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黃生借書說闡述了什麽道理

黃生借書說闡述了什麽道理

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壹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應該化弊為利,努力為自己創造學習條件,發奮求學。

課文圍繞中心,夾敘夾議,層次清楚地闡明事理。文章壹開始就提出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隨後圍繞著這個中心,逐層展開闡述。先以帝王、富貴人家全都藏書豐富,卻沒有幾個讀書人,以及祖父輩盡心藏書而子孫輩隨意毀棄書這三種常見的事實,來作初步證明;再用類比推理,以人們對於借來的東西和屬於自己的東西所采取的不同態度,來說明這個論斷是有普遍意義的。作者從那常見的現象中推究出其原因——“慮人逼取”,這種外來的壓力,會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有力地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接著,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時借書之難、讀書用心之專和做官後有了大量的書籍卻不再讀書等切身經歷,從正反兩個方面做進壹步的論證。最後,在上述分析說明的基礎上,緊扣“借書”壹事,指出黃生有幸而遇肯“公書”的人,勉勵他應該珍惜機會,勤奮學習。

課文多處運用對比方法,從正反兩方面去闡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與“若業為吾有”作對比;以“余幼好書,家貧難致”的勤學與“通籍後,俸去書來”的疏懶作對比;以“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作對比;以自身的“不幸”與黃生的有“幸”作對比,等等。這樣,能夠鮮明地闡述觀點,加深讀者的理解,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需要註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雖然是“書非借不能讀”,但很明顯,僅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論點帶有很大的片面性。“說”本身不同於規範、正統的論說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壹位才子氣頗重、任性適情的人。因此,我們更宜於把本文視為作者在有感而發的情況下率性而為的壹篇帶有遊戲性質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對逝去的青年光陰的懷念、對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則在鼓勵、教育黃生,只是沒有板起面孔來。

關於練習

壹、這篇課文借題發揮,寓意深刻。為什麽說“書非借不能讀也”?“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該怎樣理解?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從較深層次上理解本文的論點,而不能停留在膚淺的感性認識上。

壹個人好學卻沒有錢買書,要向別人借書來讀,固然是憾事。但正因為書是借來的,要還給人家,而且能留在自己手中的時間不長,這就會逼迫自己抓緊時間,盡快讀完,並把書的內容牢記消化,這比只買書而不讀書的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勸勉人好學讀書,話說得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不利因素可以轉化為有利因素,外界的壓力可以變為前進的動力。作者諷刺那些只會藏書、吝書而不知愛書、讀書的守書奴,決不是反對人買書來讀,更沒有嘲諷博覽群書,廣為搜集,潛心研究的學者、名流的意思,這壹點要向學生講清楚。)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這句話是課文中心論點“書非借不能讀”的推論。“然”(這樣),指的就是“非借不能讀”。作者從讀書進而推論到世界上其他事物,指出人們的壹種普遍的心理狀態,對於借來的東西和業已屬於自己所有的東西所采取的不同的態度。作者這句話的用意,壹方面固然在於勉勵人們,讀書或從事其他任何研究工作的時候,不要因環境惡劣、條件欠缺而畏縮,只要有誌向、有決心,惡劣的條件反而可以激發人沖破困難的鬥誌,堅持不懈,取得勝利;另壹方面是警醒人們,不要因環境順利、條件具備而滋長因循茍且、不求進取的惰習。

二、課文論述“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道理時,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細讀課文,從中找出幾個例子來。

設題目的是提醒學生註意本文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

課文多處運用對比方法,從正反兩方面去闡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與“若業為吾有”作對比;以“余幼好書,家貧難致”的勤學與“通籍後,俸去書來”的疏懶作對比;以“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作對比;以自身的“不幸”與黃生的有“幸”作對比,等等。

三、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2.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3.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4.若業為吾所有

5.往借,不與

6.俸去書來,落落大滿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水平。

1.無論,更不要說。

2.然,這樣。

3.強,勉強。

4.業,已經。

5.與,給。

6.落落,堆積的樣子。

四、△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就這篇文章寫壹篇讀後感。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由本文引起對自己平時讀書態度、讀書方法的反思,改掉缺點,堅持優點,獲得進步。

