勝林和靖。王鑄,蓋美人,有病;壯者多病,周嶽——皆下蹲之罪,非士不效。”
毫無疑問,黃庭堅對草書筆法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應該算是“得、高僧懷素、高賢之墨,窺其筆法之妙”。他在《此寺詩後記》中寫道:“近世士大夫甚少得古法,乃左右繞筆,故名草書。我不知道蝌蚪、海豹和官員同意同樣的方法。幾百年來,只有、永州瘋僧懷素和余知道這種方法。蘇才翁開悟了,只是不能發揮他的宗教興趣,其余的都沒用。”
黃庭堅草書的成熟也得益於他對外術的了解。除了他上面提到的“在船上,多年看槳,成群拔槳,是壹種不太進步的感覺,自己高興的事,需要用筆”,他還有壹段話說明緣由:“我住在伊稀泗塘開元寺,坐下來看國家。每次妳在這工作,妳似乎都得到了山川河流的幫助。然而,悠久的歷史和瘋狂的僧侶們都互相依靠,進入了奇妙。我不喝酒,突然50年後,雖然我想做點好事,但我不擅長。我寫東西總是磕磕碰碰,喝醉了就寫不回去了。”張旭和懷素都是借著醉酒進入非理性的忘我狀態,往往神出鬼沒,出神入化。黃庭堅不喝酒,草全在腦子裏,好讓他用筆。但他的禪定和妙悟,雖然理性,但也能開闔,聚而收之,進入寫作的境界。而它的筆,相比之下,則更加從容淡雅,雖然跌宕起伏,卻也能隨處停留,隨處停留。黃庭堅的《全坐帖》等佛經草書,真是妙不可言。由此,黃庭堅開創了中國草書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