教師指導時可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或周圍同學在讀書、學習中常有的現象,並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讀後感。

教學建議

壹、這篇文章內容淺顯易懂,也沒有什麽復雜的語句,可先讓學生自學,疏通文意,提出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在班上討論,教師適時給以指導。

二、要註意從本文生發開去,多結合學生實際,力求使學生獲得切身的教益。

有關資料

壹、譯文

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

“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讀啊。妳沒有聽說過(那些)藏書人(不懂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皇帝的藏書,但是(自古以來)皇帝肯讀書的有幾個呢?牛淌著汗拖來塞滿屋的書,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之家的人肯讀書的(又)有幾個?其余像祖輩、父輩積藏許多書而兒子、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那人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了來的,必定擔心人家催著要,就忐忑(tǎntè)不安地摩挲撫弄不止,(心裏)說:‘今天存放在我這裏,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如果已經為我所有,必定(會)捆起來放在高處,收藏起來,說什麽‘暫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裏窮,很難得到書讀。有個姓張的人家,藏書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以後我夢中還出現向他借書的情形。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竟然達到這樣的程度。因此,只要看過的書就認真地去領會,牢牢地記在心裏。做了官以後,官俸花掉了,書籍買來了,到處都堆放滿了。(由於長期不翻閱,)以至白色的蠹蟲和蟲絲,時常沾滿書本。這樣壹來我才慨嘆借來的書看得是多麽用心專壹,並且感嘆少年的時光是多麽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黃的年輕人像我從前壹樣貧窮,他借書(苦讀)也像我從前壹樣;只是我慷慨借書給人和那姓張的吝惜自己的書,舍不得借給人,這壹點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麽是我實在倒黴而碰上姓張的呢,還是黃生實在幸運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那麽他讀書壹定很專心,而他還書也壹定會很快。

寫了這壹篇借書說,把它和書壹起(交給黃生)。

二、讀《黃生借書說》(士堯)

《黃生借書說》收在《小倉山房文集》中,是壹篇優秀的雜說類小品。它既不是以洋洋灑灑的敘寫取勝,也不是以強烈的抒情,侃侃的議論見長;它的最大特色是有感於日常見聞,隨手拈來,生發開去,自如地朝縱深推展,在姿態橫生的敘議中,寓以哲理,讀來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借書端倪,平列展開。開頭壹句:“黃生允修借書”,以素日習見之事發端,開卷即入正題,引出隨園主人授書以告之辭立論,顯現通篇緊湊的特點。“書非借不能讀也”壹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貫註始終。接著,平列三事,內容相類,銖兩悉稱,逐壹寫來,從反面展開論證。其壹,天子之家,《七略》《四庫》的典籍盡皆存之,然天子悉心研讀的有幾個呢?無非是為了裝門面,講排場罷了。其二,富貴人家也藏書極豐,塞滿房舍,裝運起來,竟累得老牛出汗,但苦讀上進的有幾個呢?無非是為了充文雅,顯博學罷了。其三,祖父輩盡心藏書,子孫輩任意棄書,這種敗落的不景氣狀況,更不屑壹提了。文中蟬聯運用反問句,造成語氣步步逼進,論述層層深入,宛若壹浪推壹浪奔向前方。“無論焉”,表示鄙夷,結束得幹凈利落,遒勁有力。

宕開及物,以事隱理。用“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兩句,既勾連上文,又宕開壹筆,由書涉物,理隱事中,推進壹層。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擔心主人逼取的不安神態;再寫他艷羨不已,設為己有後,“高束焉,庋藏焉,”“‘姑俟異日觀’ 雲爾”的心安理得情態。前後兩種異樣的表現,形成對比。文章雖多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如話家常,未見哲理贊辭和大塊論述,但在這壹人壹事中,卻隱射理性的判斷,含蘊著人生哲理:逆境之中多思危,順境之下易貪樂。這真是“不著壹字,盡得風流”。從單壹的書拓展到天下的物,進入廣闊的範疇,使“書非借不能讀”的論證中心深化壹步,包舉著深廣的內涵。

轉述自身,引向縱深。文章環繞借書端倪,循事物間內在的邏輯聯系,壹事接壹事邊敘邊議,環環相扣,步步為營,推向縱深發展。涉物泛論之後,即收攬視線,調轉筆鋒,回收至本題,述寫自己通籍入仕前後的切身體驗。幼年時,家貧難以致書,往借藏書之家,又吃盡閉門羹。“歸而形諸夢”,飛來的傳神壹筆,活活勾勒出求讀心切的動人形象。盡管境遇慘淡,仍堅持不怠,奮發進取,壹旦有書尋得,“輒省記”。而做官後,地位環境改變,花俸祿購書,書籍“落落大滿”,即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也不肯伸手壹摸。由幼時家貧到成人入仕,情景迥異,變化天淵,頓然使人聯想到逆順兩種處境所帶來的影響有多麽不同,進而說明逆境能激發上進,磨練意誌。至此,“書非借不能讀”的論斷就引入到了更深層。段末,從己之身世而發慨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策勵晚輩勤學苦讀,切勿虛擲年華,又為轉接末段的議論鋪基過渡。

卒章總綰,對照明理。全文在敘述中論理步步深入,至篇末以直議隨感作收綰,點明要旨,顯出本意。以黃生“貧”和自身幼時“貧”類比,再以“予之公書”和“張氏之吝書”,“予固不幸而遇張”和“生固幸而遇予”反襯,使兩類人物、兩種處境涇渭分明,所論道理更加清晰,富有邏輯力量。最後歸納出“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的結論,跟開篇論點緊緊扣合,顯出深邃的生活哲理:無論“幸與不幸”,順逆與否,都要愛惜流水般的時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應當自強不息,讓青春煥發出光和熱。篇末用“為壹說,使與書俱”收結,點明本意,照應文題,形成首尾連貫,結構嚴整的壹體。

綜覽全文,它雖不像有些文章那樣,運筆如風,具有大江東去、驚濤拍岸的氣勢,卻如隨園的壹縷泉流,潺潺蕩漾,漣漪層生;它雖不像有些文章那樣林林總總,具有千裏原野、橫無際涯的格局,卻若隨園的曲徑回廊,蜿蜒變幻,臻妙傳神。它是壹篇玲瓏剔透的小品佳作。

三、《黃生借書說》的寫作特點(俞琨)

(壹)中心明確,結構縝密

全文中心明確,緊扣主題。題目是借書說,通篇都以論說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來表達勉勵黃生勤奮讀書這壹主旨。起首開門見山,結尾簡明扼要,前後呼應,點明寫本文的緣由。中間三段是重點,論說“書非借不能讀”的道理,結構綿密,層次清晰。首先泛舉歷史上的例證,天子、官宦豪門和富有之家都是以書為裝飾品,實際上並不讀書。更以讀自家所有的書和讀借自別人的書,兩種不同心理的對比,來論說只有借來的書才能認真讀的道理。再進壹步以自己切身的經歷和體會加以印證。最後以自己當年的貧寒境遇和黃生相對照,使黃生感知能借到書讀的幸運,以激勵其勤奮讀書的上進心。

文章在每層敘事、舉例之後發表了議論,又都是由“借書說”而生發。議論、慨嘆層層深入,含蓄有力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嘆“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對那些束之高閣、沾滿灰塵的豐富圖書不能盡其用而憤慨,並為家貧好讀書的青年鳴不平。進而嘆息“借者之用心專”,但是由於書難借著,“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這裏作者進壹步表達了對來借書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層由於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為達到教導的目的,現身說法,循循善誘,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勵作用。因而從黃生與自己當年相類似談起,委婉地說到黃生的好機遇,從而要求黃生專心用功讀書。

(二)句式多變,語言生動

本文篇幅不長,但運用了多種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強語氣、表達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詞簡練,語言生動,給人以形象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現在讓我們按文章的順序,分析壹下這方面的特點。如“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以兩個否定詞“非”和“不”加強語氣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來的書“才能”認真地讀。並用以引起下文的議論和敘述。“子不聞藏書者乎?”是反問語句,這種句式並不要求回答,是為了引起對方註意聽取下面要說的話。“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這兩句相同的復句,每句都由兩個分句構成,前後分句語氣相對,以虛字“然”連接。如第壹句,前邊分句中“七略四庫”是主語,“天子之書”是謂語;後邊分句的主語是“天子讀書者”,“有幾”是謂語,用“然”字為轉折,表示兩句語意相對。這句話的意思是:七略四庫是皇帝藏有的書,可是皇帝讀書的又有幾個呢?這裏用反問句式,也是為了加強語氣的作用。“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壹個“然”字指代了上邊所舉三種藏書家的事例,用詞簡練,而且讀起來意味深長。又如敘述讀書時的兩種心理,直陳對話,生動而形象地描繪了讀借來的書和讀自己的書兩種不同神情。“強假”“逼取”用詞妥貼生動,壹個“強”字和壹個“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歸而形諸夢”,活畫出愛不釋手和渴求書讀的神態。“‘姑俟異日觀’雲爾”,讀來使人感到有“確實如此”的同感。“俸去書來,落落大滿”,描寫做了官以後,有錢買書了,書源源而來,雖然比不上“汗牛塞屋”那樣多,但是壹堆壹摞地也到處都擺滿了。這裏作者僅用了八個字,卻道出了書的從無到有。接著作者以書沾滿了“素蟫灰絲”,素描了書的靜態,同時也表現了不急於讀書的狀況。讀起來,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積的書籍,由於主人不經常翻閱,沾上了蛛網,蓋滿了灰塵的情景。這樣寫來,又與上面“高束焉,庋藏焉”、“姑俟異日觀”相呼應。在這點上,也體現了本文結構的縝密。

四、《黃生借書說》講讀備考(張中行)

袁枚的《黃生借書說》,是壹篇不滿三百字的小文。中學選用,主要是因為其義可取;可是義並不隱晦,文的寫法也平實無華。這裏考察壹下有些相關的事物,是為了幫助教師理解得更深、更確切壹些,以作講讀時參考。

(壹)關於作者

《黃生借書說》是壹篇意思嚴正的小文,就是說,是板著面孔講的。可是,熟悉清明文獻的人都知道,袁枚的為人,與顧炎武、顏元、全祖望、姚鼐等是大異其趣的,用正統的評價標準衡量,前者是正經儒者,袁枚不是,至少是不地道。壹個非正經儒者的文人忽而正襟危坐講起大道理,我們對此應該怎麽看呢?

這要先看看袁枚的為人。他生於康熙末年,卒於嘉慶初年,正趕上清朝的全盛時期。他同壹般士大夫壹樣,也作八股文(並且收入全集),考舉人,進士,做官。只是官做得不夠大,四任知縣。是因為天性所致還是精於看風轉舵呢?他忽而改了主意,毅然辭官,走優遊林下的名士(有時也不免為清客)壹條路。他以詩文,尤其是寫詩話,結交上層士大夫,擡高身價,受到稀有的吹捧(姚鼐《袁隨園君墓誌銘》:百余年來,極山林之樂,獲文章之名,蓋未有及君也),接受大量的饋贈(《遺囑》:賣文潤筆,竟有壹篇墓誌送至千金者),發了大財(《遺囑》:田產萬金余,銀二萬),修治隨園,窮池臺花木之勝,過了半生豪華生活。

這樣壹個人,如何評價也要壹分為二。可以寬厚壹些,說是無傷大雅,因為既不違法,又未敗德(歷史地看)。但君子愛人以德,對讀書人寧可嚴格壹些,那就不無可議,例如與顧炎武相比,人家寫的是《天下郡國利病書》,他卻寫《隨園食單》;與黃宗羲相比,人家寫的是《明夷待訪錄》,他卻寫《子不語》(後改名《新齊諧》),正是“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在這方面,袁枚自己有自知之明,《隨園詩話補遺》卷四說:“余性通脫,遇繁禮飾貌人輒以為苦。”以為苦,所以常常就有意無意地流於放浪,例如他曾刻壹個閑章,文曰“錢塘蘇小是鄉親”,大為某尚書所詬病。甚至必須嚴肅的時候也不能拘謹,例如朝考作《賦得因風想玉珂》的試帖詩,這按制度是要由皇帝評定的,他卻寫了“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壹聯,險些不能入翰林院。因為慣於放浪,有時就不免引來鄙視和嘲諷。

以上著重說可議的壹面。但既然壹分為二,自然也不能毫無是處。這可以舉出下列幾點。壹,在詩論上有貢獻。他的“性靈”說,比之王士的“神韻”說和沈德潛的“格調”說,像是更合情合理。二,在封建時代的儒生群裏,他敢於闖破拘束,寫些不想登廟堂的文字,寫詩話並註意婦女和下層人的作品,這多少總是對偽道學的壹種反動。(他答楊笠湖的信裏說:“我輩立言,寧可使腐儒厭,不可使通儒嘔。”)三,他寫的壹些似乎欠莊重的文字,卻常常有率真的優點,例如《遺囑》中說:“尚有《隨園隨筆》三十卷……汝二人行有余力,分任刻之,定價發坊,兼可獲利。”這是壹般標榜文以載道的人所不肯說的。四,為人和易,對貧苦的失意者有同情心,如借書與黃生就是壹例。

總觀以上,我們讀《黃生借書說》,如果壹定要先知其人而後論其言,似乎就可以說:壹,寬容壹些,說其人其言皆有可取;或者二,嚴格壹些,說人雖可議,但不應以人廢言。

(二)關於黃生

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這是文章中說到的。看《隨園全集》,還可以知道:

壹、他很年輕。《小倉山房文集》卷十有《贈黃生序》,其中說:“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銳。”

二、所謂貧,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買書。《隨園尺牘》卷四有《再答》黃生的信,其中說:“且考據之功,非書不可,子貧士也,勢不能購盡天下之書,偶有所得,必為遼東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隨園詩話》卷三:“黃允修雲:‘無詩轉為讀書忙。’……余謂此數言非真讀書真能詩者不能道。”

四、因為器重,所以很願意幫助他,除了借給書之外,還支援壹部分生活費用。《贈黃生序》:“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誌也。”

五、他受乾隆時期學風的影響,想致力於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著自己走,學詩文。《隨園尺牘》卷四《答黃生》:“來書自稱生平安於古,悖於時,矜矜自喜。仆以為此妄語也。”《再答》:“近日海內考證之學如雲而起,足下棄平日之詩文而從事於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為習氣所移,震於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詩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棄之,豈不可惜!”

(三)關於借書

書多,人不能盡有,因而借書是常事。尤其在舊時代,五代以前還沒有印本的時候不用說,就是宋以後,刻板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想博覽更要多靠借。借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是為收藏而借抄,壹是為求學而借讀。黃生借書屬於後壹類。

舊時代沒有公***圖書館,借書很難。原因之壹是有書的人不多。此外還有種種情況:書系珍本,為收藏者所寶愛,自然不願借出;書雖非珍本,或者因為常用,或者因為私有觀念重,也就不願借出,等等。守護不借,有的還定為戒條,如唐朝杜暹題其藏書卷末說:“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不孝。”寧波範氏天壹閣掛有禁牌,文曰:“擅將書借出者,罰不與祭三年。”這樣吝嗇,看似可鄙可笑,實則不當專怨壹面,因為書因借出而損壞甚至丟失的事也不在少數。遠的不說,舉清代為例,《紅樓夢》八十回以後的壹部分原稿,《越縵堂日記》中的八冊底本,都是借出丟失的,無怪乎俗語改“借書壹瓻”為“借書壹癡”,說借書與人是傻事了。

俗語“借書壹癡”之後還有“還書壹癡”,這就使藏書者更加懷有戒心。明朝錢榖可為這種心理的代表,他有個藏書印記,文曰:“百計尋書誌亦迂,愛護不異隋侯珠,有假不還遭神誅,子孫不讀真其愚。”借恐不還,形諸咒罵,可憐可嘆,所以有的人就寧可壹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時期遇見的張氏就是這樣。壹般人不會像張氏那樣極端,但借書之難的情況還是不會變的,如明朝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說:“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這樣恭恭敬敬,謹小慎微,可證袁枚的“公書”,並為說以勉勵借書的黃生,在舊時代正是難得的了。

(四)關於課文

研討課文,可以分義理、辭章兩個方面。

義理淺而明,是借書讀比自己有書更容易多省記,用現在的話說是條件差反而進步快。這種事理的認識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可以溯到《孟子·告子下》篇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專就苦讀而大有成說,古代流傳的故事就非常多。以買不起燈油為例,鑿壁借光的有漢匡衡,囊螢的有晉車胤,映雪的有晉孫康,隨月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但古今條件不同,現在買書容易,圖書館、文化館很多,借書更容易,至於貧苦到須囊螢映雪,在用電燈照明慣了的今天,年輕人總是很難體會了。那麽,這篇課文還有什麽作用呢?我個人想,惟其這樣,它就於“苦讀更易有成”之外,還有另壹面或說是更深刻的教育意義。這種教育意義,仍可以引《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壹些話來說明,那就是:“今諸生學於太學,……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讀此,我們應該認識,現在學習條件好,學有不成,非他人之過,因而應多反省,知警惕,用課文裏的話說是:“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

另壹個方面是辭章,或說是寫法,可以分作三項說。

壹是文章的布局。寫文章,組織材料,古今中外,花樣很多,如常格之外可以用倒敘、插敘,可以用側寫、襯托等等,如何才妥貼,要由作者的喜好、文章的體裁、內容的性質等來決定。《黃生借書說》的布局平平淡淡,毫無波瀾。可是自然而得體,由借書寫起,中間經過講道理,舉事例,自然過渡到勉勵黃生努力讀書,有水到渠成之勢。我個人想,讀範文應該不忘取法,在布局方面,有奇自然不當忽視,無奇尤其不當忽視,因為平順自然是不施脂粉的美,或者更難學,所以初學應該特別留意。

二是內容充實,有理有據。文章內容的評價,主要靠它包含的義理,這在上面已經談過;這裏著重說說用什麽事例來證明那義理。事例有兩類。壹類是泛說,文章第壹段說闊人反而不讀書,第二段說自有反而不如借,屬於這壹類。另壹類是談切身體會,第三段以自己的早年與通籍後對比,屬於這壹類。這部分談自己經歷,真實懇切,字數不多而有感人的力量。《隨園詩話》卷五中也說到他這種感受:“余少貧不能買書,然好之頗切,每過書肆,垂涎閱,苦價貴不能得,夜輒形諸夢寐。曾作詩曰:‘塾遠愁過市,家貧夢買書。’及作官後,購書萬卷,翻不暇讀矣。有如少年時牙齒堅強,貧不得食,衰年珍饈滿前,而齒脫腹果,不能饜飫,為可嘆也。”語較詳而義更顯豁,可供參考。

三是文字簡潔平易,於懇摯中兼有率真之趣。我們讀漢以後文章會感到,六朝人喜歡駢儷,唐宋以來的古文家喜歡古奧,都不少造作氣。我個人覺得,上好的文章應該沒有造作氣,或者經過錘煉而使人感不到造作氣,這說得玄妙壹些是絢爛之極反歸於平淡。袁枚這篇文章能否算上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沒有故意求古奧,玩花樣,所以行文能夠順暢自然,如話家常,想到便說,可止則止,這個優點總是應該肯定的,值得效法的。至於懇摯率真,文中這種地方不少,最顯著的如“天子讀書者有幾?”“歸而形諸夢”,“其歸也必速”,

  • 上一篇:高古玉的鑒別真假的方法與技巧
  •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雨花石的記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